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精品课件:太阴病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11
一、太阴兼表证
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 枝汤。(276) P16
8
❖ 提出太阴病兼表证的治法之一。
❖ 本证为太阴兼表证的一种情况,也称太阴中 风证。
❖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四肢烦疼(脾主 四肢),脉浮,所以用桂枝汤和解。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9
原文解析
自利不渴,属太阴——强调太阴病的辨证 要点就是自利而口不渴。
(脾阳虚则自利,湿邪内停则不渴)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太阴虚寒正治法。 四逆辈——即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 脾虚寒以下利为主;胃虚寒以呕吐为主。
2020/7/14Fra bibliotek《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10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2020/7/14
7
提要 提出了太阴病的主证及误治后的
变证。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6
原文解析
腹满——经气不利,脾运失职,湿阻气滞。 注意太阴腹满与阳明腹满的鉴别(详见阳明病篇) 吐,食不下——升降失常,运化失司。 自利益甚——脾虚气陷,湿渗肠间。 时腹自痛(腹部隐痛阵作喜温喜按)——阳虚寒凝 胸下结硬——脏气内虚,阴寒内凝。
12
二、太阴腹痛证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 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 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P168
提要 讨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腹痛的证 治。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13
原文解析
太阳病,医反下之——太阳误下,邪陷
太阴经脉
腹满时痛(腹痛阵作)——太阴经脉受
辨太阴病脉证辨治法

01
春季养生
顺应春季阳气生发,注意保暖, 避免过早减衣,以防寒邪入侵。
02
03
04
秋季润燥
秋季干燥,应养阴润燥,多食用 梨、藕等滋阴食物,保持室内湿 度。
饮食起居调整建议
饮食调整
0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
之品。
起居有常
0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以免耗伤正气。
03
辨治法详解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与实施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如腹满、呕吐、食不下 等,选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配伍
依据中医药理论,合理搭配药物,以增强疗 效,如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等。
药物剂量与用法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轻重,确定药物的剂量 和用法,确保安全有效。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01
02
延误治疗时机
误诊误治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 机,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引发变证
误治还可能引发其他变证,增加治疗 难度和患者痛苦。
损伤正气
误用寒凉药物或过度使用攻伐之法, 会损伤患者正气,导致病情加重或缠 绵难愈。
提高诊断准确率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
医生应加强对太阴病理论的学习,掌握其病 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提高诊断水平。
误诊原因分析
症状相似度高
太阴病与其他一些疾病在 症状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如腹泻、腹痛等,容易 导致误诊。
病史采集不全
医生在诊断时未能详细询 问患者病史,忽略了太阴 病的特异性表现,从而导 致误诊。
体征观察不细
医生脉象等,也容易导致误 诊。
误治后果评估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医张力丰之太阴病脉证并治篇

太陰病脈證并治中醫行者張力豐273.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病機:裏虛寒證,虛寒導致腹滿,胃有停飲則吐,脾胃不足則納呆,脾胃陽氣不足不能收澀則自利益甚,寒水時而刺激腸胃則胃部時而疼痛。
正確治法應該是溫法,如用下法,虛上加虛,寒飲上沖,結於胸下結硬。
274.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病機:太陽病傳到太陰,比較少。
四肢煩疼是代表太陽病癥候;病邪傳到太陰,陽微是指浮取微,說明表邪已經輕微,陰澀是指裏虛,血虛,太陰本裏虛,而長指的是雖然病邪入於太陰,脈澀,但是脈象長,表明胃氣將復,病愈解。
275.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276.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病機:多是本有脾陽不足,復又感受外邪,陽虛受寒,本應禁汗,不能用麻黃湯。
