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常州的巨大变迁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的巨大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的巨大变迁

令狐采学创作岁月的流转时代的变迁令狐采学——改革开放以来的常州常州位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均穿城而过。

常州还是季子故里,近代工业发祥地,现代装备制造城,银领摇篮,科教名城。

土木工程学院土木0911班马中骏学号:0920104127前言:如果时光倒退三十年,当时的人们或许无法想象在这短短的三十年间常州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就好像我们无法预知一个婴儿的未来一样。

现在来回忆七八十年代时人们的“梦想”,总的来说可以概括成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结合今天的生活,很多人会发出会心的笑声,这笑声或许是甜美的,又或许是心酸的·····在这里,我主要会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来简单讲诉常州在近三十多年来走过的足迹。

正文:一.八十年代的常州“20世纪80年代的常州,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与荣耀:80年代初,常州与全国69个同类城市相比,常州的人均产值第一,财政收入第一;与24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相比,市区的劳动生产率仅次于上海,全国第二;财政收入超过了其中的10个城市。

1982年,全市职工人均创造工业总产值12009元,仅次于上海;职工人均创造财政收入为1580元,为全国第三。

1982年,常州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1983年,常州市区累计上缴国家财政收入达78.7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拨款的8.2倍。

1984年,常州撤销6个工业局,组建10个工业公司, 同年,常州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中国常利企业有限公司成立。

1986年,常州第一家私营企业常州高氏企业有限公司成立……”盯着这张老照片,看到这浓烟滚滚的工厂,感觉有些恍惚,作为一个九零后,脑海里并没有太多这种景象,但这的确是我的家乡在八十年代时候的景象。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常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有许多东西令父辈们难以释怀,在我小的时候常常听他们津津乐道。

家乡巨变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00

家乡巨变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00

家乡巨变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00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对比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发展面貌即可一目了然。

我的家乡是在江苏省常州市的金坛市,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阅历的增加对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愈加感触深刻。

下面我从家乡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这几个方面以小见大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从家乡的下辖地行政区划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的20年内一直是22乡、6镇从1998年开始家乡的行政区划就在进行一系列的变化,直到现在全市辖7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地方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将乡镇合并有利于政府人员的精兵简政,使得政府集中财力物力集中建设:也有利干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企业和个人向中心镇集中,进一步强化了中心镇的中心作用。

家乡的民主政治建设也有新尝试新突破,03年末,金坛市副市长就是江苏省实施共推公选县(市)长所产生的第一位市长。

时至今日,公推公选这种形式的选举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再扩大。

这体现了家乡的执政党在不断加大政治体制的改革,推进民主政治进程。

改革开放之前家乡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还没有受到过多的人为破坏,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不少地区以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惨痛的代价。

父辈的人常说他们小时候的河水是多么清澈,鱼虾是多么的丰富。

然而对于我辈人来说这种景象也许只在梦中出现过而已。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环境造成的极大的伤害,废气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中去,过去口以淘米洗菜的河流如今已变成臭气重天,农田的浇灌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在生态环境建设走了如此之大弯路之后,政府以及企业开始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制订了各项生态措施,例如水环境的专项整治以及城乡环境的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环境治理不会是立竿见影的,需要持续不断的财力物力的消耗以及科技创新的投入,因而经济发展又是支持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

演讲稿常州新貌

演讲稿常州新貌

演讲稿常州新貌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向大家介绍常州的新貌。

常州,作为
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出崭新的面貌。

接下来,我将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氛围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常州的新变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常州的城市建设。

近年来,常州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市的道路畅通无阻,绿化带和公园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同时,城市的建筑风格也焕然一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古老的建筑相得益彰,展现出了常州城市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其次,常州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常州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化的服务业蓬勃发展,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同时,常州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常州的文化氛围。

常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
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城市加大了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同时,常州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常州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常州的新貌无处不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氛围都展现出了
一座现代化城市的风采。

