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第五章 脏腑辨证(六 脏腑兼证)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辨别脏腑病变,并根据辨证对病人进行辩证施治的学科。

在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辨别人体的脏腑病变,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治疗。

1.脾气虚血:证候特点为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脉象弦细。

患者常有乏力、四肢无力、纳差、便溏等症状。

2.肺气虚亏:证候特点为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象虚弱。

患者常有气短、乏力、畏寒等症状。

3.心阳虚衰:证候特点为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象迟缓。

患者常有心悸、气短、畏寒等症状。

4.肝气郁结:证候特点为面色苍黄、舌质淡红、脉象弦。

患者常有胁痛、胸闷、易怒等症状。

这些脏腑辨证公式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而成的,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可以大致判断其疾病类型,从而指导中医治疗。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诊疗效果的好坏。

因此,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要对各种脏腑辨证公式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诊断能力,以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总之,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能够初步判断病人的疾病类型,从而指导中医治
疗。

中医医生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脏腑辨证公式,提高自身的诊断能力,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康复。

中医诊断学试题-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试题-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试题-脏腑辨证一、单选题1.症见心悸,兼有口咽干燥,失眠烦热,舌红少苔等,最宜诊断为()A.心火炽盛证B.心血虚证C.心肾不交证D.心阴虚证E.痰火扰神证2.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同症状是:()A.心烦B.舌淡C.脉细数D.失眠E.盗汗3.小便赤涩,灼痛,兼见面赤口渴,心烦不寐,便干,舌红脉数,最宜诊断为()A.心火亢盛证B.膀胱湿热证C.小肠实热证D.阴虚火旺证E.下焦湿热证4.下列哪项鉴别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最有意义()A.有无心悸怔忡B.有无面白神疲C有无形寒肢冷D.是否舌淡脉弱E.有无自汗乏力5.心脉痹阻中,若胸痛以闷痛为特点的是()A.痰阻心脉B.气滞血脉C.寒凝心脉D.热郁心脉E.瘀阻心脉6.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吐痰清稀,自汗,舌淡脉弱者,最宜诊断为()A.肺气虚证B.肾不纳气证C.脾肺气虚证D.心肺气虚证E.肺气阴两虚证7.咳喘胸闷,痰多黄稠,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见于()A.肺气虚证B.热邪壅肺证C.风热犯肺证D.上焦病证E.燥邪犯肺证8.恶风发热,口干咽燥,咳痰少而粘,不易咳出,最宜诊断为()A.风热犯肺证B.风热表证C.燥邪犯肺证D.肺热炽盛证E.肺阴虚证9.下列哪项对鉴别风寒犯肺证和风寒表证最有意义()A.咳嗽的轻重B. 口渴或不渴C.是否发热恶寒D.是否舌苔薄白E.有汗或无汗10.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涩者,最宜诊断为()A.大肠液亏证B.肠虚滑泻证C.燥邪犯肺证D.肺热炽盛证E.肺阴虚证11.寒邪客肺证和风寒犯肺证共同的临床表现为()A.咳嗽痰稀色白B.形寒肢冷C.发热恶寒D.咳嗽痰多性粘色白E.胸闷12.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的共同见症是()A.畏寒肢冷,肢体浮肿B.食少便溏,少气乏力C.腹部疼痛,喜温喜按D.脘腹重坠,食后益甚E.便血衄血,月经量多13.脘腹胀闷,纳呆,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肢体困重,舌淡胖苔腻,脉濡缓,此属()A.寒滞胃脘证B.寒湿困脾证C.脾阳虚证D.食滞胃脘证E.脾气虚证14.患者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渴喜冷饮,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此为()A.肝火犯胃证B.湿热蕴脾证C.胃火炽盛证D.血热证E.肠热腑实证15.下列哪项不是肝病的常见症状()A.急燥易怒B.少腹胀痛C.纳呆便溏D.月经不调E.头晕目眩16.面色淡白,眩晕,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无力。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
(中:痢疾、暑泻;西: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
机制
外感暑湿 饮食不洁
湿热 大肠 传导失常
第四十七页,共148页。
表现·分析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 湿热蕴结大肠,气滞
痢 疾
血瘀,肉腐成脓
或暴注下泻,色黄臭秽如糜,肛门灼热 -- 湿热下迫
暑 泻
身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第四十八页,共148页。
温病后期
情志化火
伤 肺(肺阴不足)
第二十八页,共148页。
表现·分析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难咯出,甚则痰中带血
声音嘶哑 +阴虚见症
辨证要点 干咳,或痰少而粘+ 阴虚见症
治疗 滋阴润肺—百合固金汤或沙参麦冬汤
第二十九页,共148页。
三、风寒犯肺证 概念 风寒束肺证风寒犯肺,宣降不利之证
(中:外感咳嗽;西: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十二页,共148页。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第二十三页,共148页。
生理
肺 --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鼻;主音 大肠 -- 吸收水分,传导糟粕
病理
肺 -- 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
大肠 --- 便秘,泄泻,里急后重等
第二十四页,共148页。
肺病常见病因与临床证型关系:
虚证 久病咳喘 肺气虚证 它脏病变所累 肺阴虚证
为单一表证。
第三十五页,共148页。
五、 燥邪犯肺证(肺燥证)
概念 燥邪犯肺,失于清润之证
(中:燥咳;西:秋季感冒)
机制
外感燥邪

