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贝类

合集下载

示范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教学设计:贝类(

示范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教学设计:贝类(

示范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教学设计:贝类(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常见的贝类动物,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大自然和生物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常见的贝类动物,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难点: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贝类动物图片、实物、视频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幼儿专注地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和认识贝类动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介绍贝类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让幼儿了解它们的基本知识。

3. 观察与比较:让幼儿观察不同的贝类动物,比较它们的外形、大小、颜色等方面的特点。

4. 视频展示:播放贝类动物的生活习性视频,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

5. 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积极地交流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分享对贝类动物的认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幼儿对贝类动物的认识。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让幼儿画一画自己喜欢的贝类动物,并简单描述其特点。

2.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去户外观察贝类动物,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示范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教学设计:贝类(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贝类动物的分类和分布,知道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大自然和生物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贝类动物的分类和分布,知道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难点:让幼儿学会分类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贝类动物图片、实物、分类卡片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幼儿专注地学习。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贝类》教案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贝类》教案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贝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海洋生物奇遇记》中的第三节《贝类》。

详细内容涉及贝类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贝壳特点以及贝类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贝类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贝类。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关爱海洋生物,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贝类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贝类的基本知识,培养幼儿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贝类实物、图片、视频、PPT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分类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小海螺找朋友的故事,引发幼儿对贝类的兴趣。

2. 新课展示:a. 展示贝类实物,让幼儿观察、描述其特征。

b. 播放贝类视频,让幼儿了解贝类的生活习性。

c. 介绍贝类的分类,引导幼儿进行分类练习。

3. 例题讲解:以扇贝和海螺为例,讲解如何观察、描述和比较贝类的特征。

4. 随堂练习:让幼儿分组观察、描述、比较不同的贝类,完成观察记录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贝类》2. 板书内容:a. 贝类的定义、分类b. 常见贝类的特点c. 贝类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附近的贝类,记录下来并描述其特征。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贝类,描述其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实物、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幼儿掌握了贝类的基本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的能力。

2. 拓展延伸:a. 组织幼儿参观海洋馆,实地观察贝类。

b. 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共同了解贝类。

c.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贝类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贝类的分类及特点。

2. 教具与学具准备:确保教具和学具的丰富性和适宜性。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贝类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贝类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贝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索》教材第四章“海洋生物”中的第三节“贝类”。

具体内容包括贝类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贝类的概念,认识不同种类的贝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关爱海洋生物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贝类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重点:贝类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贝类标本、图片、视频、PPT等。

学生准备: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贝类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贝类。

2. 讲解贝类的概念和分类(10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贝类的定义、分类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了解贝类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贝类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解释分类原因。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在画纸上绘制自己喜欢的贝类,并进行分类。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贝类与人类的关系,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贝类,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贝类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特点。

2. 贝类与人类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贝类,记录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和与人类的关系。

2. 答案示例:贝类名称:扇贝外形特征:扇形,壳上有条纹。

生活环境:生活在海洋中,喜欢附着在岩石上。

与人类的关系:可食用,营养丰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贝类的分类和特点掌握较好,但对生活习性的理解有所欠缺,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环境保护,了解人类活动对贝类生存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贝类的分类和特点。

幼儿园中班科学《贝类》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贝类》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贝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身边的自然》,详细内容为“贝类”一节。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贝类的定义、特点、生活习性及常见种类,培养幼儿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贝类的定义、特点、生活习性和常见种类。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分类和比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增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贝类的特点、生活习性和分类。

2. 教学重点:贝类的定义、常见种类及保护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贝类实物、图片、视频、PPT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贝类实物和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激发幼儿对贝类的兴趣。

2. 教学新课(10分钟)(1)教师讲解贝类的定义、特点、生活习性和常见种类。

(2)幼儿观察贝类实物,进行描述和分类。

3. 例题讲解(5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解答。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根据观察记录表,用画笔描绘贝类。

(2)幼儿用彩泥制作贝类模型。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贝类2. 内容:(1)定义:生活在海洋、淡水和陆地的软体动物。

