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1、白虎汤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2、白虎加人参汤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3、竹叶石膏汤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4、小承气汤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2.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与阳明实证两证。 ⑴阳明热证是燥热之邪未与有形积滞相结合,而弥漫全身,为有热无 积之无形实邪。 ⑵阳明实证是燥热之邪与宿食等相结合,形成燥屎,而阻塞于肠道, 为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3.作为提纲的意义。 ⑴揭示了阳明病里热实的证候特征,反映了阳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即“胃家实”。 ⑵本篇中凡称“阳明病”者,多属胃家实;凡称“胃家实”者,则必 属阳明病。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 本证
概要 阳明病概说
1.阳明生理 阳明,是指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而言,且与手太阴
肺、足太阴脾互为表里。手阳明经脉,从示指(原称食指) 外侧循臂,上颈至面部。足阳明经脉,起于鼻梁凹陷处两 侧,络于目,从缺盆下循胸腹至足。二者经脉相连,其腑 相通,生理功能十分密切。
胃主燥、主降、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湿、主升、 主运化转输。大肠主传导糟粕,有赖肺气的肃降和津液的 输布。阳明、太阴彼此协调,相济为用,共同完成水谷的 受纳、腐熟、运化、吸收功能。如此则水谷精微物质得以 供养全身,而化生气血。故阳明有“多气多血”之说。
概要 阳明病概说
5.阳明病证治分型 ⑶阳明病变证
①湿热发黄证 湿热并重——茵陈蒿汤证 热重于湿——栀子柏皮汤证 湿热兼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②寒湿发黄证——于寒湿中求之 ③蓄血证——抵当汤证 ⑷阳明病辨证:阳明中寒证——吴茱萸汤证
概要 阳明病概说
6.阳明病治则治法
阳明热证——清法为主。以白虎汤为代表方。 阳明实证——下法为主。以调胃承气汤为代表方。
概要 阳明病概说
2.阳明病理
病邪侵袭阳明,致使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热之化。 且因邪正相争,其势激烈,邪实而正盛,故阳明病每多见 于外感病的邪热极盛阶段,其病变性质大多属里实热证。
《伤寒六经求真》:第三编阳明病篇第五章阳明病下夺病势

《伤寒六经求真》:第三编阳明病篇第五章阳明病下夺病势第五章阳明病下夺病势阳明病下夺病势是伤寒阳性病过程的最高阶段。
或愈或死于此大致结束。
仲景于此理法很为完备,辨证很为缜密,治疗十分精细,本章收入32条,证状表现各有等差。
若以变化的观点看,32证各自特殊;若以不变的观点看,32证又俱都相同。
从其特殊性来说,有调胃承气汤证、有小承气汤证,有大承气汤证。
而大小调胃三个承气汤所治之证状亦各不相同。
若从其共同性说,三个承气汤证皆热结在里下夺之势。
在本章中,首先了解诸证的变化,而后其之不变;再从其不变的认识中扩大对其变化的认识。
也就是说,首先了解各证的特殊性质,从其特殊性质中认识其共同性质,而后在临床中扩大对阳明下夺病势的特殊性的认识,只有了解其变与不变之理,方能在临床中机圆法活,权衡在心,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1、“伤寒不大便六七日,不恶寒反恶热,头疼身热者,与承气汤。
”伤寒发热恶热是阳明特有的热型。
头疼身热不大便是下夺之势已成。
此条是阳明下夺病势的典型证候,为调胃、大、小承气汤共有的证状。
当消息于缓急轻重之间而选用大小调胃三承气汤以治之。
2、“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疼,烦燥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此条证,不大便五六日未必有燥屎,惟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疼、烦燥发作有时则知有燥屎。
在病理过程中,伤津液而导致结肠干燥大便硬结,燥屎留滞于结肠则绕脐疼。
烦燥发作有时略同于日晡潮热,也是燥屎的证候之一。
此证若无腹满当以调胃承气汤治疗,若加腹胀满则需以大承气汤治之。
3、“病人烦热,汗出则解。
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
”烦热汗出则解是指太阳发汗已解。
继而如疟状:日晡潮热,此是进入阳明病理过程。
日晡潮热为有硬屎的征候。
硬屎为可下证。
有可下之证还需有可下之脉方可用攻下法。
脉实者为可下之脉。
实脉为长大有力之象,表明心血排出量大,机体功能强盛,有着祛邪的物质基础。
若脉涩或短为血少气虚,正气衰弱则不胜药力了。
阳明病篇:腑实证(1)

(邪热壅肺证)阳明实证的第一组证候,是阳明腑实证。
阳明腑实证的成因是什么?它是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这样就形成了阳明腑实证。
因为有热,它就要伤损津液,这叫热盛伤津。
津伤了以后,它就当然容易化燥了,津液不足它当然干燥了,因燥成实,你想消化道里的内溶物已经非常干燥,就容易形成有形之邪的留滞,这就叫因燥成实。
所以,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这就造成了阳明腑实证。
它的证候特征,必须有两个条件,要诊断阳明腑实证的话,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
一个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没有这个条件,没有里热盛,你不能诊断阳明腑实证;再一个条件是腹部的实证表现,腹部的实证表现包括腹满痛,绕脐痛,腹大满不通,腹胀满疼痛拒按,也包括了不大便这样一组证候。
这两种证候必须同时存在,你才能够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如果只有第一组证候,全身毒热盛,或者说全身热盛,我在这里也用这个毒字,也可以不用这个“毒”字。
