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诊治的现代概念_张颖冬
中西医诊治震颤麻痹(帕金森病)良方

中西医诊治震颤麻痹(帕金森病)良方【概述】震颤麻痹又名帕金森病,是一种较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以运动减少、肌张力强直、震颤和体位不稳为主要症状。
震颤麻痹在祖国医学中属于颤证的范畴。
颤证又称颤振、振掉、震颤。
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自理生活;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
本病老年人发病较多,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本病基本上属于中、老年疾患;40岁以前发病者甚少,而60岁以上人口的患病率达1%。
单纯老年化并非病因,但老年化的规律可能助长发病机制。
一是黑质细胞逐年减少;二是神经细胞内的单胺氧化酶含量居高不下,易于氧化外来致病因子。
80年代初期在洛杉矶偶然发现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一种海洛因类的衍生物,注射或长期接触后,能产生酷似本病的症状、进行性过程和病理变化。
用之于其他灵长目动物亦然。
进一步了解发现MPTP经氧化后成为对黑质细胞有特异性毒性的MPP+根,在胶质细胞内短期或长期蓄留后,作用于黑质细胞的线粒体而阻碍其呼吸功能。
从而建立了环境因素病因学,其来源包括多种分子式类似的工业毒素和农业毒素。
虽然如此,在大致相同环境中,患病者究属少数。
动物实验也常显个体差异。
很可能有遗传因素决定本病的易感性。
此外,也有少量报告家庭性帕金森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等。
发病特早者(20岁以下)尤其多有近亲同病史。
这些可能是本病的亚型。
二、中医病因病机颤证多由肝肾阴亏,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或风火夹痰,互阻络道而成。
兹分述如下:(一)肝肾阴亏是颤证的常见原因,尤其以老年人为多。
肝主藏血,肾主藏精。
如摄生不慎,或疾病所伤,肝肾阴虚,精血俱耗,以致水不涵木,风阳内动,筋脉失养,颤动振掉,或拘急强直等证遂由此而作。
(二)气虚血少气血亏虚造成颤证,亦为临床所常见。
震颤

震颤颤震,亦称“颤振”或称“振掉”,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以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则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尚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
西医的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综合症,肝豆状核变性如出现以颤震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一、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提出“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诊断标准。
2.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1991年制定的《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的相关标准。
二、中医治疗本病以病象而言,头摇肢颤为标,脑髓与肝脾肾脏气受损为本;本病为本虚标实之患,发病虽与脑髓有关,但以肾为根,脾为本,肝为标。
关键在于年迈肾亏精乏、气虚痰结、血淤动风。
因此,治以填精补髓以熄风解痉,健脾益气以化淤散结为其大法。
1.辨证论治(1)风阳内动症状:症眩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易怒,渐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舌红,苔薄黄,脉弦紧。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滋生青阳汤加减。