(2)特点:有壳、有肉、有足。

(3)生活习性:适应各种环境,有的生活在沙滩,有的生活在岩石。

(4)常见种类:扇贝、海螺、鲍鱼、蚌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你最喜欢的贝类。

(2)请画出一幅贝类的画。

2. 答案:(1)描述:略(2)画作: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带领幼儿参观海洋馆,观察贝类的生活环境。

(2)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制作贝类工艺品。

(3)组织幼儿参与贝类保护活动,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教学新课的讲解方式4. 例题讲解的互动性5. 随堂练习的实践操作6.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趣味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在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贝类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贝类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贝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海洋》中的第一节“贝类”。

详细内容将围绕贝类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展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贝类的定义、分类及生活习性。

2. 认识到贝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培养幼儿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3.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贝类的分类及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贝类的定义、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贝类实物、图片、PPT、视频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贝类实物、图片、视频等,让幼儿观察并引导他们发现贝类的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贝类的定义及分类(10分钟)3. 贝类的生活习性(10分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幼儿观察贝类实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并进行记录。

4. 贝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5分钟)通过故事讲解,让幼儿了解贝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幼儿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5.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邀请幼儿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幼儿进行自我反思。

六、板书设计1. 贝类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

2. 贝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身边的贝类。

答案:幼儿需在家长的指导下,观察身边的贝类,完成观察记录表。

2. 作业题目:制作贝类手工作品。

答案:幼儿利用彩泥、画笔等材料,创作出自己喜欢的贝类手工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幼儿表现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海洋馆,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贝类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拓宽幼儿的视野。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贝类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贝类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贝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朋友们》中的第三节《贝类》。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贝类的种类、特征和生活环境;观察贝类的形态结构;探讨贝类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常见的贝类,了解其特征和生活环境。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表达贝类特征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贝类的特征、生活环境的理解。

重点:观察贝类的形态结构,了解贝类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贝类实物、图片、PPT、观察盒、放大镜。

2. 学具:画纸、彩笔、画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展示贝类实物和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 例题讲解(10分钟)(1)介绍贝类的种类、特征和生活环境。

(2)展示贝类的形态结构,引导幼儿观察、描述。

3. 随堂练习(5分钟)(1)发放观察盒和放大镜,让幼儿观察贝类实物。

(2)让幼儿用彩笔在画纸上描绘贝类的形态结构。

(1)引导幼儿分享观察贝类的感受。

(2)讨论贝类与人类的关系,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贝类的种类2. 贝类的特征3. 贝类的生活环境4. 贝类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绘你最喜欢的贝类,并说明其特征和生活环境。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贝类是扇贝。

它有一个圆形的壳,壳上有许多小孔。

扇贝生活在海洋中,喜欢附着在岩石上。

2. 作业要求:画纸、彩笔,字迹工整,描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观察、描述和表达贝类特征方面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去海边或贝类养殖场实地观察贝类。

(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保护贝类的重要性。

(3)鼓励幼儿收集不同种类的贝类,进行观察和比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的具体操作4.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5.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有效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示例的引导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上,应着重关注贝类的特征、生活环境的理解以及贝类与人类关系的探讨。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中班科学贝类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中班科学贝类教案
四、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需要重点关注。
补充和说明:
1.教师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哪些环节做得好,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同时,关注幼儿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
2.拓展延伸:教师可组织相关活动,如参观海洋馆、开展环保主题活动等,让幼儿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此外,还可以鼓励幼儿进行家庭调查,了解贝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三、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因此,作业题目和答案需要重点关注。
补充和说明:
1.作业题目:作业题目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幼儿有足够的空间发挥。例如,可以让幼儿描述他们最喜欢的贝类,并说明原因。
2.答案:在答案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关注贝类的特征、生活环境和用途等方面。同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2.贝类手工作品制作:在此环节,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制作材料,并向幼儿展示制作过程。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每位幼儿的操作,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完成作品。
二、教学难点:贝类的分类及特征
对于幼儿来说,理解贝类的分类及特征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如图片、模型、视频等,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氛围的营造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
四、教学难点的把握
在讲解贝类分类及特征时,应注意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种类的贝类,降低学习难度。
五、作业设计的优化
作业设计应更具开放性和实践性,让幼儿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课后反思与改进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中班科学贝类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中班科学贝类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中班科学贝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三章《奇妙的海洋》第三节《贝类》。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贝类的概念、分类、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贝类的概念、分类及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通过对贝类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海洋生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贝类的分类及特征。

