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汉时期的内朝政治

合集下载

论西汉的内朝政治

论西汉的内朝政治

論西漢的內朝政治2014-09-23 14:41:20 《史學月刊》李宜春西漢的內(中)朝制度,不僅是西漢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也對後來許多朝代的政治制度都有過深刻影響,所以,研究西漢的內朝制度,頗有意義,因而它也為一些治史者所措意。

在這其中,我以為臺灣學者勞幹先生的有關論斷較為允當。

在《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一文中(註:勞幹:《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3輯。

),勞先生認為西漢的內(中)朝官共有如下幾種類型:將軍、大司馬、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給事中、左右曹和尚書,而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官。

勞先生又通過搜集較為詳盡的史料,對他的這一觀點進行了很有說服力的論證。

勞先生此文可謂是近幾十年來研究西漢內朝制度的奠基工作,我基本贊同勞先生的觀點,同時,我在治史過程中對這一問題逐漸有一些新的看法。

本文的主旨有三:一是對我所贊同的勞先生的一些觀點作出深層次的思考;二是對我所認為勞先生欠妥的一些觀點提出一些商榷意見;三是探討一些有關內朝的而勞先生沒有論及的問題,並求教於治史同仁。

一、西漢內朝的緣起及其性質西漢是皇權專制時代,皇帝多親理國家大事。

在他的身邊,一批應對顧問、議論國政的官員的存在是在所難免的。

他們議論國事,提供初步的決策方案以供皇帝參考,這樣的官員便組成了所謂的內(中)朝。

由於西漢的丞相多選德業雍容者充任,又常居相府辦公,帝、相之間難免發生矛盾,皇帝不便甚至不願讓丞相久居省禁。

所以,內朝以不包括丞相在內為主要特征,而以丞相、禦史大夫為首的議政會議,則被稱為外朝會議。

內朝又有別於皇帝周圍那些主要從事事務性工作的官員(如尚書)和執行決策的官員(如謁者、侍禦史和一些郎吏)等。

內朝比所謂的“近臣”這一概念的外延要小得多,內朝官員基本上都可謂之近臣,但許多近臣並不具備與議國政的資格,不在內朝之列。

史料證明,班固總是從議政的角度言及內朝的。

具備內朝官資格者大致由兩類官員組成。

一類是由本官徑具內朝官資格者,如將軍、光祿勛、司隸校尉。

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与统治策略

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与统治策略

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与统治策略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王朝之一,其在政治制度与统治策略上展现了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以及该王朝在统治中所采取的策略。

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一种强大的中央集权形式。

作为中央政权的核心,皇权在西汉王朝中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

皇帝被赋予了极高的威权,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其实行的政令,决策无需通过其他机构的审议,对于朝廷内外的大政方针,皇帝基本上有了审议的权力和最后的裁决权。

这种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除了皇帝的绝对权威外,西汉王朝还建立了官僚体系,以保障国家的行政管理。

按照职能的不同,人们被分为九等爵位,其主要职责是在各地负责政务。

有许多政府职位是通过考试选拔,这样的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政府机构的效率。

而与此同时,西汉王朝也实行了一种相对开明的政策。

朝廷鼓励农业,以稳定国内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西汉还通过与少数民族的和解和娶亲联姻的方式来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西汉王朝提供了相对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

然而,西汉王朝在处理内部政治和社会问题时也存在一些挑战。

尽管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但也出现了腐败和贪污的现象。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官员滥用权力,以牟取个人利益。

这种不当行为对国家的治理产生了负面影响,也是西汉王朝即将灭亡的一个因素。

此外,西汉王朝在统治策略上也是多样化的。

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西汉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包括与中央帝国的联姻、对内统一、对外扩张等。

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西汉王朝的稳定统治。

总结而言,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其政治制度和统治策略的特点丰富多样。

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确保了国家的统一稳定,官僚体系则提供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然而,贪污腐败的问题和某些统治措施的失误也对西汉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无论如何,西汉王朝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并为后来的王朝统治奠定了基础。

汉朝的政治和法律制度

汉朝的政治和法律制度

漢朝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漢朝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朝代之一,其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文將從漢朝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兩個方面來探討。

一、漢朝的政治制度漢朝的政治制度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統治全國,同時也是朝廷的最高領導者。