生地10克,生石决明10克,磁石8克,石斛12克,麦冬10克,丹皮12克,白芍10克,甘菊10克,薄荷12克,柴胡12克,天麻12克,桑叶10克等。
中成药:可以选用滋荣养液膏治疗,每次10克,每天三次。
疗效评估:本证型患者多由年迈久病肾亏,劳欲太多,或药物所伤,致肾气不足,肾精亏耗,虚阳内动;也有因肾水不足则木少滋润,阳气内郁化热生风而成。
以中药滋阴潜阳,平抑风动,可以达到缓解症状,减缓病情发展的效果。
(2)髓海不足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记忆力差或善忘,头摇肢颤,溲便不利,寤寐颠倒,舌质淡红体胖大,苔薄白,脉多沉弦无力或弦细而紧。
治法:填精益髓。
方药:龟鹿二仙膏加减。
鹿角胶10克,龟板胶12克偏气虚者可加人参大补中气,则气之源头得助,气化改善,气血调畅;偏肝肾亏虚者,可加杜仲滋补肝肾。
震颤的意思

震颤的意思【拼音】:zhèn chàn【解释】:震颤, 一般两种含义, 一是颤动, 也指一种疾病名, 是一种节律性、交替性摆动动作, 由肌肉收缩与松弛的重复性型式所造成;二是震动, 如枪炮轰鸣, 震颤大地。
1、抖动。
2、因惊惧而颤栗。
【近义词】:抖动、颤栗、【反义词】:稳定、平稳、平静、镇静、【出处】:鲁迅《野草·失掉的好地狱》:“一切鬼魂们的叫唤无不低微, 然有秩序, 与火焰的怒吼, 油的沸腾, 钢叉的震颤相和鸣, 造成醉心的大乐。
”王西彦《古屋》第二部三:“即使是在暗昏的光线里, 也可以看见她那多肉的下腭震颤得摇摇欲坠。
”艾芜《南行记·山峡中》:“夜愈静寂, 江水也愈吼得厉害, 地和屋宇和神龛都在震颤起来。
”茅盾《参孙的复仇》:“孙被她这一闪的光芒所震颤了, 看见毒蛇吐信那样的感觉像电流似的通过了全身。
”【造句】:1、自那时起, 大家公认其他一些人类活动也会引发地表强烈的震颤。
2、所有患者均以皮质震颤、肌阵挛伴或不伴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
3、穆哈迈德阿里正在遭受震颤性麻痹综合症的折磨。
4、最终它腹部朝向我这一侧轰然倒地, 大地为之震颤, 就连我趴伏的地方也能感觉得到。
5、天崩地裂, 一道又一道金芒从东皇钟内冲出, 轰杀四面八方, 打得乾坤震颤, 一座座高堂广厦瞬间被夷为平地, 多少桂殿兰宫化为灰烬。
6、如果他呆若木鸡地坐在她身后生闷气, 反倒给她的精力中注入了一股震颤的勃勃生气。
7、它们通常为持续性运动障碍或者肌张力障碍, 如抽搐、震颤及肌肉强直。
8、望着她那恬静的脸, 让我感到人世间的事物都是那样的美好。
连地球都震颤了。
9、对目标的渴望要犹如初恋般震颤!10、她的脑袋还在轰响和震颤, 而耀眼的阳光又刺痛了她的眼睛。
11、他暗自明白, 那根弦, 那根一直沉睡着、没被觉察的弦, 终于也震颤起来了。
12、他的嘴唇触到我的腮颊。
我震颤了, 说:“你太大胆了!”但是他不怕丑。
特发性震颤基层诊疗指南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肌张力障碍、步态异常等。
家族史
特发性震颤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辅助检查
01
02
03
神经系统检查
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可发 现患者肌张力正常或轻度 增高,无其他神经系统异 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
常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 、生化等通常无异常发现 。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检查可排除 脑部器质性病变。
促进多学科合作与转诊机制的建立
1 2 3
多学科合作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整合神经内科、康复科、 心理科等相关科室资源,共同为特发性震颤患者 提供全面、连续的服务。
转诊机制
建立规范的转诊机制,确保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 与上级医院之间的顺畅转诊,保障患者得到及时 、有效的治疗。
信息共享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 实现患者病历资料、检查结果等信息的互通有无 ,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分类