津伤失润
第三十六页,共148页。
表现·分析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难咯出 甚则胸痛,痰中带血 燥证:症、舌、脉(燥胜则干)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题库考点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题库考点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题库考点及答案解析1、单选下列各项,不会出现大便稀溏的是()。

A.肝郁脾虚证B.脾不统血证C.寒湿困脾证D.胃阳虚证E.脾阳虚证正确答案:B2、单选患者头晕胀痛,痛如刀劈,面红目赤,口(江南博哥)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失眠,恶梦纷纭,胁肋灼痛,吐血、衄血,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其临床意义是()。

A.肝郁气滞证B.肝火炽盛证C.胆郁痰扰证D.肝胆湿热证E.湿热蕴脾证正确答案:B3、单选下列各项,属于肾阴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头晕胀痛B.面红目赤C.口干口苦D.胁肋灼痛E.耳鸣如蝉正确答案:E4、配伍题湿热蕴脾证的临床表现可见()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可见()A.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短少B.身目发黄,胁肋胀痛,大便不调C.身热起伏,肌肤发黄,小便短赤D.腹痛下痢,赤白黏冻,里急后重E.阴囊湿疹,瘙痒难当,小便短赤正确答案:C,B5、单选下列几项中,不属于肾虚症状的是()。

A.腰膝酸软B.耳鸣耳聋C.牙齿动摇D.小便频数而短赤E.阳痿遗泄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肾虚在临床可表现为头目眩晕,面色白或黧黑,腰膝酸冷疼痛,畏寒肢凉,精神委靡,男子阳痿早泄、滑精精冷,女子宫寒不孕,五更泄泻,小便频数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

尿频急痛属膀胱湿热的表现。

6、单选肝胆湿热证的常见脉象是().A.沉细数B.弦细数C.濡数D.弦滑数E.滑数正确答案:D7、单选患者体胖痰多,身重困倦,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其临床意义是()。

A.心肺气虚证B.心气虚证C.肺气虚证D.心脉痹阻证E.脾肺气虚证正确答案:D8、单选可与心悸、气短共同诊断心阳虚的是()。

A.自汗神疲B.畏寒肢冷C.头晕眼花D.身倦乏力E.心胸憋闷正确答案:B9、单选肾阳虚证的诊断要点是()。

A.形寒肢冷,面白神疲B.滑精早泄,小便频数C.精冷不育,腰膝酸软D.下肢水肿,按之凹陷E.大便稀溏,排便不爽正确答案:C10、单选患者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胁痛,舌红少苔,脉细数,其临床意义是()。

