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伤寒论-阳明病--概说热证

合集下载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课件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课件
[原文]: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 脓血也。(258)
THANKS!
湿热发黄证 - 栀子柏皮汤证
[原文]*: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1)
其主证应有身黄如橘子色(身、目、尿黄,色泽鲜明) 汗出不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热象偏重(渴引水浆) 但无里热实证(无腹满痛、便秘等)Biblioteka 湿热发黄证 - 栀子柏皮汤证
病机——湿热郁蒸,热重于湿 治则——清利湿热退黄
下法辨证
[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 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 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 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 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 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下法辨证
可攻证的辨证 禁攻证的辨证 其热不潮,若腹大满不通,则说明气滞而肠中燥
胃气已竭,三焦不复流通,气机窒塞, 邪无出路,故断为不治之侯。
寒湿发黄证
[原文]: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 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 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95)
郁滞三焦,气化失司
寒湿发黄证
病机:脾胃阳虚,寒湿郁滞 预断:水谷之湿,郁而不解——欲作谷瘅
(阴黄) 治禁:苦寒攻下。 治法(补充):温阳祛寒化湿。方用茵陈五
连翘、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 甘草、大枣——调和脾胃
湿热发黄证 – 小结
清利湿热退黄的作用,治疗阳明发黄(湿热郁 蒸,热重于湿)证:
• 身黄如橘子色(身、目、尿黄,色泽鲜明); • 汗出不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 • 小便不利; • 热象偏重,渴引水浆
湿热发黄证 – 小结

阳明病概说

阳明病概说

阳明病概说成因 1阳明经脉直接感邪,“正阳阳明” 阳明经脉直接被风寒邪气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但是阳明是主里的,也就是说阳明的阳气,它的作用部位是在人体的内部,所以阳明经脉受邪以后它这个病程持续时间很短,因为阳明的阳气,它不走表,它走里2太阳之邪不解,邪传阳明,或者是太阳误治,邪传阳明,太阳病应当发汗,结果误用了下法、吐法,或者火疗,导致津液耗伤,邪气就势入里化热、成燥而传阳明,太阳阳明3少阳病误治,导致了邪传阳明,少阳病误治以后伤了津液,然后少阳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少阳阳明4阳明和太阴相表里,当太阴病阳气恢复,就可以出现阴病出阳,脏邪还腑病变部位1经络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经2脏腑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胃腑和手阳明大肠腑。

小肠腑的病变也包括在《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的范围之内阳明的生理1足阳明的经脉我们把握这个要点,行于头、面、胸、腹,它也是从头至足,足经影响范围广。

2足阳明胃经络脾属胃,脾和胃相连,经脉相互络属,沟通了脾和胃的表里关系,所以在经络循行上,我们应当知道它络脾属胃3 足阳明胃经的经别上通于心,阳明里热内盛,阳明实热内盛的时候,可以出现谵语,出现烦躁,出现心中懊憹。

4胃的功能主要是受纳、腐熟水谷。

肠道的作用主要是传输、排泄糟粕。

受纳、腐熟水谷,传输、排泄糟粕,这就是整个胃肠的功能,特点,以降为顺,阳明的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六腑都是以通为用。

脾和胃相表里,都属于中州。

纳化相依。

...................................................燥湿相济,这里所说的燥是生理的,是说胃是靠它的阳热之气来腐熟水谷,这叫胃主燥;脾是靠它所吸收、所输布的津液来滋润胃肠的,脾靠它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来滋润全身,来滋润胃肠,这叫脾主湿,所以这里的燥和湿不是病理的,而是指的一种生理功能气血化生之源,是人体的后天之本。

