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统计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理论探讨
走出《社会统计学》课程的认识误区

走出《社会统计学》课程的认识误区作者:魏永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9期摘要:对于《社会统计学》课程,学生常有三种认识误区,即将社会统计学数学化、工具化和本质化。
这三种认识误区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分清社会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统计思维方式,以及使学生合理认识社会统计学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统计学;认识误区;教学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97-02社会学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始于上一世纪30、40年代。
几十年来,统计学的思想、技术和方法对提高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社会统计学》已经成为社会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然而,在实际教授这门课程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片面认识,还有些甚至抱持着错误的认识。
这些认识上的不足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在《社会统计学》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认识误区,以及纠正错误认识的办法,以便更好地进行这门课程的教与学。
一、《社会统计学》课程的三种认识误区1.将社会统计学数学化。
在社会统计学的教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原因在于,许多学生认为社会统计学就是数学中的一种,主要讲授的是数学计算方面的知识,而他们往往数学基础比较差,认为自己数学学不会,社会统计学也肯定学不好,因此对这门课程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并难以克服。
许多学生在面对这门课程时,往往心情复杂:一方面认为这门课程高深诱人,另一方面又觉得这门课程与数字打交道而令人生畏。
正是由于思想上产生这种认识,所以许多学生对这门课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将社会统计学工具化。
这种认识误区就是把社会统计学视为由一堆统计公式和方法组成的工具箱,这门课程的教学就是把这一件件的统计工具教给学生,学生运用这些统计工具就可以正确地进行研究、解决问题。
社会统计学与社会研究

社会统计学与社会研究社会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刻画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规律的一门学科。
而社会研究则是基于社会统计学的数据分析,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特点、变化和问题为目的的系统观察和探索。
本文将从社会统计学与社会研究的关系、方法论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统计学与社会研究的关系社会统计学和社会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社会统计学为社会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统计指标,而社会研究则是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和解释,从而得出有关社会现象的结论和理论。
社会统计学为社会研究提供了事实基础,而社会研究则对社会统计学进行了理论推演和实证验证,促使社会统计学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论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论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环节。
数据收集是社会统计学中最为基础的环节,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等方式,获取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据处理是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计算,形成可供分析的格式;数据分析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推断,以揭示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三、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社会研究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观察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
