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航海宝船
七下西洋,功不可没的郑和宝船

七下西洋,功不可没的郑和宝船作者:暂无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18年第10期1405 年7 月11 日,晴空万里。
江苏太仓刘家港码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此处水路畅通,商人云集,贸易发达,成为永乐年间盛极一时的“天下第一码头”。
这一天,码头边停泊着南京、太仓、福建等地制造的各种海船,其中几艘大船尤其雄伟壮观,众星捧月般地围拢在一艘宝船周围。
只见此船艏尖艉宽,底部也是尖尖的,两头高高翘起。
船上有九根桅杆,张挂着十二面风帆。
这是典型的福船,吃水深,长于破浪远航。
宝船船身彩绘了鲜艳的图案,船尾的鸟图也象征着好兆头。
船首装饰着兽首雕像,两侧还安装了活灵活现的船眼。
仔细看,眼珠都是朝上的。
民间有个习俗,会通过船眼眼珠的朝向来区分船只类别。
比如,眼珠朝上代表了天子的官船,眼珠朝前看的就是寻常商船,而朝下看的就是捕鱼的渔船。
此时,老百姓的目光都汇聚在宝船的船头,只见那里傲立着一位身穿朝服,丰神俊朗的男子,此刻他手扶宝剑,目光深邃而坚毅。
不说你也能猜到,他就是家喻户晓的三宝太监郑和。
受永乐皇帝派遣,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
这年郑和才34 岁,却已久经历练,不仅懂兵法、有谋略,还精通航海技术,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
正是由于他的才能、素养无人能及,因而被皇帝委以重任。
随行者有水手、翻译、大夫和护船的士兵,共两万多人,船只两百多艘。
身材高大的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挥舞着令旗,一声“起航”之后,满载着金银珠宝、丝绸、茶叶等名贵物品的船队向着大海深处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一连数天,航行顺风又顺水。
郑和站在船头观察船队,眺望海况。
放眼望去,两百多艘船舶按队形排列,就像一只展开翅膀的大鸟。
郑和乘坐的宝船位于船队中心,周围有负责作战联络的座船,最外侧有前哨、左右后哨等护航巡逻队。
其他粮船、马船等位列于周边战船之内,以便保护。
船队依靠季风和海流的助推,快速向着西洋方向航行。
我国古代所说的“西洋”和“东洋”实际上是以南海为界,南海以东是“东洋”,南海以西是“西洋”。
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影响:
加强了明朝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友好往来,使明帝国 威震海内外;但也给明朝政府造成巨大的财政经济负担。
在西方,西班牙国王同意哥伦布的航海探险请求时,不 仅封他为贵族暨大西洋海军元帅,更准他担任未来所发现的岛 屿和陆地的总督,而且这些头衔都将世袭。此外,新发现土地 上产品的归他所有;他也能参与新土地上所有的商业活动。远 航探险不仅可以带来荣誉,更可以致富。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 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的产品, 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 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 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
随行人员的 数量
出海人数最多时达 27800人
最多一次1000余 人
海船长151.8米,宽61.6米 海船长24.5米,宽6米 宝船载重量约1500吨 旗舰“圣玛丽亚”号载重120吨
哥伦布航海途径的主要地点:
哥伦布航海从西班牙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巴哈马群岛、海地岛 等岛屿
最远到达: 美洲
郑和下西洋途径的主要地点:
哥伦布航海:
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使世界开始走向 整体;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但也给拉美人民打来了灾难;推动全 球动植物品种的交流。
性质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出现了西方殖民航海模式。这一模 式的特征是:以掠夺贵金属、土地和进行殖民统治为目标, 以武力征服为手段,强制改变当地人民信仰,摧毁当地固 有文化。按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的论证,郑和船队 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船队;但郑和留下的是和平、 友谊、互利贸易和相互尊重;而西方航海模式留下的是血 与火的征服与摧毁。 ——黄晴《郑和属于世界》
郑和宝船船队概况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宝船船队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
它在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大型海军舰队中的旗舰,为整个船队的主体船舶。
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建造过程中还不断采用了当时最新的技术。
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
它在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大型海军舰队中的旗舰,为整个船队的主体船舶。
