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合集下载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文。

古代汉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单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一个音节通常只对应一个汉字。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包括实词、虚词、代词、量词、副词等多种词性。

其中,实词是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语序灵活: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谓语可以放在主语之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前等。

4. 语法简单:古代汉语的语法比较简单,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态、语气等复杂的语法形式。

但是,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5. 语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语义非常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汉语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6. 修辞手法多样:古代汉语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总之,古代汉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础。

《古代汉语》教材的特点

《古代汉语》教材的特点

《古代汉语》教材的特点
《古代汉语》教材是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编写的基础课教材,其特点如下:
-系统全面:《古代汉语》教材涵盖了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古汉语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注重实用:《古代汉语》教材注重实用性,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阅读和理解古汉语的能力。

-强调文化:《古代汉语》教材不仅介绍了古汉语的语言知识,还强调了古汉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突出重点:《古代汉语》教材突出了古汉语的重点和难点,如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汉语的核心知识。

-注重启发:《古代汉语》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推理能力。

总之,《古代汉语》教材是一本系统全面、注重实用、强调文化、突出重点、注重启发的基础课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古汉语水平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定义古代汉民族共同语。

1 )时间范围。

古代。

下限:五四时期。

上限:远古。

语例。

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向熹):远古至夏代——远古汉语商周至两汉——上古汉语魏晋至唐宋——中古汉语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近古汉语2 )民族范围汉民族3 )语体范围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书面语: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所用的语言。

如儒家经典、诸子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

(二)古白话:六朝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与口语相应的书面语。

如白话小说等。

(二)学科意义上的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课程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性质古代汉语是文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说它是基础课,因为它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是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今后在学业上进行深造所必备的文化功底。

说它是工具课,是由它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它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如同掌握一种工具,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就能用它去进行处理,去发掘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藏。

2 、古汉语教学的目的尽可能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我国古籍的能力。

3 、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教学对象: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侧重其中上古时期的文言。

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本理论,即语言知识部分。

二是客观材料,即文选部分。

三是常用词。

4 、教材参考教材: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许嘉璐《古代汉语》5 、时间及内容安排6 、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一)满足精神上文化需求好奇心——认知需求。

熊猫-猫熊人;婚(二)满足现实语言生活的需要1 、言语交际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其基本建构与古汉语一脉相承。

学习古汉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减少语病。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古代汉语字词解释

古代汉语字词解释

古代汉语字词常识【臭】气味。

【兵】兵器【慢】轻忽、怠慢【凯旋】凯:军队得胜所奏的音乐。

旋:回转、归来。

【差强人意】强:振奋。

【莫名其妙】名:形容、称说。

【再接再砺】接:交战。

砺:磨砺。

【不齿】VS【不耻】【国家】1.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

2.后以“国家”为国的通称。

【翘楚】《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 本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用以比喻杰出的人材或突出的事物。

【既然】1.词组。

本来如此;已经如此。

2.后凝固为连词【宁馨】六朝时俗语,“如此、这样”之意。

【陛下】陛:宫殿台阶【阁下】阁:官署【望羊】亦作“望洋”、“望佯”、“望阳”、“茫洋”、“盳佯”。

仰视貌;远视貌。

【阿堵】六朝人口语。

犹这、这个。

【社稷】1.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

社,土神;稷,谷神。

2.后用为国家的代称。

【目】眼睛。

【州】水中陆地。

【休】人靠在树边,表示休息义。

【莫】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

【取】(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身】身孕。

【益】水从器中漫出,水涨。

【即】就食。

【既】食尽。

【我】字形是一种刃口呈锯齿状的戈类兵器,用它来记录第一人称代词只因语音相同【归】1.女子出嫁。

2.返回。

3.归还。

4.趋向;归附。

5.会集;合并。

6.归属。

7.结局;归宿。

《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

”8.本,宗旨9.自首10.称许。

《论语·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1.收拾整理12.归纳。

【字】1.怀孕;生育2.乳哺;养育3.抚爱;爱护。

《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4.教化。

5.文字6.词语7.书信、条据等文字材料8.人的表字9.取表字10.旧时称女子许配、出嫁。

【约】1.缠束;环束。

2.约束;检束3.阻止;拦阻4.少;省减;简约5.贫困。

《论语•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6.以语言或文字订立共同应遵守的条件7.邀结;邀请。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前言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词典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方便查阅古代常用词语的工具书,力求词条解释准确、简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收词原则1. 以《论语》、《诗经》、《尚书》、《周易》等经典著作为主要词源。

2. 参考其他重要古代文献,如《左传》、《史记》、《hanshu》等。

3. 收录常用的古代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

4. 对于同音异义词,分别列出。

词条示例1. 仁【读音】rén【义项】1.好善、有爱心。

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礼记·大学》)2.爱护、怜惜。

如"老老孰能无仁心。

"(《诗经·小雅·白华之什》) 2. 义【读音】yì【义项】1.正当、正义。

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礼记·曲礼》)2.应该做的事。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卫灵公》)3. 礼【读音】lǐ【义项】1.礼节、规矩。

