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总论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3、伤寒:广义伤寒。
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16、坏病:即变证。
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
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20、甘澜水:又名劳水21、头眩:头晕目眩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
擗,通僻,扑倒。
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24、脚挛急:脚,小腿。
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26、白饮:即米汤水27、烦渴:指口渴难忍28、水逆:指宿水内停,拒纳新水,水入即吐。
伤寒论方歌整理

胸痹心痛短气病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 乌头赤石脂丸 温阳乌头石脂丸,附姜椒入逐阴寒。心背彻背脉沉紧,形寒肢逆怎缠绵。 薏苡附子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皮枳实生姜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蒌合治胸痹方。胸阳不振痰气结,通阳散结效非常。 人参汤 即理中汤方 桂枝生姜枳实汤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理中丸 理中参术草干姜,温中健脾基础方。中阳不足痛呕逆,丸汤两用暖脾阳。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食入即吐是何因,胃热脾虚两相拼。温脾干姜人参共,清胃黄连与黄芩。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用芩归,天冬桂苓草姜随。石膏白术芍知母,清热养阴用葳蕤。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散,瓜蒌商路根。蜀漆葶苈子,捣末海藻均。 枳实栀子豉汤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除风湿,生姜大枣甘草同。身痛转难脉虚涩,祛邪莫忘和中宫。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去桂加术汤,附姜枣甘合成方。阳虚痹证偏于湿,脉虚而涩体烦僵。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主何,骨节烦痛伸不得。温阳散寒除湿去,煎加术桂起沉疴。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白虎汤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猪苓汤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证自平。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栀子柏皮汤 伤寒栀子柏皮汤,湿热熏蒸肝胆伤。煎加甘草和中气,清热利湿善退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小豆汤,杏仁大枣生梓姜。甘草燎水同煎服,风水夹寒及发黄。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 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007)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 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 008)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009)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010)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 髓也。(011)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2)
8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 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 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 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 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
5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 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 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029)
往来寒热怎样治疗?

往来寒热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往来寒热的治疗方法,治疗往来寒热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往来寒热应该吃什么药。
*往来寒热怎么治疗?
*一、中医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类证活人书》卷八:“往来寒热有三证,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有表证而往来寒热者,用小柴胡汤也;有里证而往来寒热者,大柴胡也;已表或已下而往来寒热者,皆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也。
”《伤寒发微论·论伤寒七十二证候》:“寒热往来,此证有三。
一者中风证,小柴胡汤;二者热入血室证,刺期门;三者状如温疟,黄龙汤证。
”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往来寒热怎么治疗,往来寒热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往来寒热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往来寒热”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少阳病类方主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辅纲:1)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2)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少阳病类方证1,小柴胡汤方证: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2)无论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四主证之一便是,不必悉具。
3)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闷胁痛者。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布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附:常用加味方1)加石膏,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者用之;外感表解而热不退者多见本方证;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肺炎汗出而喘,若有柴胡证不可考虑麻杏石甘汤,宜本方,小儿多见,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睾丸炎。
2)加桔梗汤,小柴胡证而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若口干舌燥加石膏。
3)加陈皮,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咳频作者。
4)加芍药,小柴胡汤证而腹挛急痛者。
5)加吴茱萸汤:见两证相合者。
6)加苓术:小柴胡汤证见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7)加茵陈:小柴胡汤证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
2.柴胡半夏瓜蒌汤方证:小柴胡方证不呕而渴明显者(少阳阳明)3.柴胡桂枝汤方证: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