皇帝的地位是由先前的秦朝所奠定的,秦朝末年的"焚書坑儒"事件使士人的地位逐漸降低,而皇帝逐漸成為全國最崇高且不可侵犯的統治者。

漢朝的皇帝在政治制度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握法律制度和軍隊,擁有頒布政令、制定政策的權力,全國所有的地方官員和民眾都必須聽從皇帝的命令。

在漢朝的政治制度中,皇室家族處於最崇高的地位。

皇帝的親屬和近親都擁有特殊的地位和特權,並被封為王或者公侯等,掌握特定的地區和群眾,起著重要的統治作用。

此外,漢朝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擁有相對獨立的權力,中央政府負責制定國家的總體政策和法律制度,而地方政府則負責本地區的治理和統治。

此外,漢朝還有一個重要的官僚制度。

這個制度的出現是為了減少貪污和腐敗,促進社會的穩定。

漢朝朝廷設立官員等級制度,通過科舉考試和官吏的推薦任命等方式遴選出一批優秀的官員。

這些官員擁有相對獨立的權力,負責管理和治理特定的地區和人民。

漢朝官僚制度將中央和地方政府有效地聯繫起來,促進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二、漢朝的法律制度漢朝的法律制度在古代中國的法律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漢朝時期的法律制度主要有三種:律法、官制和刑法。

律法是漢朝法律制度中的核心,是官方頒布的一套具有法律效力和規範力的條文和紀律。

這個法律制度主要是通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條例來規定人民的行為和行為懲處。

漢朝的律法制度始終與儒家思想緊密相連,法律的制定和改革主要是為了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促進倫理和道德規範的實現。

除了律法之外,漢朝還有一個重要的刑法制度,用於維護社會的秩序和穩定。

刑法制度主要包括監禁、鞭打、割耳等刑罰,這些刑罰主要用於對付重大的犯罪行為。

论西汉内朝政治的缘起和特征——以皇权与相权之冲突为视角

论西汉内朝政治的缘起和特征——以皇权与相权之冲突为视角

替 了 法 律 。 在 中 国 政 治 制 度 一 元 集 权 化 结 构 中 ,反 映 出 的 政 治 制 度 的 沿革 与 兴 废 , 几 乎 都 是 围 绕 着 集 权 和 巩 固 集 权 这 一 原 则 而 运行 的 。与 此 相 对 应 的 则 是 官 僚 集 团 的 分 权 与
权 力 的 削 弱 ,其 分权 的 目的也 是 为 了集 权 。
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也有西汉的内朝制度不仅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色而且也对后来许多朝代的政治制度都有过深刻的影响所以研究西汉的内朝制度颇有意义因而它也为一些洽史者所重视
第 1 2卷 第 6期
21 0 0年 l 2月
安 顺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ANS UN H UNI VERS TY I
反 映 了 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 的 特征 。
关键词 :内朝 ;皇权 ;相权 ;西汉
中图分 类号 :K2 4 文献 标识 码 :A 3 文 章编 号 :1 7 —9 0 (0 0 6 0 5 3 6 3 5 7 2 1 )0 一O 6 一O
权 治 而 非 法 治 是 一 元 集 权 化 结 构 的 又 一 特 征 。最 高 统
治进 行 定 性 , 即它 到 底 是 一 种 什 么 样 的 制 度 。 文 章 旨在 从
皇权 与相 权 相 冲突 的视 角 对 西 汉 内 朝 政 治 的 缘 起 和 特 征 再 做 进 一步 的探 究 。
经 验 和 教训 ,集 权 于 “ 一 人 ” 朕 ,其 中 最 突 出 的表 现 便 是 削
最 高 政 治 权 力 是 不 允 许 被 分 割 、 被 分 散 的 ,皇 帝 拥 有 全 国

西汉的经济政治文化

西汉的经济政治文化

西汉的经济政治文化西汉(前202年—8年12月)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又称前汉,与东汉统称为汉朝。

下面是有西汉的经济政治文化,欢迎参阅。

西汉的经济政治文化“楚汉之争”:封建统治者争夺地位的战争。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外戚宦官专权;封建割据局面形成;政治: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中央集权的发展①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想以此巩同皇权、稳定刘氏的天下。

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后期分全国为13州(监察区),设刺史,负责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刺史全力日增,至东汉末年发展为州郡县三级。

④大败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到中亚细亚到欧洲)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

