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9短文两篇教材地位学情分析:《短文两篇》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文章是散文诗或寓言体散文,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浓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对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韵的美感。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法学法:诵读法和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看过世纪老人巴金哪些作品?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他是一位具有高尚理想、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是一位具有无情自剖的勇气的人。

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

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

”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中,去领会它们别样的深意,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二、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

(学生上黑板注音,教师指正)旸(yáng)谷姮(héng)娥皓(hào)月瞬(shǜn)间撮(cuō)侵(qìn)入高悬(xuán)的月亮2、思考:课文包含了哪两个神话传说?学生回顾、讲述“夸父追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八年级语文上册9短文两篇导学案2无答案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册9短文两篇导学案2无答案鲁教版五四制

9《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二、领会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踊跃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一辈子态度。

3、比较两篇散文的异同。

【教学重点】明白作者是如何借“贝”言“理”的。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式。

【教学预备】白板【教学进程及方法】一、创设情境,出示目标。

一、导入: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他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中意的解答———《无怨的青春距离》这首优美的小诗的作者是席慕容,今天咱们就学习她的一篇散文《贝壳》2、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

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

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闻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光阴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警惕灵的探讨》、《雷色艺术异论》等。

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一辈子无常的苍凉韵味。

3、展标:见上。

二、自主学习,适时点拨。

一、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说明那个词。

卑()微:一丝不苟():2、自由朗诵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以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诵。

3、贝壳的特点是什么?贝壳很小,却超级坚硬和精致。

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

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

4、作者对贝壳的情感是如何的?从贝壳身上看到了那些高贵的品质?三、觉察研讨,合作探讨。

一、贝壳引发了作者如何的人一辈子试探?在原文中找出来?2第四段有一处对照,是什么和什么的对照啊,大伙儿找出来。

3大伙儿怎么明白得“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情形做得更精致、更认真,加倍的一丝不苟呢?”4大伙儿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明白得“这是如何一颗如何固执又简单的心啊!”5对照《蝉》和《贝壳》两篇文章,说说它们的相同的地址和不同的地址。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设计《短文》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教学设想】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

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

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

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三、研读课文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鲁教版八上《短文两篇(日,月)》word教案

鲁教版八上《短文两篇(日,月)》word教案

8、短文两篇(巴金)主备人:郭猛一课时一、1、导入新课(1分钟)(课文标题下的导语)2、学习目标(2分钟)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了解作者、背景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1927年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写作年代: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2、默读课文。

3、查字典,理解生字。

旸姮皓浸一撮灰,撮,量词。

一瞬间,一眨眼,转眼。

寂寞:孤单冷清。

倘使:假使。

长空:辽阔的天空。

皓月:明亮的月亮。

咏叹:歌咏。

舍弃:放弃。

甘愿:心甘情愿。

凭栏:依着栏杆。

飞蛾扑火:飞蛾扑到火焰上,今比喻自取灭亡。

三、合作探究(10分钟,小组合作,“兵教兵”学习,教师指导。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2、《日》中作者要表达的重点是哪一句话?为什么?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4、作者用神话“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有何深意?5、统观上文,概括巴金的创作风格。

四、当堂训练(12分钟,“兵教兵”学习,教师巡视并点评。

)1.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4、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八上短文两篇教案

八上短文两篇教案

八上短文两篇教案教案标题:八上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短文;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篇适合八年级学生的短文,主题和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关;2. 针对每篇短文准备一套阅读理解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3. 准备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短文写作。

教学步骤:第一课:阅读理解1. 导入:通过图片、问题或引言等方式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2. 阅读短文:让学生阅读第一篇短文,理解文章大意;3. 阅读理解题目:根据第一篇短文准备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理解题;4. 讲解答案:让学生交流答案,并解释正确答案的原因;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短文中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答案;6.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他们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向全班展示。

第二课:短文写作1. 导入:复习上一课的阅读理解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2. 解读写作要求:给学生讲解写作任务的要求和要点,例如写作主题、结构和语言表达等;3. 分组合作: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短文进行写作;4. 策划和组织:每个小组根据写作要求,共同策划和组织短文的结构和内容;5. 写作实践: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写作实践,互相合作、互相帮助;6. 交流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他们的短文向全班展示,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和建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阅读和写作的频率和量;2.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3. 定期组织写作比赛或阅读分享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评价:1. 阅读理解题目的答案和小组讨论的质量;2. 学生短文的写作质量和合作程度;3. 学生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上是一份针对八上短文两篇的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⑴ 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⑵ 根据课文内容,构思文章意境。