观察法是指通过观察和记录社会现象的发生和演变,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访谈法是通过与个体或群体的交流和询问,获取详尽的主观经验和意见;实验法是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控制和干预,以验证理论假设和推断。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结合和协调运用,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社会统计学与社会研究的应用社会统计学和社会研究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经济学领域,社会统计学可以用于分析国民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发展趋势,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在社会学领域,社会统计学可以用于研究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流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在城市规划和环境科学领域,社会统计学可以应用于人口分布、生活水平和环境影响的评估,为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统计学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社会统计学这一重要领域。
社会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对于揭示社会现象、指导社会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统计学进行阐述。
一、社会统计学的定义与作用社会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理论,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
社会统计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
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其数量特征,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指导社会实践。
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决策支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促进学科交叉。
社会统计学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互渗透,推动学科发展。
二、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调查法。
调查法是社会统计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揭示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
2. 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
3. 实验法。
实验法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社会现象的变化规律。
4. 模型法。
模型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社会现象进行模拟和预测。
三、社会统计学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1. 政府统计。
我国政府统计体系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政府统计在扶贫、教育、医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2. 企业统计。
企业统计在企业管理、市场分析、产品研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企业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3. 社会组织统计。
社会组织统计在慈善事业、公益活动、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通过统计数据,社会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4. 科研统计。
科研统计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统计数据有助于科研人员发现问题、验证假设、促进学术进步。
社会统计学的哲理基础

社会统计学的哲理基础
社会统计学的哲理基础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证主义:社会统计学基于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强调通过观察和测量来获取客观的、可验证的事实。
它追求事实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注重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推导出规律和模式。
2. 可操作性:社会统计学追求将抽象的社会现象转化为可操作的指标和变量,以便进行具体的测量和比较。
它将社会现象转化为数值化的数据,使得研究者可以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和解释。
3. 社会构造主义:社会统计学也受到社会构造主义的影响,该理论强调社会现象是由社会互动和意义赋予构建而成的。
社会统计学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现象的测量,更注重对背后的社会关系和交互作用的理解。
它承认测量本身也会影响到所研究对象的构建和解释。
4. 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社会统计学也承认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它认为社会现象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变动性,不同的因素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因此,社会统计学的分析中考虑到了随机因素,使用概率和统计方法来处理不确定性,并提供对结果的置信度和解释。