(太阳少阳)4.四逆散方证: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泻者(少阳)5.泽漆汤证:咳喘吐黄痰,口渴浮肿者。
(少阳阳明)6.黄芩汤方证:发热腹泻腹痛者(少阳阳明)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证:黄芩汤证又见恶心,呕吐者(太阴少阳阳明)8.当归散方证: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轻,妊娠血虚有热者。
汉传中医伤寒论类编补遗-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 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阳明上焦里实的结胸: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18.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 必胸下结硬。(宋273) 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 (《脉经》)
修正为: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腹时自痛,自利,胸下结坚,下之益甚。
寒能生胀---腹满 中下焦寒,水饮不能化,它就不能消化了,胃中寒不能食了---食不下 饮气上凌就呕吐---呕吐 水饮盛,内寒不能气化,就下流,水性润下,满肚子都是水饮,它要拉肚 子,并且逐渐加重,止不住---自利 寒主收引,经脉气血不通,就时时腹痛,拉的时候疼的厉害些,不拉时候 绵绵而痛,得热则舒---腹时自痛 水饮虚寒加重而上逆心胸,阻于心下,就会出现胸下结坚---胸下结坚
11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 胡汤主之。(宋99)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80克) 黄芩(三两 30克) 人参(三两 30克) 半夏(洗,半 升 40克) 甘草(炙 三两 3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大枣(擘,十二 枚 20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 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 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 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 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伤寒论22篇内容

《伤寒论》22篇内容如下:1.辨脉法和平脉法。
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2.伤寒例。
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
3.辨痓湿暍脉证。
主要论述痉湿暍的证治。
4.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论述太阳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5.阳明病脉证并治中。
论述阳明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6.少阳病脉证并治下。
论述少阳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7.太阴病脉证并治。
论述太阴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8.少阴病脉证并治。
论述少阴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9.厥阴病脉证并治。
论述厥阴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10.霍乱病脉证并治。
主要论述霍乱的证治。
11.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主要论述阴阳易和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12.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不宜发汗的各种情况和脉证,以及误汗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
13.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可以发汗的疾病脉证,以及发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4.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发汗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以及发汗不当导致的各种后果。
15.辨不可吐:主要论述了不宜使用吐法的各种情况和脉证,以及误吐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
16.辨可吐:主要论述了可以使用吐法的疾病脉证,以及吐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7.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不宜使用下法的各种情况和脉证,以及误下后的变证和救治方法。
18.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可以使用下法的疾病脉证,以及下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9.太阳病类辨:主要论述了太阳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20.阳明病类辨:主要论述了阳明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21.少阳病类辨:主要论述了少阳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22.太阴病类辨:主要论述了太阴病的分类、辨证和治疗。
以上是《伤寒论》22篇的全部内容,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一;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二,少阳病治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第二节;少阳病证一,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邪下。
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嘿嘿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寒热往来,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266】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99】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疼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29】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0】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
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8】二,小柴胡汤禁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邪侵犯少阳, 出现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为主证的疾病。
病机:胆气内郁,三焦失枢病位:半表半里病性:热证少阳病治则:和解少阳代表方:小柴胡汤兼夹证:随证加减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一、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邪在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火气为病”火胜则苦,胆气上逆——-口苦灼伤津液——-咽干循经上扰清窍——-目眩二、少阳病治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提要】论少阳中风证的症状、治禁及误治后的变证。
