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3.2.3生态系统的结构

合集下载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3: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3: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的示意图是
()
答案:B
2.(2014·海南高考)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
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

()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
第九单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知识能力查清
知识查清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无机环境:即无机物、 有机物 、气候与 能源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
合物
答案:B
二、读图析图能力
据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与其摄入量、同化量和粪便量之间 有何关系? 答案: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即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最终去向有哪些?
答案:①呼吸作用散失;②分解者利用;③流入下一营养级。
针对练习
1.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
消费者

生态系统的结构-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全国通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全国通用)
是D
A.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 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不一定会减少
B.该图只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C.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增加 D.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3.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
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在一
注意:
①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的原因是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 中是逐级递减的。
②根据生物量构建食物链(食物网):相邻两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 约为10%~20%,可推测能量相差在5倍以内,很可能为同一营养级。
③根据重金属、农药的含量构建食食物链(食物网):重金属(农药、 一些难于降解的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随着食 物链富集。
捕食和竞争
• 食物链包含生态系统中哪些成分?
生产者、消费者
•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 起点:生产者; 终点: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 每条食物链所含环节数相同吗? 不同
2.食物网
图中有几条食物链?
9条
• 猫头鹰有 4 种营养级,分别为第3、4、5、6营养级 。
• 猫头鹰和蛇的种间关系为 竞争、捕食 。
必备成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 自养型的细菌
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 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必备成分
消费者
各类动物,食虫 植物,寄生菌类
利于植物的传粉、受 精、种子传播
非必备成分
分解者
腐生生活的细 菌、真菌及某 些动物
将动植物的遗体分 解成无机物
必备成分
5.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CO2为例)

高三第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

高三第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群落
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的特征
种群具有数量、空间、遗传和生态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中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空间特征包括种群的分布格局和扩散方式等;遗传特征包括基因频率和遗传多样性等;生态特征则包括种群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种内和种间关系等。
物质循环的意义
物质循环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机制,它确保了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不断得到补充,同时将有毒有害物质进行转化和降解,维持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能量流动的概念: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它驱动着生态系统的运转。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其中,生物群落包括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非生物环境包括水、土壤、空气、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总结词
生产者是指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的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消费者是指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生物,如动物和寄生生物;分解者是指能够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的生物,如腐生细菌和真菌;非生物环境包括水、土壤、空气、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
群落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的概念
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化学元素在自然环境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水、二氧化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物质循环的途径
物质循环的途径主要包括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地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通过生物活动和化学反应将元素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吸收、转化和释放的过程。地质循环是指通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物理和化学过程实现元素的循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1: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优质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1: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优质课件
于植物的传粉和 种子的传播
分解_有__机__物___, 供生产者重新利 用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1)形成原因:__捕__食____关系。 (2)实例分析
食物链
草―→蝗虫―→青蛙―→蛇―→鹰
生态系统 成分
生产者
初__级__消__费__者_
次级消 费者
三__级__消__费__者_
四级 消费 者
营养级别
第__一__营__养__级_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 养级
第五 第__四__营__养__级_ 营养

(3)特点:__生__产__者__是食物链的开始,各种动物所处营养级不是 一成不变的,一般不会超过___5_____个营养级。 2.食物网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_食__物__链___彼此相互交错连接 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形成原因: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_植__食__性__动__物__的食物; ②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 物所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无机环境:即非生物的__物__质____(空气、水、无机盐等)和 ___能__量___(阳光、热能)。 2.生物群落
类群 比较 营养方式
主要生物
生产者 __自__养____ _绿__色__植__物_
消费者 异养 动物
分解者
__异__养____ 营___腐__生___生活 的细菌和真菌
易 错 警 示 生态系统的成分易混、易错点归纳
错误说法
特例
硝化细菌是特殊的消费者
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 动物都是消费者
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生产者都是绿色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必修3)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必修3)

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情况分析 (1)处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第一营养级生 物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 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减少的情况: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 随着其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直到趋于 稳定,但最终结果比原来数量要大。
(3)消费者: ①同化类型:___异__养__型_____(主要是各级动物)。 ②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 ③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物__质__循__环____,对植物的传粉 和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4)分解者: ①同化类型:____异__养__型______(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 真菌)。 ②地位: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③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___有__机__物___ 分解成___无__机__物_____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型 成分
物质循 异 环中的 养
关键成 型

2.各成分的相互关系:
方法技巧 生态系统模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 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 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或以上指出箭头的为“生产者”, 有“3”个或以上指入箭头的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 根据物质、能量流动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判断出消 费者和分解者。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 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 2 和丙 2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解析: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 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 物,即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 错误;戊是分解者, 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B 正确;图中乙1 和丙1,有共 同的食物资源甲,乙2 和丙2 有共同的食物资源丙1,存在竞争 关系,C 错误;由图知丁不会导致臭氧层破坏,导致臭氧层被 破坏的主要是含氟的气体,D 错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精品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精品课件
(2)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 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 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是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 和 能量流动 的渠道。
(4)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 营养级。
3.食物链与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惑] 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分解者不占据营养 级。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 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1)生态系统的成分
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

