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进展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穴位埋线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穴位埋线在免疫调节领域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围绕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穴位埋线是一种通过在特定穴位埋入特殊材料的方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穴位埋线的材料通常为金属、药物或生物材料,通过埋入穴位,可以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末梢和组织细胞,从而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在医学上,穴位埋线被广泛运用于慢性疼痛、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穴位埋线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了穴位埋线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穴位埋线可以通过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可以促进机体产生抗体和吞噬细胞的活性,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穴位埋线还可以调节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的程度,保护器官免受炎症的损害,提高机体的免疫适应性。
除了在基础研究中证实了穴位埋线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外,临床上也有很多研究证实了穴位埋线在免疫调节中的应用价值。
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一些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穴位埋线也能够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在免疫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穴位埋线在免疫调节领域的临床应用还面临着不少挑战。
穴位埋线的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要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穴位埋线的适应症、治疗方案和疗程也需要更加系统和规范化的制定。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穴位埋线是一种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通过将一种特殊的线材埋置在特定的穴位中,以达到治疗和调理人体的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穴位埋线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身体状况。
本文将综述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1.增强机体免疫力:穴位埋线对人体内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内科医师发现,穴位埋线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使得机体的免疫系统更具活力,从而更能应对外界的各种威胁,比如:细菌、病毒等,并有助于恢复机体细胞的功能。
2.调整免疫平衡:穴位埋线还可以调整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有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可以通过增强或抑制机体免疫反应,达到平衡免疫系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治疗免疫异常疾病。
3.促进血液循环:穴位埋线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升组织的新陈代谢能力,加速炎症、肿瘤等组织恢复与修复,从而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1.运动创伤的治疗:穴位埋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有助于运动创伤的治疗。
有研究表明,在穴位埋线的治疗下,某些慢性运动创伤的恢复速度会加快,而且治愈率也会明显提高。
2.癌症的治疗:穴位埋线在癌症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
有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可以调整免疫系统的状态,从而有助于增强机体对癌症的抵抗力,提高药物的疗效,并缓解癌症患者的症状。
3.美容瘦身:穴位埋线也被广泛运用于美容瘦身领域,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中埋置线材,刺激周围的组织和肌肉,以达到燃烧脂肪、减肥瘦身的目的。
同时,穴位埋线还可以促进肌肤的新陈代谢、提高肌肤弹性,从而具有一定的美容效果。
总之,穴位埋线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身体状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丰富,穴位埋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前景,在养生保健、疾病治疗、美容瘦身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
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近况

效率 9.% 。柴一峰等 采用温针灸 、 71 穴位埋线治疗萎 缩
・
5 6・
山 西 中 医 2 1 2月第 2 0 2年 8卷第 2期
S A X FT M F b 0 2V 12 o2 H N I O C J e.2 1 o 8N . .
・
综
述 ・
穴 位 埋 线 疗 法 临床 应 用 近 况
蒙
关键 词 : 位 埋 线 ; 穴 临床 应 用 ; 述 综
冲。每次选 3~ 5个穴 , 1 每 5天埋线 1 , 次 2次为 1个疗 程。
肝郁加太冲( 、 双)期门( 、 双)肝俞 ( , 双) 内伤胃阳, 脾失运
化加命门 、 关元 、 三里 ( ) 脾 为湿 困, 足 双 ; 中州不 运加三 焦 俞 ( ) 三阴交 ( ) 丰隆 ( ) 疼痛伴 胃热加 内庭 ( ) 双 、 双 、 双 , 双 , 疼痛伴血瘀加肝俞 ( ) 膈俞 ( ) 并 胃下垂者 加三 阴交 双 , 双 ; ( ) 百会 、 双 、 气海 、 肾俞 ( ) 呕吐 较重加 内关 ( ) 公 孙 双 ; 双 、 ( 埋 线治疗 胃炎 4 双) 2例 、 胃溃 疡 2 2例 、 十二指 肠溃 疡 1 8 例、 慢性肠炎 1 , 8例 埋线后停服一切药物 , 症状体征基本消
9.% , 2 5 西药对照组 8 % , 异有统 计学 意义 ( 5 差 P<0 0 ) .5 ;
胃镜 疗 效 、 理 疗 效 比 较 , 疗 组 均 优 于 对 照 组 ( < 病 治 P 00 ) . 5 。杨重兴等 治疗 溃疡性 结肠 炎 , 治疗 组 予 口服 中 药溃结散及穴位埋线治疗 。穴位埋线取 穴双侧 中脘 、 肠 大
穴位埋线疗法临床研究文献评价

穴位埋线疗法临床研究文献评价随着中医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穴位埋线疗法被越来越多的医生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利用针线在穴位周围埋入一条或多条线来刺激穴位达到治疗作用的中医技术。
本文将对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评价。
穴位埋线疗法的研究历程穴位埋线疗法源于传统中医疗法,是一种将针线埋入人体穴位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是在针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针灸疗法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比如,患者的针灸经验不足或疼痛敏感度高,无法接受针灸疗法等。
针线疗法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穴位埋线疗法最初主要应用于疼痛症状的治疗。
近年来,穴位埋线疗法逐渐被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慢性疼痛、失眠、便秘等症状的治疗。
这些多样化的应用,引起了临床研究的需求。
穴位埋线疗法的功效及作用机制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原理是在穴位周围针灸后再次进行刺激。