《中医诊断学》——辨证

《中医诊断学》——辨证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2.阴虚证
实质:阴液亏虚,阴不制阳,滋养濡润作用减弱。 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 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并具有病 程长、病势缓等虚证的特点。 常见证型: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等。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反映机体的阴阳盛衰。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素问》 治疗意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 圣真要大论》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一)心气虚证
【概念】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 、失于充养的证候。
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因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审证要点】心悸、胸闷、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或数而无力,或结、代。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嫩,脉沉迟、微弱、细。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2.阳证
阳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症状表 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
临床表现: 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口渴饮冷,小 便短赤、大便秘结,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舌红绛苔黄黑生 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方药 理中 汤加 减
补中 益气 汤加 减
(二)实证
证型
症状
治法 方药
寒湿 困脾
湿热 蕴脾
胸闷口粘,纳谷不香,脘腹痞胀, 燥湿 头昏身倦,泛恶呕吐,大便溏薄, 健脾 皮肤晦暗发黄,四肢浮肿,小便短 少。苔薄腻,脉濡滑。
肌肤黄染如橘色,两胁及脘腹作胀 清利 食少厌油,恶心呕吐,口干苦,大 湿热 便秘结,或便溏不爽,小便黄赤短 少,或有发热。苔黄腻,脉濡数。
黄赤。苔薄黄,脉浮数。
疏风 桑菊饮、 清热 银翘散 肃肺 加减
风燥 咳嗽痰少,或带血丝,咳时胸部隐 疏风 清燥汤
伤肺 痛,口干而渴,唇燥咽痛。舌质红, 清肺 加减
脉细数。
润燥
痰湿 咳嗽反复发作,痰粘色白,稠厚量 健脾 二陈汤 蕴肺 多,胸闷气短。舌苔浊腻,脉濡缓 燥湿 加减
证型 症状
治法 方药
痰热 咳嗽气粗,痰黄稠量多,咯吐不爽,或 清热 清金
脉弦细。

脾胃 胃脘部饱闷发胀,隐痛,食少,食后不 健脾 香砂
不和 易消化,嗳气,甚则呕吐,腹胀,大便 和胃 六君
溏薄。舌苔薄白,脉细。
子汤
临证备要 1脾胃互为表里,治脾毋忘调胃, 治胃毋忘健脾。 2脾病多湿,常参祛湿之法。 3脾病亦可导致气滞。 4脾阴不足。 5脾的病变不但与胃肠有关,和其 他脏腑亦有关系。
辨证论治 一、辨证原则 二、辨主症 1辨泄泻 2辨脘腹痛 3辨便秘 三、治疗原则 四、证治分类
(一)虚证 痰多,气短,形体肥胖。
“治节”,即治理和调节。
腹痛拒按、或局限于右下腹、便秘、或腹泻、或有发热。
1辨腰膝酸痛
小便频数清长、或不禁、尿有余沥、
证型 证体内外气体交换的正常进行。