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建造过程中还不断采用了当时最新的技术。
如防水隔舱,仿自竹子多节的结构,这一做法同时也增加了宝船的强度。
另外,宝船使用了可以升降的平衡舵,产生额外的平稳度,就像额外的龙骨一样。
平衡舵就像许多安在船尾桩前面的舵一样,安在船尾桩后面,以使宝船这样大的船舶易于驾驶和控制。
虽然宝船上装备有24座射程达到800或900英尺的铜炮,但它并不能称作战船,因为它没有为海战而设计的高台或延伸出去的厚板。
事实上,宝船是为了装载各种宝物而设计的。
船上有供朝廷特使使用的豪华舱房,并且配有有露台和附栏杆的轩堂及前厅。
宝船的船舱则载满了用来跟外国交换的高级丝绸和瓷器。
宝船船身雕绘着鲜丽的图案,船首装饰着兽头雕像及目光炯炯的龙睛,在船尾则饰以龙凤纹和鹰、球等图案,象征着好彩头。
船的底部涂有白漆,接近吃水线的地方,则是一个太极图案。
(图5郑和宝船模型)船队船只概况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一支庞大的特混舰队,最多时有200余艘,是15世纪世界上最大和最完备的船队。
其船舶种类大致可分为六种。
1、宝船:是船队中最大最主要的船舶,相当于现代的旗舰或主力舰,搭载船队指挥人员和外国使者,是整个船队的核心。
2、粮船:主要用于运输船队所需粮食和后勤供应物品,使船队沿途能得到充分的补给,相当于现代的干货补给船。
3、坐船:全称战座船,是船队中的大型护航主力战船,为军事指挥人员及幕僚乘坐。
也可作为分遣护航舰队中的指挥船。
4、马船:也称作马快船,是进行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马匹等军需物资的兼用船。
5、战船:船型相对坐船较小,专用于护航和作战。
6、水船:是船队中专门用于贮存、运载淡水的辅助船。
郑和宝船

郑和宝船是供郑和船队的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 节乘座。同时,用它来装运宝物,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 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 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 品。为此,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
2.郑和宝船的建造结构
郑和宝船的桅帆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帆篷面上带着撑 条相当于筋的加固作用。二千料船的远洋船型上采取“底尖上阔”的结构, 船 头昂船尾高。 船体结构上设了多道横舱壁,把一整个舱按功能分割成多个小舱,多的二十 八舱,少的也有二十三舱,这不仅有加强结构和分舱水密抗沉的作用,使船 舶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分割舱段分类载货,满足不同功能的 使用要求。 二千料海船采用全木结构。明代船舶工艺发展到有锹钉、铁锔、铲钉、 蚂蟥钉等,使复杂的木结构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加固 在一起,不至于“散架”。上二千料郑和宝船基本船型为福船,外形为小方 首,宽平艉。建筑形式属于楼船,主甲板中部有一层甲板室形成舯(意:中) 楼,设了舷墙,艉(意:尾,记者注)部有三层艉楼,艏(意:首)部有二层通 透性的艏楼。自底舱到甲板上,共分为五层。 船艏正面有威武的虎头浮雕,两舷侧前部有庄严的飞龙浮雕或彩绘,后 部有凤凰彩绘,艉部板上方绘有展翅欲飞的大鹏鸟。
4.郑和宝船的船型结构分析
船形结构:底尖上阔、首昂艉高+横舱壁 船形影响船速和船体的平稳。 郑和宝船采用的是底尖上阔,首昂艉高的船形。郑明说,这种船形在 恶劣海面控制平稳的性能较高,而且当时在船的底舱压载了土石,稳 定性可以说在当时首屈一指。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郑和宝船还使 用了梗水木和两舷披水板。这种面向船舷方向的木板可以进一步减小 船体向两侧晃动的幅度。郑明告诉记者,研究发现,郑和宝船还根据 不同船型和航区在船的主尺度比例设计上也有所不同,以兼顾快速性 和稳定性。大抵运输船更强调平稳,而兵船更强调速度。郑和宝船的 船体结构还有一个当时独一无二的设计就是设有多道横舱壁。用木板 将船内隔成不同船舱,并且彼此密封。这样不仅加强了船的结构,而 且具有分舱水密抗沉作用。这种设计还有利于分类载货。例如茶叶、 丝绸、各国进贡宝物都可以分开存放。
郑和下西洋的船都有哪些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郑和下西洋的船都有哪些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郑和下西洋的船只从名称和作用上来区分,一共有五种类型的船只。
第一类,这类型的船叫做“宝船”。
这种船只在整个航海行程中只有很少数量的,据不完全统计,估计在郑和下西洋的整个行程中,总共出现的数量不超过65艘。
这种船只的特点是很大,其体积远远超于一般的船只,一次性可以容纳上千人。
宝船的舵比一般的船都要大,需要两、三百人才能拉动,这种船的作用主要是容纳空间大,可以载物或者载人,在当时算是比较大的,能上宝船的人除却主要的指挥还有一些外国使臣等。
第二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马船”。
它的体积相对宝船来说要小很多,马船的主要用途是运输船,一些货品、物件等等都是放置在马船上的。
第三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粮船”。
这种船的功用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是用来运输粮草的,这些多士兵的出征,必须在物资上有一定的配备,这些物资几乎全部存放在粮船之上。
第四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水船”。
