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一语文1.2《故都的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1

《故都的秋》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掌握文章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知识链接】关于秋的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温故知新】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
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一椽()嘶()叫潭柘()寺橄榄()普陀()山房檩()陪衬()夹袄()廿()四桥着()衣混沌()椭圆()2、释题:试分析题目的含义(“故都”为何不用“北平”代替?)3、本文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合作探究】1、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一笔带过?2、能表现文章感情基调的是哪几个词?作者对它们是分别描写的,还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试举例说明。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

《故都的秋》【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重点难点】1、会分析本文情与景的关系。
2.能个性化解读本文的内涵【知识链接】1、作家、写作背景知识;2、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学法指导】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1、适当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的小说、散文中有或多或少的伤感,甚至带有颓废色彩,如《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这种伤感除了有个人情感特点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时代在作者心灵打下的烙印。
2、强化朗读,注重有感情的朗读。
在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鉴赏。
3、有重点地分析一些段意。
自由讨论,指导点拨。
知识链接1.关于秋的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
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高中语文 1.2《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设计思想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
教学注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身普通话过二甲及擅长朗诵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含答案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要字词。
2、了解郁达夫及其时代。
3、诵读,积累语言素材。
过程与方法: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景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请大家回忆我们所学的关于“秋”的诗歌,并思考该诗歌表达的对于秋的情感是怎样的。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背诵全诗喜爱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喜爱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赞美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1悲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悲秋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3、首先我们来解题:“故都的秋”,中心词是哪个?为何用“故都”而不用“北平”做秋的限制词?“秋”是描写对象,是一种自然景观,而“故都”是一种人文景观,相对于“北平”,一个“故”字给人以文化的厚重感,使得这秋天更有文化底蕴了;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2故都的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2 故都的秋[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潭柘.寺( ) 驯.鸽( ) 落蕊.( ) 平仄.( ) 椭.圆( ) 颓.废( ) 一椽.破屋( ) 橄榄.( ) 蟋蟀.( ) 细腻.( ) 嘶.叫( ) 普陀.山( ) 歧韵.( ) [答案] zhè xùn ruǐ zè tuǒ tuí chuán lǎn shuài nì sī tuó yùn(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数⎩⎪⎨⎪⎧数.落( )数.目( )数.见不鲜( ) (2)混⎩⎪⎨⎪⎧混.合( )混.水摸鱼( ) (3)露⎩⎪⎨⎪⎧露.脸( )暴露.( ) (4)间⎩⎪⎨⎪⎧中间.( )离间.( ) (5)渐⎩⎪⎨⎪⎧渐渐.( )渐.染( ) (6)觉⎩⎪⎨⎪⎧触觉.( )睡觉.( ) 2.语境辨析法(7)回顾这几年创业的曲折.( )经历,他用了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折.腾( )”,从折.( )本到盈利,跨越了十年。
(8)厦.( )门的高楼大厦.( )真多。
[答案] (1)shǔ shù shuò (2)hùn hún (3)lòu lù (4)jiān jiàn (5)jiàn jiān (6)jué jiào (7)zhé zhē shé (8)xià shà二、写对字形(1)⎩⎪⎨⎪⎧教xùn( )xùn( )服玉chuàn( )(2)⎩⎪⎨⎪⎧hu ái ( )树kuǐ( )儡kuì( )疚(3)⎩⎪⎨⎪⎧潭zhè( )寺跌dàng( )tuò( )展(4)⎩⎪⎨⎪⎧t í( )唱dì( )听 [答案] (1)训 驯 钏 (2)槐 傀 愧 (3)柘 宕 拓 (4)啼 谛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状态·状况“状态”侧重指事物呈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多用于个人、集体和事情的现状,常与“精神”“固体”“气体”“液体”等词语搭配。
人教版2020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课《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高中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老师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