总的来说,社会统计学的哲理基础是基于实证主义的,注重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获取客观事实,并对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行解释和理解。
它同时也受到社会构造主义的影响,强调社会现象的构建和意义赋予的重要性。
(优选)社会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社会统计学派
凯特勒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把政治经济学、 数学和当时政府统计工作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 个专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统计学派。后来这个学派传到德 国,就出现了以克尼斯(1821—1898)、梅尔(1841—l 923) 和恩格尔(1821—1896)为代表的德国社会统计学派。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都 制定了社会发展计划。 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掀起了 一个颇有声势的“社会指标运动”。
1966年,雷蒙 ·布埃尔提出用社会指标的方法解决社
会分析和社会规划的基本理论,出版了《社会指标》一 书。 1976年,经互会《社会统计基本指标体系》 1976年,OECD《社会生活质量的计量》 1982年,国家统计局成立社会统计司 1983年,《中国社会统计资料》首次公开出版
17世纪后,产生了以工业、农业、贸易、 交通等方面统计为主的社会经济统计。
国势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 数理统计学派
国势学派 代表人物是康令(1606~1681)和阿享瓦
尔(1719~1772)。1749年,阿享瓦尔根据 拉丁文“Status”、意大利文Stato和Statista及 德文Statisti等字根创造出 “Statistik”这个新 词,原意指“国家显著事项的比较和记述”。
2. 社会统计学的对象与特点
社会统计学是运用统计的一般原理,对社 会各种静态结构与动态趋势进行定量描述或推 断的一种专门方法与技术。
3、掌握描述统计,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推论统计打 好基础。
4、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社会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和方 法论基础,还要学会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以 及一般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社会经济统计学基本理论问题探析

分纯粹经 济学和应 用经 济学及 艺术 , 他们 把理论 经济学称作纯粹经济学 。 ⑤马 克思 : 《资本论》第 1 卷 , 人 民 出版社 1975 年 版 , 第8页 。 ⑥ (美 )约瑟夫 · 熊 彼特 : 《经济分 析史 》第 1 卷 , 商务 出版社 1 9 91 年版 , 第 21 一 2 页 。 ⑦张 曙光 : 《制度 · 主 体 · 行为 一 传统社会 主 义经济学 反思》 , 中 国财 政 经 济 出 版 社 19 9 年 版 , 第 31 页。 ⑧载王振 中主编 : 《政治经 济学研究 报告 1》 , 社 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 2 0 0 年版 , 第 4 09 一 4 31 页 。探析
王 持位 王 静
一 、 社 会经济统计 认识 活动的复杂性
统计认识 活 动 , 是 随 着 社会 生 产 力 的发 展 和社会 分工 的 完善 , 从各类具体实践活动 中分离 出来 , 专 门从 事对 客观 事 物 进 行认 识 的一种 活动 。 统 计认识 活 动的特 点在 于从数 字 上 了解客 观事 物 的态 势 、 联 系 和规律 性 。
利 于有 效地 进行 社会 经济 统计 认识 活 动 的实 践 , 也 不利 于从 丰富 的实践活 动 中发 展 社会 经济统计 学 的理 论 。 ( 2) 对 社会 经 济 统 计 建 设活 动进 行认 真 的研 究 , 可 以 发 现 和 证 实 社 会 经济 统计 活动 的一 些规 律性 。 马克思 关于 绝对 地 租是 否 存 在要 有统 计 来 证实 的论 断 , 就 是一 个 极 好 的 事例。 恩 格 尔 的恩 格 尔 系 数 , 基 尼 的基 尼 系数 , 霍夫 曼 的霍 夫 曼 定 律 , 无 一 不是统计证实 研究 的 结 果 。 可 以说 , 没 有统计 的实证研 究 , 就 难 以发 展 客 观社 会 经 济事 物量 变 的质 量 界 限 , 就 难 以 丰 富 和 发 展 社会 科学 的理 论 。 ( 3) 持 这种 观点 的统 计学 家认为 描述统 计 过于 简单 , 不是 科学 , 只有 推 断统 计 才是科 学 。 统计 的基本 功能 是认识 功 能 。 描 述统计就 是 从数量 上 客 观 地 、 真 实 地 反 映客 观事 物 的基本 特征 、 变 化趋 势 和 变 化 原 因 , 使人们 获得 一 种 规 律 性 认识。 科学 之 所 以 成为科 学就 在 于它 能正确 认识 和解 释客 观事 物 。 认 为 描 述 统 计 过 于 简 单 而 不 屑 一 顾 , 是不合适 的。 统计描述和 统计推断都是 统计学 的有 机 组 成 部分 。 ( 4) 是 为 了与 国际 接轨 。 这 是 一种 偏见 。 从 历 史 上 看 , 统 计学 从 它产生 之 日起 , 就 存在 不 同学 派 。 最 初 是 国势学派 与 政 治算术 学 派 之 争 , 以后 又 发 展 到数理 学派 与社 会经 济学 派之 争 。 一些 统计 学 家所谓 和 国际 接 轨 , 实 际 上 是 和美 英 国家 的统计学 接轨 。 在美 、 英 、 加拿 大 等 国数 理统 计学派 确 实 占有 统治 地 位 , 但并 不 等于这 些 国家就没 有社 会经 济统计学 , 何况 其他国 家 像 日本 、 德 国都有 社会 经济 统计 学 。 日本存 在一 个强 大 的社会 经 济统计学派 是一 个不 容 争辩 的事 实 。 只 与数 理统计 学派 接轨 的观 点 是 片面 的 。
社会工作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思考.