根据震颤的部位和频率,特发性震颤可分为姿势性震颤、动作性震颤和静止性 震颤三种类型。其中,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是特发性震颤的主要表现,而 静止性震颤相对较少见。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震颤特点
特发性震颤的主要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通常从上 肢开始,可累及头部、下肢等。震颤在紧张、疲劳时加重 ,休息时减轻。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特发 性震颤的相关知识,提高 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
心理干预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行 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患 者建立积极的心态。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 治疗过程,提供必要的情 感支持和生活照顾,共同 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诊断学震颤的名词解释

诊断学震颤的名词解释在医学领域中,震颤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表现为身体的不自主抖动或颤动。
通常,震颤可在静止时或是在特定动作进行时出现。
对于医生来说,诊断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和描述各种疾病的学科,而在诊断学中,识别和了解震颤的类型和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解释诊断学中与震颤相关的术语和概念,为读者提供关于震颤诊断学的深度理解。
1.震颤震颤是一种我们经常遇到的症状,它可以表现为特定部位的持续抖动或颤动。
震颤通常可以分为静止性和动作性两种类型。
静止性震颤在肌肉休息时发生,如帕金森病患者的手部震颤;而动作性震颤则出现在特定动作进行时,如酒精中毒导致的震颤。
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之一就是静止性震颤。
帕金森病通常由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引起,这会导致脑部控制运动的中脑黑质功能障碍。
帕金森病的震颤通常是持续性的、细微的,特别是在休息时最为明显。
3.震颤频率震颤频率是指震颤的颤动速度,通常用每秒震颤次数(Hz)表示。
不同类型的震颤具有不同的频率范围。
例如,帕金森病的静止性震颤通常在4-6 Hz之间,而肝硬化引起的动作性震颤则可能高达10-12 Hz。
4.震颤幅度震颤幅度是指震颤颤动的振幅或大小。
它用来描述震颤在身体部位上的抖动程度。
一些震颤幅度较小的震颤可能难以察觉,而一些震颤幅度较大的震颤可能导致手部和四肢的明显颤动。
5.良性震颤良性震颤是指一种无害、生理性的震颤。
良性震颤通常发生在无特定原因的情况下,并在运动或发作时消失。
常见的良性震颤包括生理性震颤、紧张性震颤和家族性震颤。
这些震颤通常不需要治疗,且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6.震颤评级震颤评级是用来描述震颤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的方法。
通常,震颤评级可根据震颤的频率、幅度、影响范围和活动状态来进行。
这有助于医生对震颤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7.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是诊断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区分不同疾病或症状之间的差异。
震颤麻痹(震颤)——贺氏针灸临床案例选

震颤麻痹(震颤)——贺氏针灸临床案例选震颤麻痹是现代医学概念,属锥体外系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震颤,手指呈“搓药丸动作”,肌强直、运动障碍、慌张步态及“面具脸”等。
在祖国医学中,本病多属于手颤、头摇范围。
常见于老年人。
