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锴将军生平简介
夹缝中军人蔡廷锴-国民党军界边缘人

夹缝中军人蔡廷锴:国民党军界边缘人蔡廷锴一生都是一个夹缝中的军人,他一腔热血,常报国无门。
在淞沪抗战中,蔡廷锴虽爆得大名,但始终脱不掉边缘色彩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人大举入侵上海,打不打?蒋介石决心难下。
从蒋的利益考量,丢失东北并不心痛,可上海乃是他统治核心区,乃“必守之地”,冲在前面跟日本人死磕的,也并非自己的嫡系部队,而是十九路军。
蒋介石自然乐得日本人消耗掉粤军势力。
如此便成就了蔡廷锴和蒋光鼐抗日名将的光荣。
“淞沪抗战”一结束,蒋介石下令将十九路军肢解,一个师调往江西归南昌行营指挥,一个师调往武汉归武汉行营指挥,一个师调往安徽。
不久,又把十九路军调去剿共。
蒋光鼐任福建政府主席,蔡廷锴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驻闽绥靖公署主任,从此二人在国民党军界完全被边缘化。
另立政府——边缘人的反击蔡廷锴率部到了福建就着手收编比自己更为边缘的地方小军阀,扩充自己的实力。
至于奉命剿共,开始还是取得一些战果,占据不少根据地。
1933年夏,彭德怀率领红军主力回闽来战,几个回合下来十九路军吃了大亏。
在北方,日本人吃下了东三省还不满足,继而占据了热河,蒋介石又是一枪没放。
蔡廷锴可不想把自己的老本在“毫无意义”的内战中耗尽,他一面与红军交涉停火,一面联络陈铭枢、蒋光鼐和桂系的李宗仁、粤系的陈济棠等,商议另立政府。
1933年11月22日,李济深、陈铭枢、陈友仁、冯玉祥、黄琪翔、戴戟、蒋光鼐、蔡廷锴、徐谦、何公敢、李章达等11人宣布,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由李济深担任主席。
废除南京政府年号,改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中华共和国元年”,福州为中华共和国首都,另立新国旗。
这个政府带有明显的左翼色彩,以驱逐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实现人民民主自由、解放工农劳苦群众为主要诉求。
12月下旬,蒋介石抽调进攻江西苏区的嫡系部队十余万人攻打十九路军。
同时,蒋介石大撒金钱,收买十九路军高级将领,不到一个月,延平、古田、福州先后被蒋军占领。
罗定历史名人

罗定历史名人罗定历史名人:蔡廷锴1932年一二八事变防卫上海名将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汉族,广东罗定广府人。
行伍出身,由士兵一步一个脚印升为19路军上将总司令,凭的就是过人的战功,最出名的就是率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致使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
使得世界上知道在东北不抵抗之后,中国还是有一批能打和热血的军人。
后参与领导福建事变,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1934年1月因内部瓦解而失败。
抗日中一度复出,因无兵而没有大的作为。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罗定历史名人:黄俊英广东著名小品演员黄俊英,男,1936年生,祖籍广东省云浮市罗定。
著名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省曲协副主席、广东音乐曲艺团艺术指导,相声方言化的拓荒者之一,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广东省第五届鲁迅文艺奖和被评为广东最受欢迎笑星。
16岁开始从事表演,并师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品超学习粤剧表演艺术6年;1958年黄俊英到北京参加中国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并接触到北方的相声艺术,因被相声艺术深深吸引便立志把北方的相声南粤化。
1983年5月,黄俊英偕同杨达、林运洪和崔灵霄等牵头成立了"广州相声艺术团",黄俊英任团长。
罗定历史名人:廖伟雄香港著名演员,现任罗定市政协廖伟雄(1957年-),生于香港,籍贯广东顺德,前香港影视演员及节目主持人,有"阿灿"的绰号。
1982年与马来西亚籍太太杨慧玲结婚,1984年诞下首名女儿,1988年再添一子。
现定居广东罗定,专注于发展有机农业。
新书《有机人生》。
抗日英雄故事--蔡廷锴和“十九路军”

