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生育习俗与妇女保健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哈尼族民俗风情1. 源流与分布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
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
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车)之乡”。
哈尼族冷知识

哈尼族冷知识
1. 白鹇鸟崇拜:哈尼族有一个独特的图腾崇拜文化,他们非常尊崇白鹇鸟,并且有传说讲述白鹇鸟曾救过一位老人的生命,因此哈尼族会模仿白鹇起舞以示纪念。
2. 舞蹈艺术:哈尼族的传统舞蹈中有一种源自上述传说的舞蹈形式,通过芭蕉叶模拟白鹇鸟飞翔的动作,这种舞蹈富有民族特色和故事性。
3. 人口分布特点:哈尼族并非集中在一个区域,而是广泛分布于红河、澜沧江流域以及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两江中间地带的山区,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多个县份,还有思茅、西双版纳等地都有大量哈尼族人口。
4. 节日庆典:除了普遍庆祝的春节外,哈尼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十月年”(又称长街宴或昂玛突),是哈尼族的重要节庆,以及火把节(矻扎扎)等,期间会举行祭祀祖先、驱邪祈福等活动。
5. 火塘文化:在哈尼族的家庭生活中,火塘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中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担着家庭伦理教育、传承文化和神灵对话的功能。
6. 婚恋习俗:哈尼族的一些支系中存在独特的婚俗习惯,例如红河边上的叶车人会在丰年节时通过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
7. 饮食文化:哈尼族的饮食丰富多样,主食为稻米,也喜食糯米粑粑、玉米制品,菜肴口味浓郁,哈尼豆豉为其特色食品之一。
8. 语言文字: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彝语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哈尼文。
9. 历史渊源: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南迁的羌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区。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礼仪传统。
1. 出生礼仪:哈尼族人妇女在怀孕期间非常注重饮食和休息,同时家人也会举办祭祀仪式来保佑母子平安。
孩子出生后,会举办喜宴,亲朋好友会前来祝贺,并给予红包作为祝福。
2. 成年礼仪:哈尼族男子达到成年时,会举办一个盛大的成年礼仪。
他们会在当地宗族成年房内举行成年礼,由族长主持。
在仪式中,男子需要穿上正装,接受族神的祝福和祭祀仪式。
3. 婚礼礼仪:哈尼族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
婚礼前,男方家人会送礼物给女方家人,然后男方会组织一支队伍来接亲。
婚礼当天,双方家族会在新房前进行祭祀仪式,然后举行盛大的婚宴。
新娘新郎会穿上传统的哈尼族服装,进行方式独特的拜堂和敬酒环节。
4. 葬礼礼仪:哈尼族人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的禁忌和礼仪。
在葬礼当天,会有专人负责烧纸、烧香,然后将尸体安葬。
葬礼后,家人和亲朋好友会聚集在一起举办祭祀仪式,并在墓前献上食物和酒水。
以上是哈尼族人生礼仪的一些简要介绍,由于地域和家族的差异,具体的礼仪细节可能会有所不同。
哈尼族风俗习惯

哈尼族风俗习惯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
红河、元阳、绿春等地住的是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
楼房有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和存放粮食,上层堆放瓜菜等杂物。
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
西双版纳住的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
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
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
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
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
墨江、元江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
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
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
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
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
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
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
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如果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
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
长期繁衍生息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豪尼、白宏、卡多、碧约等哈尼族支系有很多婚俗趣闻,展现了这些支系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哈尼族风俗习惯都有什么

哈尼族风俗习惯都有什么哈尼族风俗习惯都有什么你听说过哈尼族吗?你知道哈尼族是来自四面地方吗?它的风俗习惯又有些什么呢?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哈尼族风俗习惯介绍哈尼族----简介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
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
7世纪已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
哈尼族----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哈尼族生活习俗

哈尼族生活习俗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
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其云南省哈的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的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
哈尼语又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个方言,方言的分布同有关自称单位分布的地区相当。
方言之间差别较大。
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
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民族的称谓也不一致。
如元阳的哈尼互称糯美、糯比、各和等;雅尼互称觉围、觉交,汉族又称其为爱尼;称豪尼为布都、称哦怒为西摩洛等。
在汉文史籍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罗缅、糯比、路弼、卡惰、毕约、豪尼、惰塔等。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
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奕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奕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村寨一般为数十户,多至三、四百户,一般选择半山居住。
哈尼族人家庭都建有耳房,或是双耳房的建筑形成四合院。
耳房建筑为平顶,房顶铺以粗木,再交叉铺以细木和稻草,上加泥土夯实(如今则多用水泥抹顶)作为晒台。
哈尼族的习俗介绍

