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1、白虎汤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

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竹叶石膏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小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

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

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

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

与承气汤也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

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

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

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

攻之。宜大承气汤。

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5、调胃承气汤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

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

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

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

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

与调胃承气汤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

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

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

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

吐下也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

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6、大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

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

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

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

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

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

攻之。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

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

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7、麻子仁丸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

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8、茵陈蒿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

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

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

陈蒿汤主之

9、栀子檗皮汤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

10、大黄黄连泻心汤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

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

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

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

连泻心汤。

11、白头翁汤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12、栀子豉汤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

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

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

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393、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13、栀子甘草豉汤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

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

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14、栀子生姜豉汤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

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

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15、栀子厚朴汤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16、栀子干姜汤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

17、枳实栀子豉汤

393、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18、蜜煎方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下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

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1、白虎汤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 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竹叶石膏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小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 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 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 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 与承气汤也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阳明病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内传阳明或本经自病而起邪热炽盛,伤津成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为外感病的极期阶段,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基本特征。病位主要在肠胃,病性属里、热、实。根据邪热入里是否与肠中积滞互结,而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阳明经证,是指阳明病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 肠中并无燥屎内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又称阳明热证。 【临床表现】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或见手足厥 冷,喘促气粗,心烦谵语、舌质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临床特征。邪入阳明,燥热亢盛,充斥阳明经脉,故见大热;邪热熏蒸,迫津外泄故是大汗;热盛煎熬津液,津液受损,故出现大渴引饮。热甚阳亢,阳明为气血俱多之经,热迫其经,气血沸腾,故脉现洪大;热扰心神, 神志不宁,故出现心烦谵语;热邪炽盛,阴阳之气不能顺接,阳气一时不能外达于四末,故出现手足厥冷,所谓“热甚厥亦甚”正是此意; 舌质红、苔黄腻皆阳明热邪偏盛所致。 阳明腑证:阳明腑证,是指阳明经邪热不解,由经入腑,或热自内发,与肠中糟粕互结,阻塞肠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又称阳明腑实证。临床是症以“痞、满、燥、实”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日哺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 或腹 中转失气,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多厚黄干燥,边尖起芒 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较经证为重,往往是阳明经证进一步的发展。阳明腑实证热邪型多为日哺潮热,即午后三至五时热较盛,而四肢禀气于阳明,腑中实热,弥漫于经,故手中汗出;阳明证大热汗出;或误用发汗使津液外泄,于是肠中干燥,热与糟粕充斥肠道,结而不通,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夭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夭,则腹中夭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出现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苔黄干燥,起芒刺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又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六经辩证之少阴病证与厥阴病证 少阴病证,是指少阴心肾阳虚,虚寒内盛所表现出的全身性虚弱的一类临床证候。少阴病证为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病至少阴,心肾机能衰减,抗病能力减弱,或从阴化寒或从阳化热,因而在临床上有寒化、热化两种不同证候。 少阴进化证:少阴进化证,是指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而阳气衰弱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证候分析】阳虚失于温煦,故恶寒倦卧,四肢厥冷;阳气衰微,神气失养,故呈现“但欲寐”神情衰倦的状态;阳衰寒盛,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见脉微细;肾阳虚无力温运脾阳以助运化,故下利清谷; 若阴寒极

阳明病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阳明病提纲 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 阳明热证—燥热之邪与有形之物相结,而弥漫全身,称之“有热无积之无形实邪” 阳明实证—燥热与宿食相合形成燥屎,而邪阻肠道,称之“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入阳明,胃肠功能失职,邪从燥化,病以里热实为特征)二、阳明病外证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身热—阳明里热炽盛,蒸腾于外 汗自出—阳明里热太盛,迫津外泄 不恶寒—无太阳表证;反恶热—里热炽盛,病有恶热之感 三、阳明病主脉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广义伤寒,非单指太阳伤寒,三为约略之数 里热炽盛,气血涌沸,故脉应之而大 第二节阳明病病因病机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病病因与分类 1、原发性阳明病(自病,正阳阳明):阳明直接受邪,引起阳明胃家邪热炽盛的原发病,与胃家素有内热,或宿食,病邪入里化燥成实有关,故谓之胃家实 2、继发阳明病(转属):太阳阳明(脾约)—汗后津伤,脾土受约,津液偏盛与膀胱,肠中津少,大便变硬,其特征是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故称脾约。少阳阳明—误治伤阴,误用汗吐下利小便,损伤津液,邪热入里,化燥成实,特点是胃中燥实烦,大便难,故又称大便难。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病误治伤津转阳明的证候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阳明初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伤寒里热亢盛)。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 第三节阳明热证 一、栀子豉汤证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公对切)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

