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日志是如何被毁的

合集下载

郑和下西洋终结——探析仁宣两朝停航法令

郑和下西洋终结——探析仁宣两朝停航法令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摘 要郑和下西洋,使得明朝皇帝的天威达及海外。

海外各国纷纷成为明的藩属国,并派遣使臣随船队来中国,与中国进行贸易活动。

册封和朝贡制度,使得这种贸易更加繁荣。

不过,此时繁荣的对外贸易仅仅局限在官方贸易,私人贸易仍然是被法律禁止的。

但其后的仁宣两朝,却相继颁布了停航法令,使得大规模航海活动从此停止。

根据对历史记载的深度解析,能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并非如传统观点所言,劳民伤财,却挽救了当时的钞法危机。

而一切的根源,却这是因为当时的文官集团所造成的层层阻力。

政治上,宦官因为明朝特有的厂卫制度,拥有了法外之权;因为郑和下西洋,拥有了军事和财政上的权力。

而通过内阁组建重新获得相权的文官集团,则需要抑制因航海而发展起来的宦官势力。

经济上,伴随航海运动进行的国家垄断贸易,压制了大地主和商人阶层私人走私贸易的利润,文官集团正是他们利益的代表。

而当时被文官痛恨的以物代俸政策,折俸的苏木胡椒,与郑和下西洋活动直接关联。

文官为了自己切身的利益,也必然会奋起反击。

文化上,文官推崇的日渐内敛的理学思想,与航海运动所代表的海洋文化也格格不入。

当皇权衰落,文官掌握了足够的话语权后,必定会极力阻止宦官的航海运动。

当郑和下西洋的活动落幕之后,大明王朝的航海史诗,彻底划上了句号。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 停航法令 朝贡贸易 文官集团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AbstractZheng He's voyages down the western seas,made Emperor of Ming Dynasty wellknown overseas.The countries overseas belonged to the Ming Dynasty sent envoys to China with fleets,and traded with China.The system of canonized and tribute,prospered the trade.But the act suspended in Renxuan Dynasty,stopped the voyages down the western seas.Accord to the history,the reason was that the prevention of the civilian groups.In political, the civilian groups wanted to curb the Eunuchs forces for voyages;In economical,the State monopoly of trade for voyages reduced the profits of Landlords and Big businessmen in private trade,the civilian groups standed for them.In culture, Philosophical Thought which the civilian groups respected was contradicted to the open voyages.When the civilian groups affected the Emperor of Ming Dynasty to issue the act suspended,it was the end of voyages down the western seas.Keywords: Zheng He's voyages down the western seas act suspended tribute trade the civilian groups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航海家郑和的不幸遭遇