这里几乎是将士们的住所。
第五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战船”。
体积相对来说最小,灵活轻便,如果遇到突发战争,可以用来对敌。
郑和下西洋在位皇帝是谁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出行船只最多、航海时间最久、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海上航行,甚至比起欧洲来说,中国的航海事业足足领先了近一百年。
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令世界各国为之瞩目,同时向世界各国传达了明朝实力强盛、明朝不容小觑的现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范围内的伟大的壮举之一。
郑和之所以能够成功下西洋,除却郑和本人能力出众以外,同样离不开明朝在位皇帝的大力支持,如果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支持,郑和下西洋很难成行。
那么郑和下西洋在位皇帝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支持郑和下西洋呢?图片来源于网络朱棣,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曾为燕王。
公元1376年,朱棣来到凤阳老家,在此处住了将近四年多,这一段民间生活对朱棣的影响极大,让他有了想要改善民间疾苦的宏伟愿望。
郑和在宝船航行的意义是什么?

郑和在宝船航行的意义是什么?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提高。
然而,在熠熠生辉的现代背景下,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大航海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和宝船航行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海外扩张政策的体现,我们有必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探寻背后的深层意义。
一、拉近不同文明之间的距离宝船是当时古代东亚最大、最先进的船舶,装载了中国的文化和物资,以及神秘的天文仪器和独特的航海技术,穿梭于世界各地的海洋之间。
因为宝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出现让中国文化和其他不同的文明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促进了宗教、贸易等各方面的交流。
郑和在宝船航行的过程中,还曾经传授中国的数学、天文、医学、农学等技术,对当地文化的推广发挥了积极的效果。
二、彰显当时中国海上扩张的野心宝船是当时中国用来展示国家海洋实力的最好方式,因此,郑和的宝船航行背后不单纯只是出于商业考量,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对外扩张和文化输出的一个表现和奉承。
郑和在航行过程中穿越了东南亚、南亚、东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标志着当时中国海上扩张的野心和渴望,为后来的国家航海切开了道路,打下了基础。
三、兼具战略意义和文化影响力要想实现海洋能力的强大,就得兼具战略意义和文化影响力。
宝船首先满足了中国向外对外扩张的战略需求,其次它所展示的无穷文化魅力,更是深刻影响到了海外文化,为中国在海外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四、提高了中国海洋实力中国地形以山丘为主,而海洋是具有巨大战略和经济地位和价值的。
远古时期的中国有着难以想象的海洋扩张野心。
一直以来,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主要来自内陆,但海洋战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实行。
郑和的宝船航行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海洋上的地位。
它不仅为中国海洋实力的提高提供了机遇,而且也是中国建立海外网络的一个早期示范,为今后的中国海洋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延续了中国文化的传承郑和通过宝船航行,不光让自己和船队的海上生活经历得以延续,同时也让他带上了中国文化和科技的特殊使命。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

材料表达的观点
1)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于炫耀明朝军 事的强大和国家的富强
(
(2)认为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有损国家利益.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1.在政治上,扩大了明朝的在海外的影响, 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宣扬 了中华文化。
2.在经济上,官方朝贡贸易没有促进社会经 济的发展,反而劳民伤财 ,也正是这一 航海动机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经济差距,但 同时中国航海的和平稳定发展模式,与西 方的暴力掠夺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郑和宝船与哥伦布船队旗舰的模型对比
战船
粮船
水船
大宝船
马船
坐船
飞 燕 阵 编 队