所以阳明病如果治疗不得当,过度地泻下,就会导致脾阳损伤。

伤寒论讲义课件:阳明病

伤寒论讲义课件:阳明病

吴茱萸汤证
•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 焦也。(243) • [病机]:阳明虚寒,寒浊上逆 • [病证]:食谷欲呕——胃家虚寒,腐化无权,寒浊上逆。 • • • • • [治则]:温中和胃,散寒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 吴茱萸——辛苦,大热,暖胃逐冷,降逆,散寒。 生姜——散寒,降逆,止呕。 参,枣——甘温益胃阳,降浊阴。
[提要]:论阳明病的分类及特点
三承气汤鉴别表
调胃承气汤证
• [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 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 [原文]: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 汤。(249) • [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207)
[病因]:(1)太阳病三日,用发汗法,病邪不能解除,邪气由表入里, 传变,转属到阳明。(2)伤寒病,误用吐法,耗伤胃中津液,邪气内陷, 化燥成实,腑气不通。 [症状]: 蒸蒸发热-----胃热炽盛,蒸腾于外 腹胀满------胃中燥热结聚,腑气不畅。 不吐不下------燥热结聚于胃,影响胃气通降 心烦------胃热炽盛,循经上扰心神 [病机]:燥热结聚,胃热不调 [治则]:泻热和胃(泻热下实,和胃软坚) [方药]:调胃承气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少阳阳明证
• • • • • • • [病机]:津亏便结 [治法]:润燥导下 [方药]:蜜煎方 土瓜根方 猪胆汁方 [方义]:外导外治法 1 白蜜甘平无毒,有润燥滑利之功,适用于肠中津亏 的便燥。 • 2 土瓜根味苦寒无毒,有宣气润燥之功,故宜腑气不 畅,气血不利之便秘。 • 3猪毛里求斯汁苦寒润燥,清肠中之热,故宜肠燥有 热之便秘。
241条,结合病史---------阳明里实,攻下之后,六七日又不大便,烦不解, 腹满痛,下后邪热未尽,宿食与燥热相搏,结为燥屎,故仍宜大承气汤 下之。

伤寒论(3.1.3)--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

伤寒论(3.1.3)--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
案例录像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1 69 )
无大热——表邪内传,外无大热
主证 口燥渴——热盛津伤
心烦——热扰心神


背微恶寒——热炽伤气,汗多窍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 津
讨论:阳明病恶寒特点与机理
特点
时间:热、渴、汗后 范围:不及全身 程度:一般较轻 特点:不能自罢
机理:热盛肌疏,气阴两伤,不胜风寒
猪苓汤的禁例( 224 )
证候:汗出多而渴——里热迫津,引水自救(小便 必少) 阳 明 治禁:不可以与汗猪多苓胃汤中—燥——虽—能多滋汗阴伤,津利,水胃力燥强渴饮 病 原因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津液已亏,不能再

五苓散证
脉浮,微热,为太阳表证未解 小便不利,消渴,由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为寒,兼表,治以温阳化气,佐以解表
腹满——邪热内盛,热壅气滞 证见
身重,难转侧——热邪伤津耗气

口不仁,面垢——热势上蒸,津液被灼


谵语,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邪重,但津未竭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白虎汤主之——独清阳明里热
发汗则谵语(甚)——重伤津液,里热愈炽
误治后 果
下之 额上生汗——阴竭,阳气上越 手足逆冷——阳虚不达四肢
猪苓汤证
脉浮,发热,为热盛 渴欲饮水,为阴伤 小便不利,为水热互结 为热,兼阴伤,治以清热养阴利水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及禁例( 170 )
证见:脉浮、发热、无汗——伤寒表实证
治禁:不可与白虎汤——邪未入里,仍当解表
伤 寒

渴欲饮水
邪已入里,热炽津

无表证者

12伤寒论_阳明病

12伤寒论_阳明病

阳明热盛
治疗:清热生津,方用白虎汤。
白虎汤证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又作枯, 一云向经。讝语遗尿。发汗则讝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 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主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滑。 热甚者可伴有讝语、口不仁、神昏、遗尿,或腹满身重。 重证亦可见手足厥冷。 病机:无形邪热充斥阳明经,热壅气滞 禁忌:发汗——津伤热盛,“讝语” 攻下——损伤阳气,“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④脾约证: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 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十五) 脾约,约,为约束之义。脾约证病机是由于胃热盛,脾 阴不足。为由于胃强脾弱,脾只能把胃肠道的水液吸收走 ,无力把津液还入到胃肠道,引起的以大便坚,小便数为 主的病症。 浮:浮则胃气强 胃热气盛 趺阳脉 胃强脾弱 涩:涩则小便数 脾阴不足
蒸蒸发热
腹胀满
治疗:治当泄下燥热,条畅胃气,方用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证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 气汤主之。(248)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主症: 蒸蒸发热,心烦,甚则讝语,腹胀满。 病机: 阳明里热亢盛,肠胃结聚较轻 治法: 泻热通便
(2)足阳明胃腑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其气以降为顺,喜润而 恶燥。
胃与脾纳化相因,升 降相依,燥湿相继,合 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 之本。故有“阳明常多 气多血”的说法。
手阳明大肠腑
手阳明大肠腑,与手 太阴肺,有经脉相互络 属,故相为表里。
大肠主传化物,排糟 粕,其功能正常发挥, 须依赖肺气的肃降、脾 气的布津和胃气的降浊。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培训课件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培训课件
6
阳明病的治则
热证 – 清法 (白虎汤等) 实证 – 下法 (三承气等) 清下实热,保存津液,不可妄用发汗、利小便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7
阳明病的传变
太阳 少阳 三阴(太阴多见)
阳明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8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原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 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 也。(184)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14
[原文]:伤寒三曰,阳明脉大。(186)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外邪侵入阳明,正盛邪亦 实,应之于脉则必大而有力。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2
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水气不利。
治则:滋阴清热利水
方药:猪苓汤
• 二苓,泽泻——淡渗利水
• 滑石——清热祛湿
• 阿胶——润燥滋阴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3
[原文]: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 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 也。(224)
4
阳明病的性质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最盛的 阶段---里实热证。
是否也有寒证、虚证?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5
阳明病的病机
燥热:无形之热、有形之结。 湿热:热与湿合,湿热郁蒸。 血热:由气入血,进而迫血妄行或瘀血内结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白虎汤证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嗯嗯,今天是三阳病最后一篇,阳明病篇,不知道你看完了三阳病之后,有什么收获没,可以在文章最下方写留言,和老师们进行交流。