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称为“外朝”——执行机构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权力,使尚书台成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为中枢机构3.)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外儒内法4.)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察举制,举孝廉经济:1.农业生产的发展①铁器改进推广;犁壁;一牛挽犁牛耕法。

②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

③播种耧车。

2.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丝织业发达陆路、海上“丝绸之路”3.商业的发展:①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实行盐铁官营等,全面控制工商业。

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西汉,又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14帝、1主(傀儡皇太子孺子婴),历210年。

下面是有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欢迎参阅。

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汉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等.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军事,对外友好: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括了西北边疆: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给地通道经济:在经济方面,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思想: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事: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汉武帝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西汉时期的经济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非常普遍,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汉武盛世政治经济文化解析

汉武盛世政治经济文化解析

汉武盛世政治经济文化解析汉武盛世,是指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的治理时期。

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也是西汉最杰出的皇帝之一,通过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汉朝迎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本文将对汉武盛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详细解析。

一、政治解析在政治方面,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

他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他设立了察举制,以选拔人才,推动了官僚体制的正规化。

同时,他建立了太学,提供教育机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此外,他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合适的人才担任官职,为汉朝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这些政治改革对于汉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经济解析在经济方面,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繁荣。

他推行了农田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增加了农业产出。

他还积极开发、利用水利资源,修筑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能力,使得农业生产更加丰收。

此外,他还推行了铁制货币的政策,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交流和贸易的繁荣。

这些经济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汉朝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三、文化解析在文化方面,汉武盛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汉武帝重视教育,兴办太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他还注重文化交流,积极与匈奴和西域进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外地文化的融合。

在文学方面,汉武帝推动了文人的创作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开创了汉代文学的繁荣时期。

此外,在科学技术方面,汉武帝也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推崇儒家思想,加强了各类学术研究的支持和发展。

这些文化成就使得汉武盛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综上所述,汉武盛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促进了汉朝政权的稳定和发展,经济改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文化繁荣使得中国文化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汉武盛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

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

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制度与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繁荣。

今天,我们将会从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两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政治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中国的政治制度得到了深化和改革,出现了中央集权的制度,而这个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非常独特,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

汉武帝时期改革的重要性质是:两仪(太极图中的两仪),即天为一,地为一,天下当合为一体。

这种思想贯穿于当时的政治活动中,也引导着社会的演变。

此时,中国的官制将大量的高级官员集中在中央,以求能够通过中央政府的掌控来保障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而这种制度的出现以及优势在于实现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一体化,大大地提高了国家的整体治理效率,在同某些国家的政治机制的比较中处于中上位置。

此外,汉朝的法律制度也得到了完善和改善。

在汉初,汉武帝开征钞票,替代了当时繁杂的交易和手续,这种行为在当时是非常出众的一件事情,也标志着中国在政治、金融和经济方面的有所发展。

同时,汉朝还创建了汉律和汉书,为中国历史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繁荣西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氛围十分积极,文化繁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此时期,中国的文化因其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而变得非常出色,在诗歌、书籍、文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在诗歌方面,当时以“楚辞”为代表的诗歌作品风靡天下,这部分作品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诸多美好,同时也对此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书籍方面,汉朝的经典不仅有《易经》、《诗经》、《尚书》和《礼记》等古典著作,也有《铜雀台》、《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化代表性著作。

这些书籍以其高水准的思想和表现方式成为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在文艺方面,西汉时期的雕刻、建筑、绘画等领域也有着巨大的成就。

例如,汉代的宫殿、官府建筑具有统一、规划、实用、美观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汉时期的内朝政治摘要:西汉内朝的出现是皇帝专制发展的产物。

具备内朝官资格的官员大致有大将军、大司马、给事中、诸吏、诸曹、侍中、散骑、常侍等,而他们自身与内朝的关系也是复杂多样的。

同时内朝对西汉后期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影响汉武帝以后的历朝历代。

关键词:内朝;加官;专制;外戚;汉代西汉内朝的出现是皇帝专制发展的产物,在西汉内朝这一方面的研究中,专论方面有劳干先生《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3辑1948年)、苏诚鉴《论西汉“中外朝”的形成及其作用》(《江淮论坛》1983年第4期)、韩养民《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西北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罗义俊《论汉武帝时代内朝的创置和健全》(《先秦秦汉史》1988年第8期)、李宜春《论西汉的内朝政治》(《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乔国华《汉武帝时期中朝形成过程简析》。

