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重要的核心价
值观和思想观念。
这些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的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社会、政治、经济等。
2. 礼仪:中国文化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它涵盖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中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等,体现了尊重和关怀他人的态度。
中国人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维系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适度和平衡,既不偏激也不追求过度。
中国人认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才能达到和谐、稳定和持久的目标。
4.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
中国人将孝道视为尊敬父母和长辈、关心家庭和社会的基本准则。
孝道体现了家庭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也是中国文化中传承和延续的重要力量。
5. 敬天爱人: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是敬天爱人。
中
国人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敬天爱人的观念意味着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以及对人类的关怀和尊重。
这些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秩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这些基本精神仍然被广泛传承和推崇,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贵和尚中 贵和谐,上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 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 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 的作用。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 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 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显 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贵和尚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的积 极作用和影响还是主导方面。由于全民族在 贵和尚中观念上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 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这对于社会的稳定 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做事不走极端,着力 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 系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这对于 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 政权的维护,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一)民族凝聚功能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 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 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 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 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 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二)精神激励功能
道德的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 是中国文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 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个人 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境界 的升进,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 互动。
(三)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 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 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 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刚健有为,自强 不息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日新”、 “革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们所普 遍接受,并积极促进“顺乎天而应乎人” 的社会变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刚健 自强有密切关系,或者说作为刚健自强思 想之重要表现,是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 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 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 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 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 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 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 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 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 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课件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对 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认 同具有重要意义。
02
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 德准则,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 远影响。
道家思想
佛教文化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 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 化,对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和艺术 产生了深远影响。
05
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 产生巨大冲击,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断裂,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是面临的 重要挑战。
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冲突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和民族 文化差异大,如何协调文化多样性,实现 和谐共处是一大挑战。
04
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 远影响,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道 德伦理、人际关系处理的重要准
则。
诗词艺术
中国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 影响了世界文学,丰富了世界文 化宝库。
传统医学
中医中药的理念和方法对全球医 学产生了影响,针灸、草药等疗
传承与发扬
1 2 3
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 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式,确保传统文化在 教育中的地位。
非遗保护 中国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法 律、资金支持等方式,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
国际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节、 艺术展览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贵和尚中
1、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道,这一基本精神在中 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统 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3、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4、《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 “太和”的观念。 5、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 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6、“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即不过度,也 不要不及;此外,中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既不 “狂”,也不“狷”。
2、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 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作为明确命题,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 张载最先提出来的。西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 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庄子提出了 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性;《易传·文言》 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汉 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 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文化思潮。张载认为人合一的基础。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4、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标准有二: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 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人生信念和 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 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5、民族精神是指导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 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 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 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6、文化传统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 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 习惯。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他认为“礼”是天经 地义即自然界的必然法则,人民必须按照天经地 义的“礼”行事。 • 这是把天地与人事联系起来,反映出了天与人可 以相通、可以按照同样的法则运作的思想。 • 战国时期,孟子把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他说: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 (《孟子· 尽心上》)认为天有善善恶恶之心,人 性天赋,善端与生俱有,因而性、天相通。
•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 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 • 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 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 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 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 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 神的那些主要的思想观念。 •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作为 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反映的那些文化传统, 也必然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 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自然界 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 界矛盾的。” • “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 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 • “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 同样的规律……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 们的整个理论思维。” • “思维过程同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是类似 的,反之亦然。而且同样的规律对所有这 些过程都是适用的。”