常州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共同期待常州的发展,共同努力,为常州的明天加油!谢谢大家!。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实践报告四篇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实践报告四篇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实践报告四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实践报告篇1 党和国家给我们的村子带来了成千上万的好处,他们给村子换了新衣,他们给了我们更好的生活,他们还让村里的男女老少懂得了许多知识。

我身在振太镇介牌村习兔河小组,几年前,柏油路铺到了村里,赶牛的老大爷呟喝着说:“这下,我放牛,就不怕被黄沙追捕啦!呵——呵——呵——”含着棒棒糖的小妹妹瞪着亮晶晶的小眼睛说:“这个糖好吃极了!是不是以后坐车就不用疼屁股了呀”在场的人们都张开大嘴巴开怀大笑……记忆难却的是今年的一个下雨天,为脱贫攻坚“站岗”的罗支书、夏阿姨……淋着冰凉的大雨来到了我家,我急忙请他们坐下,给他们洗水果、倒水……爸爸对他们说:“这么大的雨,还这么冷,辛苦你们了。

”他们一阵谈笑后就是谈一些家庭了解,我坐在一旁,也不敢出声,屏息倾听着,爸爸不慌不忙地跟他们谈起我们家茶树的问题……提起茶树,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我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去采茶时,从茶树上掉下的那一回,我为我那时的笨拙而想笑,又为我那个很久才能消失的伤痕而想哭。

那棵古老的茶树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慈祥。

但那时,有的人毫无条件地说,那棵茶树不是我家的了,妈妈知道后火气冲天……我什么也不说,嘟着嘴巴,一到伤心的时候就去摸摸那棵老茶树健壮而青绿的枝干,扶着她倾诉衷肠,用她的慈祥为我解愁。

一个星期五,罗支书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抽出时间来小组解决了我家“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

当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回到家的时候,妈妈说出茶树物归原主时,我的心情像“锦上添花”一般。

不过那时他们已经走了,我那颗炽热的心又被泼了一盆“冰水”,我还没有来得及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此事过了许多天,我又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上学,路上,我又看到了他们为解决村民的一些问题而奔波的身影,我抽动了嘴角,笑了。

是他们给了村里“和平”,是他们让我的心不再凄凉,是他们一直在默默关心着村子里的每家每户。

我想对他们说:“罗支书、夏阿姨……您们啊多像路边的那几盏灯啊!在路边不论春夏,不论风雨,不论寒热,不论昼夜,一直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别人做出贡献,我真为您们感到骄傲。

常州工业发展史

常州工业发展史

常州工业发展史常州作为江苏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其工业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不少的变迁和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常州的工业发展史。

一、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常州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的常州以轻纺、制造为主要产业。

1952年,常州建成了第一家国营纺织厂,为常州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常州先后建立了纺织、机械、化工等行业,逐渐壮大了工业规模。

二、迅猛发展期(1979年-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常州的工业发展迎来了迅猛的发展期。

特别是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常州的工业增长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这一时期,常州加大了对工业的投资力度,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推动了工业的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

机械制造、电子、化工等行业成为常州的支柱产业。

常州的工业规模和产值大幅度增长,工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和调整。

三、转型升级期(2001年-至今)进入21世纪,常州的工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常州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传统行业逐渐减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常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为常州的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常州已经成为一个以机械、电子、化工、新材料等为主导的现代工业城市。

总体来说,常州的工业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迅猛发展期和转型升级期三个阶段。

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城市,到一个工业规模庞大、产业结构优化的现代工业城市,常州的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未来,常州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工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打造更加繁荣发展的工业经济。

常州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常州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常州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答案:十年来对于常州,也是有着不小的变化。

十年间无数高楼平地起,常州的城市环境,道路环境,也在十年中不断的更迭变化,先是市中心附近的街道,同济立交桥拆掉修成了平桥,中吴大道翻修,变成了更加宽广的道路,常州的公园翻新,修建,一个个免费的公园对外开放,市中心的红梅公园,朝阳桥下的东坡公园,中吴大道上的蔷薇花园,青枫公园,滆湖公园,一个个假日的好去处,一个个野餐露营的好地方都是免费开放给常州的市民们去参观游玩的。