《中医诊断学》 脏腑兼证辨证

《中医诊断学》 脏腑兼证辨证
3.病因病机 久病咳喘,耗伤肺气,子病及母,影响脾气,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 ,土不生金,累及于肺所致。 肺气虚、宣降失职--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吐痰清稀 脾气虚、健运失职--纳少、腹肛、便溏、肢体浮肿 4.辨证要点 以食少、腹胀、便溏、咳喘、咯痰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中医诊断学
七)肝火犯肺证
中医诊断学
第六节 脏腑兼证辨证
一、含义 临床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脏腑的证候同时并见者,称为脏腑兼证。 二、原理 人体各脏腑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制约, 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如某一脏或某一腑病变,不仅表现在 本脏的症征,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脏腑之间的表里、经络、生克、乘侮 等关系,可影响其他脏腑同时发生病变,形成脏腑兼证证候。
中医诊断学
三)心肺气虚证
1.含义 心肺两脏气虚,机能活动减退,表现以心悸、咳喘与气虚症状的证候 。 2.临床表现 胸闷,咳嗽,气短而喘,吐痰清稀;心悸,动则尤甚;神疲乏力,声 低懒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弱或结或代。
中医诊断学
3.病因病机 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累及于心;年老体虚,劳倦太过等,使心肺之 气虚损所致。 心动失常,血行瘀阻--胸闷心悸、唇舌淡紫,脉结代 宣降失职--喘咳气短、动则尤甚,吐痰清稀 气虚机能减退--神疲、声怯、头晕 4.辨证要点 以咳喘,心悸、胸闷气短与气虚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中医诊断学
二)心肾阳虚证
1.含义 心肾阳气虚衰,温运无力,致血行不畅,水湿内停,表现以心悸、水 肿与阳虚症状的证候。 2.临床表现 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腰膝痠冷;心悸怔忡,胸闷气喘;畏寒肢冷, 神疲乏力,朦胧欲睡,唇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细。
中医诊断学
3.病因病机 心阳虚衰,病久及肾;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气凌心所致。 心阳虚,心动失常,血行瘀滞--心悸怔忡、唇甲青紫、舌淡紫 肾阳虚,气化失权、寒水内停--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 4.辨证要点 以心悸怔忡,肢体浮肿,唇舌淡紫或青紫与阳虚证症状共见为辨 证要点。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教学要求



1、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掌握各 脏腑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和病机。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意义及运 用范围。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4、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的知识对临床典型病 例进行辨证。
第一节 肝胆病辨证


肝居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故有 表里之称。生理上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 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主谋虑,具有调畅气 机、调节情志、疏泄胆汁助消化的作用;其华在 爪,在体为筋,开窍于目。胆主贮存和排泄胆汁, 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 肝病以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肝不藏血、阴血亏 虚、筋脉失养、易动风化火为主要病理变化 , 胆病以主决断功能失常及胆汁不循常道致黄疸为 主要病理变化 。
【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嗜烟酒辛辣肥甘之物, 蕴热化火;或邪热内侵,他脏火热累及肝脏所致。 肝火炽盛,火性上炎,肝火循经上攻头目,故头晕胀痛, 面红目赤;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胆互为表里,肝热移 胆,循经上冲,则耳鸣如潮,或耳内肿痛流脓;肝火上 炎耗津,挟胆热上蒸而见口苦咽干;肝失条达柔顺之性, 则急躁易怒,胁肋灼痛;火热内扰,心神不安,故不寐 或恶梦纷纭;热盛津耗,则尿黄便结;肝火内盛,灼伤 血络,迫血妄行,可见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为肝经实火炽盛之征。
本证多因恼怒伤肝,郁而化火,火热耗伤肝肾之阴;或 因房劳所伤、年老肾亏,水不涵木,致使肝肾阳亢阴亏 所致。 肝肾之阴不足,阴不制阳,阳亢于上,故眩晕耳鸣,头 目胀痛,面红目赤,失眠多梦;肝木失涵,失其柔顺之 性,故急躁易怒;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肾 阴虚,筋骨失养,则见腰膝酸软;阳亢于上,阴亏于下, 上实下虚,故头重脚轻,步履不稳;舌红少津,脉弦有 力或弦细数,为阳亢阴亏之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脾肾阳虚证 四神丸
概念:是脾肾两脏阳虚, 概念:是脾肾两脏阳虚,温化失职的证候 成因:肾阳虚不能温养脾阳 成因: 久泻久痢, 久泻久痢,脾病及肾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阳虚证 + 脾肾虚症状 阳虚-形寒肢冷, 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 腹部冷痛, 脾-腹部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泻 腰膝酸软, 肾-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甚面浮肢肿 舌脉-舌淡胖苔白滑, 舌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日久化火 肝气犯胃,胃失和降,
病案2
孙某, 孙某,男,28岁 岁 腹痛泻泄已二年余。痛时即泻, 腹痛泻泄已二年余。痛时即泻,泻后痛 日行4- 次 减,日行 -5次,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肠激惹 综合征。其腹痛每遇情志抑郁或激动时加重, 综合征。其腹痛每遇情志抑郁或激动时加重, 并伴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舌苔薄白, 并伴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舌苔薄白,脉 弦。 辨证: 辨证: 肝木乘脾, 肝木乘脾,肝脾不调
(八)肺肾阴虚证 大补阴丸
概念: 概念:是肺肾两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痨虫、久咳伤肺, 成因:痨虫、久咳伤肺,损及肾阴 房劳过度, 房劳过度,肾阴亏耗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阴虚证 + 肺肾虚 阴虚-骨蒸潮热, 阴虚-骨蒸潮热,颧红盗汗 干咳少痰,声音嘶哑,痰中带血, 肺-干咳少痰,声音嘶哑,痰中带血,瘰疬 腰膝酸软, 肾-腰膝酸软,男子遗精 金破不鸣 舌脉-舌红少苔,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心肝血虚证 四物汤
概念: 概念:是心肝两藏血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思虑劳神,暗耗心血 成因:思虑劳神, 失血过多, 失血过多,心肝失养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血虚证 + 心肝失养 血虚-面白无华,头晕目眩, 血虚-面白无华,头晕目眩,爪甲色淡 心悸怔忡, 心-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两目干涩,视物模糊, 肝-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 舌脉-舌淡苔白,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
第六节 脏腑兼证辨证
概念: 概念:临床表现涉及到两个以上脏腑的证候称 之为脏腑兼证 机理: 机理: 各脏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各脏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主要通过 五行和气血经络来反映。 五行和气血经络来反映。如:
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肺:同居上焦,肺气助心行血 同居上焦, 心主血, 肝:心主血,肝藏血 脾:心火下温肾阳以暖脾 水火相济, 肾:水火相济,君相之火相助 肾藏精,精生血以养肝) 肝-肾:精(肾藏精,精生血以养肝) 脾:肝主疏泄以助脾运化 肺:克与反克
(五)心肺气虚证 苓桂术甘