如果只有全身热盛,而没有腹部的实证表现,那充其量只能诊断为阳明胃热弥漫证,诊断为阳明热证,不能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如果没有第一组症状,没有潮热、谵语、大汗出,没有这些症状,而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肚子胀,按之疼痛,那你只能诊断是杂病的腹满,而且这种杂病的腹满,属于实证。
所以,只有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你才可以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就阳明腑实证来说,我们用的是调胃承气、小承气和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是偏于泻热的;小承气是偏于通腹部实邪的阻滞的;而大承气汤呢,是两者兼备的,既可以泻热,又可以通腹部的实邪的阻滞,以此我们来区别这三个承气汤。
在讲方剂的时候,大家都说,痞满燥实兼具备的,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以痞满为主的,小承气汤适应证;以燥实为主的,是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
可是到了临床上呢,许多新毕业的同学还是不会区分,还是不会用。
所以我就想,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它呢?我们应当知道它的证候特点是两组证候,一组是热盛的,一组是实证的。
单有热盛,充其量白虎汤。
《伤寒论小结之三》阳明病篇总结,贵在实用

《伤寒论小结之三》阳明病篇总结,贵在实用壹、阳明本证一阳明热证1、栀子豉汤类方(上宣)组成:栀子、豆豉症见:身热心烦,虚烦不得眠,或心中懊怀,反复颠倒,或心中窒,或心中结痛,舌红苔微黄,脉数。
机理:无形邪热留扰胸膈,郁而不宣方论:栀子豉汤为“虚烦”火郁证而设。
其病机为火热邪气蕴郁,而使胸膈气机阻塞不利。
火当清之,郁当发之,故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火。
可用于火郁之呕吐、胃痛等。
(《消化病经方治验》)2、白虎汤类方(中清)组成: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机理:胃热大盛,充斥内外方论:本方原是阳明经证的主方,也是气分热盛的代表方。
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故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
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故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一助石膏清肺胃热,一滋阴润燥。
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
3、猪苓汤(下利)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机理:伤寒之邪传入于里,化而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
方论: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3录赵羽皇:“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
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
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中之津液也。
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胶养阴,生新祛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
滑石甘滑而寒,于胃中去热,亦于胃家养阴。
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又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
《伤寒论通解》第五十八课阳明病篇里实证候小承气汤.优秀精选PPT

•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二服。
• 描述“小承气汤”试探“燥屎”,
• 临床关键:“转失气”!
• 修正条文:
•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 (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 法,少与小承气汤。
• 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 乃可攻之,(与大承气汤)。其后发 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 汤和之。
• 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 服一升。
•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 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 承气汤也。”
• 描述:试探“燥屎”
• “不转气”病理:“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
• 此处“谵语、脉滑而疾”: • “谵语”——邪热夹浊毒
• “脉滑而疾”:
• 阳明病——“脉滑”
•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时腹自痛。若下之,益甚。”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 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 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 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宋
214)
• 修正条文:
•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 小承气汤主之。
“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 肠鸣音(腹中咕噜咕噜的响)、窜气、腹 “潮热、大便微硬”!
