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当代德育价值
儒家“五常”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借鉴启示

儒家“五常”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借鉴启
示
儒家“五常”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借鉴启示
儒家“五常”是儒家学说经典作品《论语》中提出的“礼、义、礼、智、信”五个原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
的精髓。
当今社会,我们追求的不仅是个体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更
重要的是培养社会的文明礼仪和道德风尚,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为此,教育界也应大力弘扬“儒家五常”,借鉴其中的精髓,实施在
大学生德育工作中。
首先,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洗练礼仪意识,加强礼法意识,提升礼节的能力和礼仪的水平,将德育的普及贯
穿个人的人格素质的塑造,礼义相须,都是我们大学生必须躬行的义务。
其次,在德育工作中,要倡导义理的道德修养,如诚实守信、有
原则、担当、勤奋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也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心灵,强化他们直接为人处世而维护自身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的能力。
此外,要真正涵养智慧,让大学生体会到事物的关联性,使他们认清自己的特长与不足,懂得如何运用科学的方式适应社会的变化,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潜力。
最后,要倡导信仰的方向,在日常行为、学习和思想上,教育大学生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在精神层面上要有追求,要有格局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实践现实。
总而言之,弘扬儒家“五常”观念对实施大学生育德工作是极为重要的,通过礼、义、礼、智、信五种思想原则强化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及道德修养,实现我国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为国家繁荣昌盛而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文学艺术-你知道儒家“五常”吗

你知道儒家“五常”吗
中国儒家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了促进自身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每个人必须拥有这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仁,就是现在常说的换位思考,为别人着想。
仁是最基本的品格,最普遍的德行准则。
义,和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
义也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
很多有关义的词语,像“见义勇为”、“大义凛然”、“义正词严”等,意味着人生的责任和奉献。
礼,礼和仁二者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是仁的外在形式。
守礼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和重要文化。
明礼,从大的方面讲,就是讲文明;具体到个人说,就是日常待人接物的举止表现。
礼仪作为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直接体现了个人的素质和魅力。
这些已经成为个人、社会、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准和最直观的体现。
智,睿智、理智、明智、明达。
就是说要把智力和道德联系起来。
信,讲信用,靠得住,说话算数。
这是做人处世的根本,童叟无欺是兴业之道,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美德。
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宝贵财富,其中包括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在社会中起到了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本文将从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一、仁:仁者爱人,关怀他人的福祉仁是中国人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仁被视作是最高尚、最伟大的美德。
仁有着深厚的道德内涵,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注。
仁者尽力担当起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关心他人的疾苦和幸福。
因此,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仁德是指待人宽厚、关怀他人、乐善好施,促进和谐和共同进步。
二、义:讲究公平正义,秉持道义准则义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又一核心价值观。
义包括了对公平正义的尊重和追求。
在中华文明中,义是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根本原则之一。
人们应秉持道义准则,做到正直、公平、诚实、厚道,对待他人宽容、公正,坚守道义,并为实现公平与正义而努力。
三、礼:以礼教育,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礼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文明的基石之一。
礼是一种信仰、行为准则,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人们需要尊重他人、注重礼节、遵守规范。
礼教育人们如何做人、待人,使人们具备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能力,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
四、智:追求知识,推动社会进步智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核心之一。
中国文化强调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智慧被视为一种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被鼓励通过学习和思考获得智慧,智者被尊崇和仰望。
智慧不仅是个人追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智慧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包括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洞察力。
五、信:言行一致,重视信任和诚信信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中国古代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美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诚信。
信不仅指言行一致,更涵盖了对他人的信任和对社会道义的尊重。
论儒家的德育思想及现代意义

