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_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_陈苏镇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
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 景
士族制度
士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成 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有社会现象。
土地制度的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允许土地的买卖和兼并,这使得土地集中程度日益提高。
水利工程的兴修
政府积极兴修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堤防等,以保障农业生产的 正常进行。
农具的改进
这一时期,农具得到了改进,如犁、耙、耱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按照人口比例征召士兵,不同年龄和身体条 件有不同的征召标准。
募兵制
以赏金或福利待遇吸引符合条件的士兵参军 。
军事训练
包括马术、射箭、刀枪剑戟等基本技能训练 ,以及阵法、战术等战术训练。
战争与战略战术
战争动员
需要充分准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并合 理分配和调度。
战略布局
根据敌我形势、地理环境、兵力配置等因素制定战略 布局。
参照《晋律》制定,共20篇,对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作出了具体规定。
法律执行与司法审判
执法机构与官员 司法审判制度 法律执行中的问题
三公尚书、廷尉、御史中丞等为主要执法官员,各州刺 史、郡守等在辖区内行使执法权。
审判程序、证据采集、案件审理等都有详细规定,强调 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
执法官员的权力过大,容易导致司法不公;法律条文过 于复杂,难以操作。
读《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作者: 陈苏镇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94页
主题词: 中国古代史研究;史学界;两汉魏晋南北朝;权力之争;制度研究;宰相制度;地理方位;议政权;史料;统治集团
摘要: <正> 祝总斌教授所著《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是近年史学界出现的又一部力作.宰相及其机构是中国古代国家机器的核心与枢纽.不断发展、变化的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学界对此历来十分重视,但往往停留在粗线条的理解上,缺乏深入具体的研究.特别是汉唐之际的宰相制度,连哪些官职是宰相、哪些部门是宰相机构,都众说纷纭,在细节内容上更存在许多模糊和错误的看法.祝先生此书,正如周一良先生所说:'以这段时期皇权相权的相互关系为线索','把八百年间中枢政权所在。
最新北京大学历史系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教材】《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通史参考书】《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阅读杂志】《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秦汉篇参考书】《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隋唐篇参考书】《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2021年高三历史第六次月考试题

2021年高三历史第六次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陈苏镇在《汉代政治与〈春秋〉学》说:“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材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是基于A.为了打败刘邦的需要 B.吸取秦朝灭亡的原因C.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D.刘邦的中庸思想2.《晋书·王询传》记载:“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不同)。
白后小人惮(害怕)役(服劳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
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
”这主要表明A.两晋民族对峙严重,民族关系紧张B.晋代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得到发展C.魏国实行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D.两晋察举选拔逐渐以士族门阀为依据3.唐太宗时,全国分为十个道,每个道包括若干个州,以便于皇帝派官员视察各州的行政工作。
与“道”职能相当的是A.秦朝的郡 B.西汉的州 C.宋朝的谏院 D.元朝的中书省4.一位正担任中央大臣者,回忆其早年入仕过程,虽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因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佐。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官僚可能身处那个时期?A汉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5. 法国学者加奈隆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
”这不能反映出A.古雅典民主的人民主权原则 B.古雅典民主的广泛性C.演说是古雅典民众参与政务的重要手段 D.作者对古雅典民主制的肯定6.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
中国古代史(上)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4 年版。下载
文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下载
献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 返回
专1
《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年 下载
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三联书店,2001 年 下载
▲ 返回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1998 年版 。下载
3
部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9、1996 年版 下载
1
1 1
说明:本书目包括两类图书 一、北大图书馆较易借阅的一般通史和断代史教材; 二、部分重要的专题学术专著。
1
《中国史纲要》(修订本),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下载
教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下载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下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 下载
《殷商史》,胡厚宣 胡振宇,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下载
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下载
《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制度.doc

课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制度。
一、课题前预言:魏晋南北朝:朝代,四个字“更替频繁”宰相制度,四个字“改来改去”一字以蔽之,“乱”二、朝代更替: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汉献帝禅位,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重新统一而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三国:东汉末期的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
到后期曹魏265年司马炎西晋取代。
280年孙吴于晋灭吴之战亡于西晋,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十六国: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李雄成汉与刘渊汉赵(前赵),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刘曜后,司马睿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南朝: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陈。
更替关系。
北朝: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
汉化运动导致六镇鲜卑贵族与洛阳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发生六镇民变。
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分别成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张胡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杨坚手上。
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陈,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
三、宰相制度1、中枢辅政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要求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君主,而君主有不可能总揽所有大小政务,因此就必须有人辅助,这样的人选便是身为百官之长的,称之为相、相国、丞相等职名的人。
2、宰相概述:汉语:宰相“宰相”字义的解释: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1、“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也谈西汉初期诸侯王国的法律制度——与陈苏镇先生商榷