故與桂枝湯。
表證大於里虛用桂枝湯,里虛大於表證用理中湯,表裡俱病用桂枝加人參湯。
此條和274一起理解較好。
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理中、四逆輩。
病機:太陰病脾臟虛寒,當用四逆湯一類的方藥,比如四逆湯、理中湯、當歸四逆湯、真武湯等等。
因為病人脾胃虛寒則大便不成形而自利,寒濕內生而無熱,故而不渴。
如果是熱利定口渴,如果腎陽不足,浸液不化必定下利清谷,津液不布亦口渴。
278.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
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
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
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病機:太陰病者,運化失司,寒濕內生遇見小便自利證明邪有出路,濕邪從小便而走,寒濕不會發黃,“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
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指的是預後,部分患者吃中藥或者太陰病七八天,突然出現轉機,患者突然躁擾不安,繼而大便下利十幾次,但是患者會手足自溫,食慾轉好,精神漸復,苔膩減輕等等。
這是脾胃功能恢復的跡象,驅邪外出而已。
279.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太阴病_精品文档

【病因病机】脾气素虚,复感风寒或误下损伤 中阳,而表邪不解。
【诊断要点】脉浮,发热恶寒,纳差,便溏。
29
【鉴别诊断】
太阳中风证 太阴兼表证
感 受 风 寒 之 脉 浮 发热恶寒
病机 症状
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中阳不足,风寒外束 汗出,头项强痛 纳差,便溏,神疲乏力
30
【辨证思路】 1、首辨是否有外感表证:发热恶风寒,脉
23
【治疗措施】调和阴阳,疏络活血。 1、病情轻者:用桂枝加芍药汤,以桂枝汤调
和中焦阴阳,加重芍药用量以理脾和营,缓急 止痛。《本草思辨录》“芍药抑木疏土而破结, 故为腹痛专药”。 2、病情较重,出现大实痛者:用桂枝加大黄 汤。即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再加大黄。
24
三、太阴病兼表证
【概述】 1、概念:指中阳不足,感受外邪或本在太
2、肺(功能在太阳):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朝百脉而主治节,为相傅之官,以,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为十二正经之始。 足太阴脾经接足阳明胃经,起于大趾之端,过
大腹。
其经络通过别络与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相表里。
3
二、太阴病理 (一)成因
12
【临床表现】腹满腹痛,食不下,呕吐,下利, 口不渴(手足自温),神疲乏力,舌苔白厚腻 或水滑,脉濡弱或迟缓。
13
证候分析(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轻则太阴,重则少阴):
脾阳不足
运化失职 寒湿内生 鼓动无力
不能化谷 不能化水 寒湿中阻 升降失常
脾络不和 寒湿弥漫
水湿中阻
食不下 腹满
清气下陷
下利
若治疗得当,脾阳恢复——病愈。
太阴病过用温补,或寒湿久郁化热,阳复太过,转 属阳明。
《经方医学 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第六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起326条迄3...
辨厥阴病脉证并 治前4条小结
辨厥阴病脉证并 治论厥小结
辨厥阴病脉证并 治论下利小结
厥阴病证治结要
附篇一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起382条迄3...
附篇二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 脉证并治(起3...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书名页
内容提要
前言
导读
第一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二章 辨太阳 病脉证并治中 (起31条迄1...
第一章 辨太阳 病脉证并治上 (起1条迄30...
第三章 辨太阳 病脉证并治下 (起128条迄...
第二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起179条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辨阳明病脉证并 治后56条小结
辨阳明病脉证并 治前28条小结
阳明病证治结要
第三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起263条迄2...
第三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起263条迄2...
第四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起273条迄2...
第四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起273条迄2...
第五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起281条迄3...
辨少阴病脉 证并治前20
条小结
少阴病证治 结要
09 第五篇 辨少阴病脉证 并治(起281条迄3...
011
附篇一 辨霍乱病脉证 并治(起382条迄3...
010
第六篇 辨厥阴病脉证 并治(起326条迄3...
附篇二 辨阴阳易差后
012 劳复病脉证并治(起 3...
