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生平分析苏轼诗词中“雨”承载的情感

合集下载

苏轼词中“雨”意象探析

苏轼词中“雨”意象探析

隐 隐遍 、 长林高阜, 卧红 堆 碧 。枝 上 残 花吹 尽也 , 与 君更 向江头 觅 。 问 向 前 、犹 有几 多春 ,三之 一 。 官 里
事, 何 时毕 。 风雨 外 , 无多 日。 相将 泛 曲水 , 满 城争 出。君 不见 、 兰亭 修 禊
随着 忧 郁 、 哀伤 、 苦 闷等 负面 情 绪 , 古 时候 的诗 人词 人 也是 如 此 。在 苏 轼 词 中 ,悲苦 之 雨 的例 子 是 比较 多 的 。这类 雨 的特 点 是 : 以秋 季 为 多 , 时间 主要 是黄 昏和夜 晚 。
学 教 育
苏 轼 词 中“ 雨 象 探 析
,l ●
,,; 巴 E|
固 杨 秀 科
内容 摘 要 : “ 雨” 是 苏 轼 词 中常 见 的 意象 。 苏轼 用 “ 雨” 这 个 意 象表 达 了对 亲 朋 好 友 、 黎 民 百姓 及 其 自身 的各 种 情感 , 也 逐 渐 体 现 出苏 轼 由 宦海 沉 浮 到 超 然 物 外这 一人 生观 变化 过 程 。 关键词 : 苏 轼 词 雨 意 象 情 感 人 生 观
的 特点 是 :以春 季 为多 ,多是 “ 雨 过” , “ 雨晴 ” , “ 细雨 ” , “ 微雨 ” 等词。
钱 塘 风景 古来 奇 。 太守 例 能诗 。 先 驱 负 弩 何 在 ,心 已浙 江 西 。 花尽 后 , 叶 飞时 。 雨凄 凄 。 若 为 情绪 ,
发问: “ 什 么 时候 是个 头 呢 ? ”风 里 来, 雨里 去 , 晴天太少了 , 自己 开 心
苏轼 感 叹 : “ 春 意 只有 三分 之 一 了 ” 。 此 时他 开 始感 慨 官场 的 苦恼 和人 生 无常 。 官场 生 活让 苏轼 感 到厌 烦 ,பைடு நூலகம்他

苏轼诗歌的雨意象研究

苏轼诗歌的雨意象研究

苏轼诗歌的雨意象研究一苏轼以雨为主题的诗歌大部分是与祷雨有关的,当面临旱灾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士子文人,苏轼从儒家忠君爱民的思想出发,理所当然要对受灾地区表示关心和爱护。

受当时科学水平和个人能力的限制,他能做到的最直接的援助方法是,运用传统的方法去祷告上天,求降甘霖。

为此,产生了一批诗文,其中著名的有《喜雨亭记》。

在《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中,苏轼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抨击了盐官不惜民力、劳民伤财的行径: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

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

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

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如实控诉官吏为了私利动用农村劳动力,伤害农业的行为。

天雨助官政,雨意象在这里充满了讽刺意味,雨的出现让劳苦不堪的人们雪上加霜。

苏轼一生经历了多次外任,即调离朝廷,这无意中成为他远离朝廷党争的避祸之法,也是他踏踏实实为百姓作贡献的契机。

在杭州(第一次)制服不可一世的高丽使者,在密州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在徐州抗洪涝、与民共患难,在杭州(第二次)赈救饥民、作病坊,在颖州治理水患、捕捉为害多年的盗贼,在定州治理军政。

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作出了清正为民的好事,赢得了民众的爱戴。

离开朝廷到地方,从官场的角度说是降职了,对此,苏轼很坦然。

著名的《吴中田妇叹》是他到杭州后写就的,诗中写到的雨同样是苦雨,雨造成了天灾,百姓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威胁。

今年梗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抱头出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以田妇的口吻说出了天灾的无情和官吏的冷酷,对变法中出现的黑暗面做出了如实的反映。