航海家郑和的不幸遭遇
(宣德)元年四月壬申,命司礼监移文谕太监郑和毋妄请赏赐。先是遣工部郎中冯春往南京,修理宫殿工匠各给赏赐。至是春还,奏南京国师等所造寺宇工匠亦宜加赏。上谕司礼监曰:“佛寺僧所自造,何预朝廷事?春之奏必和等所使。春不足责,其遣人谕和谨守礼法,毋窥伺朝廷,一切非礼之事,不可妄有陈请。”
这道上谕实在有些过于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了区区工匠赏银之事,竟大动干戈叫人从北京传旨到南京来对郑和大加斥责,而且说得又不合道理:即便郑和委托冯春为工匠请求赏银,也扯不上什么“窥伺朝廷”这样大得吓人的罪名。静觉寺既然是成祖敕建,就和一般僧人自造的不同;宣宗明知郑和曾经请求以该寺为归老之地,也完全不当一回事。可见他不但丝毫不顾及老臣郑和的颜面受伤,连半点人情味也没有了。古今史家对明宣宗都有好评,说他“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阖乐业”,郑和无辜被责也可能是由于某些大臣进谗所致。但是,由这件公案也许可以从反面透露出两个消息:其一是郑和的清廉。史书上没有关于郑和廉洁的记载,但也没有涉及他贪污或被人参劾贪污的记录。试想郑和六次出使时,手中掌握的金、银、钱币及物资数额异常巨大,从海外收得的贵重贡品、贵重商品乃至奇珍异宝也多如牛毛。他如果手脚不干净,怎能逃得大臣们的参劾,又何至于为了请求区区的工匠赏银而自讨没趣?其二是表明此时的郑和在政治上、情绪上已陷入严重的窘境,明宣宗看他也就像看待一个有手艺的老工匠而已。可惜郑和虽然识字通文墨,但是不会写作,要是他能利用这段被投闲置散的时间写出一本《西洋出使记》来,其价值决不在《马可波罗行记》之下。当然这只是幻想。郑和能与部属们一道编绘出《郑和航海图》,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航海家郑和的不幸遭遇
明年8月8日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日,届时国内外许多地方都会有隆重的纪念活动。进入中老年之后,我最为敬佩的历史人物就是郑和。在这里我想着重地提一提郑和的不大为人注意的一面,为他鸣不平。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航海为什么从此就戛然而止了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航海为什么从此就戛然而止了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航海为什么从此就戛然而止了
600多年前,当整个欧洲还沉睡于中世纪时,中国明王朝,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3),郑和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前后七次,浩浩荡荡地开向了西洋,远达非洲,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那以后,中国人的远洋航海事业就像封建王朝盛极必衰的规律一样,不可思议地戛然而止了,更可怕的是,中国社会日渐封闭保守,丧失了与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第一次历史机遇。

其实并非戛然而止,对郑和下西洋的必要性从一开始就有争论。

只不过在朱棣大力支持下,挑选出郑和施行了七次而已。

郑和下西洋的停止主因是儒家思想已成为统治思想主体。

棣的死代表中国最后一位具备世界心怀的封建帝王离世。

郑和死前就已经被朝廷内部官员认为是宦官乱国的代表,数次下西洋所费太多,人员病故数千人。

其实,郑和是否病死都不重要,关键是时代变了。

郑和在宦官系统中被排挤在外,与此同时,郑和长期在外,与朱棣的关系越来越远,这就造成郑和远离权力中枢、远离他的权力基础:宦官群体。

例如朱棣在位时,内官监是太监之首,郑和长期在外,其他衙门、内官监内部势力增长都是他无法掌握的。

所以,司礼监等地位上升,内官监权力下降。

相反,欧洲的开放则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推动力——牟利的欲望和机会,商人的利益及其海外冒险事业得到了王室的支持。

两者之间存在着如下交易关系:王室给冒险家们以委任和授权甚至一定的资助,而他们必须将所有掠夺来的金银等贵金属运至官署加盖戳记,登记自
己的所有权,并按五分之一的比率纳税。

明朝中后期朝会形同虚设,嘉靖万历不上朝不耽误治理。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原因分析--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朱鹏珅1王飒2石鹏燕3李星星4摘要:600多年前,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进行远航,海船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谓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

尽管没有发现新的大陆,但是对海上航线的探测,以及亚洲与非洲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本文基于市场经济理论,对“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是明朝“朝贡贸易”的加强;“朝贡贸易”短期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是在长期内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是航海不能继续的直接原因;“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终止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违反了市场经济机制,不利于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综合各种原因,导致了“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

关键词:国家垄断、朝贡贸易、文官集团、市场经济机制一、引言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发展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世界上各滨海国家都在加强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正在这些国家蓬勃兴起。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

中华先民有着悠久的利用和开发海洋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北方的齐文化,南方的越文化,都是我国早期海洋文化的典型。

秦时的徐福东渡,三国时孙权派军到达台湾,隋唐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宋元时海外贸易的发达,都是我国海洋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把我国传统的航海活动推向了最高峰。

明初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郑和七次奉使下西洋是值得浓墨重彩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于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的终止,很多学者也从很多角度进行了分析。

我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用经济理论来解释这一原因有一定的创新性。

郑和下西洋系列航海活动带动了中国沿海到东南亚以及印度非洲的海洋贸易,开辟了新航道,但是之后并没有繁荣这一贸易圈的海洋贸易,这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郑和下西洋档案失踪之谜,却被一奇书解开:刘大夏蒙冤600年!