生产者
营养方 式
自养
种类 生态系统中的作 用
生态系统中生物 阳 空光 气、 、热无能机、盐水等、群落的物质和能
量的最终来源
①进行光合作用 生态系统中唯一 的绿.色.植.物.、蓝. 能把非生物的物 藻.等 ②进行化 质和能量转变成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地位
生态系统的_基__石__
生态系统最 _活__跃___部分
生态系统的 关键成分
作用
①合成有机物,储 ①加快物质
存能量②为消费者 循环②利于
提供食物和栖息场 植物传粉和

种子传播
将有机物分 解为无机 物,供生产 者重新利用
[解惑] 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也都是生产者。细菌 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就是生产者。
(1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 )
提示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一般认为,食物 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关键点击]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32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32生态系统的结构
必修③
稳态与环境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整合 核心考点
突破 考疑考技
考纲考情 1.生态系统的四种成 分及其作用★★ 2.食物链与食物网的 构建★★★ 3.食物链(网)中各营
识记要点 1.生态系统都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成分。
2.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各种动 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光能 或化学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被生物所 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 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 深度思考 • 1.细菌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 • 提示 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如 结核杆菌、分解者——如营腐生细菌 • 2.下列哪些属于分解者?其作用是什么? • ①大肠杆菌 ②胞内菌 ③木耳 ④蚯蚓 ⑤蜣螂 • 提示 ①③④⑤ 将动植物遗体、残枝败叶 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 2.根据题干提供的各种图形信息构建食物 链(网)。
• 图1和图2都是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物多少为 依据,图1中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
考点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知 识 链 接
• 1.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 况: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会导致其 他的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 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 的食物来源。 • 2.“天敌”减少的情况:若“天敌”减少 ,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数量增加, 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
命 题 突 破
•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 。形态结构即生态系统的成分,功能结构主 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网或 食物链构成的营养结构,下列有关生态系统 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病毒是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 者 • B.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 者

2013届高三生物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结构

2013届高三生物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结构

31
【解析】 (1)根据题中的信息可知,人 捕食狐且人和狐又捕食野兔,故人和狐的种 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兔瘟热病毒寄生在野 兔体内。 (2)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之间的捕 食关系,可绘出如下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狐濒临灭绝,野兔
32
(4)一般情况下,在捕食过程中,捕食者 优先捕捉到的是老弱病残的被捕食者,随着 患病个体不断被淘汰,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 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减弱。 【答案】 (1)竞争和捕食 寄生
38
【错因分析】 错选原因分析如下: 对种群之间的关系分析不透,析图能力 差。在分析食物网图中种群的关系时,只 考虑到“丙”是“辛”食物来源的重要环 节,而忽视了“辛”处于最高营养级,有 多条食物来源。错误地认为“丙”的数量 下降,会使“辛”的最终食物来源减少, 从而“辛”的数量应该下降,导致错选B。 【正确解答】 选D。由图可知:除丁 和辛、丙和乙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外,乙 和丁之间也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10
3.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 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 者、分解者被称为三大功能类群,这三大类 群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1
(1)由上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 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 源。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 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 (有机物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 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的话,动植 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 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
19
【对位训练】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结构的是 A.树→虫→鸟 B.在某一群落食物网中,鹰占据两个营养级 C.狼属于消费者 D.有些金丝桃,因能分泌海棠素,使误食的动物变 盲或致死,而使多数动物避开这种植物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 和食物网。A项是食物链;B项是食物网内容;C项是生态 系统成分内容;D项是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答案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想一想: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何种功能类群?知识点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议一议:食物网中各类生物间的关系均是捕食关系对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条食物链中“螳螂”是第几营养级?判断正误1.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主要类群是绿色植物()。

2.动物都是消费者()。

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

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及能量()。

连一连生态系统营养级级别的成分①初级消费者Ⅰ.第三营养级②生产者Ⅱ.第二营养级③三级消费者Ⅲ.第四营养级④四级消费者Ⅳ.第五营养级⑤次级消费者Ⅴ.第一营养级1.关注几个“未必”和“一定”①生产者未必都是植物,植物未必都是生产者,消费者未必都是动物,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分解者未必都是微生物,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