可以说,苏轼对变法,是从百姓的角度考虑,对事不对人,哪里有黑暗面,只要看到了,就要写出来。

这里的雨,是绝望的雨,夹杂着百姓绝望的心声。

所谓诗可证史,此诗的雨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过的,如今读来,依然力透纸背。

当雨水过多,对农耕造成威胁时,苏轼就祷晴。

苏轼的风雨叫烟雨——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解读

苏轼的风雨叫烟雨——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解读

苏轼的风雨叫烟雨——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解读苏轼的风雨叫“烟雨”——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解读作者:张训海天有不测之风云,谁人不遭遇一二次雨呢?突兀其来,把人淋得像只落汤鸡,人避之躲之唯恐不及,这些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公元1082 年的春,苏轼“沙湖道中遇雨”,那是场骤雨、大雨,也是场恶雨。

苏轼此时因“乌台诗案”正谪居黄州,死里逃生的谪客应该“拟把疏狂图一醉或“把酒问青天”,但他躬耕坡地,遇雨时不惊慌失措,不作落难之想,不见狼狈之状。

他不怕不惧,从容优雅,“何妨吟啸且徐行”,他是个儒者勇士,更是提得起、放得下的不倒翁和硬汉子。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望江南超然台作》)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可见一斑。

“酒醒却咨嗟”诗“酒趁年华”,诗人识得解脱苦闷、自我排遣的人生法宝。

林清玄说: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苏轼当然是第一流的人物,是个能于苦难生命中找到人生滋味的人!宦海沉浮,三起三伏,苏轼于惊涛骇浪上舞之蹈之。

46 岁的苏轼,即使能“老夫聊发少年狂”,但他早已褪尽那份轻狂,他对人生的一切遭遇处变不惊,处之若常,他异常冷静,他有应对一切变故的足够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硬力。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即便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会让人病困,但苏轼喜欢这场雨,感激这场雨,他觉得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雨。

因为他可以在雨中“身如不系之舟”,“载歌载舞”,自得其乐。

2010 年网络上曾喊红一首《大雨》的小诗:那天大雨,你走后/我站在芳园南街上/像落难的孙悟空/对每辆开过的出租车/都大喊:师傅//苏轼的超凡脱俗并不浑然天成,面对人生的巨大打击,他就不痛苦失落,不愤懑失意?泰然处之需要时间过程,超然物外也需要物质媒介。

正如这首《大雨》小诗所写,面对不能叫喊不能挽回的背影终于消失不见,一切尘埃落定,而大雨不停,浑身湿透无比狼狈,同样狼狈和委屈的还有一颗受伤茫然的心。

苏轼诗词雨意象的研究

苏轼诗词雨意象的研究

苏轼诗词雨意象的研究
【摘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诗、词、文都有极高的成就,书法与绘画也有很深的造诣。

苏轼一生共创作了两千七百多首诗歌,在现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中,关于苏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于苏轼诗歌中的意象研究仍属于一个薄弱环节。

因此,本文从苏轼诗歌中的“雨”意象出发,试图通过对苏轼诗歌中的“雨”意象系统整理、分析与归纳,探索苏轼的心态、文化性格、审美情趣以及苏轼诗歌的审美意蕴与审美风格。

全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由苏轼生平简介、苏轼诗歌版本介绍以及今人对苏轼诗歌的研究成果三部分组成。

第二部分是正文,包括四个章节。

第一章概述意象理论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从意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界定出意象的含义。

同时对“雨”意象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

第二章对苏轼诗歌中的雨意象进行分类。

把苏轼诗歌中的雨意象分为闲适类雨意象和忧愁类雨意象两大类。

并对诗歌进行文本分析,揭示出苏轼尚“清”的审美情趣。

第三章分析苏诗雨意象的文化底蕴,探索苏轼在不同时期描写雨意象时的不同心理。

从淑世精神、归隐情结、生命意识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揭示出苏轼的文化人格。

第四章是对苏轼诗中的雨意象与苏辙诗中的雨意象进行比较,通过对诗歌的文本分析,发掘苏轼与苏辙在审美情趣与文化人格上的不同点。

第三部分是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简要总结,概括苏诗中的雨意象所体现出苏轼的情感以及他的文化人格。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苏轼定风波》是一首描写风雨交加之后的海上景象的诗歌篇章,描绘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和人类的与自然相互抗争的场景。

整首诗以“黄州”作为背景,描写了一场风暴后的海上景象,给人一种瑰丽而又壮丽的感觉。

诗中写道:“黄州有客船,经过数里浪,恐刳探首破,须乘风待穰”,这一段描述了黄州客船在海上波涛汹涌的情景,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力量。