社会工作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思考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学科有着自己学科地位的视角,从知识结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由社会工作、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本土知识构成,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依赖社会学学科,设置的很多课程也和社会学相似,例如,社会工作专业不仅有自己的专业课程, 也开设了社会统计学课程,这和社会统计学课程本身的特性有一定关系[2]。
社会统计学是从多学科的角度用数量描述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及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也是在社会调查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学科,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整体性及现象之间的关系、原因等。
社会统计学用到的方法主要是社会调查、实验和文献等方法,其中社会调查方法是最为常用的, 即对某一现象或群体进行调查,筹集资料、数据分析,然后进行研究,利用数据分析社会现象、原因等。
通过分析社会统计学的内容可以发现,社会统计学也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社会调查的数据来源, 需要学生参与实践调查、数据采集和访谈等实践活动。
社会工作专业的设置课程,一般都是理论加上实践课,例如,社区概论、社会心理等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懂得在实践活动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一、社会工作专业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一)开设的社会统计学课程不足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该专业也设置了社会统计学课程,但并不像社会学专业那样作为专业必修课一样受到重视,而是作为专业选修课,从而学时缩减,导致学生没有时间真正地了解社会统计学这门学科。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高校把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的社会统计学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来重视,但是有些教师和学生会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社会统计学没有必要,有的学生更是实用主义,认为社会统计学在毕业后也用不上没有必要学习。
出现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社会统计学课程有偏见的想法,这和社会工作学科建设有很大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依托于社会学专业,在专业发展上很难突破, 给人的卬象是社会工作专业就是社会学专业的分支,正因为这样社会工作专业在研究和队伍建设上及课程设置上极力摆脱社会学专业的影响以便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所以在专业课设置上也要有所区别, 教师和学生对社会统计学的态度也会有差别。
社会统计学的哲理基础

社会统计学的哲理基础社会统计学是研究人口、社会及经济现象的科学,它基于一定的哲理基础。
这些哲理基础不仅是社会统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基础,也是社会统计学研究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
本文将探讨社会统计学的哲理基础,并解释其在社会统计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统计学的哲理基础之一是客观性原则。
社会统计学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即研究者在进行社会统计学研究时应坚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
这样才能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在实际研究中,社会统计学家通过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尽力消除个人主观意识的干扰,从而得出客观可信的结论。
社会统计学的哲理基础之二是全面性原则。
社会统计学研究的对象通常是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因此必须全面地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以获取准确的研究结论。
全面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进行社会统计学研究时,不能仅凭个别案例或片面数据得出结论,而应该通过广泛的数据采集和综合分析,全面了解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对研究对象的误解和错误判断,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第三,社会统计学的哲理基础之三是可比性原则。
社会统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比较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的数据,以了解其差异和变化趋势。