亦可见大量饮酒之人。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年老肾气亏虚,气血不足,筋脉失荣所致。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风、颤之症均与肝有关。
肝以阴血为主,賴肾阴充濡,谓之肝肾同源。
肾阳不足,肝失濡养,为根本病因。
阴血不足,虚风扰动,肌脉失荣,而发颤动。
肝阴不足,失于疏泄,或横逆犯脾,中焦不运, 湿痰内生,经络受阻,亦可发病。
【临床表现】本病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及运动障碍。
震颤表现为手、膊、头、舌、唇等部位。
手的颤动表现为“搓药丸动作”,多为一侧发生。
肌强直表现为肌张力增强,扳动困难,呈“铅管样强直。
”运动障碍上肢做精细动作、书写困难,表现为“书写过小症”。
下肢为“慌张步态”。
面部因运动减少表现为“面具脸”。
【治则】滋阴补肾,养血祛风,疏风通脉。
【取穴】气海、中极、列缺、听宫等。
【刺法】均以毫针刺法,施以补法,每次留针 30 分钟或稍长,隔日治疗 1 次。
【病案举例】例1 夏某某,男, 51 岁。
主诉:右上肢震颤 1 个月。
病史:1 个月前突发脑血管病,偏瘫,诊为脑动脉硬化症,脑血栓形成。
经治偏瘫好转。
渐出现右手震颤,颤动呈捻药丸动作,紧张时加重,静坐时加重,入眠则止,醒后即发。
一般情况好,纳尚可,二便调。
望诊:行路尚可,舌质暗,苔薄白。
切诊:脉沉。
辨证:阴虚风动, 血虚于内,筋脉失养。
治则:养血荣筋,祛风定颤。
取穴:列缺,听宫。
刺法:以毫针刺法,施用补法,每次留针 30 分钟,隔曰治疗 1 次。
初诊仅用双侧列缺,效果不明显。
考虑单穴效力不支,2诊时加用听宫。
针剌后病人感到颤动减轻,上法不变,共针治4 次,颤动消失, 情绪紧张时亦不复发, 告愈。
例2 刘某某,男,35 岁。
主诉:右上、下肢不自主颤动 1 年余。
震颤的基础与临床PPT课件

主要表现为姿势性震颤 治疗:去除诱因,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原发性震颤
1/2患者有家族史,已发现两个致病基因位点,定位于 3q13(称为“FET1”)和2p22-25(称为“ETM”或“ET2”)
原发性书写震颤
原发性书写震颤(primary writing tremor) 是最常见的任务特异性震颤
执行书写动作时出现5~7Hz的手部震颤,少数 情况下手部做类似书写动作时也可诱发
诊断:与原发性震颤和书写痉挛鉴别 治疗:饮酒、心得安、扑痫酮有一定疗效,A
型肉毒素局部注射亦有效。可换用对侧肢体书 写
发生机制:下橄榄核-小脑振荡、小脑齿状核-丘脑-皮 层通路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隐匿起病,逐渐进展,典型为姿势性及运动性震颤,
频率一般为3~8Hz 以手部受累最多见,其次是头面部,躯干和下肢很少
受累。 疲劳、情绪波动可使其加重,酒精、β受体阻断剂可
使其减轻
原发性震颤
– 肢体简单运动动作肌肉兴奋为三相式:主动肌-拮 抗肌-主动肌
– 第二相拮抗肌兴奋由小脑-丘脑-皮层通路通过前馈 机制实现
– 小脑病变将导致主动肌-拮抗肌兴奋不协调,主动 肌-拮抗肌对运动偏差的不断修正将导致肢体产生 振荡运动
– 在进行指向运动时将表现为意向性震颤
小脑前馈控制示意图
震颤临床
增强的生理性震颤
慢性酒精中毒性震颤
– 可能由小脑损害引起,类似小脑性震颤 – 与戒断震颤共存
2021快速理清震颤的诊疗要点(全文)

2021快速理清震颤的诊疗要点(全文)震颤是一种身体部位的不自主、有节奏的振荡运动,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之一。
不过,目前并没有标准的测试来区分常见类型的震颤,这可能会使评估具有挑战性。
但是,根据具体病因不同,预后和具体治疗计划的差异也很大,引起确定潜在病因是很重要的。
本文将对常见震颤分类、诊断及治疗进行简要总结。
震颤的分类震颤是指任何身体部位有节律的不自主运动。
由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交替或者同步收缩产生的节律性、摆动样动作。
多见于手、上肢、下肢、头、舌和眼睑等处。
其他不自主运动包括,异动症以不自主运动过度并伴舞蹈症为主(如迟发性异动症或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肌张力障碍指不恰当的肌肉收缩或肌肉群同步收缩导致的异常姿势或扭曲运动,源于大脑的异常冲动传导;舞蹈症为随意性,扭体等不自主运动增加;肌阵挛为短暂的肌肉抽搐,起源于大脑、脊髓、周围神经。