新的常州图书馆坐落在文化广场,作为常州的地标性建筑,常州图书馆十分的惊艳,能让第一眼看到的人就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瑰丽与宏大。

还有开通的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作为主要的室内交通之一,两条地铁线路基本上贯穿了常州的东西南北主要线路,让常州市民的出行更加的方便快捷。

十年间的变化当然不止于此,十年前的消费水平,现如今的消费水平,十年前的教育条件,现在如今的教育条件,十年前的基础设置,现如今的基础设施,这一切的一切在这十年的时间里都有着极大的改变。

作为在常州长大的孩子,很有幸,能够见证到这座城市的成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常州工业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常州工业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常州工业篇(一)江南春早【口播】深度撞击,打开新闻背后的问号。

在江苏省的版图上,常州面积很小,人多地少,资源匮乏。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上世纪80年代,却是整个中国的经济样板。

一个仅有50万人口的江南小城,将自己的影响几乎延伸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开启了“中小城市学常州”的辉煌篇章。

遗憾的是,这种舍我其谁的领先优势,在后来的二十年间逐渐被人拉平甚至超越。

直到如今,常州人还在反思那段改革之初的流金岁月:我们为什么能创造工业经济的神话?又是怎样放慢了前进的步伐?30年流年似水,留下了太多的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同期声】电视纪录片《话说运河》片段 15秒运河两岸,烟囱林立,厂房如织,这就是常州了。

近年来,常州在全国颇有点名气。

常州之所以从一座中等城市成为明星城市,主要在于发展工业的速度……(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30秒)【正文】电视纪录片《话说运河》摄制组到达常州的1985年,这片只占江苏省国土面积4%的地方,创造了全省一半的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

作为全国中小城市的经济样板,常州在80年代初就形成了以纺织、轻工、电子、机械加工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拥有2500多家工业企业,职工25万余人,年产值超过50亿元。

“两绒两卡”、柴油机、拖拉机等产品享誉全国,一座名闻遐迩的明星城市正在冉冉升起。

常州人创造奇迹的故事,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叙述呢?(白闪)【正文】路,有时是被逼出来的。

地处长三角的常州,从来就不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地方企业多、小型企业多、集体企业多。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三多”加上比周边城市更加灵活的政策,给起跑期的常州留下了充裕的施展空间。

【同期声】原常州市常务副市长汤永安因为这三多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计划经济的夹缝里穿来穿去,才有发展空间。

(比如)南京有10个单位,一个单位一个产品,他们都是拳头工厂,互不联系,工艺上重复,效果很差。

我自己组织很多工厂跟它干,把许多工厂并起来跟它干,我们可以地方上城市建设给它修路,你们能修路吗?我们能弄自来水给它通水,你们能通水吗?我们的公用设施为工业服务,这样别的城市就搞不过我们。

常州发展史总结汇报

常州发展史总结汇报

常州发展史总结汇报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

下面是对常州发展史的一个1000字的总结汇报:常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早期的历史中,常州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州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在古代,常州是吴国的一部分,也是吴越文化的核心地区。

在东晋时期,常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和港口,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隋唐时期,常州成为了江南的首府之一,同样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特别是在宋代,常州逐渐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被誉为“东南小苏州”,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入近代,常州的发展受到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19世纪中叶,常州成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重要战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在这一时期,常州的人民表现出坚韧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逐渐恢复了城市的繁荣。

20世纪初,常州成为了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工业城市。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常州的工业发展进一步加速。

特别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常州成为了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基地,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常州还在机械制造、化工、电子等行业有着显著的发展。

近年来,常州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常州成功地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变。

特别是在IT和生物医药行业,常州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基地之一。

此外,常州还加大了对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投资,推动了城市的综合发展。

最近,常州还积极参与了“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合作。

通过对常州发展史的总结,可以看出常州在过去的几百年中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革,但始终保持了一个坚韧的精神和奋斗的意志。