郑和下西洋档案失踪之谜,却被一奇书解开:刘大夏蒙冤600年!

郑和下西洋档案失踪之谜,却被一奇书解开:刘大夏蒙冤600年!作为人类航海史上一个空前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的骄傲。

然而,郑和下西洋却留下了无数谜团,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档案资料神秘失踪,让后人没办法了解这一辉煌历史,只能从史料和出土的文物中,看到一鳞半爪。

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究竟去了哪里?根据内库档案写成的《殊域周咨录》中记载了一段话,成为传统史学界的观点,即:刘大夏毁掉了郑和下西洋资料。

三保(即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千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

旧案虽存,亦当煆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所谓“亦当煆之以拔其根”,就是应该烧掉,以断绝皇帝的这种下西洋的想法。

当时,明宪宗想要消防明成祖朱棣,所以就让兵部找资料,做准备下西洋的准备。

然而,刘大夏认为下西洋耗资无数,于国无益,所以就“毁掉”了这些资料。

后来,很多人都认同这一点,连明朝人也这么看。

万历时期的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载(但作者又自称,本书荒诞不经),就将矛头指向了刘大夏。

到了近代,有更多的人认同刘大夏毁掉资料,比如现代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中国大历史》中写道:郑和之后再未有派遣舰队之事,船员被遣散,船只任之搁置废烂,航海图被兵部尚书刘大夏焚毁。

刘大夏有作案动机,但有没有胆量呢?当时,刘大夏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的职务(车驾司郎中),对兵部条文应该很清楚,按照明朝管理规范,刘大夏这一行为罪行当斩。

更诡异的是,一年之后,刘大夏升任兵部尚书。

《大明律》明文规定:凡弃毁制书及起马御宝圣旨,起船符验,若各衙门印信及夜巡铜牌者,斩!若毁弃官文书者,杖一百!不过,明朝文人胆子都比较大,一言不合就骂皇帝,所以姑且认为刘大夏胆子大,敢于顶风作案知法犯法,最后还能瞒天过海,以至于把皇帝都蒙蔽了。

然而,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几十年之后,刘大夏有没有烧毁的郑和下西洋档案资料,却一本奇书给揭开了真相,刘大夏蒙冤600年!嘉靖年间,有一个叫茅坤的官员,职务也是车驾司郎中,他正在编写一本叫《武备志》的书时,就曾查阅过《郑和出使水程》(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主要就是这本书)。

郑和下西洋到最后为什么会停止呢 主要是什么导致的

郑和下西洋到最后为什么会停止呢 主要是什么导致的

郑和下西洋到最后为什么会停止呢主要是什么导致的本文导读:朱棣通过造反夺取皇位,不合儒家道理,所以不被当时人们接受。

尤其是读书人更是很嫌弃朱棣,认为他大逆不道。

后来朱棣为巩固自己统治,更是把一代大儒方孝孺杀掉,这就让朱棣彻底在读书人当中失去形象。

读书人都嫌弃永乐朝,怀念建文朝。

所以,朱棣为扳回自己形象,就进行郑和下西洋行动,想要宣传一下自己统治下明朝的光辉。

虽然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史学界有很多说法。

有的人说朱棣是想找一找失踪的建文帝,有人说朱棣是想打击海上的张士诚势力,有的说朱棣是想消灭帖木儿帝国。

包括当时朱棣提出出海时候,朝中很多大臣也都不同意,认为这样做没什么意义,而且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但是朱棣力排众议,前后组织六次下西洋行动。