根据患者的震颤表现,可以将震颤分为静止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
静止性震颤发生在放松的身体部位,例如当把手臂放在椅子扶手上休息时,通常由于精神压力因素或另一个身体部位的运动而增强,通过自主运动而减弱。
而大多数震颤则为动作性震颤,其随着自主肌肉收缩而发生,并可以细分为姿势性震颤、运动性震颤等。
各型震颤的特点静止性震颤静止性震颤是指受累部位得到充分支撑而且没有主动收缩时出现的震颤,在随意肌收缩或者动作时静止性震颤减弱或者消失。
静止性震颤的特点:➤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症状之一,表现为节律性幅度较大的震颤,一般频率为4-6Hz;➤震颤首先从一侧上肢的远端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肢体。
少数患者也可自下肢开始;➤下颌、口唇、舌和头部震颤在晚期才会出现;➤手指的节律性震颤使手部不断地做旋前旋后的动作,形成所谓的“搓丸样动”;➤震颤为主的PD与那些以姿势不稳和步态障碍为主的PD比较可能发病年龄较早,认知减退较轻,进展较慢。
姿势性震颤姿势性震颤在维持一个抵抗中立的姿势时明显,例如将手臂在身前水平方向伸展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T 最 常见 , 多有家族
史 , 患病率在 0. 008% ~ 22 %, 并随年龄而增加 。 E T 多为非对称性姿位性或动作性震颤 , 典型表现为手部 活动时出现震颤 , 也可影响到头部 ( 可以是上下性或 前后性活动 ) 、 声音 、躯干或腿部 ; 手 、头 、声音和腿部 震颤的发生率分别为 90%、 41%、 17%和 14%; 震颤 常为 E T 惟一表现 , 进展很慢 , 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段 , 而以青少年和 60岁以上发病常见 。 震颤频率为 4 ~ 12 H z , 幅度在焦虑或疲劳时以及在极接近目标的活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9年第 22卷第 5 期
· 321·
· 述评 ·
震颤诊治的现代概念
张颖冬
【 中图分类号 】R742.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004-1648( 2009) 050321-04
震颤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症状 , 是身体一部分 或全部表现为不随意的节律性或无节律性的颤动 , 可 引起肢体功能障碍 ,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虽然震颤 很容易识别和诊断 , 但由于有很多因素和疾病均可引 起此种表现 , 所以临床上对其病因分析和诊断有一定 难度 。 现根据国际运动障碍学会关于震颤的临床分 类 , 对各种类型震颤的临床特征 、 可能发生机制 、 鉴别 诊断和治疗进行阐述 , 以助临床诊治 。 1 震颤的诊断和分类 1. 1 震颤的诊断 震颤的临床诊断除识别震颤的具 体表现外 , 还应仔细观察和分析该表现的各种参数 , 包括对称程度 、 节律性 ( 规则性或无规则的颤动 ) 、部 位( 近端或远端 , 特别注意首发部位 ) 、幅度 ( 肢体不 随意肌肉收缩的程度 ) 、 频率 ( 每秒颤动的次数 ) 以及 变化 ( 体位变化 、外界 因素 、精神状态等对震颤 的影 响) 。 虽然对这些数据精确测定需电生理仪器 , 但粗 略评 估亦 有 利 于诊 断 , 例如 频 率可 分 为 慢 ( 2~ 5 H z ) 、 中等 ( 5 ~ 10 H z ) 和快 ( 10 ~ 18 H z ) , 幅度也可分 为精细 、 中等或粗大 。 [ 1] 1. 2 震颤的分类 根据震颤的病理生理机制 可 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 ; 包括机械性颤动 、 反射性颤动 、 中枢神经元性颤动 、 反馈环路异常的颤动等 。 根据震 颤的表现形式可分为静止性和动作性 。 根据国际运 [ 2] 动障碍学会分类标准 , 并结合病因 、 临床表现对震 颤分类如下 : 强化的生理性震颤 , 经典的特发性震颤 , 原发性直立性震颤 , 任务执行和位置性特异性震颤 , 肌张力障碍性震颤 , 帕金森病 ( P D ) 性震颤 , 小脑性震 颤; H o l m e s 震颤 ( 以前称为 红核性或中脑性 震颤 ) , 腭肌震颤 , 药物诱发性和中毒性震颤 , 周围神经病性 震颤 , 心因性震颤 。 虽然这些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 于对震颤的认识 , 但临床上仍然有一些震颤表现很难 归类 , 例如一些姿位性震颤在肢体被支持后仍持续存 在 , 就很难分为姿位性和静止性 。 仔细询问病史和全 身体检对精确诊断和随后治疗的确定极为重要 , 包括 对震颤本身特征 、 家族史 、社会活动 , 以及所有的医疗 和用药史等 。 2 震颤的一般表现 2. 1 静止性震颤 出现于受累身体部分松弛 、静止
