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孝心故事五则
关于孝的典故

关于孝的典故
关于孝的典故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脍炙人口的典故:
1. 卧冰求鲤: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讲述了王祥在寒冷的冬天为了给母亲治病,赤身卧于冰上,最终冰破,鱼跃出水面,王祥将鱼带回家给母亲煮汤喝。
2. 百里负米:春秋时期鲁国人仲由,家境贫寒,为了给父母提供食物,百里之外的地方去背米回家。
3. 卖身葬父:东汉时期的董永,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董永卖身为奴,换取钱财来安葬父亲。
4. 孟宗哭竹:三国时期的孟宗,为了给母亲治病,在寒冬腊月中,在竹林里哭泣,感动了竹子,最终长出笋来。
5. 黄香温席:东汉时期的黄香,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他会提前为父亲暖好床铺。
6. 孔融让梨:东汉末年,孔融四岁时,与兄弟们一起分食梨子,他主动把大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则选择了最小的梨。
7. 子路负米:孔子的学生子路,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孝顺父母,为了给父母提供食物,他百里之外的地方去背米回家。
这些典故都体现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代人们对孝道的尊重和推崇。
表达孝心的典故

表达孝心的典故
1.卧冰求鲤:这是一个中国古代流传的著名孝道故事,讲述的是晋朝人王祥的孝行。
王祥的母亲生病想吃鱼,但正值严冬,湖面结了厚厚的冰。
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王祥赤身裸体躺在冰冷的冰面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层,最终感动上天,冰裂出鱼来。
2.恣蚊饱血:吴猛是晋代人,家境贫寒,夏天蚊虫多时,他怕蚊子咬到熟睡中的父母,便脱去衣服让蚊子吸自己的血,宁愿自己受苦也要确保父母能安睡无扰。
3.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时期人,九岁丧母,对父亲极为孝顺。
夏天炎热时,他先用扇子把父亲睡的枕头和席子扇凉;冬天寒冷,则先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被褥后再请父亲安寝。
4.刻木事亲:丁兰是东汉时期人,他的生母早逝,他雕刻了一个母亲的木像,每日侍奉如同活人一般,后来妻子不慎对木像不敬,丁兰愤而休妻,以示对亡母之孝。
以上这些典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孝心的重要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古代有关孝的小故事

古代有关孝的小故事古代有关孝的小故事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孝的小故事篇11、孝感继母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
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
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
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
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
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
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
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
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2、跪父留母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
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
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
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
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
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
父女相逢,悲喜交加。
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
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
三日后父女回到家。
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
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
继母没有生子。
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3、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
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
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
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
古代孝亲敬老的故事50字

古代孝亲敬老的故事50字1、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夜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2、哭竹生笋:孟宗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3、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4、乳姑不怠:崔山南,名琯,字从律,唐代博陵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5、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
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