明成祖时中国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强盛, 是当时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
郑和航海与哥伦布航海的规模:
项目 时间 出航次数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1405年— 1433年 7 1492年— 1504年 4 比较 早87年,长 16年 多 3次
评一评:结合以下材料请你们双方互相评价远洋航海的影响。 “三宝下西洋,费钱银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 而回,于国家何益?”——《殊域周咨录》 郑和的出使远航,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 罕见的壮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 的交流。——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 代· 明时期》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 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 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 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 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 发展。”——《共产党宣言》 麦哲伦第一个完成了环球航行,在他的死亡之所──菲律 宾的马克坦岛,菲律宾人民建立了巨大的纪念碑来纪念民族英 雄拉普拉普,因为他在战斗中打死了麦哲伦。拉普拉普是菲律 宾第一位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而麦哲伦则作为一个残忍暴虐、 贪得无厌的侵略分子载入菲律宾的史册。
郑和船队世界上第一支远洋船队

郑和船队世界上第一支远洋船队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一支特混舰队,最多时有200余艘,是15世纪世界上最大和最完备的船队。
其船舶种类大致可分为六种。
1、宝船:是船队中最大的最主要的船舶,相当于当今旗舰或主力舰,为领导成员和外国使所乘坐,为船队的核心。
2、马船:又称马快船,是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马匹等军需物资的兼用船。
3、粮船:主要用于运输船队所需粮食和后勤供应物品,使船队沿途能得到充分的补给,相当于今日的干货补给船。
4、坐船:全称战座船,是船队中的大型护航主力战船,为军事指挥人员及幕僚乘坐。
亦可作为分遣护航舰队中的指挥船。
5、战船:船型比坐船小,为专任护航和作战之用。
6、水船:为专门贮藏、运载淡水用的辅助船。
郑和船队全体船员最多时为27000余人,必须有严密的编制、科学的分工与管制,才能严整有序。
据《瀛涯胜览》记载,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其船队人员有:"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梢、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
其中,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名,指挥九十三员,都指挥二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一百零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阴阳官一员,教谕一员,舍人二员,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员名,余丁二名,正使太监七名,监承五员,少监十员内官、内使五十三员。
"此处所记者,侧重于领导管理人员。
而祝允明在《前闻记》中"下西洋"条所记的随行人员,则侧重航行技术人员的分工,计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木*、搭材等匠,水手,民梢人等,共二万七千五百五十员名。
郑和船队实质上是一支庞大的特混舰队。
曾有人力图回避船队的军事力量,似乎认为这与郑和下西洋的和平外交、友好往来的使命相悖。
历史事实已证明了有一定武装力量和执行和平使命并不矛盾。
在当时,郑和船队具有一定的武装自卫力量是远洋航行所必不可少的。
英国学者李约瑟对郑和船队曾有如下评价:"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比明代海军匹敌!郑和船队之"宝船"长宽尺度(公尺):125.6x50.94功用:郑和乘坐的指挥船,是属于安全远洋航行的福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航海宝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
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
第一种类型叫"宝船"。
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
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
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第二种叫"马船"。
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
第三种叫"粮船"。
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
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