2006年2月咸阳师范学院学报Feb.2006第21卷第1期JournalofXianyangNormalUniversityVol.21No.1收稿日期:2005-08-20作者简介:梁安和(1960-),男,陕西省武功县人,咸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
主要从事秦汉史的教学和研究。
北京大学陈苏镇教授在其《汉初王国制度考述》一文[1]中认为:西汉初年(主要是指刘邦至吕后时期),在郡国并行的制度框架下,皇帝与诸侯王共治天下。
汉朝法律只是在汉朝直辖地区普遍适用,对王国事务的干预限于诸侯王及其亲属的犯罪行为,各王国另有自己的法律,用来管理本国的其他事务和制裁本国吏民的其他犯罪行为。
王国法律中有一部分由汉朝统一制定,有些部分由各王国自行制定,具体内容与汉法有同有异。
在司法环节上,王国的独立性更为明显。
由于诸侯王有权“自置吏”,王国官吏皆“从王治”,案件审理基本上脱离汉朝而自成系统。
由于王国官吏多由本国士人充任,当地文化和风俗对诸侯王产生影响,使王国政治普遍表现出从俗倾向。
这为汉朝避开亡秦覆辙起了一定作用。
该文主要依据《史记》、《汉书》、《新书》及《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等史料。
作者认为,汉朝以郡国并行的方式实行过特殊的东方政策,即在要求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的同时,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
以前,他认为,涉及王国制度的部分缺乏直接史料的支持,推测的成分较重,研读张家山汉简以后,比以前有了更清楚的看法。
该文分三个部分:一、汉初“共治”局面在汉法中的体现;二、王国法律的存在及其与汉法的关系;三、独立司法与从俗而治。
我仔细阅读之后,感觉到,西汉初期,诸侯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确实有很大的独立性,并且拥有很强的实力,这是诸侯王不断谋反的主要因素,当然,也有个人的政治野心起作用。
特别是诸侯王可以自置吏,王国的政治、军事、经济都有从王治、从俗治的倾向,这一点是不可怀疑的。
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述论

2023-11-08•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概述•魏晋南北朝审判制度•魏晋南北朝刑罚制度•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中的民众参与•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中的案例分析目•总结与展望录01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各国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重视加强司法镇压。
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儒家思想仍是主流,强调礼法并举,以礼治国,强调法律的教化作用。
法律思想背景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的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机关体系更加完善,有了尚书省、廷尉、御史台等机构,并设立了专门的法律机构。
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的特点司法机关体系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有了《魏律》、《晋律》、《北魏律》等法律文献。
法律制度审判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有了“五听”、“三宥”等审判原则和方法。
审判制度承前启后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上承汉代,下启隋唐,为后世司法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律思想发展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主流,强调礼法并举,以礼治国,强调法律的教化作用,对后世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的历史地位02魏晋南北朝审判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审判案件严格依照法律进行,法官需根据法律条文进行裁决,不得擅断。
依律判决注重证据重视口供审判时注重证据,要求犯罪嫌疑人必须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无罪或有罪。
口供是审判的重要依据,但同时也重视其他证据,如现场勘查、证人证言等。
03审判原则0201当事人或其家属可以向官府起诉,要求受理案件。
起诉官府需对案件进行调查,收集证据。
调查官府对案件进行审理,听取双方意见,作出裁决。
审理裁决后,官府负责执行判决。
执行审判程序审判官员与职责负责审理辖区内的案件,监督下属官员的审判活动。
县令长郡守御史台官员廷尉负责审理辖区内的重大案件,监督下属官员的审判活动。
负责监督百官的司法行为,审理重大案件。
负责审理全国的重大案件,对地方上报的疑难案件进行审理。
03魏晋南北朝刑罚制度刑罚种类与适用包括斩首、赐死等,适用于严重犯罪,如谋反、大逆、杀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