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复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计算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计算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计算能量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化学反应是否放热或吸热,以及反应的强度和方向。
本文将介绍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一、内能变化(ΔU)的计算内能是指物质分子体系的总能量,其变化可以通过焓变(ΔH)和功(W)的差来计算:ΔU = ΔH - W其中焓变ΔH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能量差,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
功W表示反应过程中做的对外界的功,可以通过压力-体积曲线下的面积计算。
二、焓变(ΔH)的计算焓变是指反应过程中系统(反应物与生成物所在的体系)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焓变的计算需要考虑反应的摩尔数,通常以化学方程式为基础进行计算。
1. 若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系数前均为1,则焓变即为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系数不为1,需要将焓变按照摩尔数进行比例缩放。
例如,对于反应A + B → C,如果ΔH为-100 kJ,表示每摩尔A与B反应生成C时释放100 kJ的热量。
3. 对于反应中涉及到的多个化学方程式,可以根据热效应的性质进行计算。
例如,反应A → B的焓变为ΔH1,反应B → C的焓变为ΔH2,则反应A → C的焓变为ΔH1 + ΔH2。
三、热效应计算中的其他注意事项在进行能量变化计算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焓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有关,应明确指定反应温度和压力条件。
2. 反应过程中的相变(如气体转化为液体或固体)也会影响能量变化,需要将其考虑在内。
3.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通常以摩尔为单位进行计算,但也可以按质量比例进行计算。
四、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热化学方程式是一种用于描述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方法,常用于能量计算和热平衡问题。
其基本形式为:∑(反应物热效应) = ∑(生成物热效应)通过热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推导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热效应,并进行能量变化的计算。
五、实例分析以甲烷燃烧反应为例,化学方程式为:CH4(g) + 2O2(g) → CO2(g) + 2H2O(g)根据实验数据,该反应焓变ΔH为-890 kJ/mol。
专题五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化学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H 2与O 2发生反应的过程用模型图示如下(“—”表示化学键):①②③④ⅠⅡ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程Ⅰ是吸热过程B.该反应过程所有旧化学键都断裂,且形成了新化学键C.过程Ⅲ一定是放热过程D.该反应的能量转化形式只能以热能的形式进行2.下列有关能量的判断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A.从C(石墨)=C(金刚石)ΔH=+1.9kJ mol -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更稳定B.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更多C.由H +(aq)+OH -(aq)=H 2O(l)ΔH=-57.3kJ mol -1,则向含0.1mol HCl 的盐酸中加入4.0g NaOH 固体,放出热量等于5.73kJD.2g H 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 热量,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 2(g)+O 2(g)=2H 2O(l)ΔH=-571.6kJ mol -13.根据下图可以写出热化学方程式:As 2O 5(s )=As 2O 3(s )+O 2(g )△H=a kJ mol -1。
则a 为()A.+1533.8B.-1533.8C.+295.4D.-295.44.X 、Y 、Z 、W 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焓变:△H=△H 1+△H 2,则X 、Y 不可能是()A.C 、CO B.AlCl 3、Al(OH)3C.Fe 、Fe(NO 3)2D.S 、SO 35.对于反应C 2H 4(g)=C 2H 2(g)+H 2(g)、2CH 4(g)=C 2H 4(g)+2H 2(g),当温度升高时都向右移动。
①C(s)+2H 2(g)=CH 4(g)ΔH 1;②2C(s)+H 2(g)=C 2H 2(g)ΔH 2;③2C(s)+2H 2(g)=C 2H 4(g)ΔH 3。
则①②③中ΔH 1、ΔH 2、ΔH 3的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ΔH 1>ΔH 2>ΔH 3B.ΔH 2>ΔH 3>ΔH 1C.ΔH 2>ΔH 1>ΔH 3D.ΔH 3>ΔH 2>ΔH 16.在密闭容器中充入4mol SO 2和3mol O 2,一定条件下建立平衡:2SO 2(g)+O 2(g)2SO 3(g)ΔH=-a kJ mol -1,反应中测得SO 2的转化率为90%,则在此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A. 1.8a kJB.2a kJC.a kJD.0.9a kJ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64分)7.(12分)纳米级Cu 2O 由于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而受到关注,下表为制取Cu 2O 的三种方法:方法Ⅰ方法Ⅱ方法Ⅲ用炭粉在高温条件下还原CuO 电解法,反应为2Cu+H 2O ====电解Cu 2O+H 2O 用肼(N 2H 4)还原新制Cu (OH )2TiCu离子交换膜N a Cl 溶液N a O H 溶液(1)工业上常用方法Ⅱ和方法Ⅲ制取Cu 2O ,而很少用方法Ⅰ,其原因是。