另有吕思勉《秦汉史》、钱穆《秦汉史》、林剑鸣《秦汉史》、李玉福《秦汉制度史论》、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职史稿》、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中都论述过。

对西汉内朝的出现、形成原因、内朝官的组成及其影响都做了较为精辟的论述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如内朝官是否应包括尚书就一直没有定论。

因此虽有如此多前辈对此问题论及到,但没有能够将这一问题完全论及清楚的。

该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以上前辈的文章。

该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着重就内朝的形成所引起的汉代中央政权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后果作一初步论述,望方家指正。

公元前221年秦吞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一整套的封建制度,汉承秦制,沿而用之,七十余年未而有变,汉兴七十余年,至汉武帝(前140——前87年)时,西汉进入了全盛时期,各种封建制度也有待调整,中外朝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一、内朝的缘起及其性质西汉时期的内朝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而内朝的形成又直接影响了汉武帝以后西汉的政治格局。

(一)内朝的形成原因汉武帝即位后,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推恩令”,及颁布《左官律》后“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卷37百官公卿表)[1];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提倡“大一统”思想。

思想大一统后,就该政治“大一统”,政治统于中央,中央统于皇帝。

如何实现政治统于中央,中央统于皇帝,汉武帝首先以官制改革为其突破口。

汉武帝时期官制方面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建立中外朝。

即在皇帝的统治官僚机构中,出现了两个系统:一个是由大将军、大司马、侍中、常侍、给事中、诸吏等官组成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关;另一个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由决策机关变成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

于是便形成了中外朝。

《汉书·刘辅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此处的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内朝官员有出入宫禁的自由,外朝官员则无此特权。

内朝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君权和相权矛盾的结果。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汉武帝之前,中央政权中,除皇帝之外,掌握实权的就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相国、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总管政务,在文武百官中权力最大、地位最尊。

汉初,丞相位尊权重,辅佐天子助理万机。

论位尊,朝臣见三公皆拜。

论权重,“入朝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懂是非,”(卷46郭躬陈宠列传)[2]有权得戮二千石。

且汉初丞相全由功臣宿将出任,并形成了因功而侯、因侯而相的格局。

汉制“常以列侯为丞相”(卷58公孙弘传)[1]他们功勋卓著,位高权重,显然在朝廷政事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初各帝与丞相总体是和睦相处,但是在朝堂之上仍有权力之争。

有时皇帝的意见与丞相相左,便会遭到丞相的拒绝。

如汉景帝(前156年——前141年)欲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以“高帝(前206年——前195年)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之对,“上(汉景帝)默然而沮”(卷40周亚夫传)[1]汉武帝初期,田蚡为相时,更是“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卷52田蚡传)[1]可见丞相之相权对皇帝之皇权的威胁。

因此要保障中央集权强有力,首先必须“尊君”。

早在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在《韩非子·心度》中就指出:“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权也”。

法家强调的是权、术、势,而国家要想加强权力就必须集权于中央,中央必须集权于帝王。

而在中央皇帝要想集权自然要削弱丞相的权力。

因此“尊君”的第一步便是削弱相权,使朝政独断于皇帝。

汉武帝作为一位雄才大主,面临这种相权威胁,如田蚡为相时,“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因此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在以丞相为首的官僚系统外另建一套可托为心腹的、恭谨从命的官僚系统,以分丞相之权,这是很有必要的,于是就出现了“中朝”,也即“内朝”。

(二)内朝的形成过程西汉内朝的出现是逐渐形成的,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首先,汉武帝重用侍从之臣,让所谓“天子宾客”参与谋议,这些“宾客”本来在政府组织中没有什么地位,但由于侍从于皇帝左右,成为皇帝的心腹,往往挂着侍中、常侍、散骑、给事中头衔参与谋议。

上述这些官职在汉代均是加官。

如严助、朱买臣等往往挂着侍中的头衔参与谋议。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

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

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骑并乘舆车。

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从将大夫”有了这些加官名位的人,就可以出入于皇帝的宫禁之中,在皇帝左右侍从。