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犬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伤寒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法

《伤寒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法 《伤寒论》辨证思想渗透于方药服用中,笔者就《伤寒论》在阳明病证方药服用中的运用做一浅述。 1阳明病证方药服用 111药物煎煮:为了充分发挥药效,保证用药安全,仲景十分重视在煎煮前对药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如阳明病证方药中用到的石膏打碎先煎,意在加强清解阳明气分弥漫之热;大黄去皮、清酒洗,意在加强其苦寒泄热、走而不守之功。煎 煮用水考究,有泔澜水、麻沸汤、潦水、清酒、清浆水之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中述“以潦水一斗”。潦水,即地面积存的雨水,取其味薄而不助湿之意。药物 煎煮讲求顺序,如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先煎,后下芒硝,共奏缓下热结之功;大承气汤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可充分发挥导腑通便、清解燥热之功。 112服药:《伤寒论》中服药次数有顿服、二次服、三次服、六次服以及少 少温服等。白虎汤要求日服三次,意在及时滋养胃家气液。调胃承气汤见两种服法,对阳明燥实内结之证宜“温顿服之”,即煎药后一次服完,使药力集中,以获速效,达到泻热和胃、润燥软坚之目的;而本虚标实之证则宜“少少温服之”,即少量频服,以和胃气,与温顿服之形成鲜明对照。 113药后调理:阳明病证药后观察有无矢气,腑气通否是关键。服药后,腹中若转矢气,为肠中燥屎移动,此时可再进汤药加强。若腹中未转矢气,尚无燥屎内阻,则要中止服药,以免泻下伤津。要及时观察大便排出情况及腹胀满、坚硬等 症状有否缓解或消除。对热结旁流之证,应速用小承气汤攻下结实,亦可配合灌肠取速效。身体虚弱之人,应先准备米汤、面汤等,以防亡阴亡阳危象出现。此外,还要通过观察发汗、脉象情况,判断疾病转归。药后脉象转平和,表示病邪已去,正气渐复,疾病向愈。 2体会 《伤寒论》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其蕴含的辨证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中药的临床疗效,更有助于医护人员开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特色治疗与护理。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积实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3: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桅子蘖皮汤主之。桅子蘖皮汤方:肥桅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孽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孽生梓白皮一生,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_伤寒论_阳明病虚寒证治规律探析

阳明病多为实热证,但有一系列虚寒证,未系统学习者往往对此认识不清。笔者通过对《伤寒论》进行温习,归纳、分析阳明病相关条文,探寻阳明病虚寒证的证治规律,从而明确了阳明病:一不单纯是实热证,也有虚寒证;二阳明虚寒证不能等同于太阴病。 1阳明虚寒证证治特点 阳明病篇一共有84条条文,而论述有关虚寒 证的条文就有9条。作为阳明病的提纲———“阳明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反映出阳明病多热证、实证的病变特征,但篇中也有“胃中虚冷”这样体现了阳明病虚证、寒证的病机特性。因此,从整个阳明病篇中先论虚寒、后谈实热的写作特点来看,也正突显出张仲景注重温阳的学术思想。 1.1阳明中寒证:如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 中风;不能食,名中寒。”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運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头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将能食、不能食来定阳明中风、中寒证,关键看胃中阳气的盛衰,若胃阳虚衰,不能腐熟水谷,则为阳明中寒证。阳虚不能蒸化津液达于全身作汗,仅能输达脾胃所主之四肢,而见手足運然汗出。阳虚不能泌别水谷,则可见大便初头硬后溏之欲作固瘕。相反,胃阳盛则能消谷化食而能食。 1.2阳明虚寒挟饮上犯证:如197条“阳明病,反 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阳明病燥热炽盛本见多汗,反无汗则非湿即虚所致,现今小便利,可知本证非为湿郁,而属于阳明虚寒,水饮内生,寒饮上犯,使胃气上逆则作呕;若令肺气不降则咳;上蒙清阳则头痛;胃气虚寒不能温养四 肢,则手足厥冷。为此,治法当以温胃散寒,化饮降浊。方以吴茱萸汤加减。 1.3阳明虚寒谷疸证: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 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脉迟”道出了中阳不足之关键,一方面阳虚不化水谷,故见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另一方面中阳不足,水湿运化不利,内湿停留,常出现小便难,甚则可见欲作谷疸。 1.4阳明久虚证: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 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本条因胃阳久虚不能使津液向外蒸发而作汗,故见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 1.5阳明虚寒下利证: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 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本证为胃阳素虚,寒邪直入胃家,水谷不化,清浊不分而致。其主要表现为表里同病,以里证较急较重,故当先以治里,而急用四逆汤。 1.6阳明虚寒哕证: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 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胃中虚冷见于不能食者,多属阳虚不易消谷运水,严重者甚至连饮水都有可能因水阻气逆而致哕,因此,就更无法承受因“攻其热”加重“胃中虚冷”的程度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即终将“必哕”。 1.7阳明虚寒呕吐证: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 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阳明呕吐有寒热不同:以方测证,本条用吴茱萸汤治疗的“食谷欲呕”证当属寒呕,为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若勉强进食,必因寒浊阻滞,不能受纳,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故其治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若为上焦有热,扰于胸膈胃脘所见的阳明热呕证,再 《伤寒论》阳明病虚寒证治规律探析 章浩军,范文东,郭永健 (龙岩市中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关键词:伤寒论;阳明病;虚寒证;证治规律中图分类号:R2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8)05-0055-02 收稿日期:2008-07-20 作者简介:章浩军(1962—),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脾胃、肝胆、肾结石疾病的临床研究。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CM October 2008,18(5)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10月第18卷第5期55