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6、打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古代孝顺父母的经典故事

1. 韩愈“师说”:唐代文学家韩愈曾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不惜辞公职守,又为了不离开母亲的身边,挑灯夜读写文章。
韩愈的母亲对他的孝心深感动,称他为“孝子”。
2. 奉献之心:晋代,张良的母亲患了病,还有人来找他商量对策,可他一点也没离开母亲的身边,日夜照顾,病好后才去帮忙,不离母亲一步。
3. 叶秉哲祭祖:明朝时期,叶秉哲的父母曾找人给他家算命,知道他未来出人头地。
叶秉哲童年时代家道贫寒,又患有小儿麻痹症,但他依然努力学习。
当他养家糊口后,就每年都会在父母的墓前献上很多供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4. 梅顺孝:明代末期,在常州府观音桥边住着一位麻衣仙者梅顺,他披发若僧,素袍如雪,赤足丐履,日结,夜行,无人知晓。
梅顺在流浪途中用自己粗手粗玉的画工,把父亲描绘的栩栩如生。
他从未有过一次高朋满友,领旨拜访他的人都被他一言吓退了。
5. 张道陵孝女:明代张道陵之女张氏,她从小到大都满心想着为弱势人士服务,常常抛家弃业去照顾病患和领取阴阳符的行人。
她在父亲身体残疾时便是始终待在父亲身边,资助温情而极度孝敬。
6. 廖氏治家:明朝成化年间,湖南巡抚廖氏的母亲骆氏忧国忧民,一心一意关心家族儿女成长,家中家务安排得有条不紊,且朴素及胡风为习惯。
廖氏在接手家业后并没有轻视母亲的恩典,而是更加认真工作,不断建设家居,并把儿子们培养成有志之士,辅佐当时的各位官员。
7. 孝子萧纲:唐代文学家萧纲17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孝治事业中,协助当时的名人张九龄,投身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8. 齐美君命母:北魏时期,齐美君任职于某地方官府,母亲常因疾病困扰而不能尽责。
于是齐美君不惜辞官趁双亲的有限时间,亲自照料母亲。
而母亲也因此得以长寿。
9. 梁乙埋母法:南北朝时期,梁乙埋为了治国宏图,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其中就包括“孝养老母法”。
此法规定,任何未孝顺老母且满60岁的公员将被罚款,又将被禁止出门3年。
梁乙埋也因此为后世所敬重。
古代孝敬老人的故事

1、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
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
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负米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
非常孝敬父母。
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
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
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
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
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
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
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
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
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
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古代孝道经典故事

1. 孝感动天。
远古帝王舜年轻时, 父亲、继母和异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 但舜仍然对父母孝敬,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 于是就有大象和小鸟帮他耕种, 后来帝尧还把帝位让给了他。
2. 戏彩娱亲。
春秋楚国的老莱子为了让父母开心, 70多岁时仍然穿着五色彩衣, 拿着拨浪鼓戏耍, 就像小孩一样。
一次他跌了一跤, 怕父母伤心, 就躺在地上装哭,逗得父母很高兴。
3. 鹿乳奉亲。
周朝郯子的父母年老时想吃鹿乳, 郯子就身披鹿皮, 想混到鹿群中去取得鹿乳。
不料猎人把他当做了真鹿, 要用弓箭射杀他。
他连忙解释, 猎人才知是人,对他大加赞扬。
4. 为亲负米。
春秋鲁国人仲由, 年轻时家贫, 自己常吃野菜, 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后来他做了大官, 但是父母死了, 他经常感叹: “现在我还想为父母亲去负米,却再不能了。
”5. 啮指心痛。
春秋鲁国人曾参少年时经常到山里去打柴。
一天家里忽然有客人造访, 母亲不知如何接待, 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 明白是母亲在召唤, 便赶快回家招待客人。
6. 芦衣顺母。
春秋鲁国的闵损常受继母虐待。
冬天继母的亲生子的棉衣里是棉花, 而他的棉衣里是芦花。
后来父亲发觉后要休掉妻子, 闵损反而为继母求情,继母从此对他十分疼爱。
7. 亲尝汤药。
汉文帝身为一国之君,对母亲非常孝顺。
一次母亲病重, 汉文帝日夜守护, 天天为母亲煎药, 每次煎好后, 他都要先尝一尝, 觉得合适才端给母亲。
8. 拾葚供亲。
汉代的蔡顺生活岔困,每日拾桑葚奉养母亲。
一天遇到军士,问他为什么把红桑葚和黑桑葚分开装他说黑桑葚让母亲吃,而红桑葚自己吃。
军士们就送给他米和牛, 让他孝敬母亲。
9. 为母埋儿。
晋代郭巨家道中落但妻子生了一个男孩, 郭巨怕养孩子影响供养母亲, 准备将儿子埋掉。
挖坑时, 突然挖到一坛上天所赐的黄金, 于是既可孝敬母亲,又可抚养儿子了.10. 卖身葬父。
汉朝董永家贫, 父亲去世后只好问地主借钱办丧事。
古代慈孝故事

古代慈孝故事
1. 黄香温席的故事,那可真是感人啊!黄香年纪小小,却知道心疼父亲。
冬天那么冷,他用自己小小的身体帮父亲温暖被窝,哎呀呀,这是多么贴心呀!就像我们小时候会给爸爸妈妈端上一杯热茶一样。
2. 舜帝孝感动天,哇塞,这是多么了不起呀!他的继母和弟弟那么对他不好,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孝顺,这得有多大的心胸呀!就好像不管别人怎么伤害我们,我们依然能保持善良一样。
3. 曾参啮指痛心,曾子真是个大孝子呀!妈妈咬下自己的手指,他就能感觉到妈妈在召唤他,立刻赶回家。
这就跟我们对家人有那种特殊的感应差不多呢。
4. 老莱娱亲,老莱子多有意思呀!为了让父母高兴,都那么大年纪了还扮小孩子。
难道我们不应该也常常想办法让父母开心吗?