教学重点:贝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贝类标本、图片、视频。

2. 学具:放大镜、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贝类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贝壳是什么动物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讲解贝类的概念及分类(10分钟)(1)贝类的概念:贝类是一类生活在海洋、淡水和陆地的软体动物,具有坚硬的贝壳。

(2)贝类的分类:根据贝壳的形状和结构,贝类可分为五大类:双壳类、腹足类、头足类、掘足类和多板类。

3. 贝类的特征(10分钟)4. 贝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贝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食用、药用、观赏等。

5.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一道例题:“请找出下列贝类中属于双壳类的是哪一个?”6.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贝类的概念2. 贝类的分类3. 贝类的特征4. 贝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彩笔画出你最喜欢的贝类,并注明它的名称和特点。

2. 答案:学生完成画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贝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贝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进行拓展延伸,如组织学生参观海洋馆,了解更多海洋生物的奥秘。

同时,教师还需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让他们从小树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中班科学)
一、主题的产生:
有一天,我们班有一个刚从海南回来的孩子带来一个用海螺做成的号角,其他的孩子看了以后非常的感兴趣,都围在一块争着吹一吹。

看到这个情景,使我萌发了设计活动《贝类》,使幼儿的好奇心在这个活动中得到满足。

同时,在活动中,我以幼儿主动探索活动为主,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掌握有关贝壳的一些简单的知识。

二、方案教学实施过程:
1、材料的准备:
活动人员:全体幼儿及其家长
活动内容:
为了活动的开展,我在活动开展的前期,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贝壳的材料。

在这一过程当中,孩子们表现的很积极,当我收集材料任务布置下去以后,孩子们很快的就行动起来,到了第二天,孩子们就很兴奋的将他们收集的到各种材料送到了我的面前,并且还洋洋得意的将自己收集材料的过程讲给大家听。

朱世祺说:“昨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上网找了好半天,下了好多图片,网上的图片可多了。

”马雨轩说:“我也是,我还请妈妈帮我把各种贝壳的名称也写在图片的下面了。

”“这有什么稀奇,看我带来了什么。

”何伟民说完就从口袋里掏出了好多的贝壳。

大家都围了过去看何伟民带来的贝壳。

还有其他的孩子带来了各种各样贝壳制成的工艺品。

评价:孩子们通过自己收集活动材料,对他们所要了解的有关贝类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种知识的学习是通过他们自己来完成。

同时,通过家长帮助一起参与活动材料的收集,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2、环境的布置
活动人员:老师与全体幼儿
活动的过程:
今天,在活动开展之前,我正在将孩子们带来的活动材料分类摆放。

