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第199条辨: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小便不利,没有汗,代表津液已经发透了,津液不够了,三焦油网里面没有水了,这个时候,病人的情绪会比较烦躁。
身上必然会发黄,这个黄就是三焦油网里面没有水而呈现出来的颜色。
这个津液不够了,是属于阳明证。
《伤寒论》第200条辨:“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证还有一种,被火。
本来阳明证就是纯热证,津液伤到了才变成了阳明证,然后再靠近火,额头上就开始出一点微汗,如果小便不利,身体必然会发黄。
这就是告诉我们,阳明证,本来就是津液不够,才会造成燥实在肠胃里面。
如果再靠近火,津液再丧失以后,就会看到身体发黄的现象。
我们后面有很多处方来治疗这个发黄。
这个发黄就是阳黄,会看到皮肤是黄的,但是这个黄是三焦的黄。
《伤寒论》第201条辨:“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这个潮热都是发生在下午,黄昏的时候才会有潮热。
潮热就是象潮水一样,一阵一阵的发热。
只要摸到脉是浮的,提示表虚掉了,毛孔是打开的,所以会有汗。
浮紧的话,毛孔是束掉的。
阳明证,是很容易出汗的。
《伤寒论》第202条辨:“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在经方里面讲口渴。
嘴巴里面口渴,想去喝水,但是,不想吞下去,嘴巴漱一下,就吐出来。
只要看到这种现象,统统是有瘀血。
唐容川的《血证论》讲得很多,只要是口渴不欲饮,他的身体里是有瘀血。
意思就是说,燥热上升的时候,到了鼻腔,鼻腔的血管很小,所以,血液一直往上冲的时候,到了鼻子这里冲不过去,因为血量太大了,血管很小。
血管还没有破的时候,就会有口渴不欲饮水的这种现象,等于是瘀血。
血管一破裂,鼻子就流鼻血出来了。
这个时候,高热也退掉了,同时口渴的现象也会去掉。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指的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有中风、伤寒、温病、湿病、热病等。
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方药。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日久不愈,或误治失治,或因虚致实,邪气内陷阳明,形成阳明病。
阳明病有胃家实和胃阴虚之别。
胃家实需攻下,胃阴虚需养阴益胃。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太阳病不解,内传少阳,或少阳病邪热偏盛,形成少阳病。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特征。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是外感病的极期阶段,邪气亢盛,正气耗伤,易出现实证、热证。
治疗阳明病宜清泄阳明,荡涤肠胃。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感病的中期阶段,邪气已去大半,正气亦显不足。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的疾病。
治疗太阴病宜温中健脾,化湿和胃。
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是心肾阳虚,虚寒内生的疾病。
治疗少阴病宜温补肾阳,散寒通脉。
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病是外感病的后期阶段,正气衰弱,阴阳失调。
治疗厥阴病宜调理阴阳,扶正驱邪。
九、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病是一种急性吐泻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剧烈吐泻,腹痛胀满,迅速脱水等。
治疗霍乱病宜理气和中,止呕止泻。
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是指在伤寒病愈后,因劳累过度而复发或产生其他并发症的疾病。
治疗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宜益气养阴,调补脾胃。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阳明经在体内位置,与太阳经相对而言,太阳经在表,阳明经在里。
阳明经内管胃,外管肌肉,胃为阳明之府。
阳明病,分病经和病府。
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为阳明经病,即邪在肌肉。
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痛,大便硬者,此为阳明府病,即邪在胃。
病分经府,其治有别。
经病之证为外证,府病之证为里证。
4.1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太阳之邪传经入阳明经,为阳明经病;传入阳明府,则为阳明府病。
阳明府即胃,大便结硬不得出,是为胃家实也。
4.2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是《内径》言传经一般次第,非绝对日数。
阳明乃多气多血之府,风寒传入,邪盛于中,太阳之表邪已除,又未传其他经,则单纯阳明病脉大,即不浮大,不弦大。
一句话,正阳明之脉大。
4.3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阳明之病,本自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出不透彻,余邪传入阳明,在经则为阳明外证,为经病,入府则为阳明府病,胃实也。
4.4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太阳之邪传阳明,有来自中风的,有来自伤寒的。
若能食,是来自中风,以风乃阳邪,阳能化谷,故能食,名中风;若不能食,是来自伤寒,以寒乃阴邪,不能化谷,故不能食,名中寒。
阳能化谷者,风伤,卫迎之而发热,胃中热能提高故能化谷。
阴不能化谷者,寒伤,荣收缩以御之,血流因寒而变缓,胃中热能降低,故不能化谷。
4.5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太阳中风,发热,汗自出,恶寒。
太阳风邪传阳明,即风邪入肌肉,虽身热,但与太阳中风之热不同,乃发于肌肉,蒸蒸而热,不似太阳之阵阵发热。
风邪入肌肉,肌肉之热蒸蒸而上,故皮肤反而不恶寒而恶热。
阳明病外证: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病在经。
阳明病内证: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痛、不大便或大便硬或大便难。
