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范红岩

合集下载

运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运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运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范红霞
【期刊名称】《轻松学电脑》
【年(卷),期】2018(000)009
【摘要】黑板是目前使用广泛的辅助工具之一,它适合临时性的板书以及在班级学生面前进行数学运算或类似的练习。

但黑板的短处之一是难读难写,而且教师不得不背对学生,从而失去了对班级的控制和与学生的目光交流。

投影仪、录音机等先进教学仪器的引入,曾经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但仍因其不能将声、像,动态与静态完美地结合起来而缺乏生命力。

于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极为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白,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且正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

【总页数】1页(P1-1)
【作者】范红霞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河渠小学,河北衡水0535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探析现代多媒体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误区及对策 [J], 徐爱芹
2.小学数学新课堂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J], 王鑫鑫;韩庆英
3.小学数学新课堂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J], 王鑫鑫;韩庆英;
4.巧妙运用,如虎添翼--多媒体手段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J], 章朝毅;
5.浅谈小学数学新课堂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J], 田学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范红军-初中历史科的整体

范红军-初中历史科的整体

整体教学设计
• 繁盛的唐朝文化
• 一、唐朝文化繁盛的表现 (一)文学 • 唐诗 • (二)艺术 • 1、书法 • 2、绘画 • 3、乐舞 • 4、综合艺术——敦煌莫高窟 • 二、唐朝文化的主要历史特点与精神 • 繁盛博大、开放包容、泽被世界 • 三、唐朝文化繁盛的主要历史原因 • 1、政治稳定 • 2、经济发展 • 3、民族关系和睦 • 4、对外交往频繁
• 思考不是一种负累,而是一种快感。 思考不是一种负累,而是一种快感。
二、初中历史科教学为什么要重视整体策略?
• (一)教学的需要 • 案例:《流光溢彩的文学艺术》 • (河北人民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六课)
• • • • • 教科书子目:唐诗、书法和绘画、大唐乐舞、敦煌莫高窟 学员研讨教学问题,动手设计教学策略 1、如何确定课题名称? 2、如何构思框架结构? 3、如何升华教学内容?
4、整体史观体系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序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 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从闭塞到开放、从分散到整体的过 程。 • 从15、16世纪之交到19世纪,是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转变时 期; •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世界发展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 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发展模式多样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 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

(二)中考的需要
• 2010年河北中考文综历史科第34题第一问:
• 17——19世纪,推动英、美、法等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共同因 素有哪些? • 答案:1、资本主义的发展 • 2、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 3、思想解放的影响 • 4、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 5、人民群众的作用 • 6、法律的保障 • 7、资产阶级政治家的作用 • 显然,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整体历史思维。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参和作业,其次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再者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试讲进一步完善教案,能更加提高自信心。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梦回繁华》课文原文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fāng)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biàn)梁商业繁盛,除(ch ú)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

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zú)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biàn)京,徽宗朝/(cháo)进入翰(hàn)林,据张著题跋(bá),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guō),自成一家。

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

据后代文人考订(dìng),《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fù)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yán)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juàn)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作品描绘了京城汴(biàn)梁从城郊、汴(biàn)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有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教学式学习-主题整合设计(8年级上第四模块)

教学式学习-主题整合设计(8年级上第四模块)

教学式学习-主题整合设计(8年级上第四模块)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主要旨在通过教学式研究的方式,帮助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对第四模块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巩固,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第四模块的核心概念和重点知识;2. 掌握相关的解题方法和技巧;3. 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 反思与总结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个人反思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第四模块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感受到的困难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等。

2. 基础知识与技巧的复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复第四模块的核心概念和重点知识。

在复过程中,重点强调解题思路、技巧和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常见易错点和注意事项。

3. 多元化教学活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增强研究的乐趣和参与度。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题,辅以案例分析等实际问题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资源的应用鼓励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研究和研究。

教师可以推荐相关的教学网站、电子书籍等,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拓展所学内容。

5. 研究成果的展示通过个人或小组的研究成果展示,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提供研究的参考和启示。