本书为经方大家胡希恕、冯世纶两代教授逐条注解《伤寒论》,运用“六经-八纲-方证”经方医学体系,让 您真正读懂《伤寒论》,步入清代医家柯韵伯所说境界:“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经方 医学,大道至简。本书由冯世纶教授整理了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伤寒论》的成就,以《伤寒论》的“六经来自 八纲”为指导,摆脱《伤寒论》研究史上的某些误读,又紧密联系临床实践,解读《伤寒论》每条条文和方证, 并进一步探讨每一方证的六经归属,使读者能够读懂《伤寒论》。
单玉堂:辨太阴病脉证并治针灸配穴

单玉堂:辨太阴病脉证并治针灸配穴专家简介单玉堂(1902—1983),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学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
1956年12月奉命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副组长,参与组建针灸教研组并参加编写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高等医药院校《针灸学讲义》,主抓教学与临床工作。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配穴提要单玉堂【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浅析此言太阴病提纲证。
太阴以湿为本气,足太阴脾主腹,行湿土之用。
唐容川说:“究湿之气化,非寒非水,乃水与火交而后成湿。
”脾之功用,其理同然,饮食入胃,要赖脾阳的运化与输布,阳气作用于水谷,方能化津液生精气以周身贯体,营养四肢百骸。
若脾阳不运,则饮留于中,因虚生寒,故太阴为病的主要表现是脾虚寒证。
足太阴脉,入腹属脾络胃。
脾虚不运,寒凝气滞于中,故腹满时痛而喜温喜按;中虚寒盛,气机升降失常,胃逆不降则吐不纳食;脾阳下陷,水寒下注于肠则自利益甚。
如此法当补脾温中散寒。
若误以满痛为实而妄施泻下,则脾阳虚甚,阴寒内盛无阳以化而冷结于全腹,是为胸下结硬之变。
单玉堂按湿为阴类。
太阴主湿,太阴为病,即湿气为病。
湿与燥反,二者必互通交济,始可各抵于平。
若湿气太过则困脾,脾困不得健运,则饮留湿滞而腹满。
故太阴之为病,即阴为之、湿为之。
言治,则太阴本气为湿,故当燥湿;本气根于脏腑,故当健脾益胃。
取中脘、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为是。
中脘正在胃中,为胃之募、腑之会,主消纳水谷,运化精微,针可调中行滞,灸能温中散饮;脾俞为膀胱经之背俞穴,功能健脾利湿益气,为水湿内困、脾阳不振的要穴,对脘腹胀满、喜温喜按、纳差便溏、四肢困乏等寒湿夹虚者,灸有显效。
二穴针灸兼施,温中燥湿,扶土益气,脾温则气运而水湿自化。
次取胃经合穴足三里,调运上下,和胃降逆止呕;脾经合穴阴陵泉,健脾利湿,导水湿从小便而出,即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
二穴均为合穴,合主逆气而泄,相配主脾胃气机升降,合观更有温中健中之义。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二七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二七四、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二七五、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二七六、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二七七、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二七八、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二七九、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二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二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八〇、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P1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2、太阴病的成因3、太阴的生理4、太阴病的证候特点与分类5、太阴病的预后。
一、太阴病辨证纲要 -P4二、太阴脏虚寒证(太阴病本证) -P5三、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腹痛证)-P7四、太阴中风证(太阴病欲愈候--太阴四肢烦疼证)-P 9五、太阴病的预后–P11(一)太阴病转愈–P111、太阴中风,可以自愈。
2、太阴下利自愈证(太阴腐浊不化证)。
(二)太阴病转属阳明的辨证(太阴外薄阳明证)。
-P13(三)邪传少阴–P13概说太阴病是阴证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
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脾经、脾脏、四肢主要涉及到足太阴脾经,涉及到脾脏。
三阳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是“腑证”。
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
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证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
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2、关于太阴病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
“直中”这个词,我们在《伤寒概论》里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
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证候,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
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另一方面是“邪由他经传来”。
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8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解析】
因机:邪入太阴,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腹满
脘腹胀满
太
而吐
呕吐
脾 虚
阴 之 为
证候 食不下 时腹自痛 自利益甚
纳差食少
阵发腹中隐疼 泄泻日益加重
中 寒 证
病 误治: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脘腹痞满更甚)
提示: 太阴病禁攻下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病 证 类 型 兼证
舌质淡、舌苔白润、脉缓弱等 兼太阳病表证 兼邪陷络瘀证
NO66兼湿阻气滞证
还有吗?