今天的常州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富有活力和创新的精神。

相信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常州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月的流转时代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的常州
常州位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
地处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均穿城而过。

常州还是季子故里,近代工业发祥地,现代装备制造城,
银领摇篮,科教名城。

土木工程学院土木0911班马中骏学号:0920104127 前言:
如果时光倒退三十年,当时的人们或许无法想象在这短短的三十年间常州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就好像我们无法预知一个婴儿的未来一样。

现在来回忆七八十年代时人们的“梦想”,总的来说可以概括成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结合今天的生活,很多人会发出会心的笑声,这笑声或许是甜美的,又或许是心酸的··
在这里,我主要会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来简单讲诉常州在近三十多年来走过的足迹。

正文:
一.八十年代的常州
“20世纪80年代的常州,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与荣耀:
80年代初,常州与全国69个同类城市相比,常州的人均产值第一,财政收入第一;与24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相比,市区的劳动生产率仅次于上海,全国第二;财政收入超过了其中的10个城市。

1982年,全市职工人均创造工业总产值12009元,仅次于上海;职工人均创造财政收入为1580元,为全国第三。

1982年,常州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1983年,常州市区累计上缴国家财政收入达78.7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拨款的8.2倍。

1984年,常州撤销6个工业局,组建10个工业公司, 同年,常
州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中
国常利企业有限公司成立。

1986年,常州第一家私
营企业常州高氏企业有限
公司成立……”
盯着这张老照片,看到这浓烟滚滚的工厂,感觉有些恍惚,作为一个九零后,脑海里并没有太多这种景象,但这的确是我的家乡在八十年代时候的景象。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常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有许多东西令父辈们难以释怀,在我小的时候常常听他们津津乐道。

比如说“香港摊”。

“香港摊”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这绝不是号称东方之珠,那真正意义上的香港某一隅之摊头,而是名噪一时的常州迎春市场。

因其市场繁荣,商品集中齐全,像香
港人集中摆摊做生意的模式,故取名
“香港摊”。

其实,常州人喊“香港摊”,
除了有香港人那种生意模式因素之
外,还另有其它两个原因。

一是,市场经营着许多当时从
香港舶来的时髦物品,如色样别致,
款式新颖的服装、长筒丝袜、折叠伞、轻巧灵便的气体打火机等,品种繁多,一应俱全。

二是,一个“摊”字让常州人愿意靠近。

“摊”字左边是手,右边是难,当作名词用时,如水果摊、食品摊等让人感觉它盈利不大,还可以讨价还价。

由于物美价廉,花样品种充裕,迎春市场一度生意火爆,成为龙城市民购物的乐园。

白天人头攒动,夜晚灯火辉煌。

姑娘们买了一件称心的衣服或皮包时,有人问及在哪买的,回答多半是“香港摊头的”,或说“港摊上的”,口气显示出在那个年代买“香港摊”上的物品绝对是一种时尚。

随着城市的改造和九龙、九洲、路桥等小商品市场的逐一建成,“香港摊”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兴旺,终究是常州一段时间内市场商贸流通繁荣的缩影。

二·九十年代的常州
九十年代,可谓轰轰烈烈,就像灯火辉煌的列车在夜里一闪而过,给乘客留下的是若有所失的晕眩感。

九十年代,是属于我们父辈们的年代,他们的努力与辛劳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很多的变化。

我想他们现在听到蔡琴、张雨生的歌,脑海里应该还会浮现出年青时的激情。

九十年代也是我们的年代,
我和我的同龄人们第一次
触摸到了这个世界。

不过在我依稀的记忆中,
九十年代的常州就是从我最小的时候有还算蓝的天,还算清的水变成了我长大一些时候的灰色
的天和泛着恶臭的水··
当然也不全是这样,我也见证了更多的高楼拔地而起,看到了商城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常,人们会发现又有许多闻所未闻的东西出现在货架上。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父母讲过的关于电子手表的事(很抱歉我找不到相关的图片),在八十年代,手上带一块广州带回来的电子手表那是一件很新潮的事,而当时光流转到九十年代,那种低端的电子手表随处可见,已然成了小孩子的玩物。