三、教学评估与反思针对本次教学,教师可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平时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评估;2. 小组讨论和解题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解题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3. 研究成果展示评估:评估学生在研究成果展示中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教学评估的结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研究状况和需求,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反馈和改进学生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反馈是教师进行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

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体验和困难,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花城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沙家浜》教案

花城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沙家浜》教案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沙家浜》这一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例如,可以布置演唱《沙家浜》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家练习演唱,巩固课堂上学到的演唱技巧。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沙家浜》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例如,可以推荐一些关于《沙家浜》的书籍、网站和视频,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沙家浜》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沙家浜》这一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讲述《沙家浜》的背景故事,或者播放《沙家浜》的演唱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沙家浜》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例如,学生可以思考《沙家浜》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沙家浜》的音乐特点有哪些?如何演唱《沙家浜》?等问题,并记录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例如,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预习笔记、思维导图或对预习问题的思考整理成文档,提交给老师或上传至在线平台。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沙家浜》的音乐特点、演唱技巧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可以详细讲解《沙家浜》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特点,以及演唱时的呼吸、发声、咬字等技巧,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三年级(上)第4单元集体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第4单元集体教学设计
2.学生的学习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和背诵课文。
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⒊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任务一: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词语
任务二:学习生字的书写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听写生字
榆次区晋华小学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外国历史故事。我们共同来学习如何阅读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在这节课有收获。
第三部分辅助设计
准备




12.卧薪尝胆
忍辱负重以屈求伸
发奋图强救亡图存




孩子们在学习中学会了复述课文,这是一大进步,并能运用到我们课堂中总结的词语进行概括,很棒!
榆次区晋华小学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13、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主备人
高莉
执教者
范德勇
课型
新授
课型
集体备课
授课时间
10.30
本册第(四)单元
本学期第(38)课时
第一部分核心设计




1.教师的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2、指导学生学习体会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学生的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2、学习方法。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与“怀”之间的内在规律。
2.分析五篇散文选材、组材和情感(志)的联系,从物、人(事)、怀(情或志)
三个方面画出思维导图,归纳、概括每一种借物抒怀散文的写作特点。
价值目标:
在“借物抒怀”活动中,汲取经典例文的情思表达方式与表现技法,提升生
活感受与认识水平,加深成长过程中的人生体验,促进对人生情感的思考,
人文主题: 情感哲思
第四单元 阅读 14背影/朱自清 15白杨礼赞/茅盾 16*散文二篇
永久的生命/严文井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 17*昆明的雨/汪曾祺 写作 语言要连贯 综合性学习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一、课标分析
识字与写字: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多种检字方法。
阅读与鉴赏: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 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 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本课的核心资源,并对这些作品进行 “借物抒怀”类型的分类。

·李娟《父亲的白发不是老》

·宗璞《好一朵木槿花》
资 源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高尔泰《梦里家山》
复习“借物抒怀信息表”
复习“借物抒怀信息表”中四类借物抒怀散文的结构特点和 语段结构呈现技法,关注“物”与“怀”之间是如何建立内在逻 辑的。
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这类散文在标题上常用“谈”“说”之类的字
眼,融形、情、理于一体,形象生动,逻辑严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语文经典读本》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文本教学设计

《语文经典读本》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文本教学设计

《语文经典读本》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文本教学设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语文经典读本》是一套面向初中生的优质语文教材,其中充满了经典的文学作品和名著,为学生打开了文学的大门。

第四单元是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包含了多篇文言文的经典名篇,如王维的《相思》,杜牧的《秋夕》,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韩愈的《马说》,欧阳修的《秋夕》等。

这些文言文作品充满着古代文人的深沉情感和独特风韵,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文学体验。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解读、分析、填空、课外阅读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言文名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下面我将就《语文经典读本》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文本教学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我们可以通过朗读这些文言文名篇来打开教学序幕。

朗读是学生熟悉文言文语言特点和感受作者情感的最直接方式,通过声音的传达,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作品的节奏和韵律。

在朗读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古代文人的吟诵方式,加强对诗句音韵的体味,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独特的魅力。

接着,我们可以进行文本解读和分析环节。

在解读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逐句解读文言文名篇,分析词语搭配、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

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在语言的层面上感知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

