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火辉老师教育随笔——为什么看不见你眼前的黄金?

合集下载

老师要读懂孩子的眼神教育随笔

老师要读懂孩子的眼神教育随笔

老师要读懂孩子的眼神教育随笔
在幼儿园工作了二十几年了,见到孩子们最多的要数他们的眼神,闲暇的时候想一下,真的我有很深的感悟。

当孩子们低着头,不敢正视我时,我知道他在自我反省,这时,老师应热心帮他们分清善恶习是非,让孩子心悦诚服。

当孩子目光充满愉快,眉飞色舞时,正是孩子满意如意、享受乐趣的时候,这时老师应与孩子共享快乐。

当孩子眼神无光、昏昏欲睡时,正是孩子对事物没兴趣或十分疲劳时,教师要根据情况,引发兴趣或及时休息。

当孩子目光紧盯着一个物体,这说明孩子对事物十分感兴趣,老师要根据情况,或给予满足,或解决疑惑。

当孩子看着老师脸色,这正是孩子乞求老师表态之时,此刻老师要针对孩子疑难,及时表达自己态度。

一名教师一天中要看到很多很多孩子,但是要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眼神,及时给孩子以适当的教育,用心捕捉孩子的眼神。

幼儿园教育随笔《用你的小眼睛-带我看大世界》三等奖!-

幼儿园教育随笔《用你的小眼睛-带我看大世界》三等奖!-

幼儿园教育随笔《用你的小眼睛,带我看大世界》三等奖!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美的,用他们的小眼睛去发现美、感受美,让小眼睛带我们看到大大世界里的美。

本篇教育随笔荣获三等奖,由整理发布,欢迎参阅和分享。

法国的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的开篇中这样写道:每一个成人曾经都是儿童,可是长大之后却忘了这一点。

我们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问题,忽视了孩子的兴趣需要和他们真正的发展,总是用我们的眼睛来告诉他们世界是什么样的,而没有发现在他们小眼睛里的世界。

当你走进他们的时候,你会发现在他们的小眼睛里,有你未曾发现的大大世界。

小眼睛里的美“老师,你看漂亮吗?”一个孩子拿着他的画问我,画上画着一个人物的头像,梳着竖直的短发,大大的眼睛和一对非常突出的红色耳环。

我看了画,以为这是他看过的动画片里的人物,于是问了他是谁?他自豪的说“这是我妈妈,美吧!我妈妈最爱美了,她最喜欢鲜艳的颜色,看!红色的耳环,她最喜欢红色,红色最美啦!老师你见过我妈妈吧,我把我妈妈画的美吧!”我追问他:什么是美呢?他回答说:漂亮的就是美喽,我妈妈就很美啦!《指南》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强调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有别于成人。

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在《指南》没有颁布之前,我在美术课当中经常对孩子进行技能和技巧的渗透,更强调画法。

因为我们以往通常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好不好,我们往往把颜色画的最鲜艳的、涂的最平整的、画的最像的作品放在高高的展示墙上,但是我们却没有从幼儿真正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他们的感受。

在这个孩子画出妈妈大大的眼睛和非常突出的红色耳环的画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妈妈的感受和观察,他抓住了妈妈的特点,表达了对妈妈的爱,这幅画本身就很美了。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教师读书笔记(精选20篇)

教师读书笔记(精选20篇)

教师读书笔记(精选20篇)教师读书笔记篇1翻开《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我不禁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干””……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

书中平实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读完后,就如同说的是自己的事一样。

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

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

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

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碰到难教的学生时会急,当孩子听写词语老是错误时,我们也会急,甚至有时会责骂他们。

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教师的习性会不自觉的影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行为直接对学生起了一个示范。

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指所说: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

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

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书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份责任感。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般的细节,特别是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更是如此,因为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更强,我们特师的教养对聋生的影响力会更大。

徐斌无痕教育18课例读书笔记

徐斌无痕教育18课例读书笔记

徐斌无痕教育18课例读书笔记一、做孩子的朋友,感悟童心“教育孩子不是一种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