第20讲 能量变化和反应历程分析(课件)-2023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解析】由图可知,吸附时能量降低,解吸时能量升高,
如C2H4*→C2H4 △H=+82kJ·mol-1,基元反应中,C2H3*+H*→C2H4*的
活化能最大,为+85kJ·mol-1。
练习5:2018全国卷I
(3)对于反应2N2O5(g)―→4NO2(g)+O2(g),R.A.Ogg提出如下反应历程:
极短时间内即可达到平衡,A项正确;
C.第二步中NO2与NO3的碰撞仅部分有效 第二步反应慢,说明有效碰撞次数少,C项正确;
由题给三步反应可知,反应的中间产物有NO3 和
NO,B项错误;
D.第三步反应活化能较高
反应快,说明反应的活化能较低,D项错误。
练习6、三甲胺【N(CH3)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最近我国科学家实现了使用铜催化剂将
理也进行了广泛研究,通常认为该反应分两步进
行。第Ⅰ步:CH4催化裂解生成H2和碳(或碳氢物
2
种),其中碳(或碳氢物种)吸附在催化剂(ads)上,如
CH4Cads/[C(H)n]ads+(2- )H2;第Ⅱ步:碳(或碳
氢物种)和H2O反应生成CO2和H2,如Cads/[C(H)n]ads+2H2O→CO2+(2+ 2 )H2。反应过程
递过程
D.使用Ti-H-Fe双温区催化剂使合成氨反
应转变为吸热反应
C
【解析】A项,根据图示,①为氮分子的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过程,氮氮三键没有断裂,错误;
B项,①②③在高温区发生,提高反应速率,④⑤在低温区发生,促进平衡正向移动,错误;
C项,根据图示④为
→
,N原子由Fe区域向Ti-H区域的传递,正确;D项,反应的焓变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催
【复习参考】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活页作业:专题16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复习参考】⾼三化学⼆轮复习活页作业:专题16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专题⼗六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作业纸1. 已知氯⽓、溴蒸⽓分别跟氢⽓反应的热化学⽅程式如下(Q1、Q2均为正值):H2(g)+Cl2(g)=2HCl(g) △H1=-Q1KJ/molH2(g)+Br2(g)=2HBr(g) △H1=-Q2KJ/mol。
有关上述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Q1>Q2B.⽣成物总能量均⾼于反应物总能量C.⽣成1molHCl⽓体时放出Q1热量D.1mol HBr(g)具有的能量⼤于1mol HBr(1)具有的能量2. 科学家已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其结构为正四⾯体(如图所⽰),与⽩磷分⼦相似。
已知断裂1molN—N键吸收193kJ热量,断裂1mol N≡N吸收941kJ热量。
则A.N4的熔点⽐P4⾼B.1molN4⽓体转化为N2时要吸收748kJ能量C.N4是N2的同系物D.1molN4⽓体转化为N2时要放出724kJ能量3. 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mol-1、-1411.0kJ·mol-1和-1366.8kJ·mol-1,则由C2H4(g)和H2O(l)反应⽣成C2H5OH(l)的△H为A.-44.2kJ·mol-1B.+44.2kJ·mlo-1C.-330kJ·mol-1D.+330kJ·mlo-14. 甲醇质⼦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转化为氢⽓的两种反应原理是①CH3OH(g)+H2O(g)=CO2(g)+3H2(g);△H=+49.0kJ·mol-1②CH3OH(g)+1/2O2(g)=CO2(g)+2H2(g);△H=-192.9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H3OH的燃烧热为192.9kJ·mol-1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定要吸收能量D.根据②推知反应CH3OH(l)+1/2O2 (g)=CO2(g)+2H2(g)的△H>—192.9kJ·mol-15. 已知2SO2(g)+ O2(g) 2SO3(g);△H=-197kJ/mol,同温下,往相同体积的密闭容器甲、⼄中分别充⼊2molSO2、1molO2 和1molSO3、1molSO2、0.5mol O2,当它们分别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为Q1 KJ和Q2KJ,则下列⽐较正确的是A.Q2= 1/2 Q1=98.5 B.Q2=1/2 Q1<98.5 C.Q2<1/2 Q1<98.5 D.1/2 Q1< Q2 <98.5 6. ⼯业上制备纯硅反应的热化学⽅程式如下:SiCl4(g)+2H2(g)错误!未找到引⽤源。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13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含解析)

专题13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考点一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热化学方程式[考试标准]知识条目必考要求加试要求1.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a b2.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a a3.从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b b成物的总能量变化理解反应中的热效应4.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与反应中能量变b c化的关系5.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b c6.合理利用化石燃料,提高燃料燃烧效率a a的方法7.太阳能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式a a8.生物质能的利用途径a a9.氢能的优点、开发与利用a a10.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及给环境a a带来的问题(一)化学反应中的热量从两个角度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如图所示。
(2)从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的角度分析(3)记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①可燃物的燃烧;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⑤物质的缓慢氧化等。
