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蔡锷在中华民族解放中的贡献

合集下载

中华民国护国大将军

中华民国护国大将军

中华民国护国大将军中华民国护国大将军--蔡锷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蔡锷去世年仅34岁,在这短促的一生中,他却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这两次起义都取得了成功,从而他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史册上。

新军起义10月30日,昆明新军在蔡锷领导下起义。

第二天光复了昆明,成立了云南军政府,蔡锷被推为都督。

这是武昌起义以来继湖北、湖南、陕西、山西之后第五个独立的省份,又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独立的省份。

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1913年消灭了革命派在南方的主要军事力量后,一心一意想黄袍加身,使帝制重见于中国。

蔡锷对袁世凯的帝制活动也极为愤慨,之后,云南正式宣告独立。

蔡锷就任第一军总司令,率护国军三个梯团由云南北上讨袁。

最终取得了讨袁战争的胜利。

袁世凯和蔡锷这两个人又有什么关系呢,前者是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独裁,而后者正是他的掘墓人。

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自称皇帝,蔡锷抛出“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的誓言冒着巨大危险从北京辗转回到云南,组织云南军队发动了护国起义,出征四川,以寡敌众同北洋军鏖战三个月,给了袁世凯沉重打击,为挽救民国作出巨大贡献。

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清癯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个捐生纾难,一个窃国自为。

这两个强势男人之间的故事的精彩值得我们玩味。

治军---国魂清末,中国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下,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虎视鹰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蔡锷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急迫的心情,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怎样才能救中国?蔡锷在痛苦地思索着,寻求着。

当时他的认识是:中国前此有如在睡梦之中,而毒蛇猛兽正环伺四周,最重要的是要大声疾呼,把它唤醒过来;现在人们已如大梦初醒,但由于长期积弱,气力不足,单靠慷慨激昂仍不足与毒蛇猛兽相抗争。

蔡锷:共和的守护者

蔡锷:共和的守护者

组织护国军讨袁。 1 9 1 6 年l 1 月因病逝世。 一 蔡锷与云南起义 1 9 1 1 年春, 蔡锷赴任云南新军第1 9 镇3 7 协协统。 武昌起义爆发, 消息旋即传到云南。 1 0 月3 0 日, 蔡锷与 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等人在 昆明响应起义, 1 1 月1 日 即建立了军政府, 蔡 锷被推举为云南都督, 这一 年他
心肠, 行霹雳手段” 。 他提倡官兵 “ 和辑”相处 , 使士 兵把军营视为 “ 第二家庭” 。 更欣赏 曾国藩 “ 带兵如父
兄之带 子弟 ” 这一 句话 。
功, 任四川督军兼 省长。 不幸的是 , 不久病逝于日本 ,
年仅 3 4 岁。
● 师友杂忆话完人 蔡锷英年早逝 , 留下遗嘱云 :“ 锷 以短命, 未能尽 力民国, 应为薄葬。 ”以—人之身公开讨伐 袁世 凯, 首 倡维 护共和 , 被赞誉 为 “ 护国将军… ‘ 共和将军”, 他
年仅2 9 岁。 蔡锷所领导的新军是 当时全 国各省起义中
少有 的建 制 完 整 的精 锐 武 装 。 与 此 同 时, 云 南 都 督 府
要不怕死 ; 第三要不汲汲名利; 第四要耐受辛苦。 治兵
之 才, 不外公、 明、 勤: 不公不 明, 则兵 不悦 服 ; 不勤,
先后派兵援蜀、 援黔和援藏 , 稳定了革命初期 的西南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流 星般 的巨星
@顾今仍历历在
目。 尔后书信往来 , 魂梦相依 。 但辛亥革
命起 义时你没有死 , 护 国 战争 中你 也 没 有死, 现 在 为 国家 大事 而 死 , 真 是 死得 其

中国近代史人物论文 蔡锷

中国近代史人物论文 蔡锷

蔡锷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他在不足34年的短暂一生中做成了领导云南辛亥起义和反袁护国两件大事,从而奠定了他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由于他师事梁启超并曾一度拥袁,人们对他的评价颇多歧异。

有人用“反清、抚袁、拥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革命家,功大于过;有人又用“保清、附袁、反孙”六个字概括其一生,说他是改良派,过大于功。