[ 3, 8-10]
J C l i nN e u r o l ,O c t o b e r 2009, V o l . 22, N ( 丁双苯哌啶 ) 有抗震颤作 用 , 但也有些患者的震颤对药物有抵抗性 。 A 型肉毒 素注射对下颌部震颤有很好的疗效 , V I M或下丘脑核 的 D B S 外科治疗主要适于以严重震颤为主要症状的 P D 患者 , 特别是对下丘脑核靶 点的 D B S , 由于其对 P D 全部症状的有效作用更作优选 。 3. 4 肌张力障碍性震颤
· 322· 动末期时增加 。 E T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 连 锁分析研究已判定除多巴胺 D 3 受体基因多态性外 , 至少还有 3 个基因 位点 ( 3q 13 的 E T M 1、 2p 24. 1的 E T M2和 6p 23) 与本病有关 , 但对此在不同人群中未 能统一证实 。 也有不 少研究发现 E T 表型与其 他神 经疾病包括 P D 间有交叉重叠 , 但至少在意大利人群 中已排除了 p a r k i n 和 s y n u c l e i n 基因突变的原因 。 虽 然对 E T 常采用 “良性病程 ”描述 , 也曾被称为 “良性 震颤 ”, 但本病还是可能具有致残性 。 此非 “良性 ”的 原因 , 可能与本病少数患者并非为单一症状的疾患有 关 , 可伴发与其他运动异常 ( 帕金森症候群 、肌阵挛 、 肌张力障碍 、小脑性共济失调 ) , 以及还可有其 他功 能障碍如听觉功能障碍 , 特别是近期研究发现 E T 患 者的神经心理学测试不佳 , 且患痴呆的危险性增加 。 E T 在临床 、遗传以及病理上有明显的异质性 , 大多数 E T 患者的小脑可有病理改变 , 少数患者脑干可表现 有 L e w y 小体 , 病理学研究支持 E T 可有橄榄 小脑 皮 质环路功能障碍 , 但 E T 极少发生姿位稳定性改变 。 E T 的药物治疗还不能令人满意 。 心得安和扑米 酮对减轻肢体震颤很有效 , 其他药物如阿普唑仑 、加 巴喷丁 、 托吡酯 、氯硝西 泮 、氯氮 平也可能有一定 疗 效 , 肉毒素注射可减轻头部震颤 。 酒可以使 E T 症状 减轻 , 但相关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 近期初步研究显示 左乙拉西坦和唑尼沙胺对此症状无治疗作用 , 作用于 γ 氨基丁酸 ( G A B A ) 能机制的新药作用尚在研究中 。 由此 , 对多数严重 E T 患者还需功能神经外科处理 , 丘脑腹内侧核 ( V I M ) 的脑深部电刺激 ( D B S ) 治疗对 肢体震颤作用优于对头部 / 发声的震颤 , 且这种治疗 的长期效果已得到确定 , 只是对意向性震颤的控制作 用不如对姿位性震颤好 。 对刺激核团的选择甚为关 键。 3. 3 P D性震颤
[ 3, 14, 15]
P D 的特征性症状为不对称
性运动迟缓 、 震颤 、 僵直和姿位不稳 , 运动迟缓是诊断 的必备条件 , 表现为活动减慢或启动减慢 。 但 P D 患 者最常见的主诉为一侧上肢 ( 4 ~6 H z ) 的静止 性震 颤 , 表现为 “搓丸征 ”, 占 75%的 P D 患者 。 震颤多从 单侧上肢开始 , 也可累及腿 、 唇、 下颌 、 颏部和舌 , 但不 会累及头部 , 可作为与 E T 的鉴别点 。 僵直可表现为 齿轮样或铅管样 , 其他伴发的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在床 上翻身困难 、曳行步态 、写小字征 , 以及包括睡眠 障 碍、 嗅觉异常 、 自主神经功能症状 、 心境障碍等非运动 性症状 。 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 震颤表现类似 P D患 者。 以震颤为 主要表现 的 P D 一 般认为预 后较好 。 虽然左旋多巴对本病治疗有效 , 但对 P D 静止性震颤 的药物学治疗较为复杂 , 其他药物如抗胆碱能药 、普
