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材料探究教学案三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中考课内复习教案

初中语文中考课内复习教案

初中语文中考课内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课内文章的复习,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写作手法等。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分析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课内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4. 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文章,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体裁的作品。

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写作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难点词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4. 组织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文章,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写作手法等。

2. 文章分析: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难点词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阅读训练:组织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 运用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的文章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采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运用激励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内阅读训练,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成果,了解学生对课内学到的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本册语文教材。

中考语文温习材料探讨教学案三

中考语文温习材料探讨教学案三

专题温习:材料探讨大体目标:探索归纳材料探讨题的试探角度和方式。

2.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式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迅速捕捉到主要信息。

提升目标:掌握材料探讨题的大体方式,提高学生材料探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式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迅速捕捉到主要信息。

教学难点:掌握材料探讨题的大体方式,提高学生材料探讨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进程:一、方式例说:例1: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写出你探讨的结果。

(答出三点即可)材料一:母虎抚育幼虎有三个进程。

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

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

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

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再也不回来。

材料二: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材料三:曾有如此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兴的儿子空着手,与他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

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典型的内容探讨题。

完成这道题,咱们第一需要对每则材料进行分析、探讨,从材料中提炼出主要的信息要点。

如例中的三则材料可别离归纳为: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

材料二:大凡成功人士必先经历艰难困苦的考验。

材料三:大学生对父亲为自己背行李熟视无睹。

第二,把上面提炼的要点再加以分析,挑选,寻觅几则材料之间的一路点。

如例中的三则材料,咱们再来分析,探讨,就会发觉,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母虎实际上是在教幼虎在艰难环境中学会独立,学会生存,这是母虎对幼虎的一种爱,只不过这种爱有点残酷算了。

材料二是通过孟子的话来讲明人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够有所作为。

材料三是说因为父母的过度关爱,致使了子女的冷漠、懒惰。

三则材料的一路点在于:环境(关爱)与成才(生存)的关系。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案5篇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案5篇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案5篇初三语文总复习教案1《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尝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尝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肯定情绪颜色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详细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忙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解释较具体,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老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预备:老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

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比解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老师随笔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约3分钟) 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并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忙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同时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探究题教学案(32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探究题教学案(32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探究题教学案1新考点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出现了大量的适应这一目标的试题,这些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考核,不仅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把解题的过程、考试的过程变成了研究资料、处理资料的过程。

此外,发展学生思维多畸形、从语文的视角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究、研究解决,在探究中展示自己的睿智与调理。

从题型看,探究题实际上就是材料比较题。

探究题都是有一则或几则材料组成,这几则材料或者相近(似),或者相关、或者相反(对)。

探究的类型大致有两种:一是探究事物间的逻辑联系,主要是因果关系。

二是探究事物内在的规律或特征,这类题大多要求从几段材料中归纳出事物的拱形或个性。

探究题的两种出题形式:一是单独作为一个题目出现;二是放在阅读或综合性学习中出题。

要注意阅读中的探究一定要联系、结合文章。

2样板题解析例1、综合下面几则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你一定能生发出一些感想。

请将你的感想简要表述出来。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论语》)(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解析这道题贯通古今,联系课堂内外,考查知识迁移,、逻辑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考查与德育评价并重,很有意思。

让我们先来看看参考答案吧: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来共同创造,(如: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社会;伸出友爱之手,共创美好明天。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理解、归纳、简要表述出正确答案呢?首先,要能大致翻译这三段文言文。

其次,要注意审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

很显然,这三段文字包含出题者的良苦用心。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教案

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高潮。

一起看看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教案!欢迎查阅!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教案1【学习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而死。

“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雷霆(tíng)污秽(huì)犀利(xī)鞭挞(tà)罪孽(niè)鞺鞳(tāngtà)徘徊(páihuái)稽首(qǐ)睥睨(pì)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中考材料探究题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材料探究题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材料探究题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考材料探究题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考材料探究题的类型及特点2. 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步骤3. 材料探究题的常见错误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材料探究题。

2. 新课:讲解中考材料探究题的类型及特点,分析解题步骤。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材料探究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

4. 总结提升:归纳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技巧,提醒学生注意常见错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考材料探究题的类型及特点,解题步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材料探究题,引导学生实践操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解题技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材料探究题的实战演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考材料探究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解题习惯。

2. 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七、教学过程:1.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材料探究题,教师巡回指导。

2. 成果展示: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学习。

3. 点评与讲解:针对学生的解题情况,教师进行点评,讲解解题技巧和方法。

八、教学方法:1.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独立完成材料探究题,培养解题能力。

2. 展示法:展示学生答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 指导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改进解题方法。

九、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包括解题速度、解题准确性等。

2. 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展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清晰度、逻辑性等。

中考专题复习材料探究之《信息提炼题》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材料探究之《信息提炼题》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材料探究之《信息提炼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信息提炼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提炼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提炼题的定义和分类。

2. 信息提炼题的解题步骤。

3. 常用的信息提炼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信息提炼题的解题步骤和常用的信息提炼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提炼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掌握信息提炼题的解题技巧。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信息提炼心得,提高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信息提炼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信息提炼题在考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信息提炼题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信息提炼题的基本概念。