蔡廷锴和“十九路军”蔡廷锴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
他的故事和“十九路军”紧密相连。
接下来,请允许我介绍他作为十九路军军长如何联合其他爱国将领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为中华民族争气!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我东北,全国一致要求团结抗日。
而蒋介石在国内还是奉行不抵抗政策。
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犯上海。
当时,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为第十九路军。
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国内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妥协政策,面对着严峻的形势,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毅然决定坚守上海。
然而,当时任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及张静江先后劝蔡廷锴撤兵,蔡表示反对,认为“十九路军驻地是中国领土,殊无撤退之理,我十九路军守土有责,万一日军胆敢来犯,决定迎头痛击”。
1月24日,蔡廷锴抵达苏州召开十九路军驻苏高级将领紧急会议,表明抗战决心。
虽然国民党政府一再妥协退让,日军仍于1月28日夜悍然向闸北一带进攻,十九路军立即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爆发。
1月29日,蒋光鼐、蔡廷锴等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
十九路军全军官兵在广大群众的鼓舞、支援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坚守阵地,不断击退日军的猖狂进攻。
蔡廷锴以大无畏的胆略,在枪林弹雨中亲临前线督战,激励士气。
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十九路军参战部队只有1万多人,而日方经不断增兵约七八万人,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飞机、战舰。
但十九路军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凭着民族精神,与敌血战33天,前仆后继,死伤约万人,经历了闸北巷战、吴淞要塞战斗、八字桥战斗、蕰藻浜战斗、江湾与庙行战斗、浏河战斗等战役,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名,四度更换指挥官。
最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对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
蔡廷锴、蒋光鼐等于3月2日通电全国,表示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
南昌起义时他率领一个师叛逃,后却与十大元帅同级,官至副国级

南昌起义时他率领一个师叛逃,后却与十大元帅同级,官至副国级“瑞降龙岩出虎将,威加淞沪铸英名”南昌起义在革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后来以失败告终,但是也说明共产党反抗国民党的意识已经觉醒,意味着国共之间的对抗正式拉开序幕。
在这场战役里,涌现了许多的革命英雄,比如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但是有一个人却在关键的时刻掉了链子,他就是蔡廷锴。
蔡廷锴这个名字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他于1962年被任命为国防委副主席,级别和十大元帅平级,由此可见地位之高。
但是在大革命中,他却被称为“叛徒”,在战事爆发之际,带着一个师撤退了,到底怎么回事呢?这就要从他跟着叶挺参加南昌起义说起,其实他并不是很想参加起义,因为觉得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无奈好友叶挺一定要拉着他一起去,于是他也就去了。
他去得有点匆忙,而且由于不是党员,被误以为立场不坚定,因此在起义军里不是很受待见。
除了叶挺之外,其他人都因为他的身份而对他有所怀疑,甚至还一度想要关押他,这让他感觉非常不舒服。
还好叶挺对他十分信任,劝服了众人让他加入起义军,但是他毕竟受到了区别待遇,这也为他后来的出逃埋下了伏笔。