在狂风骤雨中,苏轼以高昂的姿态直面风浪,展现了他英勇无畏的气概。

此外,本诗通过用词和描写方式,也点出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的场面。

诗中写道:“苍莽如云雷霆,飒洌纤如薄纹”,这一段描述了风暴中的景象,给人一种雄伟壮丽的感受。

苏轼用形容词和比喻来描绘海上气象的变幻,给人一种恢弘奇特的视觉体验。

此外,这首诗还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写道:“荡舟人有意,乘兴发双桨”,表达了苏轼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追逐。

他用“荡舟人”来比喻有幸能够领略自然之美的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妙的向往和追求。

对于苏轼而言,自然美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他对生活和创作的力量源泉。

通过阅读《苏轼定风波》,我深深地被苏轼那豪放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所感染。

他以洪荒蛮磅的天地之气,表现了对风暴的无畏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与自然的交锋中,苏轼展示了自己的勇敢和果敢,用一种言语无法完全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壮丽景色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应当顺应自然,勇于追求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亲临风暴的海上,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与自然相互抗争的壮烈场面。

通过阅读《苏轼定风波》,我也深刻认识到自然界的巨大力量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是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同时也是具有无穷魅力的。

而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苏轼在诗中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相互抗争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索。

通过他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我深深感受到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和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力量。

苏轼淋雨经历的故事

苏轼淋雨经历的故事

苏轼淋雨经历的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淋雨经历的故事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散文传世千古,被后人尊为文学巨匠。

在苏轼的一生中,也有一段淋雨的经历,这段经历让人感叹苏轼的豪迈和坚韧不拔。

那天,苏轼独自徜徉在山野间,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

他结束了一场关于文学的讨论,心中充满了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突然间,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刹那间下起了倾盆大雨。

苏轼被雨淋得湿透,但他并没有逃避,反而抬头仰望天空,任由雨水打在脸上,任由风吹拂着身体。

雨下得更大了,苏轼只觉得雨水冰凉,但他并没有选择躲避,反而跳起舞来,放声高歌。

他的歌声在雨中回荡,仿佛在和天地大自然对话。

这个时候,雨水淋湿了他的头发,顺着脸颊滴落,一路滑落到胸前。

站在山野中,苏轼感觉自己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和神秘。

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和宁静,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美好的向往。

在这一刻,他仿佛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和风雨同在,与雷电相伴。

雨水淋湿了他的衣裳和书包,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止他内心的舒展和慷慨。

他感慨自己身处大自然之中,感受着生命的脆弱和坚强。

他明白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人类与大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

他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伟大。

苏轼在雨中徜徉许久,直到雨停云散。

他慢慢走回家的路上,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文学的热爱。

他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和文学的珍贵,他决心要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文学,更加努力奋斗。

从此以后,苏轼的作品更加出色,更加动人,更加令人感动。

苏轼淋雨的经历,成为他一生中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他在雨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奇妙和美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神秘。

他的心灵在雨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他的作品也因此更加鲜活和灵动。

苏轼的一生如同他的文学一样,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豪情壮志,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传世之作。

第二篇示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喜雨作文传佳意赤胆为民诉衷情——品析苏轼的《喜雨亭记》

喜雨作文传佳意赤胆为民诉衷情——品析苏轼的《喜雨亭记》

喜雨作文传佳意赤胆为民诉衷情——品析苏轼的《喜雨亭记》喜雨作文传佳意赤胆为民诉衷情——品析苏轼的《喜雨亭记》雨润万物而生生不息。

虽是自然之物,但因关乎生命的繁衍而具有了独特的意蕴。

徜徉古诗文,描写雨的文章俯拾皆是,自然节序中的雨,社会尘世中的雨,虽然都属同物,但因受其浸润的对象人生际遇的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

杜甫经过一段时间流离转徙,在成都定居,开始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

久旱无雨突然春夜降雨、润泽万物,诗人喜悦之情无以言表,于是写下一首《春夜喜雨》,歌咏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旷世佳句。

同为诗人的杜牧在《清明》中则咏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阴郁与悲凉之情。

诗歌如此,散文也不乏经典。

从古代到现代,咏雨的名篇佳作也不少,像余光中的抒情散文《听听那雨声》,借不同地方听雨的不同感受,抒发游子切切的思乡爱国情。

而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喜雨亭记》,从标题看是为记亭而写,但走进文章的内部,通过文字的品读才发现也是一篇抒写雨情的佳作。

从文章写作的背景看,《喜雨亭记》写于苏轼由京城外调到凤翔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的第二年。