这两种看法都过于简单,且失之偏颇。

实际上,蔡锷就是蔡锷,他既非革命派,亦非改良派,而是一个真诚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依归是理解他一生所作所为的关键。

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对蔡锷一生所走过的道路作一个简要的评价,以就教于方家。

一从戊戌到辛亥,是蔡锷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及军事救国时期。

1897年,15岁的蔡锷考入湖南时务学堂,接受了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派的教育,戊戌政变后辗转到日本留学,受到西学的熏陶。

1900年他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事败,师友多遇害,蔡锷重返日本,决心投笔从戎。

于1901年12月考入东京成城学校自费学习陆军,1903年7月入仙台骑兵第二联队学习,同年9月转为江南官费生,12月初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分入骑兵科,1904年10月以优异成绩毕业[①]。

蔡锷读书求学期间,正值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也是中国仁人志士觉醒起来奋起救亡图存之时。

蔡锷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未几而薄海内外,风靡响应,皆惧为亡家之民,皆耻为丧国之狗”[②]。

正是在这种时代感召下,蔡锷发愤攻读,上下求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

其特色首先是强烈的忧患意识,“惧为亡国之民”,“耻为衷家之狗”;其次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以日本的隆摩喻湖南,决心维新湖南,变革湖南,坚信“我湖南一变,则中国随之矣”[③]。

三是把抵御外患与学习外国长处紧密结合起来,反对守旧,力主开放,稽合国情,纯用西法,为此他主张积极引进西方文明,尤其强调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

论蔡锷民主共和思想与实践

论蔡锷民主共和思想与实践

19 年秋 , 7 8 蔡锷以第三名 的优异成绩考入湖
南时务学堂 ,师从梁启超 、唐才常、谭嗣同等维 新志士研习 《 公羊春秋 》 《 、 孟子 》及西学。在梁
日记 》 《 、 屠城记 ’的罪行 ;【 l 抨击 “ i 2 顽冥而腐
朽之 ( ) 清 政府” 舍驱义和团于死地而外 ,别 ,“ 无他长计 ” l 呼吁国人增强爱国精神 ,“ 自 ;【 。 J 5 竞 强 自 ,[ 9 “ 优” 1 破私心而赴公义 ,亡私利而存公 ] 2
事家和 民主革命家。虽然他在世仅有短暂 的 3 4 年 ,但却成就了在辛亥革命时期 ,领导云南反清 武装起义 ,建立辛亥云南军都督府和在袁世凯复 辟帝制时期 ,发起并领导反袁护国战争 ,再造 民 国这两大业绩 ,奠定 了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 要地位 。他之所 以能够成就这两大业绩 ,关键在
各标 、营 、连、排中任职 ,使指挥权牢牢地掌握
在革 命 党人 手 中。武 昌起 义爆发 后 ,经 云南 的 同
盟会员和革命人士推举 ,蔡锷担任云南反清起义 总指挥 ,于 1 月 3 率昆明新军发动起义 ,一 0 0日 举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 的封建统治 ,建立了中华
民 国云南军政 府 并被 推举 为军政 府 都督 。任 云南

湖 南



院 学

2 1年第6 0 1 期
士尽书生 ,肩荷乾坤祖宋 臣。流血救民吾辈事 , 千秋 肝胆 自轮 菌” 表 达 了立志 “ ,… 流血 救 民” ,
任职期 间,正值 同盟会积极部署和发动西南边境 武装起义之际,蔡锷对同盟会 的革命活动暗中予 以支持,不仅先后邀请湘籍革命党人石陶钧、谭 人凤 、 李燮和、袁华选 、 杨源浚 、 曾广轼 、 岳森 、 雷飙 、梅蔚南等人赴桂 ,充任新军和军事学堂的 要职 :而且先后两次与来桂策动反清武装起义的 黄兴秘密相会 , 并对起义给予武器等方面的支持 。 11 年 7 , 91 月 蔡锷担任云南新军第 1 镇第 3 协 9 7 协统后 ,正值 四川保路运动爆发 、全 国革命浪潮 风起云涌 。为了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 ,蔡锷沉着 冷静, “ 暗中和同盟会保持着联系” 利用云贵总 , 督李经羲 的信任 , 对( “ 云南 ) 讲武堂的革命活动 , 作 了很好 的掩 护 ” J 并 撤换 和调 整 了一 批 北洋 ,口3 派军官 ,有意识地安排 了一大批同盟会员军官和 深受革命思想熏陶的云南讲武堂学生到 3 7协的