②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

2.食物链、食物网的综合分析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

②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③一种生物不是固定于一种食物链上。

④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实现的途径。

⑤食物链在一定时间内和进化历史上可以发生变化。

自我校对:①生物群落②无机环境③生物圈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⑤生产者⑥消费者⑦食物链和食物网⑧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⑨自养需氧型⑩主要成分⑪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⑫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⑬有机物⑭无机物⑮生产者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想一想:细菌包含许多功能类群: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营“自养”生活的细菌应属生产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应属消费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应属分解者。

议一议:食物网中各类生物间的关系既包括捕食关系,也包括因共同捕食同类生物而引起的竞争关系。

这条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螳螂为第三营养级。

判断正误:1.√ 2.× 3.× 4.√ 5.×连一连:①-Ⅱ②-Ⅴ③-Ⅲ④-Ⅳ⑤-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高考地位:5年5考(2011全国新课标卷、海南卷,2010海南卷,2009浙江卷……)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1)图解(2)析图①由上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②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③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④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的话,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2.四种成分的判断(1)图示(见右)(2)析图①先根据双向箭头“ ”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B、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②若问D、A、B具体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主要为动物,B主要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营腐生的动物。

③图示中D、A、B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生物。

高考中对生态系统成分的考查涉及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各成分的功能和联系,题型主要为选择题,也可结合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命制非选择题【典例1】►(2011·海南单科,28)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

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

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__;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________(增强、不变、减弱)。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体内贮存的能量________(能、不能)传递给植物。

解析(1)以植物为起点,鹰为终点的食物链共有4条,鹰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为寄生;(2)寄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小于寄主天敌对其的影响,由于大量捕杀鼬,导致鼠种群暴发,所以鼠群的种内竞争增强;(3)蘑菇属于分解者,植物体内的能量只能来自于光能,分解者体内的能量是不能传递给植物的。

答案(1)4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竞争和捕食寄生(2)小于增强(3)分解者不能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解析图示中包括了无机环境(光、CO2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和分解者(细菌),它们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B错误。

蝉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两者之间不构成竞争关系,C错误。

蛇属于四级消费者,D错误。

答案 A【训练2】►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解析原核生物有些为生产者,有些为分解者、消费者,腐生细菌一定为分解者。

答案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高考地位:5年13考(2011全国课标卷、海南卷、山东卷,2010海南卷……)1.食物链类型食物链包括三种类型:捕食链、寄生链和腐生链。

高中生物所涉及的食物链,实际上是捕食链,是由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

2.食物链图示及构成条件(1)模式图:A→B→C→D→E。

(2)举例: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举例如下):草→鼠→蛇→猫头鹰成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3.食物链与食物网作用(1)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4.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减少对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1)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直接引起以其为食物的第二营养级生物因食物缺乏而数量减少,又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第三、第四营养级生物数量依次减少。

(2)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若某种群处于复杂食物网的某中间环节,其数量减少对其他生物类群的影响状况应视具体食物链而定,大体遵循如下思路:①生产者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③实例: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减少,蛇也减少,蛇减少则鹰就更多地吃兔和食草籽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籽的鸟减少。

在这里必须明确蛇并非鹰的唯一食物,所以蛇减少并不会造成鹰的减少,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而维持数量基本不变。

★★对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主要考查食物链的判断和食物网中食物链的确定,也常常与生态系统的功能相结合进行考查,题型既包括选择题,也包括非选择题。

【典例2】►(2011·新课标全国卷)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

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小”或“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解析(1)人和狐都以羊、野兔为食物,因此二者为竞争关系,而人又以狐为食物,二者又为捕食关系;病毒和兔之间的关系为寄生关系。

(2)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开始时岛屿上栖息着“狐和兔”,推测二者为捕食关系,“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则人和其他三者为捕食关系,狐捕食羊羔,二者为捕食关系,即可画出食物网图。

注意题干中的隐含条件为生产者是牧草。

(3)第5年,野兔的数量大增,则野兔之间由于争夺空间和食物等而导致种内斗争加剧。

(4)被捕食者数量多时体质强弱都有,但若捕食者的种群密度增加,则被捕食者中体质较弱的会被捕食而淘汰,则被捕食者中生存下来的个体体质较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强。

答案(1)竞争和捕食寄生(2)见下图(3)增加(4)减弱【训练3】►(2009·广东文基)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解析本题考查食物网的相关知识,食物链有6条。

所以A错。

答案 A【训练4】►下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数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蚤下降D.乌鱼上升解析花鲢被捕捞,乌鱼吃更多白鲢,使其下降,而绿藻数量变化受水蚤和白鲢的共同影响,数量变化不确定,水蚤应上升,乌鱼相对稳定。

答案 B,生态系统的成分1.(2010·海南生物,20)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

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解析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水稻、鸭、害虫和杂草仅仅是部分生物,不能组成生态系统。

答案 D2.(2008·广东生物,15)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