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北海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抗生素概述抗生素大家实际上不陌生了,严格意义上讲,抗生素就是在非常低浓度下对所有的生命物质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
比如说我们针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甚至抗肿瘤的药物都属于抗生素的范畴。
但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当中所指的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细菌、病毒微生物的药物它的种类是相当多的。
大概可以分成十余种大类。
在临床上常用的应该有一百多品种,比如我们常用的青霉素一类有很多的品种。
头孢菌素、红霉素类也有很多种。
每一种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使用时针对不同的的疾病、人群、细菌等,所以应该按照不同的人群、疾病来予以适当地选用。
抗生素按它的定义讲,是在很低的浓度下面能够杀灭生命体,比如细菌和病毒。
能够杀灭生命体的东西是比较多的,比如家里使用的消毒的东西也能杀灭生命体但只能叫消毒剂,这种消毒剂不能用在人体里面,只能用在体外的环境消毒使用。
抗生素是在很低浓度下并且能够在人体里面使用的毒性比较低安全性比较高的药物。
抗生素的作用就是杀灭感染我们的微生物,目的是把病原体杀灭,控制疾病,以最终治疗疾病。
抗生素与抗菌药和消炎药的区别抗生素的品种繁多使用广泛,在普通人群中间的知名度很高,这样就造成了它在名称方面比较混乱的状态。
长期以来,不光在普通民众,甚至在一些专业人员对严格的抗生素的界定都不是非常有把握。
老百姓一般所指的消炎药估计就是抗生素,但实际上严格意义上讲消炎药和抗生素应该是不同的两类药物。
我们所用的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而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斯匹林等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抗菌药和抗生素是什么关系呢?他们是大范围和小范围的关系。
抗生素是针对所有能够医治杀灭的生命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抗菌药物主要是杀灭细菌的。
因为能引起人体感染的,除了细菌以外还有很多的微生物,比如去年流行的非典,它是病毒感染,需要用抗病毒的药物,抗病毒和抗细菌的药物都可以算在抗生素的范畴里面去。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蓝海行动

主办: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 协办:香港澳美制药厂有限公司
• 讲者介绍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类药物,它在医 院药费总额中占到40%左右。因此能否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关系重大。近年来有为数众多的新抗菌 药不断投入临床使用,同时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 种类及其耐药性也不断发生改变,这就迫使临床 医生不断更新知识及观念。
需氧G+球菌和G-球菌 厌氧球菌 军团菌 幽门螺杆菌和弯曲菌 鸟分支杆菌 支原体和衣原体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特点
以红霉素为代表的传统药物,因其消化道副作 用较大,病人顺应性差,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新大环内酯类抗菌谱没有明显扩大,但药代动 力学改善及副作用减少是明显进步。
大环内酯类药物组织穿透性极强,组织中浓度 往往是血中的数倍甚至十几倍;
8.4 4.0 17.1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界定”或“标 准”
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药物,并采用适当剂 量和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 控制感染的目的
同时采用多种相应措施以增加患者的免疫力 和防治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戴自英《实用抗菌药物学》1998
某医院制定的“抗菌药物合 理应用的判断标准”
G-杆菌 G+球菌 厌氧菌 各系统感染
新分类的特点
将原来的第一、二代合称为一代, 将比较早期开发的氟喹诺酮类总称为第二代。 第三代则在第二代基础上又增加了抗革兰氏阳性球
菌的活性。 第四代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增加了抗厌氧菌的活性
新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
增强抗G+菌活性及抗厌氧菌活性 抗菌谱拓宽,新品种大多对支原体、衣原体、军团
合理
基本合理
适应症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预防药物抗性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预防药物抗性在医学领域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预防药物抗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然而,由于过度或错误的使用,药物抗性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因此,正确的使用抗生素和预防药物抗性变得至关重要。
一、抗生素的合理使用1. 合理的抗生素使用范围抗生素应严格限定在治疗细菌感染的范围内使用。
在确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情况下,医生可以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测试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仅在有明确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抗生素。
2. 严格控制抗生素滥用医生和患者应该避免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不应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等。
同时,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不得随意更改剂量或中断治疗。
3. 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对于特殊情况下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的治疗方案,医生应该评估风险和收益,并确保使用的抗生素是互为补充的。
过度的联合使用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药物暴露,从而提高了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
4. 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的使用应当根据疗效和治疗计划来确定使用时间。
过早停止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未完全清除,从而增加耐药菌株的风险。
相反,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药物抗性的发展。
因此,医生应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的指导原则。
二、预防药物抗性的措施1. 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抗生素合理使用和药物抗性风险的认识,提高大众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的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于预防药物抗性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2. 制定医院抗生素管理政策医院应制定明确的抗生素管理政策,包括严格的抗生素处方权限和抗生素使用的审核制度。
通过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降低细菌耐药菌株的发生率。