走进政治名家——蔡锷

走进政治名家——蔡锷

走进政治名家护国讨袁先驱——蔡锷目录一、人物简介二、生平事迹三、护国讨袁四、人物评价五、我们的思考一、人物简介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与梁启超,谭嗣同等结交.戊戌政变后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次年到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及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事败后复返日本学习军事.1904年回国,先后到江西,湖南,广西,河南等地军校任职.1911年(宣统三年)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发动了"重九起义",11月出任云南军政府都督.旋即协助贵州,四川两省独立.二次革命暗中派兵援助四川熊克武讨袁.事后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授以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参政院参政等虚职.1915年袁策划称帝,加紧对其监视,蔡锷以赴津治病为名,逃至日本,转道香港回云南,12月25日与唐继尧,戴戡等通电宣告云南独立,讨伐袁世凯.次日成立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屡获胜利.不久广西,陕西,贵州,浙江,湖南等省相继响应,迫使袁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因艰苦转战,积劳成疾,8月赴日本治疗.11月病逝.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

二、生平事迹(一)军事救国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

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

”当时,国内正掀起编练新军、改革军制的热潮,把练兵作为救国的“第一要义”。

而蔡锷等爱国青年则认为尚武不仅需要刀剑,而且更需要精神,御侮不仅需要枪炮,更需要国魂。

提出对全民进行军事教育、军事训练,以提高国民素质。

这种主张,与单纯依靠改革军制以求强兵御侮的思想相比,显然视野更广阔、更深远。

(二)中国士官三杰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

为建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前辈的小故事

为建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前辈的小故事

为建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前辈的小故事序1、引言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有许多前辈为建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就想向大家分享一些为建国作出巨大贡献的前辈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学习他们的精神与贡献。

2、蔡锷的故事蔡锷,字学芳,号聚齐,湖南茶陵人。

他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领导人物之一,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辛亥革命前夕,他深受改良派思想影响,主张立宪民主,反对满清封建专制,积极投身于反清复明和振兴中华的革命事业中。

3、胡适的故事胡适,字适之,号东篱,江苏常州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对中国现代文明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曾多次赴美留学,深受西方文明和民主思想的影响,提倡西方化运动,主张变法强国,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致力于文学、哲学、教育和文化的改革,提倡白话文运动,积极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开创了新文学运动的先河。

4、朱德的故事朱德,字演先,四川南充人。

他是中国工农英雄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带领工农英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总结回顾这些前辈的故事,展现了他们英勇无畏、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他们的贡献和成就将永远铭记在中国革命史册上。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们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事迹,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6、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这些前辈的故事激励了我对于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他们的奋斗事迹让我懂得了只有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他们的情怀与担当,将永远激励着我,走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

7、结论中国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前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中华民国护国大将军

中华民国护国大将军

中华民国护国大将军--蔡锷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蔡锷去世年仅34岁,在这短促的一生中,他却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这两次起义都取得了成功,从而他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史册上。

新军起义10月30日,昆明新军在蔡锷领导下起义。

第二天光复了昆明,成立了云南军政府,蔡锷被推为都督。

这是武昌起义以来继湖北、湖南、陕西、山西之后第五个独立的省份,又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独立的省份。

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1913年消灭了革命派在南方的主要军事力量后,一心一意想黄袍加身,使帝制重见于中国。

蔡锷对袁世凯的帝制活动也极为愤慨,之后,云南正式宣告独立。

蔡锷就任第一军总司令,率护国军三个梯团由云南北上讨袁。

最终取得了讨袁战争的胜利。

袁世凯和蔡锷这两个人又有什么关系呢,前者是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独裁,而后者正是他的掘墓人。

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自称皇帝,蔡锷抛出“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的誓言冒着巨大危险从北京辗转回到云南,组织云南军队发动了护国起义,出征四川,以寡敌众同北洋军鏖战三个月,给了袁世凯沉重打击,为挽救民国作出巨大贡献。