等到起义开始之后,蔡廷锴临时反悔,率领手下的一个师直接走了。
其实他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叛逃,起码他不是投敌,而是撤兵。
虽然他临时撤兵打乱了起义的计划,但是却不是起义失败的关键所在。
毕竟他当时还不是很认同共产党的思想,也没有加入共产党,完全就是给兄弟来撑场面的,因此他的撤兵也可以说是不讲义气。
蔡廷锴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将自己和共产党彻底划清了界限,因此他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很快就被提拔为了军长。
在抗日战争中,蔡廷锴率领的19路军格外勇猛,他驻守上海打得日本毫无还击之力,避免了上海被日军占领,还让日本人知道了中国人的厉害,一血东北不抵抗的耻辱,为此还受到了国民党的嘉奖。
由于抗日中的出色领导,蔡廷锴也成了中国的抗日英雄,受到民众的爱戴。
他虽然跟共产党关系不是很好,但是他也知道共产党并不坏,因此当蒋介石让他去攻打红军的时候,他开始有了反蒋的想法,因为他不想成为国共反目的炮灰。
蔡廷锴简历 抗日名将蔡廷锴简介:一代名将蔡廷锴怎么死的

蔡廷锴简历抗日名将蔡廷锴简介:一代名将蔡廷锴怎么死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1966年“文革”———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降临在中国人民头上。
红卫兵横冲直撞地“破四旧”,全国陷入恐怖混乱的深渊。
民主人士首当其冲。
蔡廷锴的老朋友蒋光鼐家里最先被红卫兵抄家。
红卫兵走后,蒋光鼐深怕性情刚烈的蔡廷锴受不了突如其来的冲击和侮辱,急命夫人黄晚霞给蔡廷锴打电话,让蔡做好思想准备,不可冲动、不能发火,免吃大亏。
蔡廷锴接电话后当然非常震怒。
他一言不发,在屋里来回踱步。
幸亏周恩来在关键时刻向毛泽东建议,对13位高级民主人士进行保护。
毛泽东批准了这个建议。
蔡廷锴简历蔡廷锴家由于有解放军的把守才幸免于难。
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主要贡献淞沪抗战“九一八”事变爆发。
蔡廷锴在赣州率部誓师,要求抗日,反对内战。
他率十九路军驻防上海后,日本海军陆战队不断向上海增兵,并进一步制造事端。
蔡廷锴简历1932年1月22日,日本领事村井向中方提出无理要求,要十九路军后撤30公里,蔡廷锴坚决不允,军政部长何应钦来沪与蔡面谈。
蔡廷锴说,驻地是我国领土,撤退殊无理由。
政府要撤,请不限于敌方要求,调我全军离开京沪路,我当绝对服从。
1月23日,蔡廷锴与蒋光鼐在上海召开了十九路军营以上干部会议,做出了坚决抵抗日军决定,并作了具体部署。
24日,蔡廷锴又到苏州召开十九路军驻苏高级将领紧急会议,宣布抗战决心,并让全军做好准备。
蔡廷锴故居1月28日夜,日本悍然向闸北一带进攻,十九路军立即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爆发。
1月29日,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
十九路军全军官兵在广大群众的鼓舞、支援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坚守阵地,不断击退日军的猖狂进攻。
蔡廷锴以大无畏的胆略,在枪林弹雨中亲临前线督战,激励士气。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传奇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传奇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之一。
这场由日本发动的入侵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然而,在这场危机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英勇无畏的英雄,他们以自己的勇气、智慧和奉献精神,为保家卫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将重点介绍其中几位英雄的事迹,以纪念他们的英勇行为。
一、张学良:辽宁的守护神作为东北军的总司令,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日本侵略军入侵辽宁省时,张学良坚决指挥他的军队进行抵抗。
他组织了顽强抵抗战,成功守住了锦州等重要城市,并迫使日军无法进一步侵略。
张学良的英勇表现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赞美,他被誉为辽宁的守护神。