NO161兼痰气中阻证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5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三、治疗概况 正治法:当温之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代表方:四逆辈
——包括理中汤、四逆汤等方
禁忌:汗、吐、下诸法。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6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四、预后及转归 1.预后良好——痊愈。 2.阴证转阳 3.阳衰阴寒内盛——病势加重 4.变证——寒湿内盛,土壅木郁,而变为 寒湿发黄证。 太阴病篇仅8条原文。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7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一、太阴病提纲 【原文】 273 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提要】太阴病的提纲及误下后的变证。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4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思考: 太阴病下利的特点? 藏有寒的涵义? 四逆輩的涵义?为什么举其类而不拘其方?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5
第三节 太阴病兼证
一、兼太阳表证 【原文】 276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提要】太阴病兼太阳表证,表证为主者可发 汗。
脾伤气滞 治法:通阳活络
络瘀较重
泻实止痛
宿食积滞 方剂:桂枝加大黄汤
实邪壅结
即上方再加大黄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0
第三节 太阴病兼证
【原文】 280 太陰爲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 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 弱,易動故也。 【提要】脾胃虚弱者,应慎用苦寒阴柔 攻伐药。 【解析】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9
第三节 太阴病兼证
【解析】
腹部胀满
本
腹满
腹痛时作 挛急而疼
太 时痛 时轻时重
阳
喜得温按
病因 医尔 反
按之柔软 腹部胀满
下 之
大实 程度较重 腹痛剧烈
痛者 持续不减
疼痛拒按
或不大便
脾伤 气滞 络瘀 较轻
治法:通阳活络缓急止痛
方剂:桂枝加芍药汤 即桂枝汤倍用芍药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太阴病提纲;太阴病本证及治法、方剂, 太阴病兼邪陷络瘀的证治。 2.熟悉太阴兼太阳表证及太阴病的转归。 3.了解太阴病治疗禁忌、欲愈的脉证及欲解时。 4.背诵第273、 277条 计划学时:3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结论: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1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二、太阴病欲愈候 【原文】 274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爲 欲愈。 【提要】太阴中风欲愈的脉证。 【原文】 275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提要】太阴病欲解的时间。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2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原文】 277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 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提要】太阴下利的辨证要点、病机、治法 及代表方剂。
【解析】当联系273条理解。
要点: 太阴病下利的特点?
藏有寒的涵义?
四逆輩的涵义?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3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解析】
复习
邪气盛实,正气不衰,正邪争有力
三 阳 表证、实证、热证、阳证; 病 疾病之初、中期阶段 三 邪气盛实,正气已虚衰,正气抗邪无力 阴 里证、虚证、寒证、阴证; 病
疾病之中、后期阶段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本证
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 自利益甚,口淡不渴,手足自温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7
第三节 太阴病兼证
二、兼湿阻气滞证 【原文】 66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 人參湯主之。 【提要】太阴脾虚,湿阻气滞腹胀满的 证治。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8
第三节 太阴病兼证
二、兼邪陷络瘀证 【原文】 279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 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 枝加大黃湯主之。 【提要】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气滞络瘀, 偏虚、偏实的证治。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6
第三节 太阴病兼证
【原文】 102 :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 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提要】太阴脾虚兼太阳表证,里虚为主的 证治。
163: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 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裏不解 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提要】太阴病兼太阳表证,需表里双解的证 治。
董正华
9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太阴病与阳明病主症鉴别
病机 腹满 腹痛
阳明病
燥实阻结腑气壅滞 里热实证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持续腹满,按之硬痛 腹痛剧烈持续不减疼痛拒按
太阴病
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里虚寒证 腹满时减,复满如故 时轻时重,按之柔软
时腹自痛隐隐而作喜得温按
下 利 自利清水色纯青臭秽灼肛
大便溏泄澄沏清冷无灼肛
因机:“以其脏有寒故也”; 脾阳虚弱,寒湿内
盛
太 阴 病 证候 本 证
自利不渴 (自发泄泻而口淡不渴 )
腹满(脘腹胀满) 而吐 (呕吐) 食不下(纳差食少) 时腹自痛(阵发腹中隐疼) 自利益甚(泄泻日益加重)
治法: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
方剂:宜服四逆辈(理中汤、四逆汤类方)
2020/8/12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1
第四节 太阴病兼证
【解析】
脉缓弱
大黄
太 (以脉代证)
阴 为
脾胃 虚弱 设当行
食不下 不能进食
其 他 潮热心烦口渴甚则神昏谵语
舌红苔黄干燥脉沉实而有力
纳差食少
无热口淡不渴畏寒怯冷喜暖 舌淡苔白滑润脉缓弱而无力
2020/8/12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0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问题】 本条为什么会误下?
【鉴别】 腹满、腹痛、下利、食不下诸症有虚寒、实 热之异。临证若审证不细,辨识不明,极有 可能将太阴虚寒证误作阳明实热证而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