回顾: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阳病篇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阳明篇一、阳明病大旨阳明为病胃家实。

原文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此条乃阳明病之纲领。

热实邪盛在胃肠。

胃家实者,邪热实盛也,不仅指燥屎大便硬一点,惟燥屎便坚亦括在其中耳。

正阳阳明乃自发。

原文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此一条分别甚清,以胃家实属正阳阳明,且与脾约大便难鼎立而言,可知胃家实不仅指腑有燥屎便坚一点明矣。

自发势炽病鸱张。

凡阳明病自发之症,即所谓伏邪从肠胃蕴发是也,其来骤,其势炽,观其症象自可明瞭。

如桂枝汤服后,骤现大渴引饮,烦躁壮热之白虎汤证,即伏邪蕴郁自发者。

再如原文:“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此系阳明自发证候。

玩其中“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两句,便可见是自动而发者,引此二条,以明所谓正阳阳明自发之症,亦有先见太阳病者,勿误会见过太阳病便是太阳阳明也。

须知所指太阳阳明者,其范围甚狭,仅指因发汗利小便而致胃中干燥,大便难属脾约者一证耳。

若概以先见太阳症续见阳明症者,统属之太阳阳明,如舒驰远、喻嘉言所云则谬矣。

少阳阳明亦如此,观其原文甚明显也。

太少余波成内实。

发汗若下津液亡。

胃中干燥大便秘。

燥实无邪脾约当。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脾约一症,但不更衣,余无所苦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胃中干燥大便难是也。