”徐光同志强调要“感悟童心”,实质就是要尊重儿童,平等地对待儿童。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的成长,他们的认识,他们的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任何违背规律不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教育”都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耍、奔放,做她的朋友,我和女儿的关系我注重两点:(1)民主、平等尽管父母有教育子女的权力,但权力不是等级。

记得女儿以前做错事的时候经常就嘀咕:妈妈,孩子做错事会被大人批评,你们大人做错事呢?孩子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孩子也呼吁民主平等。

徐光曾经为了穿什么衣服跟儿子闹别扭,我就是深有体会的。

我女儿虽然才六岁,可是很有个性,她对于穿什么样的衣服,扎什么样的发型,都是有要求的。

如果今天没有按她的愿意去做,那么她今天无论做什么事都捣乱,故意使坏,真的让你忍无可忍,可是相反,你今天如果按照她的要求给她穿着打扮,那么她的心情会很愉快,干什么事情都很开心,认真!于是后来她主张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只要不是太出格,就让她去穿。

所以稍微有点过分的时候和她好好说,她也愿意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因为她感觉到我不是站在她的对立面,平时还是很支持她的。

而如果一开始对她的做法就控制和干涉,她会认为她的想法总是被大人们忽视,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和重视,她可能会变得越发倔强叛逆,不愿与父母交流沟通。

(2)谈话、倾听和孩子谈话不仅能发展孩子的语言,而且还在闲聊中和孩子拉近距离,知道彼此,并让我们成为永远的朋友!如果一味地苛求、指责,不容倾诉和申辩,孩子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言语会越来越少。

这并非说明他不想谈,而是不愿谈,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不说比说更好,说出自己的观点后只会引来无休无止的“唠叨”。

只要你能够耐心倾听并读懂孩子内心中各种各样的询问,孩子才会更加尊重你的引导,并在此基础上,走向更加宽广的未来。

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67透过慧眼,看见世界的温暖

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67透过慧眼,看见世界的温暖

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67透过慧眼,看见世界的温暖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第167期)主题:透过慧眼,看见世界的温暖【作文指导】【文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你或许遭遇过不开心的事情,或许听见有人感叹世态炎凉、人心冷漠。

但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温暖,带来最单纯的爱和感动,让我们不经意间就泪流满面。

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其实也没那么糟。

给你一双慧眼,你能从这个世界中看到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人生的境遇不同,对生活的感受、对世界的看法就会不同。

青少年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生活的变化、社会的风云,容易让他们世界观、人生观扭曲,从而迷失正确的人生方向。

当今中国正处于变革发展的转型期,难免泥沙俱下,但只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住时代发展的大方向,我们就会信心百倍,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佳作赏析】透过慧眼,看见世界的温暖生活中,我们时常遭遇不开心的事情,也听到别人感叹世态炎凉、人心冷漠。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也总有一些意外的温暖让我们感动落泪。

如果给我一双慧眼,我将从这个世界中看到什么呢?首先,我会用我的慧眼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

在学校里,同学们相互帮助、关心彼此;在社会上,朋友们互相支持、共同成长。

这种友情无私而真诚,在困难时刻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

通过我的慧眼,我看到了友谊的力量和珍贵。

其次,我会用我的慧眼看到家庭的温暖与爱。

无论是父母的关怀呵护还是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相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

家庭是一个可以包容我们一切缺点和错误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放松自己、释放压力,并得到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再者,我会用我的慧眼看到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虽然我们身处在一个多元化、矛盾重重的社会中,但是通过我的慧眼,我看到了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看到了社会各界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双目失明的教师心得体会

双目失明的教师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双目失明的教师,我深知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但同时也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温暖。

在我失明后,我依然坚持教学,与学生、同事和亲朋好友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时刻。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失明让我失去了看世界的双眼,但我从未放弃过自己。

我知道,生活不会因为我的失明而停止,我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调整心态。

在我失明后,我坚定了信念,坚信自己有能力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感恩社会,珍惜关爱在我失明后,许多亲朋好友、同事和学生都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他们为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帮助我解决各种困难,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我深知,这份关爱来之不易,我会珍惜它,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