概念: 概念:心肺助气行血功能减弱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咳喘, 成因: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年高体弱, 年高体弱,精气渐损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气虚证 + 心肺功能减弱 心悸,胸闷气短, 心-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肺-咳喘,不能平卧,痰液清稀 咳喘,不能平卧, 舌脉-舌淡苔白,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六)脾肺气虚证 四君子汤
概念: 概念:是脾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咳喘,肺虚及脾 成因:久病咳喘, 脾气虚弱, 脾气虚弱,土不生金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气虚证 + 脾肺虚 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 食欲不振, 脾-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咳喘无力, 肺-咳喘无力,痰液清稀 舌脉-舌淡苔白, 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脾-肺:肺主气,脾土生金,为气血生化 肺主气,脾土生金, 之源 土克水,肾主水; 肾:土克水,肾主水;肾火温暖脾阳 肺为水上之源,肾主水, 肾-肺:肺为水上之源,肾主水,金水相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 生;肺主呼吸,肾主纳气,共同 完成呼吸运动; 完成呼吸运动;
(一)心肾不交证 交泰丸
(十)肝脾不调证 痛泻要方
概念:是肝失疏泄, 概念:是肝失疏泄,脾失键运所引起的证候 成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 成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横逆犯脾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大腹气滞证 + 肝郁证 大腹-纳呆脾胀,便溏不爽, 大腹-纳呆脾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 腹痛欲泻, 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胁肋胀痛,情志抑郁, 肝-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 舌脉-舌红苔薄黄,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十一)肝胃不和证 十一) 柴胡疏肝

