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在《侍坐》中的体现
从《论语_先进_侍坐》篇看高效课堂

从《论语·先进·侍坐》篇看高效课堂靖边中学语文组李玉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此言足以说明这部记载了被康熙皇帝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及其弟子对治世的影响。
有政治的,有思想的,有文化的,有伦理道德的,更有教育的。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是中国文化库里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是历代王朝经世治用、不可或缺的宝典。
《论语》中的“过犹不及”、“和为贵”、“当仁不让与师”、“君子言义,小人言利”、“欲速则不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安贫乐道”等内容至今依旧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中国传统的文化根基的形成大大受惠于这位德行高尚博古通今的文化集大成者——孔子。
然而,习惯白话文学习的人们太多,甚至绝大多数看不懂古文,自然就打不开这个文化宝库,也就无法走进孔子的心灵世界。
我们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例,很多人将其翻译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的”。
如果真是这样,恐怕普天之下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在校读书的学子们,全都不必用功读书了,反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都是智慧的嘛”。
事实上,孔子之意在“知晓应该知晓的,不应该知晓的不必知晓,这是明智的。
”大家仔细想想,别人家的银行密码我们能打听吗?别人家的私生活能打听吗?别人家的祖传秘方我们能打听吗?如果真的那样做了,显然是自找没趣,更是无礼之举。
所以,《论语》虽然离我们久远,但有关乎它的学问和思想仍然值得今人反复玩味和学习。
那么,这部被后世认为“处世哲学,现世智慧”的《论语》到底对我们高效课堂有什么启示呢?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以《论语·先进·侍坐》篇为例。
首先,师生关系融洽。
众所周知,上古时候没有桌椅,古人往往席地而坐,两膝并拢,把臀部“放”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这是较为正式的坐姿。
孔子也不例外,他是“平等中的首席”。
侍:在尊长旁边陪坐之意。
《侍坐》中礼乐思想

《侍坐》中的礼乐思想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启发弟子们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予以点拨、评价。
子路说,一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他只需三年时间,就可以治理得让百姓人人骁勇善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后笑了笑,说:“治国以礼,其言不让”,治理国家最核心的东西是要讲究礼让。
用礼制去治理国家,在你内心深处,要有温良恭俭让,这是一个起点。
子路缺乏这种恭敬辞让之心,人治成分太浓,存在个人英雄主义倾向。
冉有的理想是,一个小国,让他治理,三年之后,可使百姓富足。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只荣辱。
”孔子对冉有让百姓富足的做法表示肯定,而对他将礼乐教化之事,等待比自己高明的君子去做的说法深表感慨。
老百姓丰衣足食了,进行礼乐教化,是顺理成章的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精通礼仪的外交家公西华说,在诸侯进行宗庙祭祀、会盟活动中,他愿担任一个小小的司仪。
对这种说法,孔子感到惋惜。
诸侯祭祀结盟活动,是政治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也是治国大事,公西华通晓礼乐,在此应有大作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才对。
曾皙的理想是,暮春时节,穿上新衣服,和几个成年人,带着小孩子,在沂水中洗净身子,在河边唱歌跳舞,祭祀神灵,求降甘霖,咏诗而回。
北方发生旱灾,曾皙能顺应民心,带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此,曾皙充当着精神领袖,思想统帅的角色,他借祈雨祭天活动将人心凝聚调动起来。
并通过人内心的自我完善,达到万物各得其所,适心任性,物我一体,人与天地相融合的境界,从而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曾皙结合国情,既陈述了具体的治国措施——无为而治,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乐治国思想体现了出来。
表现出恬淡、宁静、天人合一的境界,它是国家自主,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天下太平的大同社会,这不正是儒家礼乐教化的理想蓝图吗?孔子听后大加赞叹。
综上所述,在这场富有生活情调的师生言谈中,礼乐思想,是《侍坐》中的一条主线,是孔子教育学生的中心内容。
《侍坐》篇折射出孔子的思想