三、发挥特长,发挥教育优势虽然我失去了视力,但我还有听力、触觉和嗅觉等感官。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用声音、触觉和嗅觉来弥补视力的不足。

我学会了用耳朵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心去感受他们的需求,用自己的热情和耐心去感染他们。

在我的努力下,我的学生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教学的信念。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失明让我更加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教学中,我不断尝试创新,将多媒体技术、互动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

通过这些创新,我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关爱学生,传递正能量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关爱学生的重要性。

在我失明后,我更加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成长。

我用自己的行动传递正能量,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失明后的生活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定信念,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第三眼》读后感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第三眼》读后感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第三眼》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自从到了可以接受课本的年龄,一个人的成长方式就被纳入种种有形和无形的规范之中,并赋予了其区别于日常生活的神圣性。

什么时候,***之外的事物对我们来说变得越来越陌生?
长期以来,业余兴趣与我们的课堂学习往往处于割裂状态,我们对于大自然奥妙探究的热情常常受到权威的知识训练的打压。

问题是,课本绝对无法构成孩子们完整的世界。

上述举措是让孩子们掌握一门生活小技能,“在体验中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更是对他们被压制与异化的天性的一种还原;是对学业苦役下的孩子们的一次解放,更是对他们应有权利的一种回归。

但我们似乎又一次为自己设置了一个悖论。

个人兴趣是千差万别的,应
该也没有高下尊卑之分,它接受引导但不接受强迫,然而,它一旦与某种具体利益挂钩,成为升学***与评价的一部分,会不会蜕变成另一种强迫呢?比如成为功课之外的另一种作业,成为日常***之外的另一种竞争与角逐?我们总是习惯用枯燥的数字来衡量一切,习惯将自己置身于一场又一场竞赛之中,如果课本之外的爱好也无法逃避数字的强硬裁判,如果它也必须拿出来与人一较高低,孩子们的内心还会留下什么呢?
现在一到兴趣班报名的时间,家长们都是排着长长的队伍给孩子报名,每人至少都要报个一两个。

我想说的是,报这些班是真正孩子的兴趣吗?还是家长让孩子去学的,因为别人家孩子学了,我们家的也不能落后,也要去学?不能让孩子的兴趣淹没在家长的声音下。

现在孩子的学习都很辛苦,应该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是真正因为爱好所以去学的东西,不是作为跟其他孩子比较的东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第9课《闪光的不仅仅是金子》课件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第9课《闪光的不仅仅是金子》课件

学会发 现他人 的优点
★ 多与他人交流,用赞赏 的眼光看待他人。 ★ 学会观察,从生活细节 中发现他人的优点。我。我。我。我

我的好朋友是: 他这样评价我:
我眼中的我
朋友眼中的我
寓言故事:小鹰与母鸡
一只母鸡孵出一枚鹰蛋,小鹰出壳后一直跟着小鸡成 长,并没有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同。一天,它仰天而望, 看到有只鸟在凌空翱翔,便问:“那是什么?”母鸡 告诉它:“那是老鹰,百鸟之王。”小鹰敬畏地说: “但愿我也能像它那样飞翔。”母鸡回答:“别妄想 了,你不过是一只鸡,鸡是飞不起来的。”小鹰沮丧 地低下头,跟着小鸡们一起啄食,从没有尝试过飞翔。
不看它一眼,径直飞向泥土,叼上一口泥土飞走了。 金子蔫了,不解地问泥土:“在人类眼中,我那么有价值,可为什么种子和燕子都对我不屑一顾呢?” 泥土说:“你先想两个问题:你能把一粒种子培育出禾苗吗?你能为燕子筑起一个过冬的窝吗?如果你想清
楚了,你就明白在种子和燕子的眼中,谁有价值了。” 金子哑然。
1、伸开五指,用铅笔画出自己的左右手 2、小组活动:(1)有没有跟你完全一样的手?
(2)你有没有手指比别人的长/短? (3)你是不是所有的手指都比别人的长/短?
/
善于发 现自己 的优点
★ 看看自己有哪些兴趣和 特长。 ★ 真诚地问身边的人: “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通过他们的回答更好地了 解自己。
用肉眼怎样分辨金子?
如果你能自由选择,你会选择什么?
我是一块金子, 在阳光下闪闪发 光。
一团烂泥怎么能跟我 相提并论,别碰我, 脏死了……
我是一团泥土, 大地是我的母亲。
我的怀中有一粒种子, 它会生根发芽,开花 结果……
讨论: 1、如果你是一粒种子,你会选 择黄金还是泥土?为什么? 2、这个小品让你受到了什么样 的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看不见你眼前的黄金?作者:徐火辉来源:徐老师原典英语自学法官方网2009年11月23日14:40—huohui未完成书稿《论中国人学英语》节选之二导读:网友vivifish8412的网贴“傲慢与偏见-相见恨晚”,特别值得我们大家的重视。