二、蔡廷锴:浴血奋战的抗日先锋蔡廷锴是中国抗战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率领他的部队奋起抵抗。
蔡廷锴带领部队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交战,英勇无畏地保卫了沈阳。
他还参与了保卫辽宁、山东等地的一系列战役,对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蔡廷锴的英勇事迹被广泛传颂,他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先锋。
三、王德茂:舍己救人的英雄王德茂是一位身怀绝技的特种兵士。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被派往辽宁执行特殊任务。
然而,在执行任务的途中,他遭遇了日军的火力袭击,身负重伤。
面对生死关头,王德茂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身体当作掩护物,救起了同伴。
他的壮举感动了所有人,他被誉为抗战英雄中的英雄。
四、赵一曼:女性英雄的坚毅在九一八事变中,女性英雄赵一曼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顽强。
她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党员。
赵一曼积极参与地下抗战活动,传递情报、策划破坏行动,对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然而,她最终落入了日军的手中,并被残忍地杀害。
赵一曼的英勇事迹激励了无数人,她成为了中国抗战中女性英雄的象征。
五、刘永福:舍身保家的民众英雄除了军事将领和地下党员,九一八事变中还有许多普通民众以自己的方式保家卫国。
刘永福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他是一位普通的辽宁农民,但在日军侵略时,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抗日队伍。
蔡廷锴将军爱国纪事

猛攻 , 又被 守 军 奋 勇 击退 。 战至 2 月41 敌军 开 始 第 一 3, 次总攻开激 烈 的 战斗 。 果 , 闸北 方 面进 攻 青 云路 守 军 的 1 结 在 3 寇 被 击 退 , 淞 屹 然 无 恙 ; 攻 江 湾 的 敌军 一 联 队 ( 吴 进 即
制抗 日运动 和军事 侵略 的行 动 , 遣军 舰 三 十余 艘 和陆 派 战队数 千人 登陆 , 不断制 造 事端 , 出无理 要求 , 不得 提 蔡
不在 淞沪严 加戒 备 , 好备 战工作 , 做 以便 应付事 变 。
1 2 月 2日报 载 , 日本 驻 沪领 事 村井 蛮 横提 出要第 十 九路 军 由驻 地 向后撤 退3 公 里 的要 求 。 日, 九 路军 0 次 十 “ 一八 事 变 ” , 中 国共 产 党 和红 军 “ 国人不 九 后 在 中 中国人 ” “ 口一致 对外 ” 、枪 的正义 号 召推动 下 , 蔡廷 锴 事十九路 军三 万多 官兵 , 在赣 州宣 誓反 对 内战 和 团结 日。9 1 1 月 下旬 , 13年 0 由于 宁粤合作 , 十 九路 军开 赴 第 沪铁 路 沿线 担 负警 卫 。该 军 总指 挥部 驻 南 京 两广 会
。
即在 龙华 警 备 司令 部 召开 了驻 沪 部 营长 以上 干部 的紧
急 会议 。蔡廷 锴 在 会上 激 昂地 说 : 日本 人 这 几天 处 处 “
都 在 向我 们 寻衅 , 处 在 压 迫 我 们 , 店 被 其 捣 毁 , 处 商 人 民被 其侮 辱 , 加 派兵 船及 飞机母 舰 来 沪 , 有 占据 上 并 大 海 的企 图 。 最 近 同戴 司令 ( 戟 时任 淞 沪 警 备 司令 ) 我 戴
维普资讯
I 、 历史传真
抗日名将蔡廷锴简介

抗日名将蔡廷锴简介蔡廷锴,这个名字与蒋光鼐分不开关系,他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二人曾带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让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无法得逞。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蔡廷锴人物简介蔡廷锴,这个名字与蒋光鼐分不开关系,他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二人曾带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让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无法得逞。