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清癯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个捐生纾难,一个窃国自为。

这两个强势男人之间的故事的精彩值得我们玩味。

治军---国魂清末,中国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下,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虎视鹰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蔡锷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急迫的心情,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怎样才能救中国?蔡锷在痛苦地思索着,寻求着。

当时他的认识是:中国前此有如在睡梦之中,而毒蛇猛兽正环伺四周,最重要的是要大声疾呼,把它唤醒过来;现在人们已如大梦初醒,但由于长期积弱,气力不足,单靠慷慨激昂仍不足与毒蛇猛兽相抗争。

护国军神蔡锷

护国军神蔡锷

曾经,我天真的以为袁哥是 我的知音可以实现壮我中华 的梦想,但是却不是这样, 明面上是拉拢我,实则是监 视我啊!我要赶快回到云南, 推翻他!免其误国!
奉调入京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气愤已极,他决心 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于是他表面上装出 不关心政治的样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纵情于声 色犬马,以蒙蔽袁世凯,(在此结识了名妓小凤仙) 暗中却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 并初步拟定了赴云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
袁世凯死去后不到半年,蔡锷因艰苦作战,久病不医,于1916 年11月8日在日本福冈长逝,为捍卫民国献出了年仅34岁的宝贵 生命。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 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小凤仙得知此讯,痛不欲生,书写挽联: “谁识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从那以后,小凤仙不知所踪。
三国时代的曹操
明初的刘基
民国早期的蔡锷
刘伯承元帅
小学墙上的怀念
Loading
字 , 松 坡
蔡锷,湖南人,幼时家贫, 师从梁启超、谭嗣同,接受 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
曾赴日本留学,毕业后 回国在湖南训练新军
曾经响应辛亥革命,任云南 都督后被袁世凯调至北京, 加以笼络与监视 袁世凯称帝后,秘密逃回 云南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 帝制的护国战争。 1918年病逝于日本 年仅34岁
护国军神
• 护国军出师时有严明的军风纪,要求“一律严守 军纪,保持秩序,勿失严整”;不得“乱入民 家”;“购买须要公开,不得依势估压。”这样 的军队。深受人民拥护,出现军民亲如一家的动 人景象:护国第一军“出征以来,未滥招一兵, 未滥收一钱,师行所至,所部士兵未擅取民间一 草一木。”因之,在川南战斗中,所部连续“五 月无饷,而将士不受馈一钱,蜀人爱戴之如骨肉 也。”蔡锷这种艰苦奋斗、身先士卒的精神,感 人至深,鼓舞了为共和而战夺取反袁胜利的广大 官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蔡锷在中华民族解放中的贡献
摘要:
本文就1911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国家走向共和。

但在1915年,袁世凯决定复辟帝制,使得刚刚结束几千年封建帝制的中国历史倒退,又重新回归封建帝制后。

说明1915年12月25日起,蔡锷为救中华于危难之际,誓师讨袁,率军入川为中华民族解放所做的贡献。

正文: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882年12月18日出生。

父蔡正陵,农民,兼做裁缝。

母王氏。

家世寒微。

从小颖悟,聪明过人。

6岁读书,13岁即考中秀才,一方传为佳话。

15岁在2000名青年材俊中脱颖而出,考入设立于省会长沙的时务学堂。

这对他的一生具有决定性影响:就在这里,他认识了梁启超。

蔡锷是梁启超的学生,当梁启超因戊戌变法流亡日本的时候,蔡锷借了六元二毛钱从长沙赶到了北京。

袁世凯给了他一千元资助他去日本留学。

辛亥革命时,当袁世凯还在清军阵营,蔡锷依然准备北伐,并不因为对阵的是袁世凯而有所顾忌。

可见蔡锷推翻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的决心。

在南北议和后,应清政府的要求,孙文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并由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引领中华民国走向共和,其中蔡锷对袁世凯表示了支持。