这里将该贴原封不动拷贝如下遇到《超越哈佛》真的是一种缘分。

几个月前我在迅雷找电影,也不记得是什么念头,输入徐老师三个字(可能当时是想找小S瘦身操的视频),搜索出来就看到了《超越哈佛-徐老师原典英语自学法》。

自己是个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多年来也遇到过无数英语学习法,亲身试验过的不少,但效果大的不多,全是凭着自己一点小聪明和不差的记忆过了英语六级。

因此对这种貌似很有噱头的标题并不是很买账。

加上当时每天在吃力地自学西语,就没想过要把这个《超越哈佛》的PDF好好看一看,只是照例把它放进“英语学习”的文件夹里。

然后突然有一天不知道为什么就打开它了,一看不可收拾,从早上8点上班之后一直断断续续看到晚上居然把整本书看完。

当时心里就挺激动的,想这么个简单的方法怎么我就从来没想到过。

自己虽然说是过了六级,但是很多时候在英语表达方面还是有点力不从心的,总想着哪天该提高一下。

于是萌发了要实践的念头。

试听了徐老师推荐的《BLACK CAT》和万物简史系列,发现前者太简单后者太难。

后来想到《傲慢与偏见》,下载了PDF电子书和音频,感觉不错,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原典英语自学法。

现在我已经自学到第五章,虽然进度有点慢,但是我求质量不求数量。

一开始完全是遵循徐老师的方法,先听5遍,再查生词,再读4遍,然后再听3遍。

我把音频下载到MP4里面,没事就听,平时在家也开着音响听。

奇迹慢慢发生,就像徐老师说的,慢慢的脑子就能记住那些字句和对话,能与音频同步把它念出来。

后来我就想应该再深入一点。

于是停止了学习新的章节,重头从第一章开始背诵。

如果你有实验过原典法,你就会发现这个时候的背诵对你来说是那么的轻松。

因为声音已经像是刻在你的脑子里,也许是模模糊糊的,但是通过背诵,这些模糊的印象就像是尘封的甲骨文被考古学家用刷子轻轻地刷去灰尘,慢慢清晰浮现一样(,是不是比喻夸张了点)。

现在我已经背诵到第三章了,背诵非常流利,还不自觉地模仿音频的语调和语速,那种感觉非常好。

这就是我的原典法,也许不是最合理的,但是对我自己确实是非常有用的。

谢谢徐老师,希望更多的人能从原典法里得益。

徐老师跟专家、教师和学生反复说,徐老师通过原典法而不懈努力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恢复人间常识。

《论中国人学英语》未完成书稿节选之二词汇习得中的统计学习Statistical learning in lexical acquisition我们可以轻易发现似乎是“上帝”预先安排好的语言学习步伐。

无论肤色人种文化,8-12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在大脑神经系统层面生成了母语导向的语音系统,开始能够胜任词切分的聆听知觉任务,而恰恰是这个年龄段,这些勇往直前的小小语言学家,马不停蹄地启动了他们词汇学习的新的漫长旅程。