在分析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言文名篇的主题思想、形式特点和艺术价值。

可以就《相思》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一句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王维通过红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和气息。

填空活动是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通过填空,可以检验学生对文言文名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填空题,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填写正确的词语,从而加深对文言文名篇的理解和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1)
城厢中心小学范红岩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教学具准备:课件多媒体小黑板
课前预习:自学课本第6-8页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直入主题
1、教学例题11
出示情境图课件
师问: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小兔子,小猴子,蘑菇和一颗大树。

师:能具体说出他们的具体数量吗?(建议学生说完整话)生2:我看到了3只小兔子,3只小猴子,6个蘑菇和一棵大树。

师:很好,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生:自由列式。

(学生独立完成)
师: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然推出“平均每只猴采桃的个数是0”)
生2:“一个都摘不到。

师:“那么0÷3等于多少呢?
生4:0
师: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生4:0÷4=0
生5:0÷5=0
生6:0÷9=0 。

(设计意图:因为前面有了好同学的示范和回答,在后面的列举提问中就尽量照顾后进生,让优生吃的饱,后进生也能吃的好)
师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七:0除以这些数商是0.
师:你说的这些数可以是哪些数?(设计意图:实时的追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生7:1,2,3,4,5,6,7。

师:这个数可以是0吗?(小组讨论)
生:不可以,因为如果0除以0商不仅可以是0,还可以是任何数,因为用商乘以除数等于被除数的原理,0乘以任何数都是0.
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设计意图:画横线的0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语调上和音量上都要作强调,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课件出示判断: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设计意图:对刚刚的知识及时的强化练习,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及时巩固。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学生读2遍)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
师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生8:这个星期的前3天共生产鸡蛋306千克。

师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生9:用总的产蛋数除以天数就是平均每天的产蛋数,列式是:306÷3=
师:仔细观察算式,这个跟我们以前所接触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10:被除数中间有0.
师: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个0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师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生11:306接近300,所以306÷3的商大约是100.
生12:商是102,300÷3=100,6÷3=2.应该是102.
师:如果列竖式该怎么样算呢?
102 102
306
3
3306
3 3
___ ______
0 6
0 6
___ ____
6 0
6
____
师:当百位的数除完,移下十位上的0不够除,怎么办?(小组讨论)(边示范,边讲解,注意书写格式)
生:写0.
师:这个0可以不写吗?如果不写会是什么结果?
生:不可以,如果不写就是12了,结果就不是3位数了。

师:可见0不可以丢,(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0的重要性,0有占位的作用)
比较两种书写方法,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生13:选择第二种,因为第二步的0的计算可以省略,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突出商中间有0的一般写法,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列竖式计算很简便,产生学好这种方法的需要。


3.尝试练习 609÷3= 409÷4=
(同座位的左边做第一题没有余数,右边同学做第二题有余数)
4.交换批改。

(设计意图:既掌握了不同题型,又可以做回小老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也是对学生观察力和辨别能力的一次训练和提高)
5.师出示优作。

(生提出优点和需要该进的地方)(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总结提高,也有激励和示范的效果)
师:这是商中间有0的3位数除以1位数,如果末尾有0该如何处理呢?
出示:55÷5= 550÷5=
你是如何处理550后面的0的?
生;和中间有0是一样的商上0.步骤也同样可以省略。

(设计意图:有效利用知识迁移法认识新知)
四、尝试练习“试一试”
1、看书本第8页,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师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师: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14:一个中间有0,一个是末尾有0.
生15:被除数都有0.
生16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设计意图:对于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算理学生部难理解,教学中除了关注竖式的简便写法外,还特别关注了此种算法的适用范围——除到0前面的一位正好除完。

两类题目的比较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师:出示题目,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


2、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4
想想做做5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1)
0÷3=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06÷3=102
102 102
3
306
3306
3 3
___ ______
0 6
0 6
___ ____
6 0
6
——
教学反思: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商都是0”“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以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

在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比较容易理解。

教学中,在教师充分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自主的进行知识的构建,突破“如何处理中间和末尾0的问题”这个难点,让学生理解了原理,掌握了技能,提高了计算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