1913年,国民党选举胜利,但宋教仁却突然遇刺身亡,凶手是应桂馨指使的。

应桂馨曾是陈其美的部下,国民党人从自身的厉害关系上判断,这一定是袁世凯在幕后主谋。

国民党和袁世凯的对抗从此趋于激化。

孙中山决议反袁,但黄兴认为既没有能力,从法理上也说不过去。

7月,北京政府解除了三位国民党籍都督的职务,孙中山再次开会要求反袁,黄兴只得同意,于是二次革命爆发。

但这次革命遭到了包括蔡锷在内的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一遇分歧就要起兵造反,这不符合共和制的宪政精神。

蔡锷认为“总统如果有谋叛行为,应由参议院弹劾;政治上有过失,则由国务院负责”,否则就是叛乱,是国家公敌。

他对这次革命的看法是:“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相煎太急,隐恨良多”。

当然,他也派兵出川,参与镇压行动。

国民党人被镇压后,蔡锷是少数还存在的非袁系实力派。

但此时,蔡锷却来到了北京。

有一种说法师蔡锷奉命进京,被袁世凯拿去了军全,后被软禁起来,但我觉得是因为他并不放心袁世凯,怕袁世凯恢复帝制,他希望在北京多帮助做些有利于共和的事情。

他不知道袁世凯是否能够遵循共和,但他要竭力扶持他,为了私情,也为了公利。

但是他最终失败了,没有了国民党人的制衡,靠着立宪党人是无法无法控制袁世凯的野心的,袁世凯在厌倦了共和制的羁绊之后,决定复辟帝制。

使才进入共和的中国又回归到了封建帝制的状态,使得中国的历史因此倒退。

1915年, 就在袁世凯准备登上皇帝宝座之时, 蔡锷已开始了他的反袁活动,八月十五日, 他从北京到天津找其师梁启超, 蔡鳄坚决地表示:“我们明知力量有限, 未必抗他得过, 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 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

回京后以喉症为由, 请假到日本治疗,为了不引起袁世凯的怀疑,独自前往日本并会见了孙文先生,期间表达了自己反袁救国的决心,联合孙文等革命人士反袁救国。

后秘密回天津同改良派的梁启超、王伯群、汤觉顿、陈国祥等在天津多次密会策划讨袁, “决计从云南发难”, 并商定:“云南于袁氏下令称袁后即独立, 贵州则越一月后响应, 广西则越二月后响应, 然后以云南之力下四川, 以广西之力下广东。

约三、四个月后可以会师湖北, 底定中原”。

此后他们都积极行动起来, 梁用笔作宣传鼓动,蔡锷策划军事, 并与云南军政要员密电联络, 互通情报, 告诉京中帝制活动情况。

蔡、梁还商定:蔡取道日本转香港经越南赴滇的计划, 两人还拟定了各种电文;由蔡锷带着入滇
进行讨袁活动, 当时蔡向梁表示:“失败就战死, 绝对不亡命, 成功就下野, 绝对不争地盘。

”蔡锷南下的同时, 梁启超也按计划去广西活动, 王伯群还先来滇作发难准备,戴戡作为蔡锷的开路先锋先至香港活动, 汤觉顿到广东活动。

出发前, 他们都穿上日本和服合影作为生死离别的留念。

蔡锷按行动计划安全抵达云南昆明开始了伟大的反袁护国战争。

但是,这些还不足以完全打败袁世凯。

袁世凯还拥有大部分局势稳定的省份,还有元气无伤的北洋大军。

此时给予袁致命打击的关键人物出现了,那就是冯国璋。

梁启超早在反袁前,就和冯国璋达成了一致。

当蔡、梁的护国运动逐步成气候的时候,冯国璋出马,由他联合另外四名袁世凯系的重要将军通电要求袁世凯下台,并极力将袁世凯彻底赶下政治舞台。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声讨中去世,其皇帝梦也灰飞烟灭。

从此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中华名族也从此完全摆脱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迈出了中华民族解放的重要一步。

可以说,从1915年12月25日开始,蔡锷在中国历史上得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联合各股反袁势力,带领着一群有着救国志向的军阀对抗袁世凯手下强大的北洋军队,他对于中国推翻千年的封建帝制做出了无人能比的贡献。

因此他也是中国国葬第一人。

参考文献:
一:梁由之《百年五牛图》
二:梁启超《护国之役回顾谈》
三:梁启超《国体战争躬历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