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重要的核心价
值观和思想观念。

这些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的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社会、政治、经济等。

2. 礼仪:中国文化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它涵盖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中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等,体现了尊重和关怀他人的态度。

中国人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维系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适度和平衡,既不偏激也不追求过度。

中国人认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才能达到和谐、稳定和持久的目标。

4.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

中国人将孝道视为尊敬父母和长辈、关心家庭和社会的基本准则。

孝道体现了家庭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也是中国文化中传承和延续的重要力量。

5. 敬天爱人: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是敬天爱人。


国人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敬天爱人的观念意味着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以及对人类的关怀和尊重。

这些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秩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这些基本精神仍然被广泛传承和推崇,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精神
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首先,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做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崇尚个人的民主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扩散着一种礼治精神。

做为一种社会志愿的礼治精神,其实质就是特别强调社会的有序,保持社会的秩序。

第五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五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贵和尚中 贵和谐,上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 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 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 的作用。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 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 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显 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贵和尚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的积 极作用和影响还是主导方面。由于全民族在 贵和尚中观念上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 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这对于社会的稳定 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做事不走极端,着力 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 系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这对于 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 政权的维护,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一)民族凝聚功能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 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 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 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 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 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二)精神激励功能
道德的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 是中国文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 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个人 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境界 的升进,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 互动。
(三)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 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 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 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刚健有为,自强 不息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日新”、 “革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们所普 遍接受,并积极促进“顺乎天而应乎人” 的社会变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刚健 自强有密切关系,或者说作为刚健自强思 想之重要表现,是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 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 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 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 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 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 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 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 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 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课件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课件
04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对 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认 同具有重要意义。
02
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 德准则,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 远影响。
道家思想
佛教文化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 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 化,对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和艺术 产生了深远影响。
05
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 产生巨大冲击,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断裂,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是面临的 重要挑战。
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冲突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和民族 文化差异大,如何协调文化多样性,实现 和谐共处是一大挑战。
04
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 远影响,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道 德伦理、人际关系处理的重要准
则。
诗词艺术
中国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 影响了世界文学,丰富了世界文 化宝库。
传统医学
中医中药的理念和方法对全球医 学产生了影响,针灸、草药等疗
传承与发扬
1 2 3
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 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式,确保传统文化在 教育中的地位。
非遗保护 中国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法 律、资金支持等方式,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
国际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节、 艺术展览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贵和尚中
1、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道,这一基本精神在中 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统 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3、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4、《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 “太和”的观念。 5、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 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6、“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即不过度,也 不要不及;此外,中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既不 “狂”,也不“狷”。
2、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 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作为明确命题,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 张载最先提出来的。西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 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庄子提出了 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性;《易传·文言》 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汉 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 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文化思潮。张载认为人合一的基础。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4、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标准有二: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 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人生信念和 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 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5、民族精神是指导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 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 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 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6、文化传统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 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 习惯。

第十九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

第十九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

• 孔子已经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强调人要有坚定性、责任
感和奋斗精神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 子路》)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述而》) • 《中庸》主张刻苦学习,不甘人后:“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 《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 •
的经典性的表述,它强调刚健的同时要“文明”, 要“中正”,防止主观盲动等片面性 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是刚健自强思想的重要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柔静无为之说,但没有 占上风,只是作为刚健有为思想的一种补充。
• •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易传· 文言》) 汉代,天人合一思想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两宋时,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 会文化思潮。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 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认为人与自然界统 一于物质性的气,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贵和尚中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 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 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 发展。
• 西周末年的史伯是第一个对和谐理论进行探讨的思想家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 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路》)
四、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一)“内圣”的追求(主导方面) • “内圣”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本体追求。“内圣”首先表现 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内圣” 又表现为仁与智的统一,智是指在德性制约下的伦理理性 或道德理性。 • “外王”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逻辑结果。所谓“外王”是指 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二)“逍遥”的境界 • 相对于儒家之注重“善”,道家更多地赋予理想人格以 “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被称为“真人”。人格上的真, 首先表现为合于自然,达到逍遥之境,同时也意味着对个 体人格的确认。

第三讲__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三讲__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 。就是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 就是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 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 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 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因时制宜, 与时俱进。
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中庸》第一章开篇曰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说,人们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乐,这些没 有表露出来的时候(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 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 然常理、社会法度(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
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 丘失明,厥(乃,于是 )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 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 愤之所为作也。
“大禹治水”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三
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的典范。
大禹治水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和
中国文化的 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张贷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 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是(1)天人合一;(2)以人为本; (3)刚健自强;(4)以和为贵。
许思园在《论中国文化二题》一文中
认为,“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 与自由”。 杨宪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 一文中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 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线索、本质 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

已改: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已改: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 的丰富和发展: 长征精神:
主要内涵是: 不畏艰险,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坚定的革命 理想和一往无前的英雄 气概。其主题是“一不 怕苦,二不怕死”;其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
红 军 不 怕 五岭逶迤腾细浪 远 金沙水拍云崖暖 征 长征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创造的最伟大 难, 的奇迹,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震撼了所 万 更喜岷山千里雪 有的炎黄子孙,而且就像最完美的神话,超 水 三军过后尽开颜 越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千 山 只 乌蒙磅礴走泥丸 等 大渡桥横铁索寒 闲。
2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的丰富和发展:
主要内涵是: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 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敢于胜利,艰苦创业。 其核心和主题就是毛 泽东同志在陕西视察 时所讲的“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延安精神: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 的丰富和发展:
“贵和”思想往往和“尚中”联系在一起, 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
• “和”是不同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和 谐的统一体。 • “中”是在两个极端中保持中间, 在过程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 儒家认为实现“和”的理想的根本 途径在于保持“中”道。
贵和尚中在促进中国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 一是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 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二是在民族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素以礼仪道德平等待人,承认任何民族的 文化都有其价值。如汉朝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民族融为一体:中华民 族。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不仅丰姿多彩,而且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

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刚健有为”,《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

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

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

《周易大传》强调“刚健”,主张“自强不息”,这是有深刻意义的精粹思想。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面对现实人生很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使对立双方归于统一。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

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显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崇德利用”,春秋时代有“三事”之说。

《左传》文公七年记载晋国贵族郤缺的言论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正德,端正品德;利用,便利器用;厚生,丰富生活。

正德是提高精神生活,利用、厚生是提高物质生活。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

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