概念: 概念:是肝气犯胃所引起的证候 成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 成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横逆犯胃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胃气滞证 + 肝郁证 胃脘胀痛,嗳气呃逆, 胃-胃脘胀痛,嗳气呃逆,吞酸嘈杂 胁肋胀痛,情志抑郁, 肝-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 舌脉-舌红苔薄黄,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四)心肾阳虚证 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汤
概念: 概念:是心肾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心阳虚衰, 成因:心阳虚衰,久病及肾 肾阳虚衰, 肾阳虚衰,水气凌心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阴水证 + 心衰 心悸怔忡,朦胧欲睡, 心-心悸怔忡,朦胧欲睡,唇甲青紫 阴水-肢体浮肿,尿少,畏寒,小便不利 阴水-肢体浮肿,尿少,畏寒, 舌脉-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 舌脉-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细
概念: 概念:是水火既济失调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 成因:思虑劳神太过 久病肾阴亏耗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肾亏 + 心火 肾亏于下-腰膝酸软,遗精,口燥咽干, 肾亏于下-腰膝酸软,遗精,口燥咽干,或五 心烦热, 心烦热,潮热 心火亢于上-心烦不寐,心悸, 心火亢于上-心烦不寐,心悸,或口舌生疮 舌脉-舌红, 舌脉-舌红,脉细数
(九)肾阴虚证 一贯煎
概念: 概念:是肝肾两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成因:温热病后期伤阴 久病耗伤精血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阴虚证 + 肝肾症状 阴虚-五心烦热,颧红盗汗, 阴虚-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咽干燥 胁肋灼痛, 肝-胁肋灼痛,头晕目眩 腰膝酸软, 肾-腰膝酸软,耳鸣健忘 舌脉-舌红少苔,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十二)肝火犯肺证 十二) 泻白散合
黛蛤散
概念:是肝火灼, 概念:是肝火灼,逆而犯肺的证候 成因: 成因:气郁化火 表邪入里, 表邪入里,邪居少阳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实火证 + 肺肝症状 实火-面红目赤, 实火-面红目赤,烦热口苦 咳嗽阵作,痰黄粘稠, 肺-咳嗽阵作,痰黄粘稠,甚咳血 胸胁灼痛, 肝-胸胁灼痛,急燥易怒 舌脉-舌红苔薄黄,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病案3
徐某, 徐某,女,25岁 岁 遍身浮肿,足跗尤甚,大便溏薄, 遍身浮肿,足跗尤甚,大便溏薄,小便不 面色白,舌淡红无苔,脉沉迟。 利,面色白,舌淡红无苔,脉沉迟。 辨证: 辨证: 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水温泛滥 治则: 治则: 温暖脾肾, 温暖脾肾,兼化寒湿
病案4
顾某, 顾某,男,35岁 岁 不寐已久,口苦,舌麻辣,后脑热,时痛。 不寐已久,口苦,舌麻辣,后脑热,时痛。 辨证: 辨证: 治则: 治则: 心肾不交, 心肾不交,虚热内扰 交通心肾 交泰丸主之
(二)心脾两虚证 归脾丸
概念: 概念:是心血虚与脾气虚证同时出现 成因: 成因:思虑过度 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久病失养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失眠证 + 气血虚证 失眠-浅睡眠, 失眠-浅睡眠,易醒 气血虚-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舌淡脉弱 气血虚-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 心悸; 心-心悸; 脾-腹胀便溏
附:病案分析
1、蒋某,女,38岁 、蒋某, 岁 胃脘反复疼痛十二年,上腹部疼痛, 胃脘反复疼痛十二年,上腹部疼痛,每因 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加剧,呕吐酸水, 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加剧,呕吐酸水,胃中 灼热,痛如刀割,曾两次呕血, 灼热,痛如刀割,曾两次呕血,自觉口苦口 口干口臭,溲赤便秘,经钡餐造影, 酸,口干口臭,溲赤便秘,经钡餐造影,确 诊为胃小弯溃疡。 诊为胃小弯溃疡。 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辨证: 辨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