5. 郯子鹿乳奉亲,为了给父母弄鹿乳,郯子竟然扮成小鹿,这得有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呀!就像是我们为了家人的愿望,会努力去做很难的事情一样。
6. 闵损芦衣顺母,闵子骞受了那么多委屈,却还是那么孝顺妈妈,真让人心疼又佩服呀!这不正像我们有时候虽然被误解,但依然爱家人吗?
7. 子路百里负米,子路跑那么远去弄米给父母吃,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呀!想想我们为父母做过多少这样实在的事情呢?
8. 董永卖身葬父,为了让父亲入土为安,董永不惜卖掉自己,这得是多深的感情呀!这不就像是我们会为了家人付出一切吗?
9. 郭巨埋儿奉母,这个故事也许会让人觉得有些极端,但也体现了郭巨对母亲的那份孝心呀!虽然我们不一定会这么做,但对家人的爱也要这么纯粹呀!
我觉得这些古代慈孝故事都特别有意义,它们告诉我们要珍惜亲情,好好孝顺父母长辈。
无论时代怎么变,这份孝心永远都不会过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孝心故事五则一、黄香温席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
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窜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
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
"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爸爸,我在这儿呢。
"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
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
"黄香说。
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扇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二、张良拾鞋张良是我国古代两汉初期的一位大臣,年少时曾在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居住。
有一天,张良闲来无事,便信步出游。
当他走到下邳桥的时候,看见一位身穿粗布麻衣的老人站立在桥头,老人的衣着打扮像一个贫苦的人,似乎在等待什么人的到来。
张良走过老人身边时,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落,掉在桥下,然后指着张良说:"孩子!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听着这无礼的要求,张一股怒火直往上窜,想:"我与你一点不认识,凭什么要我给你拾鞋?"但当他想到老人年岁已大,身体不灵便,下侨取鞋有困难时,便强压着怒火,到桥下为老人取来了鞋子。
看着张良拿着鞋子走上桥来,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他慢慢地伸出脚,对张良说:"把鞋给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为他拾了鞋,好人做到底,穿鞋就穿鞋吧!"于是,张良挺直身跪在地上,小心地把鞋穿在老人脚上。
老人看着张良哈哈大笑,一句话没说,转身而去。
老人奇怪的行为,使张良大吃一惊,他看着老人去的身影,一点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谁知,过了一会儿,老人又回来了,说:"你这孩子,还值得我来教导,你在五天后天刚亮时,到这儿来等我。
"张良对老人的行为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恭敬地跪下来说:"是!"五天后,天刚蒙蒙亮,张良急急忙忙向下邳桥赶去,谁知老人已早已等候在那里了。