埋线的刺激能够加强穴位的刺激量,增加疗效的持久性。
另外,此方法治疗过程中性刺激可以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进一步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穴位埋线疗法临床上的主要应用包括:1.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2.神经损伤3.医学美容领域4.内分泌疾病5.风湿类疾病6.疼痛类疾病对于不同的疾病,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方法和用药不同,需要根据病情来决定。
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研究方法为了评价穴位埋线疗法的疗效,我们需要进行临床实验。
临床实验通常采用随机双盲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穴位埋线组和对照组。
穴位埋线组患者接受穴位埋线疗法,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其他方法的治疗。
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治疗结果和副作用都需要进行记录和分析。
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研究文献评价在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研究文献中,重要的评价指标包括:•疾病症状改善率•疾病治愈率•生活质量评分•副作用发生率在一些临床研究中,穴位埋线疗法的疗效甚至优于传统治疗。
穴位埋线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治疗前景。
然而,穴位埋线疗法并不是所有疾病的万能药。
穴位埋线疗法的疗效受到患者自身情况、疾病种类和临床实验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将细针或线线绕入特定穴位中,刺激穴位从
而达到调节人体功能的目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
及临床应用上。
本文将综述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起到的重要作用是通过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来增强抗病能力。
研
究发现,穴位埋线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免疫细胞的数量
和功能。
一项研究发现,穴位埋线可以显著提高小鼠体内特定免疫细胞的百分比和活力,
增强小鼠的免疫应答能力。
还有研究证明,穴位埋线还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细胞因子水平,促进炎症反应的消退。
穴位埋线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在肿瘤治疗中,穴位埋线已被用于辅助化疗和放疗,可以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穴位埋线还可以用于改善免疫功
能低下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一项研究发现,在患有免疫功能低下病
人中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已得到初步肯定,但尚有一些研究需
要深入探究。
需要进一步研究穴位埋线对不同疾病的免疫调节机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需要研究穴位埋线对机体免疫功能的长期影响,以确定治疗效果的持久性。
还需要加
强穴位埋线与其他免疫调节方法的结合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仍需要开展更多
的研究来进一步了解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以促进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理疗方式,其本质是在穴位处植入一根线,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中医理疗方式的广泛应用,穴位埋线疗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穴位埋线疗法不仅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平衡,还可以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具体来说,穴位埋线疗法可以有效调节人体的免疫细胞数量和活性,促进免疫反应的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此外,穴位埋线疗法还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进一步增强免疫功能。
在临床应用方面,穴位埋线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例如,在肝病治疗中,穴位埋线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和促进肝脏修复,有效治疗肝胆疾病。
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穴位埋线疗法可以通过影响神经调节和代谢,有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穴位埋线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有效治疗皮肤疾病。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穴位埋线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人体血液循环和代谢,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
总之,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理疗方式,具有很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其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提高,相信穴位埋线疗法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全科医疗和社区护理·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季盛*(上海市徐汇区凌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上海 200237)摘 要 穴位埋线治疗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
穴位埋线以线代针,用线对穴位产生持续性刺激作用,发挥针刺、穴位刺激及药物的多种综合作用,并能诱导机体发生变态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维持机体平衡,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现将近年来记载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一总结,以此为针灸治疗临床疾病进一步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免疫类疾病;穴位埋线;免疫调节;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5.