到自己儿子继位,不支持航海运动,就强行把下西洋行动断掉,到孙子辈才恢复过来,进行了最后一次下西洋事件。

下西洋事件,非常壮观大气。

在太平洋跟印度洋上航行,前后拜访三十多个国家,把明朝威望宣传到了东南亚各个国家。

后世人说郑和是航海时代的先驱。

正是因为郑和的带动,才有后来西方人的航海。

而且当时郑和航海的技术,西方人多少年后都追赶不上。

但是,郑和出海,在他死后就没有继续进行,这是为什么呢?有一部分史学家说,郑和不再去继续出海,主要是因为国家经济拮据,没办法继续出海航行。

因为郑和往外跑一趟,花费的钱财太多了。

想想郑和那些船队制造技术,就可以明白花费多少钱。

再说了,朱棣那时候还整天跟蒙古打打闹闹,还要把都城迁到北京城。

国家那么多事,哪有那么多钱让郑和拿到国外去显摆?所以郑和下西洋最终被朱棣取消。

但是,与此对应的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那就是郑和出海,对于明朝经济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为郑和出海,加大了明朝与别的国家的贸易,繁荣了进出口事业,别的国家知道明朝东西好,争相来到明朝,跟明朝做生意。

单单是每年进出口贸易,明朝就数钱数到手抽筋。

当然,对于为什么不继续出海,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有个叫做刘大夏的官员,因为觉着郑和出海航行,实在是太劳民伤财,所以在国家又一次举行航海活动时候,刘大夏就把郑和航海海图藏起来烧掉,让国家没有海图,自然没办法航海。

揭秘郑和下西洋档案遗失之谜,并非刘大夏销毁,或有其他可能

揭秘郑和下西洋档案遗失之谜,并非刘大夏销毁,或有其他可能

揭秘郑和下西洋档案遗失之谜,并非刘大夏销毁,或有其他可能明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下令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由200多艘战船,二万七千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舰队进行远航,这次航次访问了三十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

这次远航拉开了大明王朝的“大航海时代”,之后郑和又六下西洋,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在他的第七次远航途中逝世。

郑和的七下西洋极大的拓宽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加深了中国同中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传播了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前后持续了二十八年,留下了海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档案珍贵且繁复,然而却在几十年后的明朝档案库中不翼而飞。

从发现档案丢失的那一刻起,直到五百多年后的今天,这些档案依然是石沉大海踪迹全无。

我们在为这些档案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郑和下西洋留下的海量档案到底去了哪里?明成化十三年,宪宗皇帝朱见深决定组织一支船队,效仿郑和再次下西洋,此时距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已经过去了四十四年,为此有必要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尤其是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日志》。

当时这批档案放在兵部的档案库之中,接到皇帝旨意的兵部尚书项忠去档案库查找的时候,却发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全不翼而飞了,由此也打消了宪宗皇帝下西洋的计划。

刘大夏销毁郑和下西洋资料档案之说的由来明万历年间出版了一本《殊域周咨录》,这本书籍记载了当时中国周边国家的一些基本情况,供当时出使的官员参考,这本书就有郑和下西洋的一些记载,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本书中首次纰漏了郑和下西洋资料档案的去向。

书中记载,时任兵部尚书的项忠在追查郑和下西洋档案的去向时,当时兵部的一个叫刘大夏的郎中站了出来,他承认档案资料是自己故意销毁的,并且陈述了自己销毁档案的理由。

书中记载刘大夏是这样说的“三保下西洋,费钱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刘大夏认为郑和的七下西洋,耗费国家人力物力,还死伤那么军民,对国家没有任何好处,从而故意销毁档案资料。

郑和下西洋档案失传的历史隐谜

郑和下西洋档案失传的历史隐谜

郑和下西洋档案失传的历史隐谜郑和系列二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8年,记录、收集的航海档案数量可观,但令人不解的是,相关的原始文字资料而今却难得一觅,义县邵恩库收藏的《天房国志并图》,可以说是东北地区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份郑和远航的文字史料了。