从常州人这种生活细节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常州生活状态的变化。

人们在接受着各种新事物的同时,其接受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变强。

这些都使得常州人有理由憧憬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一种更加舒适的生活状态,而且,一切并不遥远。

三·二十一世纪的常州
这是我记忆最清楚的部分,也是最令人惊叹的部分,这时常州的发展的确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不要说多年没有回家乡的常州人会惊呼不认识了,就连不大经常上街的老常州外出迷路也是常有的事。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触动来自于生活环境的巨大改观。

今天的常州,原来的东、西大街和解放路被宽阔繁华的延陵路所代替;原来的打索巷、西庙沟、成全巷、大、小火弄被美丽气派的晋陵
路所代替;南北大街、东西横街、广化桥、怀德桥、同济桥等等早已不知去向,统统被宽广平坦的大道和现代化的大桥所代替。

道路两边高楼林立,路上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来来往往的车辆,似乎天天在过节。

经过延陵路、西瀛里、青果巷、晋陵路、桃园路等,看到到处是假山、亭台、雕塑和奇花异草。

设计者把城市改造与发展园林景观文化、旅游、商贸相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品位,人们可以随时休憩游览,真是一路风景一路画,让人留连忘返。

近几年来常州不断加大对旅游的投入,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修整历史古迹,建成中华恐龙园、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天宁风景名胜区、淹城文化旅游区等一批新景点。

为了满足市民健身休闲娱乐的需求,政府又新建了一批开放式公园,如人民公园、兰园、芦墅公园、荆川公园、五星公园、翠
竹公园等,使市民
的家门口随处可
见公园式的景观,
也使得常州向园
林城市有力迈进
(当然,这些公园
包括原来的一些
公园都是免费开放的)。

这些开放式公园各有特色,值得一游。

地处闹市的人民公园,一进公园会给人一种山回路转的感觉,漫步园中,喷泉、小桥、草地、绿树,移步换景,富有意境,季子亭、浩然亭、
落星亭,乃至贞节牌坊,触发怀古之幽思。

细心的游客不难发现,各种树木都挂着铭牌,介绍植物名称、产地、特性,在游玩中还可以学到不少植物知识,加上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红花绿草,回环堤岸,阵阵美乐,使这里终日游人如织。

城市的管理者们对城市的改造、布局的意识不断深化,使得常州在蜕变。

当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环境的巨大改观是有目共睹的,我想这不光光是我,也是所有常州人这几年来最大的体会。

蓝天和绿水又回来了。

自然地,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现在的常州还“在路上”。

当一座更美丽的常州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应该没有人会惊讶吧!
后记:
我想用一位常州老人的话来结束我的文章“常州是个好地方,虽然没有气势雄伟的高山,没有汹涌澎湃的大海,也没有象苏州狮子林、拙政园那样举世闻名的园林风光,但常州却是一座历史名城,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常州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有国内外罕见的最为古老的地面城池--淹城遗址;有建于唐代、号称“东南第一丛林”的天宁寺;有因苏东坡来常州并泊舟而得名的舣舟亭;有始建于北宋的文笔塔;有建于唐昭宗年间的红梅阁等。

虽说常州有辉煌的历史,但在我的记忆中解放前的常州却是一个小得可怜,落后得要命的地方:整个城区面积只有8.5平方公里,城内没有高楼大厦,民房低矮简陋,道路尽是石块、石皮和泥路,街道狭窄泥泞。

要说玩,除了天宁寺尚有些香火,只有荒凉的淹城和冷清的荆川墓,整个城不用半天就可玩遍,常州实在没有什么好玩的,她还是一座地理资源一直没有被开垦
的处女地。


这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或许也是许多常州人的心声,这座城市值得每一个常州市民去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