太阳之为病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四、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七、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八、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九、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十一、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十二、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

加附子汤主之。 十三、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十四、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十五、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十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十七、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十八、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十九、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二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二十一、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二十二、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證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论阳明病证发病机理及承气汤在临床的应用_魏明刚

72 第14卷 第9期 2012 年 9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4 No. 9 Sep .,2012 1 对于《伤寒论》中阳明经病变病机的认识 阳明经病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重 要的内容之一,包括阳明病经证和腑证两个方面。对于阳明病病因和病机的论述主要在《伤寒论》之中第181、183、184、185、187、188条文之中出现。其中第181、185、188条文主要叙述了疾病由太阳病向阳明病转化过程以及阳明病的辨证要点。在病变仅仅限于太阳经时,主要应用汗法治疗。然而如果此时辨证不当出现失治和/或误治的情况,损伤了人体的阴津,或者治疗不及时导致热邪停留在机体日久而损伤机体阴津,此时两种情况单独或者同时发生均可以使得病变转入阳明经脉而使病情加重。此外,这三个条文中亦谈到,虽未发汗而采用攻下及利小便等方法治疗太阳经病变的方法治疗太阳经病变,也属于误治伤阴的范畴,从而导致病变深入阳明经。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阳明病不但可以循《伤寒论》阳明病证发病机理及承气汤在临床的应用 魏明刚1,孙伟2 (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6;2.江苏省中医院肾科,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伤寒论》[1] 阳明病篇中论述下法的内容全面详实,文章主要是结合《伤寒论》当中的相关条文对承气汤方的应用规律和组方法则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临床实践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辨证,从而验证《伤寒论》阳明病相关内容的治则治法理论在临床实践,特别是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阳明病变;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9- 0072- 02 收稿日期:2012-03-12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苏州市科技局中西医结合科研基金项目(SYSD2011148)作者简介:魏明刚(1975-),男,河南开封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泌尿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通讯作者:孙伟(1959-),男,江苏张家港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泌尿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ttribu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Yangming Disease and Chengqi Decoction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WEI Ming-gang 1,SUN Wei 2 (1.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Jiangsu,China ;2. Jiangs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 Abstract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rticle discusses Xiafa in the chapter of Yangming disease of comprehensive detailed content,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hengqi Decoction acquisitioned rules and formula,through the clinical practice with specific situation flexible dialectical method,which testified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is associated content of the attribution of therapeutic treatment theory in clinical practice,especi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 Key word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Yangming disease ;clinical application 高泻药性便秘模型大鼠结肠SP 含量,其高剂量组与造模组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推测益气养血温阳方可以提高大鼠结肠SP 含量,促进肠道运动,从而达到治疗便秘效果。 目前认为NO 也是胃肠道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神经介质,其主要作用是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平滑肌内cGMP 浓度而引起平滑肌舒张,从而导致结肠运动减弱[5]。本研究中发现模型组大鼠结肠一氧化氮氧合酶含量增加,其NO 生成也增加,导致结肠蠕动减慢,引起便秘。而通过益气养血温阳方治疗后可见大鼠结肠一氧化氮氧合酶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都有显著差异。益气养血温阳方治疗泻药性便秘机 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结肠一氧化氮氧合酶含量起作用。◆ 参考文献 [ 1 ] 金?李杲.刘更生,臧守虎,点校.兰室密藏[ M ] .天津:天津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5. [ 2 ]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M ] .李占永,李晓林,校注.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994:144-145.[ 3 ] 周吕,柯美云.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 M ] .北京:科学出版 社出版,1994:140-142.[ 4 ] Tzavella K,Riepl R L,Klauser A G,et al. Decreased substance P levels in rectal biopsies from patients with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J ]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1996,8 ( 12 ):1207-1211. [ 5 ] 穆标, 王邦茂. 一氧化氮与胃肠动力和功能性胃肠疾病[ J ]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3 ( 4 ):322-325.