•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 系列精辟的论述。 • 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 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 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 的影响。……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 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 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 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 就愈不可能存在了。”
已改: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 的丰富和发展: 长征精神:
主要内涵是: 不畏艰险,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坚定的革命 理想和一往无前的英雄 气概。其主题是“一不 怕苦,二不怕死”;其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
红 军 不 怕 五岭逶迤腾细浪 远 金沙水拍云崖暖 征 长征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创造的最伟大 难, 的奇迹,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震撼了所 万 更喜岷山千里雪 有的炎黄子孙,而且就像最完美的神话,超 水 三军过后尽开颜 越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千 山 只 乌蒙磅礴走泥丸 等 大渡桥横铁索寒 闲。
2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的丰富和发展:
主要内涵是: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 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敢于胜利,艰苦创业。 其核心和主题就是毛 泽东同志在陕西视察 时所讲的“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延安精神: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 的丰富和发展:
“贵和”思想往往和“尚中”联系在一起, 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
• “和”是不同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和 谐的统一体。 • “中”是在两个极端中保持中间, 在过程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 儒家认为实现“和”的理想的根本 途径在于保持“中”道。
贵和尚中在促进中国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 一是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 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二是在民族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素以礼仪道德平等待人,承认任何民族的 文化都有其价值。如汉朝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民族融为一体:中华民 族。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含义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
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
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
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颇有贡献。
5、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者爱人”,即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扩展资料: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传承:“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绝不是要回到过去,最关键的是通过国学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使之在现代焕发出新的风采,创造出适应时代的文化形态,并应用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弘扬其优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内容,并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传承创新,用当代中国人的心胸、智慧、胆识不断激活这些精神;树立和强化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认同中国文化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耕田读书。虽在草野,不忘诗书。贫 不废读,富则兴学。
忠贞的官员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南 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 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
传统中国非常讲究“孝 道”,号称“百善孝为 先”,皇帝标榜“以孝 治天下”,选官则“举 孝廉”,所谓“求忠臣 于孝子之门”,儒家经 典有《孝经》,通俗读 物有《二十四孝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被设想为“孝道”的最 高境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民为邦本,平均平等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求是务实,豁达乐观 ■天人合一,物我相亲
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儒家文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达到自我实 现,从而使人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种 自我价值和意义实现的感觉也是幸福感的重 要来源。
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 于完美,就称为和;又如饮食, 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 称为和;又如身体,阴阳之气 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德 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
㈢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中华民族是坚持正义、勇于追求真理、崇尚 气节的民族。“见义勇为”、“当仁不让”、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等人生价值准则, 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 孟子的“舍生取义”的精神与孔子“杀身成 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 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松有风骨雪难摧, 人有气节最可贵。
孟子主张——“善养吾浩 然之气”。
孟子所说的气,类似我们 通常说的“勇气”、“正 气”、或“理直气壮”之 气,是指表现于肉体活动 或实际行动中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一方面是 靠义与道的配合而形成, 另一方面,还要靠持久不 懈的修养和锻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
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
“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
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
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
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杜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则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明显受到燕齐文化的影响。
钱穆先生说: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
这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
认为西方文化似乎冲突性更大,而中国文化则调和力量更强,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
注重和合,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的特性。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为法则,
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
庄子提倡“与天为一”,《庄子?达生》云:“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抛弃世事,忘怀生命,使形体健全,精神饱满,从而达到与天合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
《周易?文言》明确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顺应自然的“与天地合德”的思想。
汉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础建立起天人感应的谶纬神学体系。
《春秋繁露?阴阳义》即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在宋代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趋成熟、精致、完善。
张载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题;《正蒙?诚明》云:“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
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则提出“天人相应”的命题,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与天地如一。
天人同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相对应。
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等等。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
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
其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
有人指出,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基本特征(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如儒家对“和”、道家对“妙”、佛禅对“圆”的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和逻辑延伸。
这表明,中国诗性智慧和审美意识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和性和关联性。
“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
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他的“五美”之说实际上也是讲中庸:“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尧曰》)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面对现实人生很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使对立双方归于统一。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
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
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协和万邦是和合文化的又一实践。
“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传统道德基础。
从中国先秦时期老子主张大国理应谦下(“大者宜为下”、“大国者下流”),到西汉董仲舒主张“洽四国”,唐代高祖李渊主张对周边邻国行“宏仁恕之道”,等等。
和睦相处,消弭战祸,“化干戈为玉帛”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实践目标。
在这种和合的文化下,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极少对外用兵。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
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指不同
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
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为古代五德之一。
可见此种和的境界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是一种至善的状态;第二,它是由不同事物之间构成的一种完美的关系;第三,这多种事物在和合的关系中保持着原有的个性,而不必舍弃个性,一刀切成一堆齐刷刷的火柴棍儿。
和而不同,“和”异于“同”之处,就在于它保留了其中每一种事物的个别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