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
中痛(脐周为主,因为“燥屎”在运动, 如何判断?——“脉微而涩者”
潮湿——“濈(ji)濈然” “阳明病”——纯里热!
与肠道摩擦,所以有痛感), 多属太阴病,或者厥阴病!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223: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提要:阳明病提纲证 分析:阳明之为病与太阳之为病同义 胃、大小肠以胃为主 胃家 与胃互为表里的脾 依据 •经曰:“小肠大肠皆属于胃” •215 “胃中有燥屎五六枚” •217 “以燥屎在胃中”
• 正气强而不虚(阳明为多气多血一经, 胃气强弱反映正气强弱) • 阳明病病性—里实热证(生理:阳明化生 实 气血、津液、阳气一经,病理:阳明多从 燥化,因阳明以燥气为本) • 邪气盛实(经曰:邪气盛则实) • 胃肠虚实交替失常
鉴别:
本方证 腹胀满 66条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证
心烦
本方证 虚烦证(76条栀豉证)
小承气汤
原文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 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原文214:阳明病, 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 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 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 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 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原文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煩, 小便数,大便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提要:实热内结不甚(轻证)
施治:白虎汤主之 应用:
仲景本身运用
阳明胃热炽盛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 原文170:伤寒,脉浮,发汗,其表不解,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贾晓林
概论
一、阳明生理功能 阳明之气:胃、大、小肠、脾及其手足经脉 共同配合相互协调而产生大量阳气与津液, 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相对平行
阳明内涵:小肠属于阳明,据《内经》“小肠大
肠皆属于胃”及《素问》,“脾胃者,仓禀之官, 五味出焉,小肠主受盛,化物出焉,大肠主传导, 变化出焉”。在生理上胃肠相互协调自成一个特 殊系统实相合拍,若将大小肠分割为二,在脾胃 病中,实感牵强,不能自圆其说,故胃肠为阳明 之府,以胃为主,仲景称胃家,理在此也。由是 阳明胃从广义指胃大小肠,狭义即六腑之胃
方义:
石膏:大辛大寒入胃经清胃热 知母:甘寒清热养阴 炙甘:补中 粳米:养胃气 原文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 。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 白虎汤主之。 提要:补述阳明胃热炽盛证的脉证
分析:
影响胃肠气机壅滞不通—腹满推之可不大便 胃 迫津外出—汗自出 热 伤津耗气—身重 炽 伤津耗气面部经脉失养—口不仁面垢 盛 上扰心神—谵语 膀胱失约—遗尿 治禁: 无表证 忌汗 误汗—谵语 胃热亢盛 阴竭于下—额上生汗 误下 忌下 胃热虽盛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 但腑实未成 阳浮于上
热邪轻
饥不能食 热邪重 头汗出
思考:太阳病第76条仅以“心中懊憹”,而本条文 中“心中懊憹”与“舌上胎者”俱 在?