论儒家的德育思想及现代意义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
儒家注重的是大方向,重视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关心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即教导人成为正人君子。
儒家文化就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这就是追求进步的人们再次高度关注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沉积了几百年韵儒家文化又被人们热情地发掘出来的原因所在。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学识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延绵至今。
其具体内容意义如下:1.儒家文化的“仁”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实行仁政,并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拥有存活和美好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翻案”即为道德教化的方法,并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存有平衡的道德普遍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叛变起兵的必要,又没叛变起兵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并使国家达至太平的统治者,事实上都没违反儒学的仁和礼两小原则。
2.儒家文化的“礼”儒学的真谛就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可以抵抗其统治者。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可以轻慢其统治者——即为人民不受到道德约束,就可以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起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研修日志孔子的德育思想: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正确评价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孔子德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包括: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主体意识需要建构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仁爱。
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
礼义。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忠恕。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
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忠恕就是要宽以待人,以己量人,推己及人,实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明智。
明智的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明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内在品质的高度。
其次,明智是一种道德品质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所谓知者不惑,也可以说是智者不惑,拥有智慧的人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认识,还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诚信。
儒家“五常”伦理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儒家“五常”伦理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定边四中周婷近年来,各国民众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强烈兴趣,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热心学习中文和中国典籍,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雨后春笋般涌现,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时代大趋势。
再观我们国内却较为冷淡,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丢弃较多、典籍也是束之高阁。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却愈加空虚;还有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来的经济犯罪、道德败坏,让人更加怀念儒家构建的“礼乐”文明的和谐社会。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深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责任之重大。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
早在先秦时代,儒家先哲就已经分别对于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作了不少具体阐发。
到了汉代,董仲舒将它们合在一起,称之为“五常”。
从此“五常”往往与“三纲”合称为“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等级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道德教条。
汉以后历代儒家人物不断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和思想发展的需要,对“仁义礼智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发挥,其具体内容不断丰富且趋向复杂化,其中的确有不少封建主义的思想糟粕,严重压制和扼杀了人性和人的自然欲求,不利于人性的解放。
但“五常“的具体内容中也积淀了中华民族一些优良道德传统,具有永恒的、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今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借用“五常”的形式,吸取其精华,赋予其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仁——以人为本,与人为善“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
缺少对生命和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就叫做“麻木不仁”。
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
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友好相处,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
儒家的“五常”是什么?

儒家的“五常”是什么?一、什么是“五常”在儒家思想中,“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核心价值观念。
儒家的“五常”构建了一个道德伦理体系,旨在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做到“君子者、非以继大名之忧,不以继小名之忧”的境界。
下面将分别探讨每个“常”所代表的含义和价值。
二、仁:心之善良仁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它强调个人心灵中的善良、仁爱与同情心。
一个具备仁德的人是慈祥和善的,能够宽容他人的过失和不足。
他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世界,以仁爱之心对待人类。
仁也是一种人格的塑造,使得个人与社群能够和谐相处。
三、义:个人责任义是指个人按照礼法与道德原则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强调个人的义务感和责任心,认为个人应该有责任去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稳定,以利己利他、兼顾个人与集体的利益。
四、礼:社会规范礼是指社会预定的行为规范和交往方式,其本质是通过一系列形式的仪式和仪容,表达人际关系和社会等级。
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有助于塑造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态度。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礼的规范,人们才能形成和善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五、智:智慧与学识智是指对世界事物的认知和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它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不仅指的是学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对道德伦理的理解与应用。
儒家认为,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理解正义和道德的真谛,并能够运用智慧去实践和传播道德价值观。
六、信:诚实与信任信是指个人的诚实守信和信任他人的态度。
在儒家的价值观中,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儒家主张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诚实、真诚和信任的关系,以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儒家的“五常”代表了人类文明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分别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常数不仅是个人品格的培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通过理解和应用“五常”,我们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塑造优良的公民品质,从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美好的世界。
参考资料:- 《论语》- 《大学》- 徐德修.儒家的核心价值观.2009.- 林则林.《陈规刚矩:儒家核心价值观述论》.2016.。
儒家五常的内容