可比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进行比较研究时,应该尽量采用相同或类似的研究方法和指标,以确保比较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真实可信的比较结论,为社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社会统计学的哲理基础之四是跨学科性原则。
社会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需要借鉴和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跨学科性原则要求社会统计学家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研究能力,能够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社会统计学研究中。
只有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为社会发展和问题解决提供更科学的建议和方案。
社会统计学的哲理基础之五是应用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多 数 是 为 统 计 学 专 业 本 科 生 和 研 究 生 而 编 的 而 刚 刚
验 总 结 , 及 在 此 基 础 上 的 调 查 、 究 , 试 性 地 完 成 这 以 研 尝
学 科 定 位 即其 所 属 的上 级 学 科 及 与 其 它 学 科 的关 系 , 决 定 了本课 程 是 属于 什 么专 业 、 什 么 专 业 范 围服 它 为 务 及 学科 的倾 向性 如何 。 《 会 统 计 学》 程来 看 , 是 从 社 课 它 社 会 学 的 一 门分 支 学 科 。是 用 统 计 学 的 方 法 研 究 社 会 现 象 。 用 统 计 学 的 方 法 ” 以 统 计 作 为 工 具 、 段 或 者 辅 助 “ 即 手 性 方 法 , 目 的 是 “ 究 社 会 现 象 ” 即 社 会 学 范 畴 内 的 问 而 研 , 题 。 归根 到底 , 门课 程 是为 社 会 学 服务 的 , 主要 授 课 这 其 对 象 是社 会 学专 业 学 生 ,其 学 习 目的是 社 会 学 研 究 , 因 此 , 程 应 定 位 于 社 会 学 范 围 内 。 们 选 择 教 授 内 容 应 本 课 我
学 习 质量 。 学 生说 : 为文 科 生 , 意识 中没 有 “ 科 自 有 作 潜 理
信 心 ”在 学 习上 , 微 碰 上 一点 难 度 较 高 的统 计 知 识 。 , 稍 积 极 性 马 上 就 没 了 , 门 课 的 目标 也 成 了 “ 试 混 及 格 就 这 考
是 用 统 计 学 原 理 研 究 社 会 学 问 题 的 一 门 应 用 课 程 本 研 究 从 《 会 统 计 学 》 课 程 定 位 、 学 理 念 及 教 学 目的 入 社 的 教 手 , 宏观 上 给 予《 会 统计 学》 确 的界 定 , 建构 其 教 从 社 明 并 学 实 施 的 指 导 思 想 关 键 词 :《 会 统 计 学 》 课 程 定 位 社
教 学理 念
教
一》 社 会 学 专 业 的分 支 学 科 , 是 社 会 社 是 也
文 中说 过 ,我 们 翻 译 的 1 本 国外 优 秀 著 作 和教 材 中 , “ 5 绝
学 的 基 础 课 程 之 一 ,是 用 统 计 学 的 方 法 来 研 究 社 会 现 象
影 印 的 7 英 文 原 版 教 材 中 ,也 都 注 明 了 教 材 的 使 用 对 本
象 。 不 同的对 象 编好 不 同的教 材 , 我 们 教材 编 写 中需 为 是
要 认 真 对 待 的 问 题 ”1 E ]
三 、 程 定 位 与教 学 理念 的 探讨 课
好 S S 等 统计 软 件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时 也 可 以为 社 会 上 PS 同 的 许 多 行 业 培 养 合 格 的 统 计 人 才 , 大 社 会 学 专 业 学 生 扩 的就 业 范 围 。总之 , 当今 社 会 , 会 统 计 教 育 的重 要 性 在 社 正在 不 断 凸显 。 是 , 我 国 , 为社 会 学方 法 课程 的《 但 在 作 社 会 统 计 学 》 步 较 晚 , 展 尚 不 成 熟 , 程 体 系 也 不 甚 完 起 发 课
1学 科 定 O . -
学 改 革 是 一 项 “ 统 工 程 ” 是 一 个 整 体 性 的 改 革 . 作 为 系 , 但 其 理论 基 础 , 学 实施 的主 导思 想 尤 为 重要 , 有将 主导 教 只 思 想 进 一 步 明确 , 能 够 以此 为 基 础 , 导 教 学 内容 、 才 指 手 段 等具 体 方 面 的改 革 。我 通过 对 本课 程 的教 学 实践 与经
善 , 此 , 社 会 统 计 学 》 学 改 革 还 有 很 长 的 路 要 走 。教 因 《 教
不 论 是 授 课 内 容 的 选 择 , 是 案 例 教 学 的 实 施 和 实 还
践 的 开 展 , 偏 离 社 会 及 学 生 自身 都 需 要 的 一 个 根 本 原 其
因在 于 : 多 学 校 和 教 师 没 有 真 正 认 清 《 会 统 计 学 》 许 社 这
夫教资 212 号 旬l 0年月 中 1 1 于 j
关 于《 会 统 计 学 》 程 指 导 思 想 的 理 论 探 讨 社 课
于 晓 冬
( 北 民族 大 学 西 民族 学 与社 会 学 学 院 , 肃 兰 州 甘 73 0 0) 03
摘
要 : 社 会 统 计 学 》 社 会 学专 业 的 分 支 学 科 , 《 是
学 目的
成 ” 翻 翻 几 本 常 用 的 社 会 统 计 学 教 材 也 会 发 现 . 容 非 。 内
常 全 面 ,无 论 是 社 会 学 学 生 能 用 到 的 还 是 不 能 用 到 的 内 容 都 有 涉 及 , 些 基 础 性 的 数 学 理 论 如 微 积 分 、 率 的 运 一 概 算 、 式 的 推 导 过 程 等 占 了 一 定 的 比 重 。 材 的 针 对 性 还 公 教 不甚 清 晰 , 在 我 国 的统计 教 育 中还 是 一 个 很 大 的 问题 。 这 而 国 外 已经 比 较 重 视 这 一 问 题 ,北 大 袁 卫 教 授 曾 经 在 论
门课 程 的性 质 , 学 科 定 位 、 念 、 其 理 目的 是 什 么 ?只 有 弄 明
白这 一 基 础 性 的 问 题 , 课 程 实 施 具 体 环 节 的 难 题 才 能 迎 刃 而 解 。 下 我 主 要 将 主 导 思 想 分 解 为 学 科 定 位 、 学 理 以 教 念 与 教 学 目三 个 理 论 方 面 来 具 体 分 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