老人生气地说:"和老人相约,反而比老人晚到,这怎么能行呢?过五天你早点来等我!"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天还未亮,张良早早起了床,向下邳桥奔去。
老人又已等候在那里了。
老人大怒,说"怎么又迟到了?过五天再早一点儿来!"又过了五天。
张良想:"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迟到了。
"于是,半夜时分已等候在桥头了。
过了一会儿,老人步履蹒中山地走了。
张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见张良早早来了,露出了笑容,说:"年轻人就应该如此!"他拿出一卷书说:"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书,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的年轻人来传授,现在我把它传给你!读了它,你就会有远大的谋略,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
"张良深深谢过老人,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
回去以后,张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增长了不少的才智。
后来,张良协助刘邦开创了汉朝,立了大功劳,在历史上留下了"张良拾鞋"这一段佳话。
三、舜用爱心感家人舜是我国上古时代的君主,以贤明能干、公正无私著称。
他不但邦国之事处理得有条不紊,而且在自己的家里也能够尊重父母、爱护兄弟.使一家人亲密无间、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舜能有一个和乐美满的大家庭,那可真是来之不易。
据说舜从小就很聪明,也很善良,十分孝敬自己的父母。
可是,舜只有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患病去世了。
舜的父亲又娶了一位妻子.这就是舜的继母。
继母刚嫁过来的时候,对舜虽然说不上疼爱也客客气气,相安无事。
后来,继母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象。
自从有了象,继母性格中刁钻刻薄的一面逐渐暴露了出来。
她对待亲生的儿子.那可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揣在怀里怕压了.溺爱得不得了;对待舜却是另一副脸孔,整天横眉竖目的,恨不得把舜一脚踢出家门,只是由于舜的父亲的原因,才暂时隐忍不发。
舜的父亲也只是在妻子亡故后不久的一段日子里对大儿子还略加呵护,等到次子出世以后,就任凭新妇处置,再也不闻不问了。
舜在家里,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干,吃的是残汤剩饭,穿的是破衣烂衫.睡的是牛栏柴房。
即使这样,继母还是整天横挑鼻子竖挑眼,稍稍有点不如意.轻则恶骂,重则毒打。
最后,逼得舜忍无可忍,决计弃家出走。
就在这时,舜的父亲得了眼病,医治无效,竟然成了盲人。
舜看到父亲失明之后,不但不能照顾继母和幼弟,就连自己的生活也几乎不能自理了。
在这种情况下,舜觉得自己应该留下来照料父亲,为此受点委曲也算不了什么。
从此,他一个人干俩人的活,白天在山下的农田里辛勤耕作,晚上回家再忙活家里的一摊子事,每日起早贪晚,任劳任怨,把里里外外收拾得井井有条。
街坊邻里见了,都夸他聪明能干,是位贤士。
当时的国君尧听说了舜的事迹.认为他孝敬父亲、容让继母、爱护幼弟,一定具有高尚的品德,是个可堪造就的人才,就决定对他进行重点培养,以便将来把君位禅让给他。
一晃几年过去了,舜转眼间已经20岁了,到了加冠之年,从此以后,他就可以加入成年人的行列了。
这一年秋收过后,尧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并让女儿带给他一份不大不小的产业。