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盐类的水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③Ba(OH)2·8H2O与NH4Cl 反应;④碳和水蒸气、C和CO2的反应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注明反应条件反应热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
绝大多数反应是在25 ℃、101 kPa下进行的,可不注明。
2.注明物质状态常用s、l、g、aq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溶液。
3.注意符号单位ΔH应包括“+”或“-”(“+”可省略)、数字和单位(kJ·mol-1)。
4.注意守恒关系(1)原子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2)能量守恒。
5.区别于普通方程式一般不标注“↑”、“↓”以及“点燃”、“加热”等。
6.注意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且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 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 也要加倍。
正误辨析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2)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吸热反应不加热不能发生 (×) (3)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不是单一的(√) (5)化学键断裂要吸收热量,也必定发生化学变化(×) (6)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任何情况下都没必要注明反应条件 (×) (7)C(石墨,s)===C(金刚石,s) ΔH >0说明石墨比金刚石稳定(√)(8)已知:500 ℃、30 MPa 下,N 2(g)+3H 2(g)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g) ΔH =-92.4 kJ·mol -1,将1.5 mol H 2和过量的N 2在此条件下充分反应,放出热量46.2 kJ(×)题组一 全面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2016·浙江乐清市芙蓉中学高一5月月考)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 .稀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B .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C .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D .生石灰变成熟石灰的反应 答案 B2.(2016·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一期中)图为反应2H 2(g)+O 2(g)===2H 2O(g)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化学中考必备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中考必备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学化学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规律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学中考必备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知识点和示例。
一、热力学基础知识热力学是研究物质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规律的科学。
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通过热力学进行分析。
下面是一些基础的热力学术语和概念:1. 系统与周围:在热力学中,研究对象称为系统,而与系统发生能量交换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称为周围。
2. 热与功:热力学中的能量可以分为热和功两部分。
热是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传递,而功是由于力的作用引起的能量传递。
3. 焓变: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通过焓变(ΔH)来表示。
焓变为正表示吸热反应,为负表示放热反应。
二、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根据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的能量不同,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 放热反应:放热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能量,使周围温度升高的反应。
典型的放热反应是燃烧反应,例如燃烧中的燃料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吸收周围的能量,使周围温度降低的反应。
典型的吸热反应是物质的融化和蒸发过程,例如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
三、放热反应的实例1. 酸碱中和反应: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这是一种放热反应,其中释放的能量通常以热量的形式体现出来。
例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HCl(aq) + NaOH(aq) → NaCl(aq) + H2O(l) + ΔH这个方程式中的ΔH表示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发生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一般情况下,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而还原反应是吸热反应。
例如,铁的氧化反应如下:4Fe(s) + 3O2(g) → 2Fe2O3(s) + ΔH四、吸热反应的实例1. 融化反应:融化反应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吸收热量的过程。