中医如何区分阳明病证

中医如何区分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本证多因太阳经证不解,内传阳明化热而成。或因少阳病失治,邪热传入阳明而成;或因素体阳盛,初感外邪便入里化热所致,博粹堂中医讲。 【临床表现】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阳明的生理和病理 阳明,有阳气旺盛的涵义,是少阳、太阳阳气发展的高峰阶段。可见,阳明是阳热之气旺盛到了极点的恶象征。 实际上"阳明"只是一个代名词,其内容所指是包括脏腑(胃、肠、脾、肺)、经络(手足阳明、手足太阴)、气化等在内的高度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主要生理是:保证气血精微的生化,协调全身气机的升降,发挥"后天之本"的作用,以维持人的生命功能。 阳明病的成因有三:一为太阳或少阳病失治,耗伤津液,邪热传于阳明;二为肠胃素热,燥热之邪以从其气,直反阳明;三为三阴病阳复太过,热邪亢盛,化燥成实而转属阳明。其发病的根据是素蕴燥热,发病的条件是失治或误治,伤津化燥,邪热内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阳明以燥气为本,在太阴湿气的制约下,相济为用,不致太过。如果脾湿不足,或伤津化燥,都可导致燥气亢盛(胃肠燥热)而为阳明病。若燥热之邪未于肠中糟粕搏结,而充斥于全身者,称为阳明经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则称为阳明腑证。二者证侯性质均属里、热、实。 什么是阳明腑证 【概念】阳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等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什么是阳明经证 【概念】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其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阳明病辩证论治

阳明病辩证论治 一.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 二.阳明病热证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猪苓汤白虎加人参汤 相同都是阳明热证,均有发热,渴欲饮水 症状大渴大汗,小便通利小便不利,无大汗出 病机热盛伤津热邪伤阴,兼有水气 治则清热生津滋阴清热利水 三.阳明病实证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蒸蒸发热:形容发热从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 转气:即腹中有矢气转动。 二阳并病,太阳证盛,但发潮热,手足嗻嗻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220) 喘冒:气喘且头目晕眩。

循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7) 三.阳明病变证 (一)湿热发黄证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远,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262) 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赤小豆汤 共同均为湿热发黄,身目黄如橘色,无汗,小便不利而色黄 不同重证兼腑气壅滞热重湿轻湿热兼表证未解 症状腹满,便秘恶寒,身痒 治则清利湿热以退黄 太阳蓄血证阳明蓄血证 病机太阳不解随经入腑,热与血结于下焦阳明邪热与瘀血结于肠内 症状少腹急结或硬満,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喜忘,大便硬而易出,色黑多为“新瘀”本有久瘀血,即有”宿瘀“治法抵当汤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273)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黄帝内经·阳明脉解原文

黄帝内经·阳明脉解原文 阳明脉解本篇要点: 本篇是解释阳明经脉的实热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与《灵枢.经脉篇》参看。 原文与: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 黄帝问道: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恶见人与火,听到木器响动的声音就受惊,但听到敲打钟鼓的声音却不为惊动。为什麽听到木音就惊惕?我希望听听其中道理。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岐伯说:足阳明是胃的经脉,属土。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惕,是因为土恶木克的缘故。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 黄帝道:好!那麽恶火是为什麽呢?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岐伯说:足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则发热,热甚则所以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