郑和下西洋档案失传的背后,究竟隐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呢?1《天房国志并图》乃孤品文物邵恩库表示,目前国内发现的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文字遗物寥寥无几,可知的有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chá)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长乐《天妃碑》、太仓《周闻墓志铭》,再就是他所收藏的《天房国志并图》了。

义县学者邵恩库收藏的《天房国志并图》,记载了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历史(张松摄)长乐《天妃碑》全名为《天妃灵应之记》碑,又称《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俗称“郑和碑”。

大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监李兴、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长乐以等候季风开洋,在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之后,镌嵌《天妃灵应之记》碑于南山宫殿中。

碑以黑色页岩为料,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

碑额书有小篆“天妃灵应之记”六字,其中二字残损。

字框的上端及两侧阴镌线刻如意云气纹,顶端正中涌出一轮圆月,石碑正文四周镌刻着缠枝蕃莲花纹。

正文楷书直下计31行,首行68字,全文共1177字,除9字磨损外,尚可完整辨识。

碑文记述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公元1405年~1431年)间,三保太监郑和奉使统率远洋船队百余艘,以先进的航海技术七次下西洋的经历,这是研究郑和下西洋价值很高的实物史料。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免遭战争破坏,特将此碑运至南平市保存,战后运回,移到现长乐师范附小院内。

1961年,此地被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碑亭加以保护,《天妃碑》现已移置长乐市南山郑和史迹陈列馆内妥善保存。

展开剩余82%福建长乐《天妃碑》,与郑和下西洋历史有关(资料片)在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的江苏太仓,建有一座郑和纪念馆,馆中保存着一块明代墓志铭,这就是记录了郑和五次下西洋日期的重要文物——周闻墓志铭,全名为“明武略将军太仓卫付千户尚侯声远墓志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现这样的情况,固然有多方面原因,如首先郑 和就不为他所生活的时代所重视,有明一代竟无一人
为他作像样的传颇可说明问题,即使如皇皇巨著《明 史》,关于他的记载,也吝啬到不满千字;至于交代 到他的死,更是连时间、地点、死因也语焉不详。如 此“待遇”岂不愧对郑和。
当然,说起愧对郑和,明代车驾郎中刘大夏可谓 罪莫大焉。无须假设,如果不是此人的一个“罪恶” 作为,关于郑和其人其事,其凸现在中国乃至世界历 史长卷上的真相和细节,一定会比今天留给我们的内 容要详尽、清晰百倍、千倍。而这一切,都坏在刘大 夏对郑和航海档案的先是藏匿,继而销毁的举措上 了。是以万历年间,一个叫钱曾的人眼看郑和下西洋 的本事被人在街巷舞台戏说诡谈,不由慨叹道: “……下西洋似郑和一人,郑和往返亦似非一次,惜 乎国初事迹,记载缺如,茫无援据,徒令人兴放矢旧 闻之叹而已。”而这现象,正是郑和航海档案被销毁 所导致。
洋经历的《郑和出使水程》档案的深恶痛绝,并有恃
无恐地先是藏匿继而销毁这些珍贵档案。在他看来,
时政的种种不如意和所有弊端,都是因为郑和七下西
洋的劳民伤财,现在一切都结束了,再留着这些档
案,就是留着祸根,于是干脆“毁之,以拔其根”。
放在今天,这是明目张胆地违反《档案法》,不仅要
受谴责,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其实,不管刘大夏怎么 想 , 他 都 无 权 销 毁《郑和出使水程》,郑和七下西
往事回眸
档 案 贰 零 零 陆 年 第 肆 期
郑和下西洋的 航海日志是如何被毁的
陆其国
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一生最大的业绩,莫过于他从 1405年开始,率领庞大的明朝皇家舰队七下西洋的历 程了。郑和倾注28年 光 阴 , 成 就 这 样 一 项 辉 煌 壮 举 , 既是时代的奇迹,也是他的骄傲。但令人不解的是, 郑和航海,比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 早了几十上百年,然而郑和其人其事的影响,却远不 及后者。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 术史》中写道:“中国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 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至 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 敌。”而明代海军的主力,即是由郑和率领的远航舰 队 。 粱 启 超 曾 为 此 愤 愤 不 平 , 他 于1904年 在 《 新 民 丛 报》上撰文《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传》,文中除了盛 赞郑和为“海上之巨人”,道出“及观郑君,则全世 界 历 史 上 所 号 称 航 海 伟 人 ,能与并肩者,何其寡 也”。更一针见血地提问,为什么哥伦布等人作出的 业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 郑君之没以俱逝”。
洋,是耶非耶,完全可以凭郑和航海档案记载的事实
评说,销毁档案,不仅显出其底气不足,说重点,也
是对历史的犯罪。刘大夏能不愧对郑和?
如刘大夏一样愧对郑和的,应该还有他所生活的
时代。正因为有着一个不能见容于郑和航海事业的时
代,才导致了刘大夏的胆大妄为,不能见容于郑和航
海档案。影响所及,曾经显赫的明朝舰队亦遭废弃。 这 是 郑 和 的 悲 哀 ,也是时代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
肆 期
外已在纷传郑和下西洋的种种弊端,其最大者当数劳
民伤财!刘大夏就曾一言道出:“费银粮数十万,军
民死者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何益?”刘大
夏说的也是实情。如郑和每次带出去的都是中国的陶
瓷、缎匹、纱绢、丝棉、铁器之类日常生活用品,换
回来的却多为香料、珍宝之类供皇宫和贵族们把玩的
奢侈品。于是,随着1433年 郑 和 在 海 外 不 幸 逝 世 , 他
哀。
正因为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才格外唤起后
人的警醒。今天,抢救、保护各类珍贵档案史料和悠
久历史文化遗存的新闻纪事时有耳闻,即表明了这样
的心迹。
面 对 历 史 , 我 们 不 应 愧 对 。档
29
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郎中是分掌各