福建事变失败后蔡廷锴游历海外,宣扬抗日,之后加入民革,担任民革副主席。
“”中蔡廷锴收到周恩来保护才幸免于难,但最终还是在1968年病逝北京。
蔡廷锴人物经历裁缝从军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罗定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9岁,蔡廷锴到邻村的书馆入学读书。
母亲突然去世,仅上了3年学的蔡廷锴被迫辍读。
13岁的蔡廷锴过早地担起生活的重担。
忙时他和姐姐种地,闲时他和父亲学裁缝。
生活的磨难,练就蔡廷锴倔犟的性格和健壮的体魄。
随着年龄的增长,蔡廷锴的眼界越来越宽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欺侮,清政府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常使他愤恨不已。
一本《三国演义》蔡廷锴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他相信自己有一天会像赵子龙那样驰骋疆场杀敌报国。
1908年9月,蔡廷锴与本地农家女彭惠芳结婚。
1910年,新军来到了罗定县,蔡廷锴瞒着父亲、妻子,以外出替人裁缝衣服为借口,加入新军。
蔡廷锴先后4次投军都时间不长就被迫离去,1918年到李耀汉肇军的陈铭枢营当排长。
1919年肇军解体,陈铭枢营改属于护国军林虎部,蔡被选入护国第二军陆军讲武堂学习一年。
初露锋芒1920年,蔡廷锴所在部队编入护国军第二军陈铭枢营,同年8月入该军武堂学习,翌年9月毕业。
1922年蔡廷锴转任粤军第一师第三营第十一连连长,并由陈铭枢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
同年5月,参加第一次北伐,在江西率全连日行军50多公里,攻占信丰城,获记功一次。
1924年,应孙中山大本营补充团一营长邓世增所邀,任该营连长。
同年,率部到郁南县都城镇平定桂军刘玉山、陈天太部叛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廷锴将军生平简介蔡廷锴(1892.4.21--1968.4.25),76岁,广东罗定罗镜人。
1892年4月21日,出生于罗定市罗镜镇龙岩村。
从小爱听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故事,受到爱国思想的教育,不满清朝的腐败,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立志要为中华民族雪耻图强。
1910年,全国人民起来进行反清斗争,18岁的他应募投身到广东新军当兵。
(冬,返乡未回营。
)1911年,10月9日爆发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留给蔡廷锴深刻印象,他投身到孙中山倡导的国民革命。
1913年,升任班长。
1914年,请长假回乡养鸭。
1915年,往新会县属猪头山粤军剿匪行营当上等兵。
1916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斗争。
三月,袁党余孽龙济光踞粤独立,蔡与同袍联络策动反正失败,回乡。
六月,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八月,往宝安县游击队任班长。
1917年,调宝安县大鹏城警察分所任警长,新所长到任,蔡辞差回家。
1918年,与区宗麟筹组罗镜商团,任副队长,后编入肇军,任中尉排长。
(肇军驻三罗剿匪返省后,留后方部于罗定,成立肇军游击三营,分驻三罗负剿匪之责,商团改编为一连,蔡任中慰排长。
旋由陈铭枢任营长,陈、蔡自此相识。
)1919年,夏,肇军解体,陈铭枢营改为护国第二军陆军游击第四十三营。
七月底,往广州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受训。
1920年,毕业返部,其时陈铭枢在阳江宣布独立,任粤军第六军第一纵队司令,蔡在粤军第六军第一纵队司令部任上尉副官。
1921年,粤军第六军改编为粤军第一师第四团,蔡任中尉掌旗官,后改任该团第一营第四连第二排少尉排长,国民党改组,由陈铭枢介绍参加国民党,再后调升为第三营第十一连上尉排长。
1922年,参加首次北伐。
江西信丰战役中率部首先袭占信丰城;黄八岭战役中任敢死队队长率部击破敌防线,攻克古称“铁城”的赣州;多次立功受奖。
1923年,(讨伐桂军沈鸿英)肇城战役中任先锋队队长,击溃敌增援部队,受奖并升为少校连长。
1924年,往粤军邓世增营任连长。
在郁南都城掌握战机,以劣枪精兵取捷径击溃刘(玉山)、陈(天太)叛军,俘获人枪车百余,邓升团长,蔡接其遗缺升任营长。