这时,张天宇跑过来对我说:“胡老师,我来帮你好不好?”“好呀!好呀!”我一口答应了。

其他的孩子看见了,也都积极的跑过来帮我的忙。

看见他们对这件事情这么感兴趣,想到这样也是对贝壳的有关知识的一种认识方法,于是,我就让孩子们和我一起来进行环境布置。

我先将教室的环境分成几个区,然后,在每个区域放上相应的标志,请孩子们根据我的要求进行分类摆放。

孩子们把这个活动当成了一种游戏,玩的很开心。

当有的孩子放错了地方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就会帮助他改过来。

评价:让孩子们参与环境的布置,可以使他们对贝类在形状上、活的贝类和它们死后贝壳的收藏有了一定的认识。

3、区域进行探索活动
(1)活的贝类
活动人员:韦欣琪、朱世祺、孔王浩、何伟民、蒋俊成、朱炳陶
活动过程:
当孩子们看见在水里活动的贝类时,感到异常的兴奋。

朱炳陶忍不住伸手去水里抓蛏子,可是,蛏子立刻把它的壳给合上了。

韦欣琪抓起了已经死掉的扇贝:“你们瞧!它怎么不动呀?”“一定是死了。

” 何伟民说。

“为什么它会死掉呀?” 韦欣琪又问。

“我也不知道,我们去问胡老师吧。

”孩子们一起跑过来问我,我告诉他们:“有的贝类是生活在海里的,离开了大海,它们在很短的时间活着,有的贝类一离开海水就会死掉。

”“老师,我想看一看生活在贝壳里的动物长得是什么样子?” 孔王浩提出了他的想法。

其他的孩子也说想看。

正好,扇贝已经死了,我就把扇贝里的软体动物给他们看。

他们看得很认真,还用手去摸了摸。

“她的身体是软软的。

” 蒋俊成把它的发现讲了出来。

“对,正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是软软的,所以,我们给他们起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软体动物。

外面这个硬硬的壳叫做贝壳。

那么,你们来猜一猜,为什么软体动物外面要有贝壳呢?这个贝壳有什么作用呢?”“我知道,是用来保护它的。

” 朱世祺很快的说了出来。

“对,软体动物只有躲在贝壳里才不会被海里其他的动物给吃掉。

”我说。

“你们在观察一会,还会发现别的有意思的地方。

听了我的话,孩子们又很开心的继续他们的探索。

评价:幼儿通过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贝类,从中发现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由于,在前面的两个环节中,孩子们对贝类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在老师的帮助下,就很容易解决。

(2)各种各样的贝壳
活动人员:戴若漪、王嘉乐、曹夏天、施润琳、潘雨欣、张语涵、黄兴然、王子昊、项雨欣、张天宇、纪陶伟、陈隽恺、倪艾辰
活动过程:
当孩子们来到堆满各种各样贝壳篓子时,开心极了。

他们拿起看一看,在拿起那个摸一摸。

很快,就有孩子发现了问题:有的贝壳可以听见声音,但是有的不可以。

在这时,我就拿出了两张卡片,请孩子们来玩个游戏:我先向孩子们介绍了两张卡片的意思(一张是腹足纲的贝壳,一张是双壳纲的贝壳),然后请孩子们讲篓中的贝壳按照他们的特征分开。

游戏结束后,我请孩子们继续观察贝壳,然后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其他人。

评价:孩子们大多能够说出贝壳的基本特征。

并且,对于游戏玩的很认真,基本上能够根据图片的要求将贝壳分成腹足纲和双壳纲。

有个别的幼儿还观察的特别仔细。

(3)贝壳制作的工艺品
活动人员:庄逸飞、刘凯风、伏优优、熊含章、时潇、柏平凡、邵献华、邬嘉欣、赵千娇、黄玥、黄瀚翔、程婉悦、朱天慈、严辰昕、周匡彬、吴子怡
活动过程:
当孩子们看见用贝壳制作的各种工艺品的时候,连连发出了惊讶的声音。

他们很快拿起了这些工艺品看了起来,爱不释手,特别是一些女孩子,她们拿着用贝壳作成的项链、手镯等首饰,很快就佩带在了自己的身上,还跑到镜子面前照个不停。

评价:孩子们通过对这些贝壳制作的工艺品欣赏,认识到贝壳的经济价值,并且产生了创造美的愿望。

4、观看贝类生活环境的录像。

活动人员:全体幼儿
活动过程:
孩子们一起观看有关贝类生活环境的录象,孩子们看得很认真,当他们看到由于人类的破坏贝类的栖息地,贝类大片的死亡,有的孩子变的很伤心。

评价:孩子们通过观看录象,知道了贝壳的栖息地,和要保护贝壳的栖息地,要不然,就在也看不到贝壳了。

使幼儿产生环保意识。

5、平时的区角活动:贝壳设计室
活动人员:全体幼儿
区角内容:
(1)孩子们用各种颜料给贝壳穿上美丽的外衣或者将美丽的贝壳用画笔画在纸上。

(2)将各种贝壳制作成自己喜欢的东西。

评价:将幼儿对贝壳的兴趣在区角活动中得到延续。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很多大人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