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走于耳中,下胸中,贯膈;手少阳之脉上耳后,人耳中,出耳前,止于目锐眦,其支者布胸中,络心包,下膈。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提要】论少阳病禁用汗法以及误汗后的变证与转归。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一、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少阳病的证治病程:五六日往来寒热——正邪分争,邪胜则寒,正胜则热胸胁苦满——少阳经气不利神情默默——肝胆气郁,疏泄失职心烦——胆郁,胆热扰心不欲饮食——胆热胃虚,胃气上逆喜呕——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或然证:胸中烦而不呕——痰热结聚于胸渴——津液不足腹中痛——脾虚肝旺胁下痞硬——水饮结聚于胸胁心下悸,小便不利——水饮停留,影响及心不渴,身有微热——表证仍在咳——寒饮伤肺处理:小柴胡汤随证加减【辨治要点】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方用小柴胡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266)【提要】论少阳病的证治。
少阳病的发病机制与转归阳明的证治(97)病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论发病病理: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部位结果: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脏腑经络密切相联,病邪较重所致之症治疗:小柴胡汤药后反应:渴者——病转阳明处理:以法治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101)【提要】论小柴胡汤的运用原则及柴胡证误下后的证治与机转。
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四大主证之一)——说明证情的不典型性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说明病程的曲折性复与柴胡汤——再与小柴胡汤药后反应:蒸蒸而战,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战汗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99)【提要】论三阳证见,治从少阳之法。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提要】论少阳兼里虚寒证,治宜先补后和之法。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29)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0)【提要】辨阳明病柴胡证未罢的证治。
以下各种发热,不适合用小柴胡汤的是()A.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者B.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C.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D.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E.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陽去入阴,属里证,不用小柴胡汤。
第三节少阳病兼变证一、少阳病变证治则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7)【提要】论少阳病误治后的变证与治则。
二、柴胡桂枝汤证(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半量合方)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提要】论少阳兼太阳表证的证治——太阳少阳并病。
【辨治要点】病机:邪犯少阳,太阳表证未解。
主症: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胸胁心下微满,伴有舌苔薄白,脉浮弦。
治法: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方用柴胡桂枝汤。
三、大柴胡汤证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提要】论少阳病兼阳明里实的证治。
呕不止——少阳枢机不利,胆热犯胃扰心郁郁微烦——少阳气郁,热扰心神心下急(胸胁苦满之甚)——邪入阳明,胃热结聚,气机阻滞(可见不大便)病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腑实结聚。
主症: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秘结或下利臭秽不爽,伴见小便色黄,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治法:和解少阳攻下里实—----大柴胡汤方义: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和解少阳大黄、枳实—----泻阳明里实芍药—----益阴和营,缓急止痛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5)提要:论少阳兼里实证治分析:发热汗出不解——邪热内传阳明心中痞硬——胃热气机壅滞呕吐——胆热犯胃下利——燥屎内结,热结旁流大柴胡汤证也可出现下利,其机理是()A.湿热下注B.少阳兼阳明,壅热迫津下泄C.胆气下迫D.阳明燥结,热结旁流E.气机下陷,清阳不升『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大柴胡汤证也可出现下利,其机理是阳明燥结,热结旁流。
四、柴胡加芒硝汤证(小柴胡汤加芒硝)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4)【提要】论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误下后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邪犯少阳,兼阳明里实,燥热较甚,正气偏虚。
主症: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伴有下后微利。
治法:和解少阳,泻热去实。
方用柴胡加芒硝汤。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口渴——三焦气化失司,津不上承,胆火灼津不呕——邪在胸胁而胃气尚和【提要】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
主症: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
治法: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义】柴胡桂枝干姜汤即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生姜、大枣,加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而成。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出现小便不利而渴的原因是()A.上热下寒B.上火下水C.胃热脾寒D.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结E.膀胱气化不利『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出现小便不利而渴的原因是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结。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砺汤主之。
(107)【提要】论少阳邪气弥漫,烦惊谵语的证治。
一身尽重——阳气内郁,不得通达,经气壅滞【方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茯苓、铅丹、大黄而成。
【辨治要点】病机:邪犯少阳,弥漫三焦,表里俱病,虚实互见。
主症:胸胁苦满,心烦,心悸,惊惧不安,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治法: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
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七、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提要】论少阳郁热内迫阳明下利或呕的证治。
【方义】黄芩汤药仅四味,方中黄芩苦寒,清泻少阳郁热,治肠澼下利;芍药酸苦微寒,坚阴止利,并于土中伐木而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厚土以御木。
本方是治疗热利的祖方。
【辨治要点】病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肠升降功能失职。
主症:下利灼肛,或下利黏腻而不爽,有热臭气,甚则里急后重,腹痛,或见呕吐,伴发热,口苦,小便短赤,脉弦数。
治法:清热止利,或兼和胃降逆。
方用黄芩汤,或黄芩加半夏生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