风华正茂而满腹才情的苏轼胸怀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在任所勤于政事,为民解困。

人勤天佑,所治之所风调雨顺,百姓安乐。

付出有了回报,自然高兴。

在修建的亭子竣工之时,天公作美降雨以贺,于是即兴而作,就有了这篇“笔力有千钧重”,可以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相比肩的经典散文。

散文取材于现实,是最贴合生活和社会人情的文章。

因为直接聚焦社会世情,所以散文所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所寓之理是最富温度和质感的。

品读苏轼的这篇精美散文,可以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从文章的谋篇布局看,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文章分成四个逻辑自然段。

首段开宗明义,引经据典,总说以雨命名,是为抒写喜雨的感情;第二段描写不同阶层的喜雨心情;第三段借亭上宴饮,从国计民生角度抒发喜悦心情;第四段写名称的缘由,抒写喜悦之情。

定风波诗评

定风波诗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朝文豪苏轼的一首佳作。

诗中,苏轼巧妙地通过描述自己在雨中的心态,传递了一种积极面对生活挑战的豁达态度。

这首词以风雨为引子,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苏轼超然物外、处变不惊的胸怀。

三月七日,苏轼在沙湖道上与友人一同漫步。

不料,骤雨突降,雨点穿过林叶,发出清脆的声响。

众人均惊慌失措,唯独苏轼泰然处之。

这种不同流俗的反应,显现出苏轼深沉而淡定的气质。

此时的他,对于风云变幻的世事已经宠辱不惊。

随着雨势渐止,天色放晴,苏轼的词兴也油然而生。

他挥毫泼墨,将这场雨中的经历化作一首词。

词中,苏轼告诫人们,不要因为一时的风雨而心生畏惧,应学会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因为那声音如刀剑般凌厉,却无法刺穿坚定的信念与决心。

“何妨吟啸且徐行”,则表达了苏轼从容自若的态度,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悠然前行。

在苏轼看来,风雨虽然猛烈,但终会过去,而彩虹与晴天必将到来。

这种坚韧与乐观,使得苏轼的这首词成为了经典之作,为后世所传颂。

在现今这个快节奏、高压的社会中,人们时常面临各种挑战与困境。

此时,不妨回想一下苏轼的这首词,从中汲取那份从容淡定、不畏风雨的力量。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迎接每一个美好的明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意
1.忧百姓之忧,乐百姓之乐; 2.叹时光易逝;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寒食雨二首其一》
3.感理想落空
南来不觉岁峥嵘,坐拨寒灰听雨声。 遮眼文书元不读,伴人灯火亦多情。 嗟予潦倒无归日,今汝蹉跎已半生。 免使韩公悲世事,白头还对短灯檠。 ——《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
结语
客观形象和主观情感; 作者个人经历; “皆随我用”“应于物象”。
参考文献
1.古典诗词中“雨”的审美意象,杨万元,教研新成 果;
2.古典诗词中的“雨”意象,刘美琳,中国校外教育; 3.苏轼诗歌雨意象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苏轼诗歌的雨意象探析,陆婵娣,乐山师范学院学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2.闲雨
步来禅榻畔,凉气逼团蒲。 花雨檐前乱,茶烟竹下孤。 乘闲携画卷,习静对香罏。 到此忽终日,浮生一事无。 ——《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
3.愁雨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
苏轼人生际遇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1057年进士及第
108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因“乌台 诗案”被贬黄州
1085东山起
1101年,于北还 途中病逝
1097被贬儋州
雨·类
1.祈雨
风为幄,云为盖。 满堂烂,神既至。 纷醉饱,锡以雨。 百川溢,施沟渠, 歌且舞兮。
——《太白词》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赋诗一篇寄之》
4.苦雨
乐事难并真实语,坐排用意多乖误。 兴来取次或成欢,瓦钩却胜黄金注。 我生祸患久不择,肯为一时风雨阻。 天公变化岂有常,明月行看照归路。 ——《奉和成伯大雨中会客解嘲》
5.禅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夜声》
报; 5.浅析古代咏雨诗词的境界,周海峰,知识窗; 6.“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卫芳,作家杂志; 7.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戴建业,博士论

苏轼诗文中的“雨”
结构
1.意象 2.苏轼 3.雨类 4.雨意 5.总结
意象
物象与意象——“观物取象” 发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陶钧文
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谋篇之大 端也。”——物我吻合; 诗歌中的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雨——生命的祈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