《侍坐》篇折射出孔子的思想《侍坐》篇平淡自然、含意深隽,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在言志评志的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1. 礼治思想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侍坐》篇中对礼治的体现: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明确指出,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
可见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直接反映于孔子的评论,间接反映于四位弟子的言志。
1.2子路率尔对曰:“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且”是而且,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知方”是为人的道理和是非准则,合起来这句话就是而且懂得为人的道理,即在强国的同时强调礼,连子路都认为“知方”比强国更高一层,子路的思想就是孔老师思想的一个侧影,是老师长期教化的结果。
再者如冉有所说“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就更为直白地表明礼乐教化是更高层次的事。
公西华“愿为小相”,虽言辞谦恭,但本质仍是推行礼乐教化。
最具代表性的反映了孔子礼治思想的是曾皙的回答“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绝不是一般教科书上解释的洗澡、吹风、唱歌。
试想,农历三月北方中国——山东,春寒料峭,有谁会下河洗澡?除非冬泳爱好者,曾皙所描述的是古代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
在祭祀时,需涉沂水,十二三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
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皙能对古礼作出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
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也印证了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和“克己复礼”的教诲。
2. 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侍坐章》内容思想

《侍坐章》内容思想礼治思想“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明确指出,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
可见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直接反映于孔子的评论,间接反映于四位弟子的言志。
子路率尔对曰:“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且”是而且,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知方”是为人的道理和是非准则,合起来这句话就是而且懂得为人的道理,即在强国的同时强调礼,连子路都认为“知方”比强国更高一层,子路的思想就是孔老师思想的一个侧影,是老师长期教化的结果。
再者如冉有所说“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就更为直白地表明礼乐教化是更高层次的事。
公西华“愿为小相”,虽言辞谦恭,但本质仍是推行礼乐教化。
最具代表性的反映了孔子礼治思想的是曾皙的回答“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绝不是一般教科书上解释的洗澡、吹风、唱歌。
试想,农历三月北方中国――山东,春寒料峭,有谁会下河洗澡?除非冬泳爱好者,曾皙所描述的是古代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
在祭祀时,需涉沂水,十二三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
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皙能对古礼作出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
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也印证了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和“克己复礼”的教诲。
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的学生中各种阶层的人都有,他的弟子来自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禁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门弟子中有贵族,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但更多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子路、子贡等,这些贫寒之士也受到教育。
_论语_侍坐_思想内容探析_韩爽

东方文化《论语·侍坐》思想内容探析■韩爽《侍坐》篇幅较长,自然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通过对它思想内容的探析,可以得出许多现代启示。
第一、《侍坐》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的中心人物是孔子,《侍坐》中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孔子。
正如胡念贻所说,“《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在于它写出了孔子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形象。
这部书所写的人物,都以孔子为中心。
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表现一个人物为中心的著作,这是第一次出现。
《论语》里面所写的孔子形象,相当鲜明。
”一、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老师形象在《侍坐》中,孔子引导学生讲述人生理想。
一句“子路率而对曰”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面前的率直与无拘束,孔子并不是想象中的高高在上,而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者;孔子对于学生的回答并没有予以直接的评价,而是让他们依次讲述,这就不会影响下面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在这样和谐的教学情境下,在这样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讨论气氛异常活跃。
孔子的这堂课可谓非常成功,他的言行贯穿始终,而课堂的主导却是学生,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他做最后的总结,潜移默化的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进而传达自己的思想学说。
二、乐观自在的学者形象孔子的一生仕途不顺,他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却没有用武之地;他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但所有的苦难也影响不了孔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侍坐》中,孔子认同曾皙的看法,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赞同曾皙处事的平静豁达心态,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处事要有乐观平和的心态,这也是孔子乐观心态的体现。
教书育人是孔子在晚年用另一种方式积极乐观的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在董楚平的《<论语·侍坐>真实性献疑》中,他认为,《侍坐》写孔子独钟曾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形象。
我觉得《侍坐》篇中孔子并没有把过安逸的生活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理想,他只是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这是实现理想的关键,所以,《侍坐》中的所讨论的看似是各自的理想,但深层次的却是一个心态问题。
从_子路_曾皙_冉有_公西华侍坐_看儒家言谈之礼_吴蕴慧

