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寓惠期间思想浅析
苏轼诗词《自题金山画像》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自题金山画像》原文译文赏析《自题金山画像》宋代: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
《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赏析】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昕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
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
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
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
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
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
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仕宦经历与苏轼思想的转变

四、影响与启示
总之,苏轼寓惠期间的思想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乐观向上和随遇 而安的态度不仅使他在逆境中得以自处,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 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好地面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谢谢观看
3、建筑方面
3、建筑方面
在儋州期间,苏轼对当地的建筑风格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亲自设计了桄榔庵 等建筑,将当地的风土人情融入其中。他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实用性和审美性。
四、影响与启示
四、影响与启示
苏轼寓惠期间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乐观向上和随遇而安的 态度激励了许多身处逆境的文人墨客。他的文学作品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 之一。他的思想也给当代社会带来了一些启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 保持乐观的心态;在面对压力和变化时,我们应该学会适应环境;在面对成功和 失败时,我们应该保持平常心。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巨大挫折。然而,正 是这次贬谪使得苏轼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在黄州,他开始更加社会现实,并 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政治主张过于理想化,难以在实际中推行。他开始反思自 己的为官之道,民生,逐渐从一名理想主义者转变为现实主义者。
一、黄州仕宦经历与思想转变
此外,黄州的生活也使得苏轼更加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的疾苦。这也使得他 的文学作品更加社会现实,充满了对人民生活的深刻同情。这些经历对苏轼的思 想转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日后的政治主张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三、儋州仕宦经历与思想转变
在儋州期间,苏轼创作了许多文化瑰宝,如《东坡易传》、《东坡诗话》等。 这些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反映出苏轼已经从一名官员蜕变 为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巨匠。此外,他还积极推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创办了儋 州学府,为培养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轼贬谪心态面面观

苏轼贬谪心态面面观摘要: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是苏轼人生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
考察苏轼贬谪经历,可以将其心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幽独孤高又坦然超旷;(二)皈依释道却执着现世;(三)历尽磨难而了悟人生。
苏轼的影响是深远的,后代士人从苏轼精神世界中汲取营养,滋润着苦涩的人生。
关键词:苏轼;贬谪:心态苏轼万里投荒,九死一生,归至金山,作《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卷四十八P2641他将一生贬谪生涯视为功业,其中不乏自嘲意味,却道准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
漂泊万里而眼界开阔,历尽忧患却境界升华,对尘世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感悟。
黄州、惠州、儋州为其人生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
因此,研究苏轼的贬谪心态,无疑是把握住了他生命律动之脉的。
一、幽独孤高又坦然超旷中国古代有贬谪经历的士人不计其数,但心态各有不同,苏轼是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一位。
从“胸中万卷,致君尧舜”(卷一P581,《沁园春·古馆青灯》)的朝廷命官沦为带罪之人,精神之孤独,生计之困窘,身体之衰病,都困扰折磨着东坡。
他的心态首先表现为幽独孤高,困顿牢落:但另一方面又善于排解,坦然超脱。
两方面合而观之,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苏东坡。
苏轼贬谪时期,“幽”、“孤”字眼频频出现于其诗词中,传达出他幽独孤高的心态。
他常常自称“幽人”,如“幽人无事不出门”(卷二十P1032,《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幽人掩关卧”(卷二十三P202,《和陶读(山海经)其一》)、“幽人方独夜”(卷三十九2140,《江月五首》)、“孤山之好在,孤客自悲凉。
”(卷一P576,《临江仙·送王缄》)、“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卷一P590,《渔家傲·送吉守江郎中》)、“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二P603,《永遇乐·长忆别时》)、“幽”、“孤”二字最能反映其幽独孤高的心态。
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理解