3. 讲解信息提炼题的解题步骤,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讲解常用的信息提炼方法,并示例说明。

5.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6.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信息提炼心得,提高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7. 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信息提炼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9.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对信息提炼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信息提炼题解题步骤和常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案例分析资料: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提炼题案例,供学生在课堂分析和实践中使用。

3. 课后作业练习册:设计不同难度的信息提炼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信息提炼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解题步骤。

2. 第二课时:讲解常用的信息提炼方法,进行案例分析。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课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课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课教案5篇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具有工具性,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学习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

下面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课教案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材料探究
基本目标:
探索归纳材料探究题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2.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迅速捕捉到主要信息。

提升目标:掌握材料探究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材料探究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迅速捕捉到主要信息。

教学难点:掌握材料探究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材料探究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方法例说:
例1: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答出三点即可)
材料一: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

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

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

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

过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且不再回来。

材料二: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材料三:曾有这样的一幅漫画: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与别人谈笑风生,而父亲却肩扛手提,佝偻着身子帮儿子排队报名。

漫画题为“如此爱心”。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内容探究题。

完成这道题,我们首先需要对每则材料进行分析、探究,从材料中提炼出主要的信息要点。

如例中的三则材料可分别概括为: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

材料二:大凡成功人士必先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

材料三:大学生对父亲为自己背行李熟视无睹。

其次,把上面提炼的要点再加以分析,筛选,寻找几则材料之间的共同点。

如例中的三则材料,我们再来分析,探究,就会发现,材料一“母虎强迫幼虎自己觅食”,母虎其实是在教幼虎在艰难环境中学会独立,学会生存,这是母虎对幼虎的一种爱,只不过这种爱有点残酷而已。

材料二是通过孟子的话来说明人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够有所作为。

材料三是说因为父母的过分关爱,
导致了子女的冷漠、懒惰。

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在于:环境(关爱)与成才(生存)的关系。

材料一、二是正面事例,材料三是反面事例。

最后,组织语言,表述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从正面提炼的结论是:(1)为了孩子的生存,动物对子女的训练是残酷的;(2)磨难成就了一批成功之士;(3)“残忍”的爱比溺爱更有价值。

从反面提炼的结论是:溺爱令人担忧。

学以致用
1.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从中获得的信息:
材料一:有关部门对不同人群进行测试,要求每人写出“我虽然工作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却很寂寞,所以我要跳槽”这句话。

结果,写不出或写错“旖旎”两个字的占了95%,“寂”字占54%,“寞”字占65%,“槽”字占70%;书写潦草的约占70%。

材料二:上海的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的占70%——80%。

材料三: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41%的小学生汉字书写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正确、端正、整洁”的要求。

答:很多人汉字书写不正确、不规范。

2.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发现。

材料一:日本动画片《狐狸的故事》里有组耐人寻味的镜头:狐狸父母将断奶不久的小狐狸赶出了温暖舒适的洞穴。

惊慌失措的小狐狸恋着父母使劲地要往回跑,但饱经沧桑的老狐狸却无情地厮打驱赶着,不让其回“安乐窝”。

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小狐狸最终无可奈何地走向了潜伏着危险,却又能任其施展才华的大千世界。

材料二:邹韬奋在《我的母亲》中写到:“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材料三: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父母把孩子当成是宝贝,在孩子的生活中只充当保姆的角色,后来小孩到了大学还不会剥鸡蛋壳;而有的家长太溺爱自己的小孩,任由他们胡作非为,结果使孩子走上了犯罪道路。

答:(1)真正的母爱应该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2)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

(3)作为小孩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不要一味的任性
三、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阅读后的发现。

(1)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可怕的巨大风浪,这时,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

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减小,货轮渐渐平稳了。

(2)在某一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万丈深渊,每当导游们带队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旅客们挑点或扛点什么东西。

据说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都是迷路的旅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不小心掉下去的。

当地人,每天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从来没人出事。

答案:人生的很多时候,只有背负沉甸甸的重任,才能稳步前进。

2.探究以下三则材料的共同点,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得到的结论。

((2分)
材抖一:今天你抢盐了吗?“盐慌谣言”危害甚比核辐射。

去年,因为“碘盐可以防辐射”和“海水会受到日本核辐射污染,将来提炼出来的盐不能吃了”两条飞速传播的谣言,全国各地出现了食盐抢购风潮。

据悉一包原价1块的普通盐被炒成了10块20块甚至更多。

材料二:“问君能有几多愁,家里没有板蓝根;举杯邀明月,对饮板蓝根……”传言板蓝根能对H7N9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一些地方的人们便疯狂抢购板蓝根,造成的恐慌气氛漫及各地。

而专家告诫,板蓝根其实并不是万能神药,虚寒体质的人不宜服用。

材料三:“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地球将会有连续3天的黑夜。

”这一谣言在四川一些地方持续发酵,使得一些听信传言的人恐慌起来,开始抢购蜡烛和火柴。

这就一度造成了这些地方的部分商场商店产重缺货的现象。

答案:由负面信息引发的谣言、传言最终造成的杀伤力往往大于事件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