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系统的抗生素使用培训,掌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导原则。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考虑疗效和药物安全性的基础上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并选择适当的剂型和剂量。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抗生素发明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应用于临床也已近60 a ,最早在1982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的青霉素,曾从病魔手中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灵,为人类的健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以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抗生素的不断开发,临床上对抗生素产生了过分的依赖和滥用,使耐药菌株迅速出现,二重感染不断发生,以至于有人提出“: 后抗生素时代将无药可用”。
介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是目前比较有效可行的途径。
1 应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每例感染的患者,都应根据病原学的检查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这样疗效好,并能及时控制病情,若临床医生只凭经验用药,不注意根据病原菌选药,这样不但疗效不佳,而且容易产生耐药菌株。
例如,1 例儿科肺炎患者,医生凭经验给他用上青霉素,治疗3 d后,患者的发热、咳嗽等症状未得到缓解, 经病原学检查,此患儿为支原体感染,敏感的药物为大环内酯类药物,结果改用红霉素后,病情很快好转,所以在选用抗生素时应注意做病原学检查,不能只凭经验用药。
2 注意各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配伍禁忌目前抗生素分为杀菌药及抑菌药。
杀菌药分为繁殖期杀菌药及静止期杀菌药。
抑菌药分为快效抑菌药及慢效抑菌药。
若繁殖期杀菌药与快效抑菌药联合用药,互相之间有拮抗作用,将会导致药效减弱。
比如静脉滴注青霉素同时又口服红霉素,青霉素属于繁殖期杀菌药,红霉素属于快效抑菌药,两者联合应用,将会降低药效,不利于治疗。
联合用药时,应该繁殖期杀菌药和静止期杀菌药合用,快效抑菌药与慢效抑菌药合用,这样可以提高疗效,及时控制病情。
3 应注意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及间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不是量越大越好,大量应用会加大副作用及毒性作用,也不能小剂量长期应用,小剂量应用不利于2 2杀死病原菌,并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所以在选用抗生素时应用合适的治疗量,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给药的途径,应根据药代动力学特点及病情的需要选择。
一般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滴注,严重的感染甚至合并休克者,必需及时静脉给药,控制病情发展,一般的感染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谢谢大家!
3、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 不用抗生素,急性咽炎、上呼吸道感 染80-90%以上由病毒引起,除能肯定 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4、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应用抗生 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 耐药菌的产生。 5、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
6、在没有明确病原菌时可以使用广谱 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菌的就要使 用真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 7、轻度或中度感染的疾病,不主张联 合使用抗生素。 8、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 用抗生素。但如果受条件限制或病情 危重,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药。
滥用耳毒性抗生素如卡那霉素、新霉素、万 古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等,対耳蜗神经可造 成损害,产生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老人及小儿尤 易发生,必须警惕。大量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四环素族、氯霉素、头孢菌素类)由于体内各 处敏感细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细菌及真菌即 乘机大量繁殖,因而可形成二重感染,其中尤以 白色念珠菌感染为多见(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为甚)。同时,长期应用抗生素,必然抑制肠内 有助消化的非病原菌的繁殖,从而导致消化不良、 腹泻等症状。
(七)喹诺酮类 第一代 萘啶酸 吡咯酸 第二代 吡哌酸 第三代 氟哌酸 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八)磺胺类 磺胺嘧啶 磺胺甲基异噁唑 柳氮磺吡啶 磺胺嘧啶银等
合理应用抗生素

合理应用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但不是所有疾病都需要使用抗生素。
在现代医学中,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我们需要合理应用抗生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1.确定感染类型。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需要明确感染的类型。
因为每种细菌感染的类型都不相同,对应的药物也不同。
因此,正确的诊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从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
2.注意用药剂量。
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按照医生开具的剂量用药。
用药剂量太小可能达不到有效浓度,对治疗不利,而用药剂量过大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损伤身体健康。
3.注意用药周期。
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按照医生开具的用药周期使用。
如果治疗周期太短,可能无法完全清除细菌,导致感染再次发作。
如果治疗时间太长,则容易出现抗生素副作用或细菌耐药性。
4.细心观察治疗效果。
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细心观察治疗效果。
如果感染症状得到改善,则说明抗生素治疗有效;如果症状未缓解或加剧,则有可能需要更换其他抗生素。
如果病情持续恶化,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其他治疗。
抗生素的副作用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但同样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常见的抗生素副作用包括:1.肠道不适。
使用抗生素会改变肠道内的菌群,导致腹泻等肠道不适症状。
有些抗生素会使肠道中的有益菌群受到破坏,导致真菌感染。
2.过敏反应。
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3.其他反应。
与不同的抗生素相关的特定反应也会出现,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会导致耳鸣、耳聋和肾毒性。
合理用药案例以下是几个关于合理用药的案例:1.上呼吸道感染合理用药。
上呼吸道感染通常由病毒引起,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如果病情加重,伴随细菌感染,则可以使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剂量和疗程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2.胃溃疡合理用药。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前言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抗生素能够改善患者症状、缩短疾病持续时间,但同时也存在滥用和不当应用等问题。
本篇文档旨在介绍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及其影响,以期引起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重视。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指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菌的敏感情况,选择并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药物,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和不良反应的最小化的目的。