很显然,一旦发展出强大高效的母语语音觉知辨别能力,就能够在大脑中表征语音组合的构造,并将其与其他外在物理事件的丰富感知觉相联系,从而发展词汇学习能力。

这与Kuhl教授的理论是吻合的:高效率的词汇学习必须以高效率的语音处理能力为生理前提。

英语婴儿在10-12个月时仅仅掌握10个左右单词,随后词汇学习呈现加速状态,12-16个月之间,英语婴儿掌握的单词达到40-100个。

(Benedict 1979Haitian0812)。

在世界各民族各语种的婴幼儿语言研究中,都发现了这种词汇学习“喷发”现象:一旦婴幼儿掌握的词汇量达到20-30个,词汇学习就开始明显加速(Kunnari,2000, Barret,1995Haitian0812).三岁以后,正常发展的儿童平均每天习得约10个生词,保持此前进速率一直到成年(Bloom,2000).。

如前所述,在范畴化语音知觉之上,语音流的词切分便成为词汇学习的关键步骤,这同样是一个高科技计算机都犯难的任务。

婴儿必须能够从连续的语音流中区分出候选单词的开首和结尾。

研究人员发现,8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单纯依据语音流中相邻声音的状态转移概率transitional probabilities(TP),来处理词切分的任务。

换言之,当语言输入中的其他声学线索都被剥夺,只剩下转移概率这唯一的线索,婴儿仍旧能够依靠它来切分单词。

婴儿展现的这种概率统计处理能力强大到令科学家震惊。

说到概率,多数成人读者已经晕乎其晕了,几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处理这么复杂抽象的“概念”吗?所谓转移概率,从数学上讲是马可夫链模型(Markov chain)中的一个术语,用以表示未来状态的变化完全由当前状态确定、而与历史状态无关的这样一类概率事件。

转移概率可用于精确表达音节或单词连用的可能性度量。

我们用语言实例而不用数学公式来阐述。

看一串四个音节组成的连续语音流prettybaby——pre/ty/ba/by,在这个实例中,除末音节外,每一个音节之后跟随了一个音节。

实际语言运用中合法音节可能产生多种串联组合的情况,但串联的频率很不一样。

普遍说来,单词内部音节串联的频率,远高于跨单词的音节串联的频率。

例如,pre+ty串联的频率,就远高于,ty+ba串联的频率。

为什么如此?简单地说,pretty作为一个单词,是整体出现的,即pre+ty常常以固定串联方式呈现,而pretty后接单词构成的短语,其后续串联音节,即后接单词的首音节,就因单词多变而非固定,例如,pretty doggie,pretty mommy,pretty girl,pretty flower or pretty dolly,等等。

在这些例子里,pre+ty串联的频率呈现五次,而ty+do等串联各自呈现的频率仅仅一次。

通过数学上特定处理,全体事件中某个事件出现频率之可能性,可以表达成概率。

在这里的讨论中,此即转移概率的概念来源。

由此,从经验和直觉,不难推知:单词内部音节串联呈现的转移概率,高于跨单词音节串联呈现的转移概率。

进而,这一概率分布信息上的差异,在理论上可以被婴儿用做聆听语音流时切分单词的线索。

需要指出,语音流中音节连接的转移概率(transitional probability),并不被心理语言学家视作单词切分的声学线索(acoustic cues)。

如前所述,转移概率是两个事件(此处是音节)相邻可能性的数量关系属性,而声学线索则特指音节串直接拥有的声波的物理关系属性,例如语调变化强弱变化等。

后者也可以成为单词切分的线索之一。

Saffran等人在1996年巧妙设计的一个实验,如今已成为经典的研究,(Saffran,Aslin, and Newport1996)。

在实验中,24位8个月大的美国英语家庭婴儿聆听两分钟连续的“训练语音流”,该语音流由四个三音节的人工“单词”随机排序组成,以每分钟270个音节/90个单词的速率连续朗读,其中一个片段纪录如下bidakupadotigolabubidakutupiropadoti…。