儒家五常: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一、引言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
这些观念源于古代儒家思想,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儒家五常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不仅是人们品德修养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二、儒家五常的内涵1. 仁“仁”是儒家五常之首,其基本含义是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的基本原则。
仁的核心是爱人,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宽容、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疾苦,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2. 义“义”是指做人的道义、正义。
孟子说:“义者,宜也。
”即指人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做到公正、合理。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诚实守信、尊重法律、遵循道德规范,勇于承担责任,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3. 礼“礼”是指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礼仪、礼节。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即指礼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规范,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友善待人、注重礼仪礼节,维护社会秩序。
4. 智“智”是指人的智慧、学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指人应该追求知识、学问,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5. 信“信”是指人的诚信、信誉。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即指人应该讲信用、守承诺,做到言行一致。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诚实守信、言行一致、遵守承诺、不欺骗他人,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
三、儒家五常的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儒家五常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们不仅是人们品德修养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具体来说,儒家五常的现代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儒家五常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学习和实践儒家五常,人们可以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遵循道德规范、追求知识学问、讲信用守承诺等行为准则,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当代德育价值
文章论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仁,拯救溺爱的过失;义,时代经济的智慧;礼,弥补我们缺失了的规范;智,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信,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标签:仁;义;礼;智;信;德育
儒家五常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
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儒家五常也被各个时代的特色文化所发展和丰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当代德育也必然继承“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精华,并且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条件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内涵。
一、仁,拯救溺爱的过失
“仁”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含义十分丰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就体现了仁的根本——孝悌。
家庭作为基础的社会组成单位,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否。
所以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中,对于个体的人而言,最重要的关系对象莫过于父母、兄弟、姐妹。
而孝与悌则正是体现了这两种基础人际关系。
马克思讲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那么将失去社会生活的道德基础。
究竟怎么样才可以拥有仁德?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通过孔子的话,我们可以知道,求仁的方法不在外,而在于内。
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从内心出发,以仁爱为根本,给予爱、传递爱,兼济博爱。
我们要基于对父母兄弟最纯粹的爱,将这种爱发扬推广到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身上。
这便是仁德的当代价值。
在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里,我们承受了过多的爱,来自父母与家庭的爱,为了不使我们溺水于滔滔爱河之中,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将这份爱传递出去,给予他人,真正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无私君子。
二、義,时代经济的智慧
当代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西方价值观的输入,使得我们当代社会在利益与道义之间形成了对立的矛盾。
即,合乎道义就损害利益,得到利益必然损害道义这样的社会怪象。
义与利似乎变成了不可调和的对立面,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关于义与利的平衡取舍早在《论语》中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论述。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里很明确的提出了两个命题,君子与小人,义与利。
君子一直被视为道德水准达到一定标准的典范,是历代中国人毕生追求的道德境界。
人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离不开这个物质世界而单独存在的。
所以在平衡物质索取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一个标准与
尺度。
义德作为衡量物质利益索取的标准与尺度,在现代道德的范畴中新的意义是集体主义。
也就是在平衡个人利益的得失之时,要时刻以大局为重,以集体为先,以人民为准,以法律为规。
我们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当代的君子人格。
因此,在明确了义德的新的含义后,资源的有效分配便会在西方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开出中华智慧的花朵。
三、礼,弥补我们缺失了的规范
传统的礼教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切不可以持一概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提出了我们传统礼教的基本原则。
涉及到生活中的言谈举止。
我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必然涉及到视听言动,那么交往的规范便是礼。
具体什么是礼,各个时代赋予了不同的标准。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最基本的“洒扫应对”已经淡出了当代的教学视线,其结果就是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进入社会时却需要补习最基本的礼教课程。
礼是我们仁爱的外在表现,是一个社会人的道德水准的衡量尺。
礼是规范也是程序。
我们党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依法治国四方略,说到其规律就是在有“礼”的基础上依照“礼”来执行。
这样就不会出现“民无措手足”的囧况了。
传统社会中“礼德”很重要的方面体现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君”作为封建时代的标志已经成为了历史的遗迹,但是作为社会分工的领导结构在短时间内却不会消亡。
所以必须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现代社会虽没有君主,但是因社会管理的需要而衍生了领导与下属。
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和组织团队实现组织目标已经成为了一门科学——管理学。
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恰恰就是我们古老“君君臣臣”智慧的现代化的成果之一。
我们要勇于吸收先贤智慧的精华,结合时代特征为社会主义的中国的发展打下坚实制度基础。
四、智,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
在文言古语之中智与知是通用的,均表示知识与智慧。
社会主义中国在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以后,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的教育只是完成了教育的第一步,即知识的传授。
我们的目的是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创造新知识以解决新问题,那便是智慧。
智慧是对于知识的运用,用于改造和完善我们生活的世界。
此外,智的另一个深刻的含义就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明对错,辨是非。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就是这个含义。
能够明确的分辨事物的真与假,善与恶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是我们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能力。
作为任何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的练就不可能一蹴而就。
互联网谣言的破坏作用已经在生活中显现,而其中谣言的推波助澜者,却不乏我们当代的知识青年,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缺少智者止谣言的能力。
因此,作为我们当代“德智体美劳”的五维之一,同时作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的智德,就是要求我们要继承传统德育中智的精华,更要发挥其“智者不惑”的辨别判断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自我教育。
我们只有拥有知识,又有创造知识的能力,并懂得正确运用自己的知识与创造力,才是真正的智。
五、信,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提出的“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出台充分证明了信德作为一种规范上升到了国家高度。
这从反面说明我们当代的信德教育的不足。
信德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就已经有了极高的认识。
在个人层面,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在国家层面,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可见,信是关乎生死的大德。
无论在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无数事例已经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证明了信德的巨大促进与阻碍作用。
随着《大学生征信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信德在受到国家、社会、公民重视的同时,必然发挥其立人、立业、立国的巨大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仁义礼智信”在经历了几千年的社会传承以后,在今天依然有其璀璨的价值,我们必须在深刻理解历史与传统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
我国依然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仁义礼智信”作为我们优秀的文化资源,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时代价值,发挥其文化使命,力争助力中国经济腾飞,丰富中国灵魂,传承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