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9)14-0032-02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immunoregulation of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and itsclinical applicationJI Sheng(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Lingyu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237, China) ABSTRACT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treatment is the combination of meridian theory and modern medical methods.Catgut embedding at acupoint replaces needle with thread, which can produce sustained stimulating effect on acupoint, exerts multiple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cupoint stimulation and drugs. Catgut embedding at acupoint can also induce allergic reaction to regulate immune function, maintain balance in the body, thus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disease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on immune regulation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 so a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clinical diseases.KEY WORDS immune disease;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immunomodulatory adjustment; clinical application; review穴位埋线治疗是在中医针灸疗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治疗技术,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
穴位埋线法的发展及临床运用

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1】针法灸法学由于此方法施术简单,疗效持久,价格低廉,因此在临床应用广泛,发展较快。
但有关穴位埋线的起源、发展及其治疗机理等论述颇少,笔者试论如下,以抛砖引玉。
一.穴位埋线的源流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历经了留针和埋针时期的雏形期、穴位埋线的萌芽期、临床推广应用时的发展期和以辨证选线取穴为特征的成熟期。
1、雏形期最原始的针具产生应当追溯到石器时代,最初形式是砭石和草木刺。
原始社会的人们利用这些小工具叩击身体,刺激皮肤,减轻病痛。
这大概可算作针刺疗法的前身。
后来发展到骨针、竹针、陶针、金针、银针、马衔铁针、合金针等金属针具。
现代,我们临床广泛采用的针具多由不锈钢制成,坚韧而不易生锈,造价低廉。
针法与针具相辅相成,不断完善。
从最初的《内经》“九针”理论,到金元时期的何若愚的时间针法、窦汉卿的“针刺十四法”,再到现代所形成的许多分支疗法,诸如电针、水针、穴位照射、挑治、割治之类,方法日趋成熟。
医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穴位进行刺激,使经脉疏通,脏腑平衡,气血调和,从而扶正祛邪,在医疗实践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但是,前辈医家通过长期的诊疗经验发现,单纯地采用针刺的一般方法来治疗一些顽固性的慢性疾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或者有疗效但补不能巩固和持久,于是,又产生了“留针”的方法来巩固疗效,而留针正是穴位埋线诞生的重要基础。
针留置于穴内,谓之“留针”,这一方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
《素问·终始篇》说:“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
”《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
”为了使之得气或诱发循经感传,延长针效时间,多采用留针之法。
留针时间的长短,视病情轻重而定。
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留置15~20分钟,而对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或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运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il cloning 7156.
studies[J].Proe
NatlAcad SO,USA,1980,77:7152~
1-19]Hama T,Kushima Y。Miyamoto M。et a1.IL-6imptoves the surviv—
fll of mesencephalic catecholaminergic and septal cholinergic
ular
and related
status
induced in the
rat
hippocampus by
limbic
chondrocytes[J].J
Y.1.imbic
I mmun01.1990。144:499~505. and brain damage relevance
to
epilepticus[J].Eur JNeurosci。2000,12:2623~2633.
mRNAs
in
response and increased oxidative
ter
and neurode-generation af—
brain
injury ininterleukin-6一deficient mice[J].Gila。2000.32:
271~285.
[18]Benveniste
EN,Sparacio SM.Bethea
F,domand J,Rondouin
g。et
[13]Ben-Ari
seizure
produced by kainie
temporal lobe
[21]跳bock
the
a1.Release of TNF-alpha in
acid:meehanls
nls
and
human
rathippocampus foBowing epileptic seizures and excitotoxic
2010年第31卷第4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67
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进展
杨 青 (广西医科大学医务室,广西南宁530021)
关键词: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2 文献标识码:A 管炎,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95.83%。张鲜萍[3]将68例 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膻中、肺俞、 定喘、丰隆为主穴埋线治疗,对照组32例选用官肺平喘中药 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78.1%,2组 穴位埋线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是 在针灸理论的指导下,将医用肠线埋入相应穴位,借助埋入线 体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作用而替代传统针灸治疗,是针灸治 疗模式的重大改进。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穴位埋线疗 法不断改进和推广,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多医家 和患者的认可,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现将近lo年来文献报 道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内科疾病 1.1呼吸系统郭艳波[1]以肺俞、膈俞、膻中、肾俞为主穴, 崔红等【2]以肺俞、定喘、风门、膻中为主穴埋线,治疗慢性支气 例,泄泻主导犁取足三罩、天枢、三阴交,便秘主导型取大肠俞 为主穴予以埋线,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
[15JAil
as a
C,Nicole O,Doeagne F,et a1.1schemia-indueed interleukin-6 potential endogenous neuroprotective eytokine
against
[6]Plata
Salaman CR.1lyin SE.Turrin NP,et a1.Kindling modulates
23(9):1821~1825.
mitterrelease and the spread
oI
excitation
in
the
rat
1-53吴希如,单巍松,张困荣.NMDA受体l及白细胞介素一1在癫痛 机制中的作用E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31(3):194~196.
cerebraJ
cortex[J].Eur J Nerosci,2000,12:1241~1252.
antigen
JR.TNFa enhances INF-
on
)'induced MHCⅡclass
expression
astrocytes[J].J
human fibroblasts:in vitro translation and Escheriehia
Neuroimmund.1989.25(2~3):209~219.
selfaggregation.[J].
science,1991,40(2):445~452.