高考化学 二轮复习 专题六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概念辨析 反应热概念判断和比较类试题
[母题 1] 已知反应:①101 kPa 时,2C(s)+O2(g)===2CO(g) ΔH=-221 kJ/mol;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碳的燃烧热大于 110.5 kJ/mol B.①的反应热为 221 kJ/mol C.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 1 mol 水的中和热 为-57.3 kJ/mol D.稀醋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 1 mol 水,放出 57.3 kJ 热量
6.不论化学反应是否可逆,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 ΔH 表示反应进行到底(完全转化)时的能量变化。如:2SO2(g)+ O2(g)===2SO3(g) ΔH=-197 kJ/mol 是指 2 mol SO2(g)和 1 mol O2(g)完全转化为 2 mol SO3(g)时放出的能量。 若在相同 的温度和压强时,向某容器中加入 2 mol SO2(g)和 1 mol O2(g) 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为 Q,因反应不能完全转化生成 2 mol SO3(g),故 Q<197 kJ。
答案:D
解析:本题将燃烧热与反应热的计算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
写融合在一起,解答时要紧扣燃烧热的相关概念,注意热化学
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乙醇与汽油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9,即 1 mol 该混合物中含有 0.1 mol 乙醇和 0.9 mol CxHy。0.1 mol 乙 醇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1 366.8 kJ/mol×0.1 mol=136.68 kJ,又 知 1 mol 混合物完全燃烧共放出 Q kJ 热量,则普通汽油的燃 烧热为(Q-136.68)/0.9 kJ/mol,据此再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 写原则可判断选项 D 正确。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反应与热能

1.反应热的定义及计算依据
2.从两种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热 反应热图示
微观
宏观
a表示断裂旧化学 图像分析 键吸收的能量;
b表示生成新化学 键放出的能量; c表示反应热
SiHCl3的电子式为
的反应方向。满足目标方程式各物质的位置要求,注意方程式方向改变ΔH _________________。
则25 ℃时H2(g)和C(石墨,s)生成C6H6(l)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符号随之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现代科技已经能够拍到氢键的“照片”,直观地证实了水分子间的氢键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 A.YW3分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B.W2Z的键角小于YW3 燃烧热ΔH(kJ·mol-1)
从能量角度分析,铁触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反应①为慢反应,下列示意图中能体现上述反应能量变化的是________(填标号),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
(1)调方向:根据目标方程式反应物、生成物的位置,调整已知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钒催化剂参与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V2O5(s)与SO2(g)反应生成 VOSO4(s)和V2O4(s)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常规方法
(2)细看变化,仔细分析各段反应 Si(s)+3HCl(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热化学方程式 : 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 化学方程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点: 反应的温度和压强 A、要注明____________。 反应热的数值 B、要注明____________。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C、要注明______________。 物质的量 D、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______, (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5克碳酸钙分解时吸收8.885kJ热量。
2、1molC与适量的水蒸气反应,需吸收131.3kJ的 热量。
3、1.00L0.1Omol/LH2SO4溶液与足量稀的氢氧化 钠溶液反应放出11.46kJ的热量。
4、57克辛烷完全燃烧放出2759 kJ的热量。
3、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见
三、煤炭的综合利用
(1)、煤的气化,液化 C(s)+H2O(g) 原理: CO(g)+H2O(g)
CO(g)+H2(g)
CO2(g)+H2(g)
用途:作燃料,工业制备氢气的一种重要方法。 CO和H2还可以合成液体燃料甲醇。 CO+2H2 CH3OH(液体) 优点: 使煤的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又防止 煤炭直接燃烧产生二氧化硫和烟尘污染 环境。
H2(g)+Cl2(g)=2HCl(g); H1
1/2H2(g)+1/2Cl2(g)= HCl(g); H2 状态相同,但数量后式仅是前式的一半,释 放的热量也应是前式的一半,
∴ H1 < H 2
例题 12g石墨与O2反应生成CO2放出393.51KJ热量; 12g金刚石与O2反应生成CO2放出395.41KJ热量, 试比较,石墨与金刚石哪个稳定?
D)
D.水煤气
3、酸雨危害可包括(
D)
①对人体的直接危害,引起肺部疾病而使人致死,②引 起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③破坏土壤,植被,森林 ④腐蚀金属,油漆,皮革,纺织 品及建筑材料等,⑤渗入地下,可能引起地下水酸化.