语音为人工合成的女声,朗读单调连续,没有任何声学线索,如停顿、强弱或音调变化。

由此,该语音串中唯一的单词切分线索是转移概率。

单词内音节对的转移概率为1,例如bida(bidaku是一个人工词),单词间音节对的转移概率为0.33,如kupa(bidaku与padoti是两个人工词)。

朗读完后立刻再给婴儿聆听另一段“测试语音流”。

所使用的音节集合(set),测试语音流与训练语音流完全相同,且两者均由四个“单词”的随机串联而成。

所不同的,测试语音流中两个为旧单词(即训练语音流中包含的单词),两个为新单词。

测试婴儿是否能区分出旧单词与新单词。

实验结果显示婴儿完全能区分。

对另一组24位8个月大的婴儿,Saffran等人调整了上述实验的设计,增加了单词区分难度。

训练语音流与第一个实验完全相同。

测试语音流也同样由四个单词随机排列而成,其中新旧单词各两个。

但这一次,测试语音流中新单词的构成与旧单词更相似,不仅其使用的单个音节都在旧单词里出现,而且其构成方法包含了旧单词的主要部分。

具体构成的方法如下,新单词的首音节是某一个旧单词的末音节,新单词的后两个音节是另一个旧单词的前两个音节。

例如,两个旧单词分别为bidaku/padoti,由此可生成一个新单词kupado。

这样新旧单词就更容易被混淆,显著增加了区分难度。

研究结果发现,婴儿同样完全能区分新旧单词。

事后回溯,读者或许会感觉这个实验很平凡。

但略仔细思考,其涵义丰富无比。

第一,实验中完全没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强化或反馈等变量操作,但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复杂学习。

由逻辑推理中的反例即可知,仅此一个实验,就摧毁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基石。

第二,仅仅随意聆听两分钟的语音流刺激,8个月大的婴儿就表现出明显的学习效果。

第三,输入是人工合成的单调语音流,没有一丝一毫母亲育儿式语言中那种情感的倾注、夸张、抑扬顿挫的音乐感,没有任何声学线索,婴儿仍旧表现出学习效果。

第四,完成这种学习任务,只能建立在大脑对转移概率的自动计算能力之上,或者说,建立在大脑对音节串联频率的自动统计能力之上;8个月大的婴儿仅仅两分钟的随意聆听就完成了,表明他们确实具有令成人恐惧的强大且复杂的统计计算能力(虽然数学是现代教育的必修科,数学恐惧症仍旧是现代成人社会的普遍现象)。

第五,最后,哲学史上科学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曾经明确地预见过婴儿具有这种卓越的学习能力。

这一简单巧妙的实验,证实了婴儿所具有的强大的“前无古人”而又古已有之的学习能力。

(Saffran et al.,1996a,b)对于最后这一点,虽然从老子到墨子到孔子到朱熹,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到杜威,从来没有人指出过婴儿卓越的学习能力,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文化典籍,研究人类社会本身,就会发现,每一个母亲,尤其是在她们初为人母的那种幸福和惊异中,都本能地同时深刻地里明白婴儿这种卓越的学习能力,在民间,在古希腊荷马和缪斯的神话谱系里,以及在达尔文理论的潜在命题里,婴儿的这种卓越的学习能力也是不言而喻的。

附言:让你的大脑略微活动,略微突破一点点惯性思维的束缚,你立刻就能知道,婴儿这种卓越的学习能力,这种卓越的天生的语言学习的能力,是完全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上的,而与读书没有丝毫关系,与阅读没有丝毫关系。

1990年代以来的20年中,心里语言学界与神经语言学界如火山喷涌的研究,如前述Saffran等人的研究,尽管万象纷呈,流派各异,结论歧分,但都可以概括出一个明显的共同的主题:婴幼儿通过聆听,表现出匪夷所思的语言学习能力;语言学习能力的关键基础,在于聆听,在于对大脑语音的加工,大脑对乐音的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