Cytokine,1997,9(10):734.
[20]De
Simoni M g,Perego C,Ravizza T。et a1.Inflammatory cytokines
genes
are
[-12]Gueme PA,Carson DA。Lotz M.11.-6 production bu human artic—
ssynthesize and release the cytokine
damagefollowing
mic
or
intracerebral in
jec-tions of kainic
interleukin—l[J].Proc
Natl
acid:a histological
studyFJ].Neuroscienee,1980,5:991~1014. M,Garrasco J,et a1.1 m paired inflammatory
万方数据
68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0年第31卷第4期
吴新红[7]以胃的腧募穴和足阳明胃经为主,取中脘、上脘、下 脘、足三里、天枢、大横、升胃穴(胃下极下l Cm)、关元、气海 等穴位埋线治疗胃下垂60例,辅以中药补中益气汤,总有效 率为90%。蔡亭等f8】把254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分为观察 组127例,予以大肠俞、天枢配中极、足j里穴位埋线;对照组 127例采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3.7%,对照组总有效率80%。宋宏杰等[91治疗慢性且H囊炎 65例,取阳陵泉、膈俞、中脘等穴位埋线,有效率为98.5%。 朱伟等Lloj将11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 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u服中药、保留灌肠、脐疗治疗, 治疗组采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治疗1个月后开始行穴位埋线 治疗,第1次取穴肺俞、大肠俞、足三里(双)等,第2次取穴天 枢、关元、上巨虚等,第3次取穴肝俞、肾俞等,20 d治疗1次, 连续治疗3次,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8% 和94.9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 5)。 1.3心血管系统刘卫平等[11]用穴位埋线治疗32例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取穴内关、神门、心俞、太冲、足三里,每周1 次,3周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对照组31例u服长效硝 苯地平20 nag,2次/d,连服6周,分别观察心肌缺血发作次 数、持续时问及缺血总负荷等指标,结果2组治疗前后各观察 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O.05),说明穴位埋线法能显著改善心肌缺血。田元生 等[比]治疗顽固性高IIIL压46例。取双侧心俞、肝俞、肾俞、血压 点(在第6、第7颈椎棘突之间,旁开2 cm)为主穴,给予穴位 埋线配合rj服心痛定和卡托普利片,对照组40例仅几服心痛 定和卡托普利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84.8%和67.5%。 1.4内分泌系统黄洁等[1 3]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肝俞、 肾俞、心俞、脾俞穴位埋线治疗3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 同时U服甲亢宁汤,另哥对照组35例Lj服内基硫氧嘧啶片, 12~18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分别为 91.7%和91.4%,发现2组的疗效虽大致相近,但治疗组在降 低FT4、升高FSH、缩短疗程和减少副作用及复发率等方面均 明显优于对照组。安金格等L14]取足三里(双)、中脘、丰隆 (双)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30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3.3%。 李索衙等LI副用穴位埋线治疗69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以2组 穴位交替取穴。第l组:梁门、灭枢、水道(均双)。第2组:中 脘、水分、带脉(舣)、大巨(双),结果体重、腰围、臀围、BMI、腰 臀比值与治疗fji『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o.05)。 1.5神经精神系统冯艳等L16]将105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 分为治疗组50例币;I对照组55例,2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常 规药物治疗,同时接受以运动为主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患 侧肩二针、天宗、曲池、内关、肾俞、环跳、足三里、阿1陵泉、太冲 等穴位埋线,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oo%和 70.9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庄礼兴等[17]应 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全面性发作型癫痫(治疗组)50例,并与
stress
Acad SciLlSA,1992,89(21):10440~10443.
[17]Penkowa
M,Girah
[83荣康泰.白细胞介素一z免疫药理学概论[M].杭州:浙江科学出
版社。1987,30. [9]郑乃智.阮旭中.免疫一神经一内分泌网络在癫痫发病中的意 义[J=j.医学研究通讯,1999,28(1):28~29. [10]Weissenbach J,Chernajovsky Y,Zeevi M,et a1.Two interferon
neu—
[11]Curatolo
L。Valsasina B,Caccia C。et a1.Recombinant
to
human
IL-2
rons
from
postnatal,two week-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