1. 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以其深邃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他的一生中,他曾经历了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官职,而这些地方对他的人生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轼的《山谷川湖诗笺》中,他提到了对这些地方的颇深理解,本文将围绕苏轼对黄州、惠州、儋州的理解展开探讨。
2. 黄州在苏轼的文学创作中,黄州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苏轼曾任黄州知州,这段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州的山水风光对苏轼的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诗正是苏轼在黄州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理解。
黄州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他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到:“千古英雄城将。
目染风波恨。
黄鹤楼——苦竹婵娨烟草人——”这些诗句体现了苏轼对黄州历史文化的理解。
3. 惠州除了黄州,惠州也对苏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曾在惠州任职,这段经历使他对惠州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惠州山水的描写,如他在《东渡子·夜泊牛渚怀古》中写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得一人。
”这些诗句体现了苏轼对惠州风土人情的理解。
在苏轼的文学创作中,还包含了对惠州历史文化的赞美和描绘,这些对苏轼在惠州的理解在其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4. 儋州苏轼曾在儋州任职,这段经历也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他的诗歌中,儋州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笔下,如他在《江城子·闲居初夏午睡起》中写到:“楼前遥渡汉南舟,满岸春风蒲扇流。
”这些诗句展现了苏轼对儋州的山水和风土人情的理解。
而在苏轼的散文中,也可以看到对儋州历史文化的细腻描绘和赞美,这些都展现了苏轼在儋州的深刻理解。
5. 结语通过对苏轼对黄州、惠州、儋州的理解的探讨,可以看出这些地方对于苏轼的人生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苏轼也通过自己对这些地方的理解和感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黄州、惠州、儋州对苏轼的人生淬炼

18两月余的时间,也许此时苏轼已经预感到来日无多,彻底厌倦了宦海浮沉,心中只有超然物外的决绝。
但诗作后两句又以自嘲、调侃的语气探讨了“平生功业”所系之所。
整首诗造语苍凉,却又寓庄于谐。
在预感也许不能留墨太多的人生晚年,在失意与自嘲交织的心境中,苏轼以此诗传达出这样的讯息:黄州、惠州、儋州是其人生中很重要的三个地方。
纵观苏轼的仕宦经历,苏轼一生分别在凤翔、汴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扬州、定州等地都做过官。
其中曾两度到杭州做官,任通判(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和太守(市长),他在任期间创办了公立医院,留下了知名的水利工程“苏堤”;苏轼还在徐州任过太守,期间遭遇黄河决口,苏轼带领全城人抗洪救灾八十余天,洪水退去之后又加固徐州城墙和黄河堤防。
若论“平生功业”,至少杭州、徐州这两地是值得一提的。
但苏轼在人生晚年却把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视“平生功业”所系之地,可见这三地在苏轼生命中所占据的地位甚为重要,无能出其右者。
通过阅读苏轼的传记和诗文可以看出,黄州、惠州、儋州承载着苏轼一生中最难忍的屈辱、贫穷、苦难、困厄、失意、孤独、绝望。
这三地是苏轼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的地方,也是给苏轼带来深度生命体验和多重生命淬炼的地方。
黄州——从惶恐走向内省1080年2月,震动朝野的“乌台诗案”结案,被关押了将近五个月的苏轼在多方营救之下总算免于死罪,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史,不准擅离此地,无权签署公文。
苏轼于旧年的农历除夕被释出狱,新年的正月初一便奉命启程往黄州。
初到黄州的苏轼,暂住在定惠院(寺院),由于家眷尚未到达,便和僧人一起用饭。
此时的苏轼犹如一只孤鸿,寂寞、孤独、惶恐、幽愤、孤高,“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乌台诗案”所遭受的不白之冤让他赴诉无门,一些原本交好的亲友唯恐受到牵连,对苏轼的书信也不回复,“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轼于黄州时期诗词赏析

苏轼于黄州时期诗词赏析苏轼一生,宦海沉浮。
他曾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以自嘲,在黄州时期他度过了人生中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他文学的顶峰。
那么除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水调歌头》等脍炙人口的大作,还有哪些有意思的小诗小词呢?一.《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口'字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因写诗而招致'乌台诗案',另一方面又指作官谋求生计。
年轻时生活忙碌,而到了年老的时候却要'转荒唐'之业。
壮年时心怀伟大理想,于宋仁宗嘉佑二年考中进士,原想着与子由一同为国家效力,未料落入宦海,遇人不淑,才能未得发挥极致。
首句以强大的落差,心表时光飞逝、心中惆怅之感。
颔联描写黄州的风景及美食。
长江环绕着黄州城,江中鱼儿肥美;山中竹笋遍地,诗人于此可以享受黄州美味。
东坡是正月抵达黄州的,这时,冬天刚过,春天即将来临,诗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象吃山中竹笋了。
'美''香'二字,从视觉转移到味觉,有一种渐入佳境之感。
这正如诗人当时的处境,最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冬去春来,万物都会生长,蓬勃壮大。
眼前景即是心中意,这正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自适于山水自然,享受世间美味。
后四句也是诗人自嘲。
颈联以祸为福,身为'逐客',本该是悲凉忧伤的,但是'不妨''例作'二词显示出这样的境遇似乎是人生的另一种归宿,人们不必大惊小怪。
尾联写自己无功却还要接受官家的俸禄,具有惭愧之意。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汉口以下约五十里地,虽然穷苦,但风景独秀。
东坡初到黄州,内心自然有些许的愁意,但是面对这山水景色,人生的起起落落又算得了什么呢?尽情地享受自然吧。
自题金山画像诗歌翻译及赏析