从_子路_曾皙_冉有_公西华侍坐_看儒家言谈之礼_吴蕴慧名作欣赏2010.7学苑撷英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看儒家言谈之礼□吴蕴慧(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工程系,江苏苏州215104)关键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儒家言谈礼摘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及其技巧,充分体现了儒家在言谈方面“礼”的规范和要求,与传统的礼仪典范《礼记》相得益彰。
儒家要求“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礼记·少仪》)《论语·先进》孔子在谈及弟子的特长时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言语”不仅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而且仅次于“德行”,足见儒家对它的重视。
《论语·先进》篇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简称《侍坐》)描绘了一幅孔子师徒言志的情景,其中惟妙惟肖的神情语态的刻画,不仅展现了各个人物的独特个性,而且充分体现出儒家言谈礼仪的规范和要求。
“侍坐”,即在尊长近旁陪坐。
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谓之“坐”。
据《礼记·曲礼上》:“侍坐于所尊敬,毋余席。
”即侍坐所尊敬的人,尊者独坐一席,侍者另坐一席,而尽量坐在接近尊者的那端,不留余席。
《侍坐》章中当是孔子独坐一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另坐一席,坐在接近孔子的那端而不留余席。
侍坐时,儒家对言谈礼节方面有明确规定,如《礼记·曲礼上》:“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即陪侍老师坐着的时候,老师问话,等问完了才回答。
请教学业问题,要站立;请求进一步解答,也要站起来。
又如,《礼记·曲礼上》明确指出:“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
当老师有所询问,子路“率尔而对”,无所顾忌,旁若无人,毫不谦让,显然有失稳重,有悖礼规。
其言行举止与儒家所倡导的“礼让”的宗旨背道而驰。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
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
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
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当然,我们不必像宋儒那样去津津乐道本篇中的所谓“曾点气象”“圣贤气象”〔《四书集注》朱熹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
”〕,却不能不承认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
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一《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
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
《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
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
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
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
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从《侍坐》章曾皙言志管窥孔子之理想