作者单位 :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时发生 , 在活动时减弱或消失 。 因为静止性震颤不影 响随意运动 , 所以通常不会限制患者的功能 , 只是可 让患者的运动活动复杂化 , 包括暂停而感到难堪 , 如 用餐具或写字时 。 P D 是静止性震颤的最常见疾病 。 2. 2 动作性震颤 出现在肌肉收缩 、运动时 , 进一步 又可分为姿位性 、等轴性和活动性震颤 。 姿位性震颤 发生在受累肢体克服重力维持其位置时 ; 等轴性震颤 发生在肌肉克服静止性物体的收缩时 ; 活动性震颤与 肢体活动相关联 , 可再分为单纯性震颤 ( 发生于任何 运动时 ) 和意向性震颤 ( 发生于有目的的活动时 ), 后者的震颤表现在手运动靠近目标时震颤加重 , 这也 是与姿位性震颤和等轴性震颤的不同之处 。 临床上 , 动作性震颤常见于姿位性震颤和意向性震颤 。 3 震颤的临床特征 、可能发生机制 、鉴别诊断和治 疗
[ 13]
虽然病理性震颤很容易被观察到 , 但对确定
病因和最有效的治疗却具有一定挑战性 。 已判明十 多种有不同发病形式和进展程度的震颤类型 , 对其潜 在疾病机制还不能很好地认识 ; 而且 , 同一患者的震 颤可有多种表现形式 , 由此也导致对一些震颤的归类 和治疗会有不同意见 。 3. 1 生理性震颤 可见于所有人 , 表现为身体某一 部位出现相对固定频率而幅度可变的节律性颤动性 运动 , 频率可达 8 ~ 10 H z , 多数患者并不能意识到其 有震颤 , 也不能被肉眼观察到 , 肌电图 ( E M G ) 检查可 以发现 。 但是 , 有一些因素可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 , 包括药物 、 毒素和生理或情感状态 , 如恐惧或焦虑 、 极 度疲劳 、运动后 、 饥饿 、低血糖 、 甲状腺功能亢进 、 酒戒 断、 代谢紊乱 、 中毒 、发热等 , 可加剧原有的生理性震 颤至可察觉程度 , 甚至导致功能障碍 , 成为生理性震 颤的强化 ; 当这些强化原因解除后 , 震颤则减轻 。 3. 2 特发 性震颤 ( E T )
[ 1113]
为在表现有肌张力
障碍的身体部分发生姿位性或动作性震颤 , 典型的症 状是震颤性痉挛性斜颈 。 肌张力障碍性震颤有时可 以出现 “零点 ”的特征 , 以与其他类型震颤鉴别 , 所谓 “零点 ”表现为在保持中性位置时可减轻震颤程度 , 如颈部肌张力障碍 , 在头保持某一特别位置时头部震 颤减轻 , 而改变此位置如将头转向另一侧 , 则震颤加 重 。 另外 , 拍打或按摩受累或其邻近肌肉 , 可减轻肌 张力障碍性震颤的幅度 。 肌张力障碍性震颤的幅度 和频率可无规律 ( 一般为 < 7 H z ) , 且可无规律性发 作 , 完全放松时震颤症状可减轻 ; 可伴有肌阵挛样动 作( 抽搐性急跳样运动 ) , 睡眠时消失 , 局部受累肌肉 可表现出肌肥大和疼痛 , 如痉挛性斜颈的胸锁乳突肌 肥大 。 Wi l s o n 病患者表现的震颤也多为此类型 。 肌 张力障碍性震颤的病理生理基础可能起源于基底神 经节 M e y n e r t 核 , 但具体机制还不清楚 , 对此也有个 案报道认为是由于丘脑前部病损所致 。 临床上对肌 张力障碍性震颤的认定有时有一定难度 。 须注意另 一观念 “肌张力障碍伴发震颤 ”的命名不同于肌张力 障碍性震颤 , 是指肌张力障碍患者在其非肌张力障碍 身体部分出现震颤 。 除震颤表现外 , 肌张力障碍患者还可表现出 “感 觉诡计 ” ( 患者用手轻微触摸身体的某一部位可以明 显地控制肌肉痉挛和姿势异常 , 使身体恢复到正常的 位置 ) , 以及对包括以局部注射 A 型肉毒素等抗肌张 力障碍治疗敏感的临床特征 , 有助于与 E T 鉴别 。 外 科治疗 ( 如苍白球切开术或 D B S ) 的效果还不确定 。 3. 5 小脑性震颤 多由脱髓鞘 、 脑卒中 、脑外 伤和脑干肿瘤 、 遗传性或中毒性小脑变性等病理损伤 累及齿状核 、小脑上脚以及与小脑纤维联系的脑干等 结构所致 , 单侧小脑结构损伤可致同 侧肢体震颤表 现 。 患者表现出慢的 ( 4~6 H z ) 意向性震颤 , 可累及 单侧或双侧肢体 , 尤其在肢体接近目标时加重 。 患者 可诉在吃饭时 、 特别是将食物送入口中或从杯中饮水 时震颤 。 患者同时可表现出小脑功能障碍包括步态 不稳 、 言语不清或异常眼球运动 , 蹒跚或头颈前后活 动也可见于小脑肿瘤 。 H o l m e s 震颤是小脑震颤的严 重类型 , 影响近端肌肉 ( 头 、肩 、 颈) 比远端肌肉多 , 表 现为低频率 ( 2 ~4 H z ) 和大幅度 、慢速的粗大震颤 , 临床似以脑干卒中导致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