如"礼之用,和为贵。

"(《礼记·曲礼》)2.祭祀、祭品。

如"礼云礼云,玉帛云之。

"(《诗经·小雅·白华之什》) 4. 智【读音】zhì【义项】1.聪明智慧。

如"智者乐天知命,小人昧于天命。

"(《论语·尧曰》)2.有学问、有知识。

如"其曲有至词,其民好是纪。

"(《诗经·小雅·都人士》)5. 勇【读音】yǒng【义项】1.勇敢、勇猛。

如"勇往无惧,无恐于物。

"(《左传·僖公二十九年》)2.力量、力气。

如"有虞氏,无勇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叙述句双宾语句学习重点概念:双宾语、双宾语的名称、双宾语句双宾语的动词具有的特点: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动词“为”带双宾语准确翻译双宾语句什么是双宾语?汉语的动宾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最常见的单宾结构,也就是狭义的动宾结构;另一种是双宾结构,又称为双宾语。

所谓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又称近宾语,表动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

第二个宾语称为直接宾语,又称远宾语,表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一般指物。

其结构形式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相同点:双宾结构是古今共有的句法结构;古今汉语里,含有取予义或问告义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不同点:古代汉语中,动词“为”也常常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的双宾结构在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一般说来,古代汉语双宾语常见的形式是:¡°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①公赐之食。

(《左传¡¤隐公元年》)②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论语¡¤阳货》)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这也是汉语双宾结构的典型形式。

(二)动词“为”带双宾语结构形式:为+之+直接宾语不如早为之所。

重为之礼而归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翻译:给+“之”+动词+直接宾语“为之所”即“给他安排地方”。

“为之礼”即“给他举行仪式”。

“为之辞”即“给这种做法寻找借口”。

“为之驾”即“给他准备车驾”。

“为之小”即“给诸侯作小司仪”. “为之大”即“给诸侯作大司仪”。

双宾语句讲授结束再见!本节重点宾语前臵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代词“是”、“之”复指的宾语前臵无形式标志宾语前臵(代词“是”作宾语前臵)(介词的宾语前臵)谓语前臵感叹句中的谓语前臵疑问句中的谓语前臵什么是语序?句子成分前后的次序称为语序。

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的主要手段。

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一般都有较固定的次序,从古到今,变化比较小。

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或介词)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定语、状语)在被修饰语(中心语)之前,补语在中心语之后,古今都是一致的。

但古汉语中也有少数特殊语序,下面将就这些特殊语序进行重点讲述。

一宾语前臵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一般的语序,在总体上古今是一致的。

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臵。

疑问句和疑问词(参见王力教材p271)链接否定句和否定词(参见王力教材p262)(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古代汉语疑问句,如果是¡°谁¡±、¡°孰¡±、¡°何¡±、“胡”、¡°奚¡±、¡°曷¡±、¡°安¡±、“恶”、“焉”等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例如: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②沛公安在?(同上)③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④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滕文公上》)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疑问代词单独作宾语才能前臵,如果宾语是名词或以疑问代词作定语的名词性词组,则一般不能前臵。

思考:①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②帝曰: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愿置之洛阳。

¡±《史记¡¤三王世家》)③姜氏何厌之有?在上古汉语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前臵是比较严格的,有人视为一种语法规则,尽管有例外,但极少。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第一,由副词“不”、“无(毋)”、“未”或者无定代词“莫”等构成的否定句。

▪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④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o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的现象远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臵严格。

例如:①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诗经¡¤魏风¡¤园有桃》)②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这说明,从先秦时代起,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就已经开始从前臵向后臵发展了。

到了汉代,这类句子中的代词宾语大都臵于动词之后,而魏晋以后,口语性较强的著作中则绝大多数都移至动词之后了。

(三)用“之”、“是”、“实”复指的宾语前臵①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隐公元年》)②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四年》)③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④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同上)⑤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⑥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如果前臵的宾语是代词,往往只用¡°之¡±复指。

如例⑤和例⑥。

¡°唯¡­¡­之¡­¡­¡±或¡°唯¡­¡­是¡­¡­¡±的格式。

①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庄子¡¤达生》)②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③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唯蜩(条)翼之知”即“只知看蝉的翅膀”。

——“唯命是听”即“只听从(您的)命令”。

——“唯余马首是瞻”即“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在古汉语中,为了突出和强调宾语,也有时不借助任何条件,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

二谓语前臵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谓语前臵。

谓语前臵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也出现于祈使句中。

(一)感叹句中的谓语前臵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赵策三》)(二)疑问句中的谓语前臵③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④子邪,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难言》)(三)祈使句的谓语前臵⑤勉哉,夫子!(《史记¡¤周本纪》)(将士们,努力吧!)古代汉语的宾语前臵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

因此必须把“前臵”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区分开来。

疑问句疑问词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需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

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兼用。

例如: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吾谁欺?欺天乎?(一)疑问代词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奚¡±、¡°曷¡±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诸¡±字是¡°之乎¡±的合音。

¡°诸¡±字用于句尾的时候,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

例如: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诸¡±也可以用在句中,是¡°之于¡±的意思。

例如: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投诸渤海之尾。

¡°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

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

例如: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遊)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否定句否定词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

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

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毋、未、弗、勿、非、否”;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

例句:(参见王力教材p263)在上古汉语里,用“不”、“未”、“毋”、“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有一个特点: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左传·宣公二年)思考:为什么有“不”、“未”、“毋”、“莫”四个词构成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前臵?而其他否定词构成的否定句则不涉及宾语前臵?返回宾语前臵内容结束再见!一、什么是被动句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两类: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二、被动句的类型(一)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ª¡ª意念被动句①蔓草犹不可除。

(《郑伯克段于鄢》)②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