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更多知识:
Hale Waihona Puke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哈尼族的支系繁多,所以各地过年的日期与内容也不统一。居住在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以农历十月的第一个龙日①为除夕,紧接的蛇日为元旦,直至申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此时正值农忙已过,五谷瓜豆入库、鸡肥猪壮之际。人们将村寨打扫干净,穿上盛装,准备过年。第一天早晨,各家要 从复年的正月初一开始,以十二属象计日,轮到龙属象的即为龙日,蛇属象的,即为蛇日,以此类推。在大房门外天井里宰一只大红公鸡,就地煮熟共食。嫁来的媳妇即使已返娘家,也得为她留一块,但已出嫁的女儿,即使在场,也不得分食。人人都到村中荡秋千,以求来年幸福。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假如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答应。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假如在路上没有碰到兔子等野兽,就算订婚了。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哈尼族主要生活在中国云南地区,是一个在我国众多民族中比较古老的一支,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希望大家喜欢!哈尼族文化中的特色风俗哈尼族的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结构,多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成的群体,可称作父系血缘家族集团,哈尼语谓之“启波然”,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树发出的分枝。
各个启波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不同而盛衰不一。
衰弱者仅数十户,独居一村,繁盛者可达数千户,分数村居住。
哈尼族的服饰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
叶车妇女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
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
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
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
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
逢年过节,姑娘们手上还带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的两侧佩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铃铃作响,颇有风韵。
哈尼族的建筑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家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蘑菇房玲珑美观,独具一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是一 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 民 族。在漫长的 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民族风俗, 并代代相传。本文着重从哈尼族的生育 习俗分析其对哈尼族妇女身体健康的的影响, 进而 探讨哈尼族妇女保健意识及其现状, 为妇女保健、 增 强体质提供借鉴。
一、 哈尼族生育习俗及其对妇女保健的影响 ( 一) 孕期习俗
的重要性。
哈尼族妇女自 怀孕后, 其行为和饮食便受到了 一些限制。如夫妻不再行房事, 即使有, 次数也很 少, 并十分小心。从医学的角度来看, 妊娠头三个月 及后二个月最好不要有性生活。因为头三个月性生 活容易引起流产, 后二个月性生活可以引起感染, 促 使胎膜早破、 早产。其他妊娠时间性生活影响不是 很大, 但应节制。哈尼族孕妇夫妻不同房或少同房 正符合了妇女孕期的保健。 哈尼族孕妇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也受到一 定的限制。如不得爬树;不跨越木棒或别人伸出的 脚;不踩田, 不插秧, 不挑水, 不推磨;不得到别人家 串门、 借东西; 不得参加村子里的祭祀活动, 作客、 不
愤怒、 烦躁、 悲哀等情绪可以导致身体机能和各种内 分泌激素发生明显变化, 造成新陈代谢的紊乱, 并使 子宫环境发生改变, 影响胎儿的孕育。如孕妇焦虑
不安、 惊恐不止会导致胎儿唇裂 、 聘裂等畸形甚至难 产。在哈尼族的风俗中, 不让孕妇爬树, 说孕妇上过
哈尼族在经历了长期艰辛的迁徙之后定居于高 山警谷之间, 深刻认识到生育对一个民 族生息繁衍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 年7 月 ) X