课前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一、导入课文中国的古诗文里,有很多颂赞秋的文字。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背诵有关秋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这些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
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
让我们循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二、介绍作者三、研习课文(一)解读课题,明确主题(二)感知课文,明确如何写景及“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1.思考:文中,作者选用了北平特有的哪些秋景来写?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2.初步感知课文,分工朗读。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内心的忧思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2.品味语言,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移情法。
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
“书读千遍,其意自见”,朗读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填字游戏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诗句,学生口头回答)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些都是关于秋的诗句。
秋天以有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他们笔下的秋天,呈现出万种风情,多姿多彩。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秋的现代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品味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看看它又显现出何种情思呢?二、探讨文本,理清结构(一)检查预习1.字音辨识潭柘寺(zhè) 廿四桥(niàn) 驯鸽(xùn) 落蕊(ruǐ) 细腻(nì)平仄(zè) 歧韵(qí) 椭圆(tuǒ) 颓废(tuí)2.词语辨析(1)十足·实足二者都是形容词。
2019_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课故都的秋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
郁达夫则描写秋的“清、静、悲、凉”,他的秋弥漫在小院中那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郁达夫先生让我们“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13年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发起并成立了“创造社”。
1930年他参与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仍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主要作品: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也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1.创造社“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形成的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7月成立于上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2、把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3、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情”。
学时:一学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要求感受其“味”。
问题①、为什么题目不叫“北平的秋”而要为“故都的秋”?明确:用“故都”一词,更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使作者笔下的秋天更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而“北平之秋”这个题目比较客观、平淡,感情不浓烈。
(“故”是“原来的、旧的”,“故都”是“原来的、旧的都城”,更有一层,“故都”仿佛“故乡”,作者出生浙江富阳,长期在各地游历、漂泊,北平本不是他的“故乡”,却给了“故乡”般的感受。
这是身体或者说是踪迹的回归,更是一一种精神的眷恋和归来。
)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名,字。
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
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在大学期间,他又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使其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素养。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
这一风格也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的:“悲怀伤感,决不是一个人的固有私情,照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看来,则感情的渲染传统,却是艺术作品的主要功用之一。
”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 《》、「《》、《r 》、《》等。
三、文章的学习问题②、文章标题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和描写的内容,而在文章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 明确:没有。
还写到了南国之秋。
问题③、概括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问题④、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于南国之秋,有让他难以割舍、忘怀的地方,是哪些秋景让作者如此牵肠挂肚呢?明确:清晨庭院景(色)C槐树的落蕊(形)五幅秋景图秋蝉的残声(声)总特点“清、静、悲凉”秋雨话秋凉(味)秋树的奇景(实_> 冋题⑤、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明确: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
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把五幅画连接起来的“神”——带有幽思落寞的向往眷恋故都的思想感情。