病在府。
4.6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原提文要】】傷:寒论身湿黃热發发熱黄,,梔热子重蘗于皮湿湯主的之证。
(261)
治。
陈肥【蔚梔辨子:治十栀五要子箇炙已)相发合黃于蘗,二热兩重上 外三,味只,以有水身四黄升于,发煮湿热取,,一壅升而半滞无,三内去焦滓瘀,之分证溫再。服。
汪辨陽,苓阳明本友明證有:蓄,久辨血其瘀太人血证阳喜,,忘故蓄必者令血验,喜证其必忘,大有。必便畜屎验易血雖其,。鞕小亦所,便各以大利从然便;者反 易,其色必黑其者府,而宜言抵之當。湯下之。(237)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原文】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
浮熱數則者消,穀【可喜提下饑要之,】。至:假六论令七阳已日明下不蓄,大血脈便证數者不,解有,瘀合血 ,宜【抵辨當治湯要。点(】2:57病)机:阳明邪热与 若(2脈主5數症8不):便解发硬,热,而宿,下色瘀消不黑相谷止易结易,解。饥必,,協脉健熱数忘便膿,血大也。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四、血(热)证 【原文】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
者,此必衄。(202)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227
)
【提要】:阳明热在血分与热在气分的衄血 证。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原文】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 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濈然汗出則愈。(216)
陽明病,下之,其白外相有兼熱),手足溫,不結胸 ,心治中法懊:憹清,宣饑郁不热能,食方,但用頭栀汗子出豉者汤,。梔子
豉湯主之。(228)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三、蓄水证
【【原提文要】】若:脈浮此發两熱条,论渴述欲阳飲明水热,盛小阴便伤不水利 柯者韵,伯豬苓:湯栀气主子不之豉利。汤的(不证2及2治3者及),禁白例虎。汤继
阳明病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一节阳明病纲要一、阳明病提纲(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
——阳明病提纲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阳明热证—燥热之邪与有形之物相结,而弥漫全身,称之“有热无积之无形实邪”阳明实证—燥热与宿食相合形成燥屎,而邪阻肠道,称之“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入阳明,胃肠功能失职,邪从燥化,病以里热实为特征)二、阳明病外证(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身热—阳明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汗自出—阳明里热太盛,迫津外泄不恶寒—无太阳表证;反恶热—里热炽盛,病有恶热之感三、阳明病主脉(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广义伤寒,非单指太阳伤寒,三为约略之数里热炽盛,气血涌沸,故脉应之而大第二节阳明病病因病机(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病病因与分类1、原发性阳明病(自病,正阳阳明):阳明直接受邪,引起阳明胃家邪热炽盛的原发病,与胃家素有内热,或宿食,病邪入里化燥成实有关,故谓之胃家实2、继发阳明病(转属):太阳阳明(脾约)—汗后津伤,脾土受约,津液偏盛与膀胱,肠中津少,大便变硬,其特征是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故称脾约。
少阳阳明—误治伤阴,误用汗吐下利小便,损伤津液,邪热入里,化燥成实,特点是胃中燥实烦,大便难,故又称大便难。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病误治伤津转阳明的证候(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阳明初感(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
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第192条辨:“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原文解释】:阳明病,起初食欲正常,大便通畅,小便反而不利。
病人感到骨节疼痛,好像有翕翕发热的症状,突然发生狂躁不安,不断地出汗,随之而病解除。
这是水湿之邪不胜谷气,邪随汗出,脉见紧象,所以知为病愈。
这192条和191条很相近,191条是不能吃,这192条是想吃,但是,有骨节烦疼,有热的现象。
“阳明病,欲食”。
想吃东西就是脾脏功能还可以,但是不见得已经开始吃东西了。
我们要知道胃的常态,就是胃里的热,这个热除了能把水气化掉以外,同时把食物煮咀弄碎,然后送到小肠去消化吸收。
我们知道,我们人体有津,有液。
这个液就是食物吃到胃里面去以后,因为食物里面含有水分,这个水分与食物混合在一起通过胃进入小肠消化以后,产生出来的液,这个液充足以后,就是营养剂,骨节可以曲伸,才可以把骨髓补得很好,补脑就是补髓,也叫补髓益脑。
“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
因为吃进去的食物没有办法供应营养。
如果说是小便不利,骨节疼。
小便不利,就是肠胃的功能不是很正常,没有办法把食物化成液,补不到骨髓上面去,才会有骨节烦疼的现象。
“翕翕有如热状”。
肠胃的蠕动不是很好。
当肠胃的蠕动正常的时候,就把营养消化给四肢。
但是,有时候又没有,也就是说时好时坏,所以会感觉一阵一阵的热。
“奄然发烦,濈然汗出而解者”就是胃气要回来了。
“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就是肠胃功能不是很好,食物与水还是混杂在一起,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开来。
水不胜谷气,就是脾脏的功能很好,胃的热量不够。
这种情况,张仲景也是放在阳明篇里,因为阳明篇就是讲的肠胃的问题。
191和192,这两条都不要去攻他。
大便要从到尾都硬的,才是正阳明。
191条的先硬后溏,这就不是正阳明,所以,不可以攻。
192条小便不利,大便自调。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