第2 卷 第7 期 3
吉林工程技术舜范学院学报
lou 词 o j l n T acber l s t t o E心 neenn 助d Te h o og n f ii e s nt ue f i g cnl y
Jt . 2以刀 d Vol. 2 N0. 7 3
哈尼族 的生育 习俗与妇女保健
许 敏
( 云南红河学院 人文学院, 6 f o ) 云南6 l
【 关键词〕 哈尼族;生育习俗;妇女保健 探讨了哈尼族妇女卫生保健意识 【 要』 摘 本文通过哈尼族生育习俗对妇女康复利弊进行了 分析, 及现 为妇女保健、 状, 增强体质提供借鉴。 【 中图分类号】 1 7 R [ 文献标识码I A [ 文章编号」 为一 抖 (2叨7 》 一 抖 一 1以 久 2 7 0 以, 0 3
的树, 果子会腐烂。其实, 主要目 的还是为了保护孕 妇, 不让其作大的 运动, 更不能从树上摔下来。不串 门作客;不参加村子里的祭祀活动; 不参加别人的新 婚迎送之礼;不去办婚事的人家里; 不参加丧葬仪式 等习俗, 表面上是认为孕妇不洁或作为受忌讳的对 象不能参加这些活动, 但实际的情况是孕妇被保护 了起来, 不让她到人多热闹的地方, 减少受传染性疾 病感染, 减少受意外伤害的可能。不到婚丧现场, 在 情绪上没有大悲大喜的刺激, 对孕妇身心健康有利。 在饮食禁忌上, 哈尼族孕妇不吃草药, 特别是带 有苦味的草药, 认为吃了带苦味的草药会引起胎儿 流产。孕妇也不吃死牛烂马肉, 不吃自 死的禽兽肉, 不吃隔夜菜。有的地方还不吃牛肉、 兔子肉和蜂蛹 等食物, 认为若孕妇吃了这些东西会生出相貌丑陋、 唇裂或眼斜的孩子。孕期不乱用药( 只能在医生的 指导下用药) , 不吃死因不明的禽兽和不新鲜的菜 肴, 这对孕妇身体健康石但有的地方禁吃牛肉、 兔子 肉和蜂蛹等食物则无科学依据。 ( 二) 生育习 俗 ’ 哈尼族妇女分娩大多都在夫家, 一般是在她平 时就寝的房间的地上, 铺好塑料布、 稻草和席子, 作 为产床。产妇采取半蹲式体位分娩。有的地方在产 床的房梁上吊 下一根绳子让产妇双手拉住用力。有
定的帮助。
20 岁左右, 现在初婚年龄也很少超过 2 岁, 4 所以正 值生育的最佳时期, 高龄产妇相对较少; 国家对计划 生育的重视以 及具体政策的实施, 提高了预防机制; 思想观念有了 转变, 过去对难产的妇女, 在采取所谓 传统的办法都解决不了向题时就任其自 然了, 如今 会赶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哈尼族妇女认为, 分娩的 顺利与否与遗传也有关系。她们认为自 身的 母亲和 姐姐分娩都很顺利, 她们也会顺利。这种思想意识 上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对顺利分娩也有帮助。
【 者 介」 敏(19配 作 简 许
), 云 女, 南红河学院 人文学院红河流 域社会发展研究中 心副教授。
48
吉林 工程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报 4
2的7 年 7 月
的则是由助产妇或其丈夫( 有的地方分娩时丈夫不 允许进人产房)搀扶着分娩。 哈尼族妇女自 认为她们的生育体位是一种比较 好的分娩姿势, 产妇比较好用力。而年纪稍长的有 助产经验的妇女 认为, 这种生育体姿不仅产程快, 而 且在生育过程中如果孩子生不下来时, 还可以在孕 妇后背腰处用膝关节轻轻顶一顶, 孩子就很快生下 了。经了解, 这种分娩时在孕妇后背腰间处用膝关 节轻轻顶一顶, 对子宫后倒者加速分娩过程是有一
参加别人的 新婚迎 送之礼, 不去办婚事的 人家里, 不 参加丧葬仪 等等。 式,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 妇女怀孕 后, 要减少运动量, 减小运动幅度, 特别在怀孕初期
和后期, 以防止胎儿流产和早产。保持情绪平和稳 定, 情愉快, 心 不大悲大喜。因为孕妇长时间恐惧、
〔 收稿日 2( 6 一 一 期」 ) X 12 9
( 三) 产后习俗 .
如果产妇遇到难产, 各地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如绿春县大新镇课别新寨有以下几种办法来解决: 一是用洗涡刷沾一点米汤或淘米水( 一碗清水, 其中 放上一点米) , 象征性地扫一扫产妇的身体, 把不干 净的东西赶走, 就能够顺利生产了; 二是请村中的莫 批( 哈尼族社会里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人) , 用一把 木梳象征性地梳几下产妇的身体, 同时口中念着某 些咒语, 也能帮助产妇顺利生产; 三是请莫批, 将产 妇的包头取下, 对着包头念咒语, 念完后仍给产妇包 上包头, 这也能帮助产妇顺利生产; 四是由产妇的丈 夫走到柴堆前( 这些柴火必须是孕妇在分娩前背回 家中的) , 用手推摇一下柴堆, 或是抽出一根柴火, 用 力挥动, 使之发出 声音, 据说这种方法也能帮助产妇 顺利生产” 。元阳地区哈尼族“ 如果遇到产妇生产不 顺利, 难产或胎衣不下, 就用热毛巾敷产妇肚脐周 围。再不行就用牛角笋( 水牛角内的嫩骨) 烧成碳, 研末冲温开水服下。若几天还不能生产, 就请村里 的莫批念经驱鬼、 请神保佑产妇生产顺利、 母子平 安, 并让产妇喝下念咒语时用的水。也有的是请尼 玛( 哈尼族巫医, 多为女性) 念咒、 下药。如此处理 后, 就任其自 很少有条件送到医院救治。红河地 然, 区产妇万一遇到难产, 产妇便取丈夫的一条裤子当 枕头用。 金平地区在产妇难产时, 则将一种草药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