A.①③⑤ 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再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 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常识性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 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 等意识。 学习重点: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2、放热反应: 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
例1、在同温、同压下,比较下列反应放 出热量H1 、 H2的大小 2H2(g)+O2(g)=2H2O(g); H1 2H2(g)+O2(g)=2H2O(l); H2
分析:反应物的状态,数量和生成物的数量 都相同,但由于气态水转化为液态要放出一 定数量的热量
∴ H 1 > H 2
例2、在同温、同压下,比较下列反应放 出热量H1、 H2的大小 S(g)+O2(g)=SO2(g); H1
(2)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 特 点: 属一次性能源、非再生能源。 (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①燃烧时有足够的空气。 ②燃料和空气要充分接触。 (4)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危害: ①产生的热量减少,造成资源浪费。 ②产生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
(5)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措施 A、通入足量空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过多空气,将带走部分热量,造成浪费) B、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固 体燃料粉碎,液体燃料雾化)
C(S)+O2(g)=CO2(g); H2 固态C氧化为CO,释放出热量H1,CO是气体 燃料,和O2反应生成CO2,又释放热量H3,两 次释放热量的总和H1 + H3,等于固态C氧化 为气态CO2释放的热量H2 , ∴ H1
>
H2
例4、在同温、同压下,比较下列反应放出 热量H1、 H2的大小
比较相同状态、相同数量的金刚石和 石墨,与O2完全反应,生成相同状态、 相同数量的CO2,金刚石释放出的热量 更多,说明金刚石具有的总能量高, 不稳定
[练习]
1、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 应的是( )
c
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B.Ba(OH)2· 2O与NH4Cl的反应. 8H C.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2、下列燃料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C、将煤气体和液体
例2.煤在炉子里烧的很释原因?
答: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与氧气接触。本题中已有氧气,因此应从 温度方面考虑。考虑C+O2 =CO2放出热量,而 CO2+C= 2CO吸收热量。当吸收热量多于放出 的热量时,体系的温度就会降低,当温度降到C 的着火点以下时,炉火就熄灭了。
(2)高温干馏: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 分解生成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
焦炭:用于冶金,如炼铁、制电石等。 煤焦油:进一步处理可得多种化工原料,用 于制备染料、农药、医药等。
焦炉:气可做气体燃料。 (3)加生石灰脱硫:对于烟煤,如直接燃烧 常常加少许生石灰脱硫,以防止SO2污染大气, 反应方程式是:
Ba(OH)2· 2O+NH4Cl反应。 8H 以及:KClO3、KMnO4、CaCO3的分 解等。
当反应物和生成物两者能量相近,则吸、 放热不明显。 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则放出热量。 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则吸收热量。如下图所示:
4.注意问题: 物质反应开始时需加热的反应:可能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物的绐态和终态有关, 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 练习:已知 P4 + 5O2 = P4O10; H=-2983.2 kJ/mol
P(红磷) +5/4O2 = ¼ P4O10; H=-738.5 kJ/mol
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
P4(s) = 4P(S、红磷); H=-29.2 kJ/mol
原
因: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具有的 总能量。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生石灰和水反应等。
3、吸热反应: 有热量吸收的化学反应。
原
因: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
具有的总能量。
常见的吸热反应:
C(s)+H2O(g) C+CO2 2CO CO(g) + H2(g)
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
反应的热量变化与反应发生是否需要 加热没有必然联系。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 A.需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 C.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 物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二. 燃料的充分燃烧: 1.燃料的现状:
S(S)+O2(g)=SO2(g); H2 两式数量相同,S由固态吸收热量转化为 气态,再氧化燃烧生成SO2。其放出热量 的总和小于由气态S直接燃烧所放出的热 量
∴ H1<H2
例3、在同温、同压下,比较下列反 应放出热量H1、 H2的大小 C(S)+1/2O2(g)=CO(g); H1
CaO+SO2 2CaSO3+O2 CaSO3, 2CaSO4
四、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
1、反应热: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符号:
H
单位: kJ/mol
2、燃烧热: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 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3、中和热: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的反发生中和而生 成1molH2O时所放出的热量 因而在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mol物质或 生成1molH2O为标准来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