1925年,参加讨伐陈炯明残部邓本殷,在开平县单水口战役中,蔡率部激战三昼夜,以少胜多击溃敌军,缴获敌枪千余。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蔡任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十师(师长陈铭枢)二十八团团长,在平江、贺胜桥、武昌诸战役中屡立战功。
克复武汉三镇后,第十师增编为两师(十师、二十四师),合成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蒋光鼐升任第十师师长,蔡廷锴升任二十四师副师长。
1927年,宁、汉分裂,陈铭枢、蒋光鼐离开武汉,蔡调升为第十师师长。
五月武汉方面的北伐军赴河南与奉军作战,蔡率部首占开封,获得嘉奖。
旋因政局变化,又回师武汉,继调往江西。
七月,宁、汉政府合流反共。
周恩来等于八月一日在南昌起义,蔡亦参加,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左翼指挥。
五日,起义军撤出南昌回粤,令第十师为先头部队,到进贤县,蔡因认识局限,认为自己是国民党党员,随叶(挺)、贺(龙)回粤不会合作到底,就礼遣本师共产党员离队,成立第十一军司令部,请副军长蒋光鼐全师入闽,后应福州民众代表之请,歼灭土匪谭曙卿部,以缴获枪弹充实部队实力,正式成立第二十四师,并电请陈铭枢回闽复十一军军长职。
年底应广州政治分会主席李济深之邀回粤整补。
1928年,蔡师奉命调驻琼州清剿,对象一是赤卫队,采取监视阻止其蔓延,不深入山区清剿;二是杀人抢劫的土匪,采取雷厉风行地进剿。
十月蔡捐资在罗镜龙岩乡创办当地第一间完全小学——廷锴小学。
1929年,一月,南京召开全国编遣会议,蒋介石为排除异己,压缩非嫡系部队的兵力,第十一军缩编为师,第十师缩编为旅。
三月廿一日蒋介石软禁李济深于南京汤山,廿三日蔡与蒋光鼐联名电斥蒋介石,蒋派陈济棠回粤任广东军事特派员兼第八路总指挥,说服粤军将领拥蒋反桂,拆散粤桂反蒋联盟,蔡旅改编为第二独立旅,奉命还粤。
张(发奎)桂(李宗仁、白崇禧)军两次犯粤均被击退,蔡旅又扩编为第六十师。
1930年,五月,蒋介石下令讨伐冯玉祥、阎锡山,张桂军与冯阎相呼应率军北上,陈济棠派蒋光鼐统率六十、六十一师堵截,在衡阳击溃张桂军,继续北进与冯阎部队作战,为蒋介石挽回颓势,蒋以这两师为基础成立十九路军,任蔡为军长。
冯阎失败下野,十九路军奉命回湖南集中待命。
1931年,二月,蒋介石调十九路军进入江西参加第二、三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
蔡目睹各地·遭受战争破坏、民生困苦,复闻“九·一八”事变,日寇侵我东北而军队不加抵抗,由是产生不愿参加内战的决心和抵抗外侮的思想。
十月下旬,蒋介石被迫接受粤方意见,调十九路军驻防京沪,蔡组织“西南义勇军”两旅共六千人,自筹粮饷,计划于翌年正月底自动辞去十九路军军长职率师赴东北援助抗日。
1932年,一月二十八日,蔡与蒋光鼐、戴戟联名向全国各界发出抗日通电。
敌三易统帅,多次增兵,我军英勇抗击,屡创敌寇,至三月二日,在外无援兵、内无弹药情况下,不得已向国民党政府和全国各界人士发出退守待援和表示抗日决心的通电,退守第二防线。
五月五日,国民党政府与敌妥协,签订《上海停战协定》,蔡与蒋光鼐联名致电抗议。
六月,十九路军调驻福建,蔡任总指挥兼驻闽绥靖主任。
1933年,春,日寇进犯热河,蔡请缨援热并组成先遣队,自任前敌总指挥,率谭启秀、张炎二旅北上到耒阳,国民党政府饬令回师。
十一月二十日,蔡与李济深等八人联名通电公开宣告脱离国民党。
廿一日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成立,蔡任人民革命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司令。
廿四日,蔡与李济深等二十七人发起组织产生人民党。
1934年,闽变失败,1月中旬蔡取道汕头往香港。
四月十二日,与谭启秀等出洋考察,宣传抗日。
1935年,四月十九日,回国返抵香港,与李济深等组织民族革命大同盟,合资办《大众报》,宣传抗日救国。
1936年,参加广西“六·一”运动反蒋,八月蔡在广西南宁宣告恢复十九路军,任总指挥兼军官教育团主任。
九月,李宗仁接受国民党政府委任的广西绥靖主任职,对军队进行编遣复员,十九路军缩编为第二十六师,归广西部队建制,后改为一七六师,蔡返香港。
1937年,夏,重游南洋。
阅报知“七·七”抗日开始,即起程回国,七月廿二日抵香港。
八月十三日应蒋介石之召与谭启秀、叶少泉等到南京,蔡任大本营特任参议官。
九月彭惠芳病逝,蔡在撞车事故中伤腿,返港治疗。
1938年,伤稍愈,返乡休养。
日寇侵粤,应粤军军政当局之邀往广州共商大计,至陈村,遇日机轰炸,受伤回乡治疗。
广州沦陷,被推举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常务委员,指挥西江南路纵队。