项军务的高级官员,类似司长,一个司长不仅擅自藏 案
匿、销毁放在兵部档案库中的重要档案,事发后还敢 贰
底气十足地向部长辩解,他凭的什么呢?身为朝廷命
零 零
官的刘大夏,为什么要和郑和航海档案过不去,必欲 陆
毁之而后快呢?
年 第
原来还在郑和航海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朝廷内
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航海经历及一应活动和见闻的 档案,当时称(郑和出使水程),它既是郑和船队的 航海日志,也积累着郑和几十年的航海经验、教训, 不少还是机密的珍贵史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郑
28
往事回眸
和死后多年的成化年间,一日上朝时,有人向宪宗皇 帝提起郑和当年七下西洋时的盛事,宪宗听了怦然心 动,他很想知道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究竟有着怎样的 辉煌。于是,他表示要调阅《郑和出使水程》。兵部 尚书项忠不敢怠慢,连忙命令部下去档案库房调郑和 航海档案卷宗。可是郑和航海档案早被刘大夏藏匿, 部下当然调不到。项忠可不管,责打了部下一顿板 子,命令再找。部下顾不得被打伤的屁股,忍着痛继 续找了三天,结果还是没找到。项忠厉声喝斥道: “档案库里的案卷怎么会不见了呢?”部下无言以 对。这时,一旁刘大夏终于冷笑道:“三宝(即指三 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费银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且万 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 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 何 追 究 其 有 无 哉 ?”(见明人严从简《殊域周咨 录》)至此事情真相终于大白。
的副将王景弘带着庞大的远航船队,以及郑和的头
发、靴帽,在一个夏日夕阳的笼罩下,缓缓驶进了太
仓刘家…”大明帝国舰队密集的帆影,就这样从浩瀚
寥廓的海面上一下子消失了。
郑和开创的辉煌远航事业,随着他生命的结束而
戛然中止。正由于有着这样的背景,所以刘大夏(包 括他的支持者们)才产生了对直接形成于郑和七下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