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
分工细致,种类较多。
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按照船队编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
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是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
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
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史书记载,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
依据这一尺度,郑和宝船将长达135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
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
如此庞大的船队显示了明代中国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
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少将是中国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潜心研究郑和宝船多年。
郑少将表示,虽然史书记载的大号宝船据推算排水量近2万吨,但实际伴随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主要船型是“长61.2米,宽13.8米,排水量1000余吨”的“二千料宝船”。
这种宝船拥有在当时极为先进的工艺水平。
动力推进系统:硬帆+旋转橹木帆船在海上的行动主要依靠风帆借助风力以及水手划水。
在动力推进系统的这两个重要的环节郑和宝船都采用了独特的设计。
首先,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使用了硬帆结构,帆篷面带有撑条。
这种帆虽然较重升起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使船速提高。
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与船桨不同,郑和宝船在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
这种长橹入水深,多人摇摆,橹在水下半旋转的动作类似今天的螺旋桨,推进效率较高。
在无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相当航速,而且橹在船外的涉水面积小,适应在狭窄港湾拥挤水域航行。
船形结构:底尖上阔、首昂艉高+横舱壁船形影响船速和船体的平稳。
郑和宝船采用的是底尖上阔,首昂艉高的船形。
郑明说,这种船形在恶劣海面控制平稳的性能较高,而且当时在船的底舱压载了土石,稳定性可以说在当时首屈一指。
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郑和宝船还使用了梗水木和两舷披水板。
这种面向船舷方向的木板可以进一步减小船体向两侧晃动的幅度。
郑明告诉记者,研究发现,郑和宝船还根据不同船型和航区在船的主尺度比例设计上也有所不同,以兼顾快速性和稳定性。
大抵运输船更强调平稳,而兵船更强调速度。
郑和宝船的船体结构还有一个当时独一无二的设计就是设有多道横舱壁。
用木板将船内隔成不同船舱,并且彼此密封。
这样不仅加强了船的结构,而且具有分舱水密抗沉作用。
这种设计还有利于分类载货。
例如茶叶、丝绸、各国进贡宝物都可以分开存放。
船用装置:开孔舵与巨锚船在海面航行主要靠船舵控制方向。
郑和宝船的船舵采用可以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
船在深水区航行,遇到大风浪或者乱流的时候,将舵叶下缘降到船底以下,可以使舵不受影响;而在浅水区航行或者锚泊时候则可将舵提升到高位,不致搁浅损伤舵叶。
而且郑和宝船的船舵是平衡舵。
这是继承宋代的发明,操控比较轻便,而明代又进一步发明了开孔舵,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
在郑和宝船上,带爪木杆石锭(锚)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普遍用在海船上,还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
郑明介绍说,早在汉代,中华木帆船建造工艺就使用榫接铁钉综合技术。
明代船舶工艺发展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较复杂的木结构可以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上卡加固,从而使中华古木帆船的尺度、吨位、性能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郑和的特混编队指挥编队的航行与作战,是军事航海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郑和在500多年前,能运用自如地率领庞大的船队往来亚非航线上,对古代的军事航海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实有进行探讨的必要。
(一)船队的种类与编制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一支特混舰队,最多时有200余艘,是15世纪世界上最大和最完备的船队。
其船舶种类大致可分为六种。
1、宝船:是船队中最大的最主要的船舶,相当于当今旗舰或主力舰,为领导成员和外国使凶所乘坐,为船队的核心。