1939年,奉派往广西贵县任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七月与罗西欧女士结婚。
十月升任总司令兼南地区总指挥。
日寇犯南宁,蔡调任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桂南会战,任东路总指挥。
1940年,四月,蔡集略去军奉名改编为粤桂边区总司令部,见环境不良,坚决辞职获准,回乡小住,往桂林军事委员会任特任参议官。
1944年,桂林沦陷前夕回罗定。
九月中旬,日寇有犯罗定之势,蔡在罗镜召集罗镜、太平、分界所属十个乡的乡长及士绅开会,讨论保卫家乡事宜,被公推为总指挥。
蔡带头捐献家藏轻重机枪六挺、步枪八十多支,带动各乡组成武装团队。
1945年,一月张炎南路起义失败,逃至广西玉林被誉为当地扣留,蔡致电蒋介石、张发奎,竭力营救未果,三月,函电蒋介石请他赴重庆之邀。
1946年,日寇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三月,蔡与李济深等在广州秘密发起组织国民党民主促进会,被公推任主席,筹办报社被广州行营封闭,并受警告限日离境,蔡将“民促”中央理事会迁往香港。
十月,蒋介石邀蔡赴南京,蔡欲借此与中共代表和各方面进步人士密切联系,不怕危险,毅然偕夫人和私人秘书林一元前往。
在上海秘密与中共有关人士联系,汇报“民促”方面的工作;到南京又在梅园新村与周恩来见面,亲聆教诲,坚定了与人民站在一起的决心。
1948年,一月,“民革”在香港正式成立,蔡任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财政部长。
五月五日,与李济深等十一人联名发出《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响应中共“五·一”号召致中共毛主席电》。
九月十二日,蔡应中共中央之邀与秘书林一元经由朝鲜进入解放区。
1949年,六月,在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
九月廿一日,参加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防研究小组组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冬,民革中央在北京召开第二次代表会议,蔡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被推为代表团成员,于八月前往朝鲜劳军。
同年十一月,又作为我国代表团成员,前往波兰首都华沙,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并被推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在我国成立世界和平分会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时,均被推为常务委员。
此后六、七年间,为争取世界和平的活动,蔡每年都有一、两次出国参加会议,对于禁止原子武器和裁减军备等问题作了积极的贡献。
1952年,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
1954年,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
九月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蔡被选为人民代表,出席人民代表大会,被推为主席团成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凡三届蝉联。
1956任民革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57年,任我国代表队团团长,率团前往日本东京参加第三届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
1958年,任民革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59年,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61年,随周恩来总理赴缅甸进行友好访问。
1962年,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65年,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68年,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北京,葬于北京西郊八宝山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