其中,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具体措施如下:1.明确感染病原菌在使用抗生素前,必须先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尽可能明确感染的病原菌。
因为不同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只有正确选择抗生素,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2.遵循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指南临床应用指南能够提供权威的、科学的抗生素选择原则,建议医生遵循指南中的抗生素使用标准和用药原则,以保证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3.掌握抗生素的特点和药理临床医生应该熟悉不同种类抗生素的特点和药理,了解其适应症及不良反应,从而更好地选择和应用抗生素。
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的不当使用不仅会导致治疗效果降低,甚至还可能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
4.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许多病毒性感染不需要抗生素治疗,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抗生素,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
5.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剂量过低或使用方法不正确,容易导致治疗不足和病情加重,所以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的年龄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
抗生素的不当使用抗生素是目前医学领域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也因为其过度使用和滥用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1.抗生素耐药性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病原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失去治疗效果,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2.不良反应抗生素能治疗疾病,但也会产生不同的副作用,例如过敏、肝功能损害等。
因此,不当应用抗生素甚至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生素类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有哪些

抗生素类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有哪些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中使用非常普遍,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失效、减效、浪费药物或引起毒副作用,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所以,抗生素类药物临床合理应用非常重要,现将临床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合理使用注意事项归纳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青霉素类1.除了青霉素V、羟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几种口服以外,其它青霉素都应该注射给药。
在干燥状态下,青霉素相对稳定,一经溶解会快速分解。
所以,注射给药的青霉素要在使用前溶解,并立即使用,无法立即使用的,要放置到冰箱中保存,当天用完。
2.肌注。
要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溶解,为减轻疼痛,以往用2%苯甲醇注射液溶解,但现在研究认为,苯甲醇会降低青霉素的效价,并在局部形成纤维变性、局部硬结、瘢痕组织等,所以现在已经不用了,可以用0.25%利卡多因注射液溶解。
3.静滴。
可加入到复方氯化钠注射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不能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5-10%葡萄糖注射液,因为青霉素的pH值在6~7时稳定,而葡萄糖注射液pH值在3.2~5.5,且葡萄糖对青霉素可产生催化水解作用。
对于忌盐的患者,可少量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再用三通管和葡萄糖注射液同时滴入。
不能静脉推注青霉素,也不能鞘内注射。
青霉素类药物进入人体后,短时间内血药浓度很高,发挥高效杀菌作用。
所以,静滴时,要将一次剂量的青霉素药物溶解到100ml以内溶液中,在30~60min内滴完。
4.青霉素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
不同青霉素药物之间可引起交叉过敏反应。
所以,用药前对患者的过敏史要详细询问,并做好皮试。
对皮试液、皮试及青霉素注射过程中,要用专用注射器,不能污染其它药物。
小儿3d内、成人7d内未使用青霉素时,再使用都要做皮试。
皮试过程中,要准备好急救药械,因为高敏患者在皮试中就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要自己就地抢救,可给予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升压药及肾上腺素注射,进行抗休克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状 病原体尚未明确时选药不当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危害
所选抗菌药物未能广谱覆盖常见 病原体,导致治疗失败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细菌耐药率逐年增加,导致治疗 失败、病死率上升
选用对病原体感染无效或疗效不强 的抗菌药
无效/临床疗效不佳
未充分重视药物的毒副作用及不良 反应
4). 给药次数: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 5). 疗程: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
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6).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9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
1). 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 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 ++++
++
2019/12/16
38
氨苄西林 舒巴坦
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
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
头孢哌酮 舒巴坦
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
肠杆菌科 绿脓、沙雷 不动杆菌 肠球菌 嗜麦芽窄食 中枢感染
优力新 ++ ++
+
力百汀 ++
++
特美汀 ++~+++ ++~ +++
++~ +++ +++
二、病原微生物检测
1、各级医院应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切实提高病 原学诊断水平,并及时报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2、三级医院必须建立符合标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并 建立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接受室间质量评价检查。
3、二级医院应创造和逐步完善条件,在具备相应的专 业技术人员及设备后,也应建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2019/12/16
16
五、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 尽量避免应用。
2.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 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