所以汉武帝常将这些官衔委任给一些天子的宾客,让他们参与谋议。

汉武帝“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等并在左右。

······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拙”(卷64严助传)[1]。

于是逐渐形成了中朝。

其次,有一些皇帝的心腹之臣,因得到宠信,也被加上侍中或给事中的头衔,成为中朝官。

如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等,有时也被加上侍中或给事中的头衔,参与中枢决策,成为中朝官。

如吾丘寿王,就因上书为郎,后迁光禄大夫加侍中头衔成为中朝官员。

这样,形成有侍中、给事中、常侍再加上被汉武帝信任而授予侍中头衔的一些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共议军国大事,汉武帝“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拙”掌握实权成为决策集团,这就是“内朝”。

而以丞相为首的朝臣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这就是“外朝”。

内外朝的形成,使统治权进一步集中。

而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是逐渐地、自然地形成的,并不是通过某一道诏令建立起来的。

所以不能也不必确指其“建立”的时间,不过,一般的看法是以元朔五年(前124年)为内朝开始形成的时间。

一般学者都持这种看法,如著名史学家林剑鸣就持这种看法。

[3] (P314)这一年,汉武帝任命侍中出身的卫青为大将军。

《通典·职官十一》载:武帝“拜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

从此大将军成为居于丞相之上的显赫的职位,而与此同时汉武帝又任命公孙弘为丞相,但是这位丞相与以往的丞相不同。

汉制“常以列侯为丞相,唯弘无爵”。

于是汉武帝“封丞相弘为平津侯,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卷58公孙弘传)[1],这意味着丞相的地位和职权的显著削弱。

所以,一般均以卫青为大将军的元朔五年作为内朝开始的标志。

內朝最终确立的标志是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卷68霍光传)[1]。

从此形成了以霍光为首的内朝,内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关。

(三)内朝的性质史学家卜宪群曾指出:中朝的“中”指宫中自无疑问,但过于宽泛,准确的说中朝所指的是省中。

汉代中央官吏的政治活动区域不仅分宫内、宫外,而且也分宫中、省中,中朝官即指省中官,并不是一般的宫中官,汉武帝所用的人物有严助、朱买臣、主父偃、终军、东方朔等人,授予的官职为太中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职,这是朝官的标志,但被加上侍中、给事中等官则进一步说明他们是省中官,成为“内朝官”。

[4] (P180-181)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官员如严助、朱买臣等都只是参政议政,为皇帝出谋划策而已,就是大将军卫青也是明哲保身,卫青曾曰:“彼亲附士大夫、招贤拙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

”(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5]因此终汉武帝一朝,内朝官终未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

内朝官的职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给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当参谋、顾问,如严助、朱买臣等;二是就重大事务集议,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供皇帝参考,如“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卷64严助传)[1] 。

汉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后,中朝官的性质才发生了根本变化,中朝也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

尤其在霍光辅政时,霍光便是朝中最高执行官。

“光薨,上始躬亲朝政。

”(卷68霍光传)[1] 可见内朝权力之大。

二、内朝官职的构成情况中朝官员有两类,一类是天子宾客,也即文人近臣,如侍中严助、朱买臣。

另一类是文武官中的心腹之臣,武官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及各种将军,如大司马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文官太中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如中大夫严助,光禄大夫吾丘寿王。

文人近臣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等是中朝官员的主要来源,文人近臣参与朝政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

汉武帝“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等并在左右。

······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拙”。

内朝官职的组成结构:内朝官职主要有: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给事中等。

1、大司马。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初置大司马。

当时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屡次征伐匈奴,战功显赫,汉武帝为了尊崇他们,便给他们加上大司马的官号,使他们与三公并列。

而大司马也成为法定的内朝官首领,《汉书·黄霸传》载:“自武帝以来,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统于大司马”。

然终武帝一生,卫、霍两人始终没能成为国家决策核心层的一员。

霍去病早亡,卫青以大司马大将军奉朝请多年也远离朝政。

大司马成为中朝官的真正首领是在汉武帝以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佐汉昭帝。

霍光辅政,大司马、大将军掌握了朝政处理权,霍光对当时的丞相田千秋宣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昭,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卷68霍光传)[1] 。

2、大将军及各种将军。

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都具备内朝官资格。

元朔五年汉武帝任命侍中出身的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

而一般史学家也将这一年卫青被封为大将军为中外朝形成的标志。

霍去病虽然年轻,但建立的军功却无人可及,汉武帝将其封为骠骑将军,地位仅次于大将军卫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