二者名虽异而实相同,盖同是因发汗利小便而亡津液,以致胃中燥实,大便艰约也。

原文又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按此条即太阳阳明脾约之注脚,以此条与上述少阳阳明条合参,更为名异实同之证据,无论由太阳或由少阳而来,其为亡津液、胃燥便艰内实则一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黏滞不清爽,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2】面垢: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于面所致。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病机分析
三阳合病
腹满 身重 口不仁 面垢 谵语 遗尿
太阳、阳明、少阳
思考:三阳合病转归 阳明用白虎汤治疗, 临床之中遇到三阳合 病该如何诊断治疗?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 食指,循臂外侧前缘 上肩,下入缺盆,络 肺,下膈,属大肠。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喜润恶燥,以降为顺
脾主运化,转输精微, 喜燥恶湿,以升为健
后天之本,升清降浊
大肠传化物,排糟粕,与肺的肃降,脾胃的升 清降浊相关
阳明病成因
他经传来: 如太阳阳明、少阳阳明
阳明本经自发: 如正阳阳明
少阳病
阳明病 阳明病
•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 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 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 名阳明也。(181)
•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 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 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
• 【原文】 •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8) • 转系--并病
• 证候分析:患者因阳明里热,前医已用攻下,部 分腑实病邪虽去,但阳明里热仍在,且热势炽盛, 故发热高,汗出多。因热邪伤津耗气,已见津气 两伤征象,如舌干燥,口渴不解,背微恶寒 等。
•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
临证要点
• 主症:发热、汗出、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 微恶寒
• 病机:邪热炽盛,津气两伤 • 治法:清邪热,益气津
医案
• 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1周。 • 现病史:1周前因发热咽痛,腹满而喘,大便难,
前医用大承气汤治之。下后腹满减,大便通, 然发热不减,汗出多,咽痛且燥,口渴不解, 当风则背微恶寒。 • 检查:舌红,苔黄干燥,脉洪大。体温39.0℃, 皮肤湿润。
炙甘草、粳米-益气和中
知母--苦寒, 擅于泄火润燥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知母:苦甘寒,归肺 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养阴润燥
石膏:甘辛大寒 功效:清热泻火,除
烦止渴(生用)
表有热,里有寒
此处为传抄之误, 当做表里俱热解。
阳明病,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病机分析
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
• 【原文】
•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 虎加人参汤主之。
无大热--热聚于 里不能外达
背微恶寒--里热 盛,汗出肌疏,
津气两伤
• 【原文】 •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渴欲饮水、口干、 舌燥
阳明热盛
浮脉:主表证,亦主虚证。 滑脉:痰饮,食滞,实热。
浮主热盛于内 滑主热壅于里
阳明气分之热, 充斥表里内外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阳明无形邪热炽盛, 充斥内外
四大证: 大热、大汗、 大渴、脉洪大
发热、汗出、口渴、 脉浮滑
白虎汤
辛寒清热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石膏--甘辛大寒, 功擅清热
分析
阳明多血多气 胃家实---邪气实
热证、实证
阳明病病因病机
• 【原文】 •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
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 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 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 太阳阳明: 太阳病
• 正阳阳明 • 少阳阳明
外邪直犯 阳明
•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误用汗法,更伤津液,化燥成实,变为他病。
误用下法,消伐正气,耗损津液,阳气无所依 附而脱于上见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白虎加人参汤
【原文】
•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 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 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辨 阳 明 病 脉 证 并 治
概说
• 【目的要求】 • 1.掌握阳明病的概念、分类、诊断、治则。 • 2.熟悉阳明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 3.了解阳明病的转归。
• 阳明病是外感疾病过程中邪入阳明,正邪 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阶段,其性质多属 里热、实证。
阳明的生理规律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 循鼻外入上齿中,还 出夹口环唇,下交承 浆,循颊车,经耳前, 上发际至额颅;其支 者,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咙,入缺盆,下 膈属胃络脾,其直行 者,从缺盆下循胸腹 至足。
急性传染病和感 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 染性疾病
内分泌紊乱、代 谢性疾病
风湿热、糖尿病所致内热
五官科 疾病
口腔炎、结膜炎、巩膜炎
过敏性 疾病
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皮炎、药疹等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孙某,女,3岁。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 汗,其汗出情况,即一身未了,而又出一身,随拭 随出,可以目见,身体烦热。患儿口渴唇焦,饮水 不辍,切其脉滑数,视其舌则见薄黄。(胡希恕医 案选)
阳明里热未盛
濈然微汗出
• 【原文】 •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
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 外证? • 身热、汗自出、恶热
• 阳明发热:身大热、蒸蒸发热、日晡所发 潮热
• 阳明汗出:大汗出、濈然汗出、手足漐漐、 手足濈然汗出等
• 【原文】 •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
• 主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浮滑 • 病机:阳明无形邪热炽盛,充斥内外。 • 治法:辛寒清热。
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阳明无形邪热 炽盛,充斥内外还会引起什么症状?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多血多气 正盛邪实
脉大(共同特征)
壹 【目的要求】
1.掌握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2.了解栀子豉汤、猪苓汤证。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白虎原为古老神话中的西方之神,从先秦时代开 始它就是代表少昊与西方七宿的神兽,而到了汉 代五行学说兴起,它的象征含义又多了庚辛与秋 季,四象合于五行, 西方白虎又多了象征五行中 金行的意义。
阳明病分类
热证
胃家实
实证
虚证 寒证
以清下为主要方法
如白虎汤证、栀 子豉汤证、白虎
加人参汤证等
大承气汤证 调胃承气汤证 小承气汤证
吴茱萸汤证
阳明病预后
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阳明病辨证纲要
【目的要求】 1.掌握阳明病提纲、 阳明病脉证。 2.熟悉阳明病病因病 机。
阳明病提纲
• 【原文】 •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 【原文】
•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烦渴
稍稍与之愈
脉宏大
津气两伤 白虎加人参汤证
白虎加人参汤方
•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辛寒清热、人参益气生津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辨证:为阳明气分热证,迫津外渗。 治当清热生津,以防痉厥之变。 处方:生石膏30克 知母6克 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 服一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原文】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側,口不仁【1】,
面垢【2】,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 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 【原文】 •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
虎汤主之。(176)
• 白虎汤 •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
三服。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与本篇所讲浮滑有何区 别?
浮脉为阳表病居 ...... 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 ...... 浮滑风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