黄帝道:其恶人是何道理? 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岐伯说:足阳明经气上逆,则呼吸喘促,心中郁闷,所以不喜欢见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黄帝道:有的阳明厥逆喘促而死,有的虽喘促而不死,这是为什麽呢? 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岐伯说:经气厥逆若累及于内脏,则病深重而死;若仅连及外在的经脉,则病轻浅可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黄帝道:好!有的阳明病重之时,病人把衣服脱掉乱跑乱跳,登上高处狂叫唱歌,或者数日不进饮食,并能够越墙上屋,而所登上之处,都是其平素所不能的,有了病反能够上去,这是什麽原因? 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岐伯说:四肢是阳气的根本。阳气盛则四肢充实,所以能够登高。黄帝道:其不穿衣服而到处乱跑。黄帝道:其胡言乱语骂人,不避亲疏而随便唱歌,是什麽道理?岐伯说:阳热亢盛而扰动心神,故使其

伤寒论--阳明病

阳明病: 1、“胃家实”的含义。 “胃家实”是对阳明热证、实证病机的高度概括,即津伤燥化,阳明热实。 2、阳明病的成因。 (1)、太阳病汗不得法,或误用吐、下,或妄利小便,致使津液损伤,邪入阳明化燥,约束脾阴,使其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能还入胃肠,而致大便秘结,形成脾约,称为“太阳阳明”。(2)、外邪直犯阳明,化热成燥,因燥成实;或宿食化燥,燥结成实,而形成阳明腑实证,称为“正阳阳明”。(3)、少阳病误用汗、吐、下诸法,损伤津液,少阳之邪由热化燥入于阳明,形成胃中燥热实证,而见大便难,称为“少阳阳明”。 3、什么是脾约证。 脾约证是指由于胃中有热,脾阴不足,同时胃热约束脾的转输功能,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能还入胃肠道,导致津液偏渗膀胱而肠道失于濡润。证见小便数,大便硬、或大便不畅,但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趺阳脉浮而涩等。治法:润肠滋燥,缓通大便。方药: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 4、试述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的组成、意义、区别。 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均用大黄,故均有攻下热实的作用,主治阳明腑实证,证见发热或潮热,心烦,腹胀满,大便难等。调胃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大剂芒硝,辅以甘草,全方具有良好的通便泻热作用,且泻下而不伤肠胃,适用于阳明腑实燥热重而结聚较轻的证候,临床见蒸蒸发热,心烦较重,兼有腹胀满,大便硬等证。大承气汤中大黄配芒硝,并合以厚朴配枳实,全方具有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阳明热重,肠胃结聚亦重,证见潮热,心烦,谵语,腹胀满痛,大便闭结等。小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小剂量的厚朴、枳实,全方虽有泻下导滞的作用,但力量较轻,适用于阳明腑实轻证,症见微热,或潮热,微烦,大便硬等。 5、麻子仁丸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 麻子丸证的条文是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浮濇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主证是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病机是胃热肠燥津亏;治法是泻热润肠通便;方药是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蜜。 6、麻子仁丸和三承气汤的鉴别。 麻子仁丸所治的脾约证和三承气汤证都是阳明有形燥实证,但二者病机、证候、治法方药则有所不同。三承气汤证基本病机是燥热炽盛且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腑气不畅,症见潮热、谵语、烦躁、腹满疼痛拒按、舌苔黄燥、脉实有力等一系列燥热内结之候,法用苦寒攻下,方药根据邪热与腑实的侧重,可分别选用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脾约证基本病机则是胃中有热,脾阴不足,同时胃热约束脾的转输功能,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津液偏渗膀胱而肠道失于濡润。证见小便数,大便硬、或大便不畅,但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趺阳脉浮而涩等。治法:润肠滋燥,缓通大便。方药: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 7、湿热发黄证的病因病机。 阳明湿热发黄证有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三种分型。上述三汤证均以身、目、小便俱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无汗小便不利为主证。以湿热蕴结,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为基本病机。其中,茵陈蒿汤在病机上兼有偏里实热的一面,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在病机上有外兼表邪遏郁的一面,栀子柏皮汤证在病机上有湿热之中以热为主的一面。 8、湿热发黄证为什么见但头汗出? 湿热相合,热受湿邪牵制而不得外越,故身无汗,但头为诸阳之会,阳热上蒸,故仅见头部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