原文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 提要:太阳误治转属阳明胃热炽盛证治 分析: 脉浮—胃热炽盛从内向外透—与表有 热互应,壮热大汗出意在其中 脉滑—胃热炽盛于里,与里有热互应 大烦渴脉洪大则意在其中 治法:辛寒重剂直清阳明胃热—白虎汤
无所 阳明为病,多从燥化成实热结于肠留而不去。 复传 正盛邪实,正邪剧争,应用清下二法得当, 传变少,预后良好。
原文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提要:述阳明病主脉 分析: 脉大 阳明胃热亢盛,充斥于脉气 指洪大或沉实有力,脉来去皆盛实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
原文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 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 则燥 ,心憒憒,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 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 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汤证主之。 原文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 不结胸,心中懊忄农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 者,栀子汤证主之。
(生理上,胃肠始终保持一虚一实,虚实交替, 此即经曰:“实而不满”若阳明实而不通则胃家实 即“实而满”。)
胃家实—是以病机形式来阐述阳明受邪之后
致津伤热盛的机理,故胃家实既概括阳明内 外(热与实证),又揭示了阳明胃肠燥、热、 实的特点。 启发 本篇主要是讨论阳明胃肠燥、热、实证为主, 白虎、承气证是主体部份。诚然,仲景以知 常达变,篇中尚列举了栀豉证、吴茱萸证、 茵陈证都是为了辨证须要,决不可以此否定 “胃家实”这一提纲证。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分析:
是仲景之言,后世陈氏称之阳明经证与 太阳经证(表证)的概念不同 外证 内涵:阳明胃热亢盛,胃热从内向外 充斥之意。故外者,非表之义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而喘、谵语 心中懊憹 、脉浮紧 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鉴别:
同
异
太阳栀豉汤证 阳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病机则一 热扰胸膈
四、治则: 清下两法 清宣郁热—栀豉汤 清法 辛寒重剂—白虎 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下法—攻下实热燥结—三承气汤 五、预后 阳明病是正盛邪实的里实热证,清下两法运 用得当,药到病除预后良好,传变少故云 “万物所归,无所复传”高度概括了其预后 但若误治失治,津伤甚则可出现亡阴危候即 阳明三急下局面。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
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 湿,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 同居中卅,通达上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 持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小肠分别清浊大肠 主传导,始终保持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 虚实交替的正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 满”从而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 动必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持 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原文185:本太阳,初得病时,汗先出不彻,因 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 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原文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提要:述阳明病成因及其脉证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 下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二、阳明实证 原文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 原文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 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提要:胃燥热结的证治
分析:
心烦—胃燥热结浊热上扰
指吐下 未经吐下法心烦示胃燥热结 之法 经吐下法后心烦示虚烦 不吐不下 指欲吐—热邪迫胃 指不吐—热结于胃 蒸蒸发热—喻蒸笼中热气,从内向外蒸腾, 肌肤热而润湿,属胃热亢盛,胃热外透所致, 这些应与太阳中风作一鉴别。两者皆有发热汗 出,故有无恶寒为其鉴别要点。 腹胀满—热结于肠,胃肠气机不通,推之与 大便秘结俱见
【提要】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
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
病因病机:二阳并病,表证已罢,热入 阳明,燥实内阻,腑气不 通。(痞满燥实俱 甚) 二阳并病——表证已罢,转入阳明 但发潮热——阳明里热结实。 手足漐漐汗出——里热蒸腾,迫津外泄 大便难——燥实内阻,腑气不通 谵语——浊热上扰心神 治法: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方药: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解 大黄——苦寒,泻热去实,推陈致新
芒硝——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
厚朴——苦辛温,行气除满
枳实——苦微寒,破气消痞
煎服法:
⑴先煎厚朴、枳实,去滓后再入大黄,最后纳
芒硝(临床多用冲服)。 ⑵其意在取后下者气锐而先行。 ⑶大便通利后,则停后服,以免过服伤正。
大黄后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兩,炙 芒消半升 大黃四兩,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 沸,溫頓服之,以調胃氣。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分析:
浊热上扰—谵语 阳明汗出过多 实热内结 腑气不通—大便必硬 津液外泄 (“胃中燥”) 但不甚—脉来滑疾 轻下实热—小承气汤
方义:
枳三枚朴二两—理气消痞 大黄—清热去实
大承气汤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3.大承气汤证
【原文】二陽倂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熟, 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 愈,宜大承氣湯。(220)
原文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 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 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提要:以五行揭示阳明病归转,生理病理特征 分析: 生理:胃为阳土,与脾共居中央化 生气血以营四旁如五行中的土一样 万物所归 病理:胃肠素盛,不论初感/他经传 来皆迅速化燥而归于胃成实。
鉴别:
阳明病 发热 : 壮热/蒸蒸发热热从 内蒸,扪之愈久则热 感越甚大汗出必伴烦 渴 汗出: 甚则时时恶风,背微 恶寒 腹征: 口渴引饮 腹满胀痛不大便 脉象: 洪大有力来去皆盛
太阳中风 翕翕发热,热在体表 初触则热感,久扪之 则热感潮衰
汗出不多,多伴恶风 寒
口中和 无腹征 浮缓
原文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 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 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提要:风寒直犯阳明之表证 分析: 病有得之一日 风寒直犯阳明—阳明表证 不发热而恶寒者 特征: 一日恶寒自罢—表证己解 汗出恶热—阳明表证化热入 里因阳明以燥气为本及阳明多气多血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