淡的理想实则最难达到 。 政治清明 , 国泰民安 , 才有
子 ,或者到雩台上去载歌载舞地赞颂和馈祭水神 ,
虔诚地 向神灵行礼 、 祈求保佑。 从文意来说 , 王充的 解释 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 , 以此寄托 自己的 理想 ,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 , 因 而 内心狂喜而情不 自 禁地喟然赞叹了。 孔子不满子 路, 是因为他“ 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 。 ; 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 中的首要 问题。 这样解 释, 全篇上下文意就脉络贯通了。 孔子赞赏 曾皙的观点就是 因为 曾皙描述的画 面符合孔子 的政治理想 。 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大同
矣。
曾皙的出场就显得与众不 同, 作者做 了充分的 铺垫和渲染 , 凸显 了曾皙洒脱不拘的形象 。当孑 子 L
和其他三个学生谈话的时候 , 他正在弹瑟 , 三位 同
王充在这里 明白无疑地解释了曾皙所述是古代雩
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中进行的。 前面 几位 的回答 , 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 , 实实在在地 记住了, 或许他的旋律都是随着三位 同窗的发言而 变化的, 孔子点 了他 的名 , 他才结束弹瑟站起来 。 这 些动作 , 属于体态语言 , 无声胜有声 , 充分表现了他 的洒脱 、 知礼 、 自信和成熟 , 特意表现出一种不同凡 响的气象 。
及孔子的评价 。文章先是叙述孔子启发学生言志 , 然后是 四个学生分别谈志。在孑 子的开导下 , L 子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礼”在《侍坐》中的体现
作者:许崇善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2期
内容摘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反映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追求和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字里行间体现的儒家礼的思想和观念。
在孔子看来,以礼治国不是空洞的,大而虚玄的,而是具体的,体现在自身修养上,言谈举止上,体现在人际和谐,相互尊重上,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敢于担当。
关键词:儒家《侍坐》体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反映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追求和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字里行间体现的儒家礼的思想和观念。
在孔子看来,以礼治国不是空洞的,大而虚玄的,而是具体的,体现在自身修养上,言谈举止上,体现在人际和谐,相互尊重上,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敢于担当。
而本文在这些方面均有所体现。
一.为国以礼的政治追求。
这是儒家礼治思想的最集中概括和最简洁表达。
本文篇末通过孔子之口直接表明其治国以礼的政治追求,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不仅如此,文中四位弟子的言志也都围绕以礼治国的宗旨。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
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
如此看来,师生五人的志向真是为国为民,志向高远,非礼勿言,言必涉礼。
二.言行合礼的儒雅风范。
儒家的礼,是以诚敬为基础,以和谐有序为目的。
敬人者,人恒敬之。
孔子他老人家教育学生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文章开首,孔子不以为自己是老师便端起师道尊严的大架子高高在上,而是态度谦和、亲切热情和蔼可亲地对学生们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点,就不敢在我面前说话,不要这样。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对学生耐心诱导、热情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态度随和。
孔子放下师道尊严,尊重鼓励学生,是他有礼的表现。
对学生的言行,孔子也是用礼来衡量。
他对子路的不满首先在于子路的态度不够谦虚,因为按年龄大小都轮不到子路第一个发言,但子路似乎忘记了尊卑长幼之序,不符合礼,不是一个治国者应有的胸襟,故而“哂之”并批评他其言不让。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所以他对公西华的过分谦虚表示了不满,公西亦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认为他不够自信,也是不符合礼的表现。
孟子“舍我其谁”的人生自信就是孔子这种积极入世思想的一脉相承。
孔子对学生们的评价,不夸大,不溢美,不贬斥,实事求是,真诚热心,这样做才是符合礼的。
四位弟子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其他三位都是很谨持的,在老师的直接点名追问下,才谦虚谨慎地作了回答。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则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
每个人的回答都得体恰当,彬彬有礼。
总之,老师尊重学生,学生礼遇老师,师生关系和谐轻松,也正体现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
三.小小称谓大有礼数。
细究本文的称呼,你会发现,孔子称呼学生四位学生时是直呼其名为求、赤、冉、点。
但记录的弟子们在称呼这四位时用的是字,而不敢直呼其名。
这也正体现出儒家弟子们懂礼合礼尊礼。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称呼别人的名是厌恶轻视本人的意思。
孔子直呼学生的名是合礼的,而后学弟子们称呼师兄师爷的名则是大不敬了,不符合儒家礼的思想。
所以弟子们在记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时称字,称孔子为子曰,均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四.“侍坐”一词别有礼意。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学生陪从孔子坐着。
这是一种古代礼的表现。
侍长者闲坐,尊长坐着,己站立侍奉陪,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虽然篇首孔子对学生们和蔼可亲,但学生们不敢僭越师生之礼。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正因为孔子对学生有礼,学生才更加对老师有礼,冉有、子路、公西华侍坐于孔子身边,学生的态度是很恭敬的,内心表示的对老师孔子的尊敬,这就是礼的表现。
后世弟子记录这事不敢不庄重,故称侍坐,既是尊重孔子,也是告诫后学,更是弘扬传承儒家礼之精神之需要。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上于礼。
”礼之用,和为贵。
不学礼,无以立。
礼义立贵贱等,乐文同则上下和。
从这些角度看,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的这个宣言是明智的: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潍坊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