3. 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 于8岁以下小儿。
4. 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 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4. 药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 娠期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 内酰胺类和磷 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
2019/12/16
18
(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1、药物可自乳汁分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 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2、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 停哺乳。
2. 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 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
2019/12/16
15
四、 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1. 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 2. 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3. 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
量应用 4. 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 ~ +++
绿脓 +
+++ ++
耐酶 耐
不耐 耐
他定 +++ ++++ 耐
2019/12/16
排泄 肾
肝胆 肝胆
肾
其他 肝内代谢 出血倾向
半衰期长, 入CSF多 免疫缺陷 者感染
33
四代头孢 头孢吡肟
广谱,四代,对绿脓有效 对广谱b-内酰胺酶稳定,亲和力↓,膜穿透↑ 对金葡,肠杆菌与枸橼酸杆菌( I 型酶)作用↑ T1/2b 2h,蛋白结合率<5% 每日2~4g,分2次 主要用于耐三代头孢的菌株(G-为主)所致感染
舒普深 +++
+++
特治星 ++~+ ++~++
++
+
2019/12/16
39
亚胺培南
特广谱 G+、G-、需氧与厌氧菌
6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 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 用药
2019/12/16
7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 菌药物特点制订
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2019/12/16
12
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调整:
1. 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 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 略减。
2 . 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 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但剂量需适当调整。
3. 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 该类药物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 个体化给药;也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 减量给药,疗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
2019/12/16
19
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一、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 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 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
2019/12/16
20
2019/12/16
11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 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基本原则:
1.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 2.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 验结果等选用抗菌药物。 3. 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 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2019/12/16
21
三、管理与督查
1.各级医疗机构必须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 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
2.建立和完善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并履行其职责, 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督导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药 工作;依据《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定期与不 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特美汀
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特治星
碳青霉烯类:强大的抗菌活性、嗜麦芽窄食菌天然
耐药 2019/12/16
37
b -内酰胺酶抑制剂
他唑巴坦 克拉维酸
舒巴坦
抑酶谱 抑酶强度 入CSF
+++ ++++
√
++
+++
×
+++
++
√
稳定性 诱导酶的产生
++++ ++ +++
过敏少、轻
缺点:对肠球菌、脆弱类杆菌差,价格昂贵
2019/12/16
29
头孢菌素分类
一代:对青霉素酶稳定,但被β 内酰胺酶水解,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用于敏感G+/G-菌(金葡、大肠、肺克)
二代:对β 内酰胺酶稳定,绿脓耐药
三代:对β 内酰胺酶稳定,组织分布好,MRSA、肠
球菌耐药,对肠杆菌科抗菌活性加强,但不动杆菌常 耐药
高
高
单低
头孢Ⅵ、拉定 +~++ +
耐
高
低
低 无钠、口服 + 注射
2019/12/16
31
第二代头孢
对产气、肺杆、枸橼酸杆菌等有作用
呋新 替安 孟多
Cefuroxime Cefotian Cefamandole
低毒、耐酶、入脑 难入脑 出血倾向
2019/12/16
32
第三代头孢
噻肟 哌酮 曲松
肠杆菌科 ++++ ++
23
抗菌药作用机制
2019/12/16
24
抗菌药物特点
药物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大环类酯类
组织浓度
半衰期 药代/药效模式
低,可大剂量 短
时间依赖
低
2-3h 浓度依赖
高
新品长 时间依赖
氟喹诺酮类
高
3-7h 浓度依赖
林可酰胺类
高
2019/12/16
4-5h 浓度依赖
25
青霉素类
耐酸青霉素:青霉素Ⅴ、苯氧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双氯西林 广谱半合成青霉素:
a)重症感染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 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
b)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 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 量范围低限)。
2019/12/16
8
2019/12/16
3) 给药途径: a).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 收完全的抗菌药物 b).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 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 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c).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