2、教师准备:⑴ 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备案,开拓学生视野。

⑵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习内容】1、学习《陋室铭》,背诵并默写课文。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

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

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

《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

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二、整体感知根绝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2、通过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

3、齐读《陋室铭》,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再阐述理由。

观点可能有这样几种: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千古名句,又在开头)⑵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话一言九鼎,在文中作总结)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报复和情再一次证明,自居之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巧妙的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思考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提示写作背景)引导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诵读全文,5分钟默写。

四、作业1、翻译全文,并正确默写。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八上《9短文两篇》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八上《9短文两篇》word教案 (2).doc

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日》感情递升的写法。

3.运用诗句拓展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日》清晰的思想结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运用诗句拓展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2课时。

朗读,讲解,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语:请大家看本文的写作日期。

原来只相隔一天。

看来,两篇文章表达的意思肯定有相通之处。

接着,请大家看课下注释①,了解本文的写作年代。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一年代中国的国情。

好,现在请大家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预测,与哪一方面有关?下面,我们就来朗读《日》二、朗读《日》体会其思想感情。

1.用最正确的姿势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出现了哪些事物?2.明确课文出现的事物:飞蛾投火、夸父追日。

3.“飞蛾投火”这个成语后来发展成了一个歇后语对飞蛾这一行为进行了评价,是什么?对“自取灭亡”。

那么,在本文中作者对“飞蛾投火、夸父追日”有着怎样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再次朗读课文,从原文中找答案。

4.我们用自己的话可以怎样评价这两个故事?(为了心中的理解不懈追求,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

)5.由此可见,作者对这飞蛾、夸父持怎样的感情?(赞美)。

由此可以看出他有着怎样的内心情感?6.在第3、4自然段中,作者对自己的这一思想怎样做出了阐释?(正面肯定回答;反问以加强语气)7.再次朗读全文,你认为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呼应全文,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深化主题。

)8.你认为第1、2自然段有什么作用?(两个故事的叙述,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9.你认为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叙事—议论赞美—仿效(情感升华))10.本文是赞美日的吗?那么以日为题的目的是什么?(日象征了光明和理想,以日为题,表达了对追求光明和理解而奋斗的精神的赞美。

)三、朗读《月》体会其思想感情。

1.用最正确的姿势朗读课文,本文对月的感觉是什么?(凄清忧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短文两篇
教材地位学情分析:
《短文两篇》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文章是散文诗或寓言体散文,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浓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对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
“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韵的美感。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法学法:诵读法和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世纪老人巴金哪些作品?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他是一位具有高尚理想、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是一位具有无情自剖的勇气的人。

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

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

”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中,去领会它们别样的深意,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

(学生上黑板注音,教师指正)
旸(yáng)谷姮(héng)娥皓(hào)月瞬(shǜn)间
撮(cuō)侵(qìn)入高悬(xuán)的月亮
2、思考:课文包含了哪两个神话传说?
学生回顾、讲述“夸父追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3、指名学生感情朗读《日》。

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

思考: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夸父追日,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提供参考答案)
明确:因为这里飞蛾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日的行为。

4、学生感情朗读《月》。

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

思考: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学生抢答)
明确:1)冰冷
2)“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冷月”“月光冷的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身子”。

三、深层探究(重难点解决)
1、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2、合作研讨:(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约5分钟后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后选择最佳答
案,准备在全班交流,教师明确订正。


(1)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3)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4)“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嫦娥奔月”的传说?
(6)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3、明确答案:
(1)明确: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
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教师把关键字板书)
(2)明确: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

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
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3)明确: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

作者
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
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
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4)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

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
通的地方。

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5)因为嫦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嫦娥身上,作者也寄托
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教师把关键字板书)
(6)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

正因为对光和热的
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
亡。

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
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

四、拓展提高:
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明确:
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五、师生齐声诵读,体味课文的深意
六、小结: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

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七、课堂练习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

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
白色——;
红色——;
白鸽——;
八、作业设计:
请你试着写一种植物,用以寄托你的人生信条。

九、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寄托人格理想《月》:细腻幽静
嫦娥奔月改变冰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