舜明白尧的意思是让他自己成家立业,同时他也知道.如果他从父亲的家庭中脱离出来,那两老一小的生活必定会陷入绝境。
想来想去,他还是决定留在父亲家里,直到把年少的弟弟象培养成人。
舜的妻子很贤惠,她不仅同意舜的安排,而且立即付诸行动.她还替舜写信向尧解释。
尧尽管心疼女儿,却十分赞赏小两口这种尊敬老人、爱护家庭的做法.自然不来干涉。
舜的继母却不领情,她看到舜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新娶的妻子既美丽又能干,再看看亲生的儿子象,除了长得人高马大、白白胖胖之外,简直一无所长,越比心里越不是滋味.酸水坏水一齐往外冒。
于是就出了一条杀害舜的毒计。
老头儿开头还有点犹豫,经不住妻子的再三威逼劝诱,只好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父亲就打发象去叫舜修理老谷仓的仓顶。
舜觉得有些奇怪,因为他和妻子刚刚为父母盖了一座新谷仓.老谷仓早就废弃不用了,还修它干吗?可是象却在一旁不停地催促他,还说父亲要他今天必须修好,父亲有别的用场。
舜看看象脸上诡谲的表情,忽然明白了,顿时,心里充满了苦涩。
他支走了象,说自己随后就到。
象刚-离开,舜立刻让妻子找出一套厚厚的夹衣,在水里浸湿以后穿在身上,外面再罩上一件干衣服,然后拿着工具来到老谷仓下。
象已经放好了梯子。
舜爬上仓顶.开始清理霉烂的稻草。
突然.谷仓里燃起火来,火舌很快就舔着了仓顶。
舜急忙回头住下看,早已没了象的踪影,梯子也不见了。
舜的怀疑被证实了.想到父母幼弟居然真的痛下毒手,他感到又气愤又难过。
这时,他的衣服开始冒白气,身上烫得火辣辣地疼,他使劲抽出一根长长的檩条;将一头慢慢地放到地上,另一头架在仓顶上,然后沿着檩条飞快地滑到了地面上。
与此同时,老谷仓"轰隆"一声倒塌了,呼呼的火苗直冲半空。
再说象藏好梯子,偷偷地放了一把火,然后与父母在暗处观察。
他们看到,舜虽然被熊熊的大火包围了,却挥身冒着自气,把火舌挡在了外面,他的身影又恰恰在谷仓坍塌之前神秘地消失了。
就在他们面面相觑、惊疑不定的时候,舜从从容容地来到了他们的面前,平静地说:"爹、娘,谷仓烧毁了,都怪孩儿无能。
"他的父亲、继母惊得张口结舌呆,若木鸡。
就这样过了半年,继母又按捺不住了。
她总觉得,舜的名望、地位、家产,甚至他的妻子,都应该属于她自己的亲生儿子.如果不想方设法完成这一心愿,就是死了也难以瞑目。
慢慢地,又有一条毒辣的念头在她的脑子里产生了。
有一天,象又来了,叫舜带上水篓和撅头去淘井。
舜说:"不久前我不是刚刚淘过吗?"象说;"爹觉得这几天水里的泥沙特别多,他叫你再去淘一淘。
"舜一听就知道象在撒谎,因为今天清晨,他刚刚为父母挑了满满一缸水,水质清洌,根本没有什么泥沙。
舜隐隐觉得这其中一定有什么阴谋,他不动声色地说;"那好吧,明天一早咱们去淘淘看。
"到了半夜,舜与妻子悄悄来到井边,妻子把着辘轳,舜握紧井绳,慢慢地垂了下去,一边下垂,一边在井壁上挖了两排脚坑。
快到水面的时候,舜停止了下垂,就在井壁上往横斜里挖了一个很大的洞,刚好能藏进一个人去。
挖出来的土就由妻子吊到地面上.再运到远处。
一切都布置好了,两人才放心大胆地回家去睡觉。
不觉已是旭日东升,看来天气不错。
舜吃完早饭.刚要出门,正好碰上象来叫他,俩人便一块儿来到井台旁。
象一再地说,自己身子大重,下井的时候,恐怕舜拽不住,看来舜只好自己下井了。
舜也不说什么,三下两下就到了井底.一猫腰钻进了小洞。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一块巨石从井口砸下来,擦着舜的后背落入井水中,发出了一声巨大的轰响。
紧接着第二块、第三块……,足足扔了有十五六块大石头。
这时.只听象在上面喊道:"哥,你在下面吗?你怎么样啦?"舜一声不吭。
过了好久,象又把刚才的话喊了一遍,井下仍然毫无动静。
象噔噔噔地小跑着回家报喜去了。
舜也赶紧顺着脚窝攀上井台,快步回到家里。
舜刚刚换好衣服,就听见象在院子里气喘吁吁地说:"不好了,嫂嫂!我哥掉到井里淹死了!"舜妻不急不火地说:''你可真会胡说,你哥这不是好好的吗?"说完往身后一指,只见舜倒背着双手.威严地走出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