景与情的结合点一一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问题⑥、具体分析各幅秋景图,找出反映此特点的语句。
①清晨庭院景(3段):这里不去写陶然亭、钓鱼台、潭柘寺等风景名胜,而却写租一椽破屋”的好处,其中这个破”字用得好,符合作者寂寞、忧郁的心情。
看……碧绿的天色”,何等清”;听……驯鸽的飞声”,何等静”;数……一丝一丝的阳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则不但清”、静”,而且悲凉”了。
作者把牵牛花从好到差排队:蓝、白--紫黑--粉红;写花底的秋草,用几根”、疏疏落落”、尖细”来修饰,这也显出作者低沉、苦闷的思想感情。
②槐树的落蕊(4段):清、静--满地”作铺”的补语,说明落蕊之多,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否定句,表明无声无臭,静”到极点,清”到极点;扫帚的丝纹用细腻”、清闲”来修饰,也显得”清”、静”。
而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则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③秋蝉的残声(5段):第一句用衰弱”、残”来形容蝉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说明普遍、多,第二句“说南方城区无秋蝉,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
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幽静。
(一句秋蝉的衰弱的蝉声”,以动写静,更增添了北国秋天清静”的特点。
本文为了突出北国秋天的这种特点,往往采用了这种写法,比如前面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后面的息列索落”的雨声和缓慢悠闲”的人声,都同样给人幽静的感觉。
古人有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这种写法我们称作--反衬”。
④秋雨话秋凉(6-10段):这一节,作者用奇”、有味”、像样”三个补语概括描述秋雨的特点。
用拟声词息列索落”形容雨声,最后描述都市闲人话秋凉的场景,用缓慢悠闲”作定语修饰声调”,微叹着”作状语修饰互答”,写出了人的神态,都突出了清、静、悲凉”的气氛。
⑤秋树的奇景(11段):这一段共四句,首句以奇景”统领全段,二、三句写枣子之多、枣子的形状及结果的过程;第四句说明枣子成熟到淡绿微黄”才是秋天的黄金季节。
这一段似乎基调比较明朗,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收获的季节”到了,西北风”也来了,尘沙灰土”也来了。
小结:这样看来,本-文写景,总的基调是清、静、悲凉”。
这种感觉,似乎是不好的,好像不是在赞美北国-之秋。
其实,这是悲剧美”。
这也是我们中国的读书人的传统「的心态。
我们接下去看作者的议论就可知道--议论:议秋(12段)这一段,说明秋”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有一句最能突出作者对秋的认识和评价的,是哪一句?请同学们把它读出来。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萧索的感触来的。
”看来,能够欣赏秋天的人,是有感觉、有情趣的人。
秋天是很好的,很有内涵的,也是很值得深味”的--但最值得深味的,在作者看来,要算哪里的呢?--北国的秋天了。
问题⑦、故都的名胜颇多,可写者比比皆是,有香山红叶,有颐和园、昆明湖等,为什么不写这些景色,而写普通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景象?明确:这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关: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这些都是有名的景点,定然十分热闹,不符合作者要写的心境--寂寞、忧郁、清静、悲凉等等。
所以应当选些冷色调”的景物。
这就是以情驭景” 驭”就是驾驭,即选择景物,同时,这些景物又确切地表现作者的感情,这就叫以景显情”。
四•阅读迁移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栗子珍落叶是秋天纵情舞蹈的红裙子。
秋天,是一支红唇膏。
从瑰丽的晚霞里吹来的风,把季节的火焰,吹进了山坡上的枫树林;把天上的酡红吹满了柿子的脸。
山里的姑娘来卖鸡爪果了。
秋风把姑娘的皮肤吹成一种带白纹的红色,红殷殷的鸡爪果,摆满了街角和路边,摆在菜市青悠悠的萬苣与脆生生的白菜间。
姑娘们作起喉咙,把一声声的叫卖,喊成一串串紫金铃。
疾风飒然,正是卖风车花的季节。
那七彩锡箔纸做成的风车花,插在卖花高高的架子上,辘辘转动着,迎风招展成风情万种的红袖……孩子们追逐着,一个个眼睛里伸出手来。
红枫习习烧红了江岸。
挖沙的趸(dun )船,空空咚咚地将江湾闹成一支火红的曲子。
石砌的码头露出来了,一直伸进江心,提着红桶子的大嫂正在码头上洗衣服;运沙的小划子划过那码头,年轻的艄工吹起《大红枣儿甜又香》的口哨。
摘柑子的人的笑语,从山坡上流下来,像桃花汛。
瞭呖的大雁飞过天空,洒下一串红色的乡思……啊,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把生活、把生命涂抹成一种红艳艳的、诱惑人的美丽。
五、课后作业语言知识1.卜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A.散文钞(ch ao—椽(chu an嘶(s )叫耗(h aO子B.潭柘(zh e)寺落蕊(ru i)橄榄(1 m)落寞(m o)C.普陀(tu 6)山房檩(l in)陪衬(ch en夹袄(a o)D.廿(ni an四桥着(zhu 6)衣混沌(d un椭(tu 6)圆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E.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3 .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E.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一阵(A)雨过,云渐渐地卷(E)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C)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D)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一一”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京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B)A.我虽则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B.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D.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唉,天可真凉了一一”(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D.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7.下列句子不是单句的一项是(A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D.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8.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