2、马船:又称马快船,是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马匹等军需物资的兼用船。
3、粮船:主要用于运输船队所需粮食和后勤供应物品,使船队沿途能得到充分的补给,相当于今日的干货补给船。
4、坐船:全称战座船,是船队中的大型护航主力战船,为军事指挥人员及幕僚乘坐。
亦可作为分遣护航舰队中的指挥船。
5、战船:船型比坐船小,为专任护航和作战之用。
6、水船:为专门贮藏、运载淡水用的辅助船。
郑和船队全体船员最多时为27000余人,必须有严密的编制、科学的分工与管制,才能严整有序。
据《瀛涯胜览》记载,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其船队人员有:"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梢、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
其中,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名,指挥九十三员,都指挥二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一百零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阴阳官一员,教谕一员,舍人二员,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员名,余丁二名,正使太监七名,监承五员,少监十员内官、内使五十三员。
"此处所记者,侧重于领导管理人员。
而祝允明在《前闻记》中"下西洋"条所记的随行人员,则侧重航行技术人员的分工,计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木匠、搭材等匠,水手,民梢人等,共二万七千五百五十员名。
综上所述,可看出船队的编制可分为四大职能部门,用现代语可称为"中心”。
1、指挥决策中心:主要人员有正、副使太监和少监、内监等,是掌握全船队航行、外交作战、贸易等重大行动决策和指挥中枢机构。
2、航海业务中心:主要人员有火长、舵工、班碇手、水手、民梢、阴阳宫、铁锚、木*,搭材等航海与帆缆等技术人员。
其中,火长负责全船的航行安全,类似当今商船的船长或驾驶员或军舰上的航海长。
舵工在火长的指挥下操舵。
班碇手负责起抛锚和离靠码头的操作。
水手、民梢负责升落风帆、摇橹划奖和日常清洁保养工作。
阴阳官负责观测天象,预报气象。
铁锚,木*,搭材等匠,负责打造修理铁木器材设备。
3、外事、后勤中心:有负责外事活动、礼宾工作的鸿胪寺序班,对外宣传的教谕,教管钱粮和后勤供应的户部郎中,负责翻译的通事,负责采购供应的买办,负责会计出纳的书算手,起草文书的舍人,负责防治疾病的医官、医士等。
4、军事护航中心:有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旗校、勇士、力士、军力、余丁等各级军事人员。
主要负责航行或停泊中的外部安全,防御敌对武装和海盗的侵袭。
郑和船队实质上是一支庞大的特混舰队。
曾有人力图回避船队的军事力量,似乎认为这与郑和下西洋的和平外交、友好往来的使命相悖。
历史事实已证明了有一定武装力量和执行和平使命并不好盾。
在当时,郑和船队具有一定的武装自卫力量是远洋航行所必不可少的。
英国学者李约瑟对郑和船队曾有如下评价:"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比明代海军匹敌"①(二)船队队形一支庞大的特混舰队,在航行中必须以一定的队形前进。
以保持井然有序和便于指挥。
郑和船队的编队,有大*和分*之分,大*即指全部船队的编队,分*是指部分船舶的编队(相当于现代的分舰队)。
明代船舶编队一般以5-10艘为一*。
大*与*的编队方法是比较灵活的,既可分,又可合,可在同一时间内分赴各地进行活动。
至于郑和船队的具体队形,在一般史料史未记载,而仅在《三宝太监西洋记》中有所述及,摘录如下:"每日行船,以四帅字号船为中军帐;以宝船三十二只为中军营,环绕帐外;以坐船三百号,分前后左右四营环绕中军营外。
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前哨,出前营之前,以马船一百号实其后,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左哨,列于左,人字一撇撇开去,如鸟舒左翼;以粮船六十号,从前哨尾起,斜曳开列到左哨头止;又以马船一百号副于中;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右哨,列于右,人字一捺捺开去,如鸟舒右翼。
以粮船六十号从前哨尾起,斜曳开到右哨头止;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后哨,留后分二队,如燕尾形;马船一百号当其当;以粮船六十号从左哨头起,斜曳收到后哨头止,如人有左肋;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以粮船六十叼从右哨头起,斜曳收到后哨头止,如人有右肋;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
据上文由张维华主编的《郑和下西洋》一书中有一编队示意图,②酷似一个"贵"字形。
这种队形与现代舰船的大型编队的航行序列卫幕队形很相似。
队形最前方有前卫成人字队(或雁行队),而主力舰(旗舰)的大本营居中《相当于中军帐》,左右翼有展开的方位队,如鸟之舒两翼,大本营的主力舰周围还有卫幕舰任保卫,警戒之责。
舰队的尾翼也有护卫舰警戒。
这种船队的队形有下列优点:1、由帅字号船组成的中军帐,处于队形的核心,能环视周围各船队形,便于实施统一指挥。
它优于单一队形,如单纵队、双纵队或单横队队形,避免了队形过长或过宽,首尾、左右不能相顾的缺陷。
2、船队的前后左右均有战船形成卫幕,有利于保卫中军帐及辅助船的安全。
遇有战斗情况,位于四周的卫幕舰船易于展开迎敌。
3、当遇有敌舰从队后来袭时,只要各船根据统一令,原地调头,首雁形分为为燕尾形,原来的后燕尾开变换为首雁形队,可使整编队迅速转成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