自题金山画像诗歌翻译及赏析《自题金山画像》诗歌原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诗歌翻译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诗歌赏析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昕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
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
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
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
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
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
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整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
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
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看完这篇*。
论苏轼逆境人生的当代启示

论苏轼逆境人生的当代启示摘要:纵观苏轼的一生,仕途生活总是大起大落,磕磕碰碰,然而苏轼在逆境人生中的坚定执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做法,给了我们当代人很多启示。
本文结合有关作品史实从评述苏轼的逆境道路入手,探析苏轼是如何摆脱这些挫折,由苦闷到内省,最后到自我的超越,着重从心态、思想、性格等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最后论述对当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逆境人生苏轼当代启示英文?问汝单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作为北宋时期诗、词、文赋兼长的文学大家,作为一位兼能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化巨人,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是一个“金才”。
然而,他的人生道路中最动人的篇章,就是他大起大落的逆境人生。
本文试图从写台诗案,黄州滴贬,流放到天涯——惠州、儋州被贬三个阶段阐释他的坎坷命运。
首先是“写台诗案”这是苏轼由春风得意到“阶下之囚”的转折点,也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行程。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月二十日,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按宋代常规,新任知州上任后,要向皇帝进谢上表。
苏轼低达湖州任所后,即循惯例于四月二十九日进谢上表。
与往常一样,在抵报(朝廷宫报)上发表,供群臣传阅。
从弹这份奏章开始,御史台中丞李定和御史何正臣、舒亶等人又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出近百首诗,说有诽谤朝廷的语句。
宋神宗大恕,随即派御史台的皇南遵火速前往,七月二十日赶至湖州衙门,当场逮捕苏轼。
据目击者云:“项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孔平仲《孔氏谈苑》卷一)①“太守”是知州的习惯称呼,也就是汉代所谓的“二千石”的官司,但一转眼间,苏轼便成了所下之囚。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解到汴东。
直到十二月二十八日才被释放。
历时一百三十天。
其间苏轼所忍受的肉体、精神上的污辱与折磨是可想而知的。
一度甚至是命如悬丝。
因这起文字狱是由御史台酿成的,而御史台的周围遍植柏树,数千乌鸦栖居其上,因而得名“乌台”,故这起由御史台酿就的文字狱也被为“乌台诗案”。
其实,“乌台诗案”包括苏轼一生的命运都与王安石的变法有着不要分割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 5 / 2 0 1 4
i 式问 生 功 业 ,黄 州 惠 州 儋 州
苏轼 寓 惠期 间 思 想 浅析
李 昌娟
摘要 :被贬惠州是谪居黄州生活的继续.苏轼在惠州时期 的思想也是黄州 时期思想 的发展。苏轼在被贬惠州期间,一方面他
是 出世 的超 脱 的, 另一 方面 又是 入世 的凡俗 的 .于 悲凉 中夹 杂着 释 然 , “ 身世 两相 忘 ”恰 当地 表 明 了他在 贬谪 期 间高 洁 的志 向和
“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这句在 《 自题
金 山 画像 》 中的 话 ,虽 然 带 着极 大 的 自嘲 意 味 ,却 也是 一 种 自我 肯 定 。苏 轼 的 一 生 因政 治迫 害而 三 次 被 贬 ,贬 所黄 州 、
苏 轼 一 生 在 政治 上 的 失 意 ,主要 是 因为 陷入 了 当时 新 旧
轼在惠州虽然只有短短3 年 ,却与惠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对惠州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东坡文化现象。 关键词 :苏轼 惠州。贬谪 。诗文 思想 作者简介 :李昌娟,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 ( 邮政编码 5 1 0 0 5 0 ) 中圈分类号 :1 2 0 6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6 3 5 9 ( 2 0 1 4 ) 0 5 - 0 0 6 3 - 0 3
坦然的心境 。偏远的惠州正因为它的偏远成就 了苏轼 ,政 治上的挫折和生活上的窘迫并没有击倒苏轼.偏远反而使他远离了政治
漩 涡和 政 治迫 害 , 宁静 的生 活使 他 益老 弥 坚 .于 青 山绿水 间激发 了更 多的 创作 灵感 。 “ 一 自东坡谪 南 海 .天 下不 敢小 惠州 ” 。苏
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的伟大人格在他身上形成。苏轼一生
的词作有两千 多首 ,其 中在黄州惠州儋州所作的大概有六百
多首 。被贬 为宁远军 节度副使 惠州安 置 ,他就先 后写下 了
l 6 0 首 诗 词 和 几 十 篇 散 文 、 序 跋 。 从 苏 轼 在 惠 州 期 间所 作 的 诗 作 和活 动 谈 其寓 惠 期 间 的思 想 转 变 。
转变为 “ 身世永相忘”的人生态度。 宋哲宗绍圣 元年 ( 1 0 9 4 年 ),新 党再 起 ,章悖一 伙对
“ 元 祜 党人 ”进 行 疯 狂 的报 复 、迫 害 ,苏 轼 首 当其 冲 。御 史
赵 挺 之 、来 之 邵 等 人 弹劾 苏 轼 所 作 之 诰词 “ 谤 讥先州期 间是
他 政 治 上 最失 败 ,生 活 上 最 困难 的时 期 。然 而 就 苏 轼一 生 的 文 学 创 作 和思 想 历程 来 说 ,被 贬这 三州 期 间是 他 文 学 创作 的 高 峰 时 期 ,对 人生 的 体 验 也 升华 到对 人 生 意 义 哲 思 的深 刻体 会 。 这 个 时期 成 全 了苏 轼 ,一 种 进退 自如 、超 然 人 生 的 文人
没得到多少善待,他的个人生活际遇 可谓十分不幸 。苏轼的
一
生带着传奇的色彩 , “ 一肚皮不合时宜 ”的他一生几经大
起大落,从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权重一时,到三次遭受
贬 谪 困 顿 潦 倒 。 苏轼 一 生 仕 途 坎 坷 ,受过 两 次 严 重 的 政 治迫 害 , 曾先 后 三次 被 贬谪 ,在 他4 5 岁 时 被 贬到 湖 北 的 黄 州 、5 9
事 。苏轼无端遭受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打击 ,这次是被贬
偏 远荒 僻 的 蛮瘴 之 地— — 惠 州 。 在 途 中仍 心 怀 希 望 以 为 “ 吾 南 迁 其速 返 乎 ! 的苏 轼 , 兴 奋地 写下 《 临城 道 中作 并 引 : 逐 客何 人 著 眼看 ,太行 千 里 送 征 鞍 未应 愚 谷 能 留柳 ,
是 ,苏 轼在定州任 上落职 贬知英州 ( 今 广东英德 ),在绍
圣 元 年 闰 四 月接 到 诰 命 ,苏轼 便 立 即 前往 贬所 。可是 当他 还
在赴英州的途 中,政敌章悖 、蔡京、来之邵等人却欲将其置
大 宋 王朝 尚文 轻 武 ,然 而 苏 轼这 个宋 朝 的 大 文 豪似 乎并 之 死 地 ,不断 地 在 宋 哲 宗面 前 攻 击 苏 轼 ,说 苏 轼 罪大 恶 极 , 贬 谪 英 州仍 不 足 以 惩 罚 。于 是 ,哲 宗 皇帝 又 两 次 对 东坡 加 重 处 分 ,把 苏轼 贬 为 宁 远军 节 度 副 使 ,惠 州安 置 ,不 得 签署 公
岁时被 贬至 广东的惠州 ,3 年后复被贬至海南 岛的儋州 ,直
到他6 5 岁才 遇 赦北 还 。
可独 衡 山解 识 韩 。
着释然的心境 ,苏轼在翻越大庾岭 即将踏入广东时 ,写了一
首 《 过 大 庾岭 》 :
“
一
不 想 事与 愿 违 ,再次 被 贬 至 更偏 远 的 地 方 ,惠州 距 离 定 州 四 千 余里 , 当时 落 后 的岭 南 广 东 ,人 们 称 之 为蛮 瘼 之 邦 , 气候 炎 热 ,疾 病 较 多 , 又被 称 为 瘴疠 之 地 。 五九 高 龄 的 苏轼
党争斗的漩涡而屡遭迫害。苏轼从宋神宗元丰三年( 公元 1 0 8 0 年) 二 月被贬官至黄州 ,到元丰七年( 公元l 0 8 4 年) 四月改授 汝州团练副使。从宋哲宗绍圣元年( 公元1 0 9 4 年) 十月谪居惠 州 ,绍圣 四年( 公元1 0 9 7 年) 复被贬海南儋州 ,到元符三年( 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