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133】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篇(【6】【7】【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篇(【6】【7】【8】【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齁,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且夫太阳病之即发者,有中风、伤寒之异。
至于不即发者,《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伏邪蕴酿成热,邪自内出。
其证脉浮,头项强痛,故亦谓之太阳病。
但初起即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须于中风、伤寒之外区别,为温病。
治宜含量以解散,顺其性以导之,如麻杏甘石汤之类。
若无头项强痛之太阳病,但见发热而渴、不恶寒之证,是太阳底面少阴为病。
《内经》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是也。
如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稍轻者,阳盛阴虚之人,周身之经络浑是热气布护,治法只宜求之太阳署之里,阳明署之表。
如所云心中懊恼、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之类,切不可用辛温发汗。
若医者误用辛温之剂汗之,其内蕴之热得辛温而益盛。
不特汗后身不凉静,而且发汗已,身法灼热者,是温病为风药所坏,遂变重证。
名曰风温。
风温之为病,若何?其脉阴尺阳寸俱浮,其证自汗出,犹为太阳中风之本象,而大可患者全显出少阴之危象。
肾主骨,热在骨,故身重,热入阴分,故神昏而多眠睡,鼻息必鼾,为肾热而壅于肺;语言难出,为肾热而壅于心,以肾脉上连心、肺也。
若被误下者,津液竭于下,而小便不利,津液竭于上,则目系紧急而直视,且既竭之余,肾气将绝,不能曰太阳之气失溲。
危乎,危乎!若更被火灸或烧针者,以热攻热,肾败而现出克功之象。
微者皮肤发黄色,为土克水。
剧则热亢攻心,如惊痫,热极生风,是瘛瘲。
其皮肤不止发黄,竟若火熏之,现出黄中带黑色,是被下为一逆,被火再为逆。
一逆尚可引日,再逆则促其命期。
推而言之,凡服一切消导之药,皆犯被下之禁;凡服一切辛热之药,皆犯被火之禁,医者可不慎乎哉?春温之病,受之少阳、厥阴两经,其初感则在少阳之经,其经尽则在厥阴之脏。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8.1】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8.2】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
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
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劈)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桂枝三两(去皮)当归二两牡丹皮三两桃仁二十枚(去皮尖)枳实二两【8.3】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
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连翘二两阿胶一两半半夏半升(洗)赤小豆三两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方黄连三两阿胶二两半夏半升(洗)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茯苓三两【8.4】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
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主之。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百合七枚(洗,去沫)贝母三两茯苓三两桔梗二两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方葶苈三两(熬)栝蒌实大者一枚(捣)桔梗三两牡丹皮二两【8.5】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
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失气者,此为实,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白术二两枳实二两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干姜一两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大黄三两厚朴三两枳实三两半夏一升甘草一两(炙)【8.6】肾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劈)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茯苓二两枳实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一两(炙)【8.7】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不能自如俯仰,且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太阳经脉不利表实的症治。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①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注释】①合病: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谓之合病。
【译文】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症,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而致下利的治法。
太阳为表症,阳明为里症,表里症同时出现,因名二阳合病。
一般把阳明病专属于胃肠燥实症,是片面的说法。
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所谓阳明病,就是胃与大肠病,热实症为阳明病,虚寒症也是阳明病。
本条二阳合病的阳明病就是指下利症而言,而不是肠腑燥实症。
这种下利,是因感受风寒之邪内迫阳明大肠所致,所以治宜葛根汤解肌发表,表邪外解则利自可止。
这一治利方法,后世称为“逆流挽舟。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译文】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下利,但有呕吐的,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犯胃致呕的治法。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王晋三:葛根汤,升剂也。
半夏辛滑,芍药收阴,降药也。
太阳阳明两经皆病,开阖失机,故以升降法治之。
麻、葛、姜、桂其性皆升,惟其升极即有降理寓于其中,又有芍药、甘草垫安中焦,再加半夏以通阴阳,而气遂下,呕亦止,是先升后降之制也。
《伤寒论》讲记(11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论》讲记(11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师言】与前面112条条文一样,“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伤寒脉浮,就是表不解,和这个一样。
凡是无汗的伤寒证候,就是太阳伤寒。
如果用温针,迫使大汗出得厉害,汗多主亡阳,亡阳就是亡津液,那一定要发惊狂。
惊狂,上次讲到两个意思,一个是夺津液就是夺血液,血虚不能养心,心虚则惊。
二是象本条,不只是血液在心脏出现的问题,由于大汗出而导致气上冲,表又不解,气上冲则不但热往上冲,也导致水往上来,影响脑系,也使得惊。
因为什么呢?回头看一看就知道了。
你看太阳中风用火针不惊狂。
太阳中风它本来是津液虚,只能够造成“焦骨伤筋,血难复也”(116条)这种情况,不造成惊狂。
前面也有一条,“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111条),这能致人死,你看最后说了,“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言外之意,若小便不利,津液虚竭到家了,这人可以死亡的,就是不能治疗了。
最后观察起来,伤寒用温针亡阳而造成惊狂,心脏不能说没影响,但主要影响脑系,要是血液受伤明显而影响心脏,那么,太阳中风影响得更加厉害,你看太阳中风各节没有这个情况,都不说惊狂。
所以脑系惊狂只说太阳伤寒,因为太阳伤寒表实,实以虚治,用温针的治法,使大汗亡阳,气上冲得厉害,实热也重,所以容易波及头脑,总之与这方面的问题多,与心脏当然也有关系,血脉通于心,血液虚影响心气。
这一节给火攻做个总结。
太阳病本来是依法当发汗,尤其太阳病是个热病,古人认为伤寒皆属热病,热病更不能用温针治疗,所以火攻根本就是错误的。
前面有的用灸,这都是火攻,以火熨其背、以火熏之等,都造成火攻逆治的情况。
到这里对火攻就说完了。
这些节的主要意思是:太阳病是一种热病,尤其是实证,太阳病虚证不可攻,实证更不可攻,即表实证伤寒更不可攻。
这里做了个总结。
【各家释注纪要】自110条至此共10条,阐述太阳病火劫发汗诸变证的发病机理及救治方法。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概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
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
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太阳的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
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
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那么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
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
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
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关于气,也就是太阳的阳气。
我们说它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它是输布于体表的,它的功能是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因为人体体表的面积最大,所以这种阳气如果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把它叫做“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46】【147】【148】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 者, 柴胡桂枝汤 主之。
方十二。
桂枝 去皮 黄芩 一两半 人参 一两半 甘草 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 一两半大枣 六枚,擘 生姜 一两半,切 柴胡 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陈修园:再由此而推言乎诸结:伤寒六日已过,至于七日,又值太阳主气之期。
发热,病在太阳之标气;微恶寒,病在太阳之本气。
病气不能从胸而入,结于经脉之支,骨节之交,故肢节疼痛,经气郁而欲疏,故微呕;不结于经脉之正络,而结于支络,故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以其寒热犹在也,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取其解外,又达太阳之气,而解支节之结。
此一节,言太阳之气化而结于经脉之别支也。
黄元御:太阳病,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此发热恶寒,肢节烦痛者,以太阳之外证未去,而相火旺干半表,故恶寒不甚,甲木侵克戊土,土主四肢,故痛在四肢。
《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秉气于胃,胃与四肢气脉流通,则疼痛不作,胃病而气不四达,四肢经络,壅滞不行,是以痛生。
节者,四肢之溪谷,经气郁遏,溪谷填塞,故痛在骨节。
相火郁发,是以烦生也。
少阳经自胃口旁下胁肋,故心下支结。
(支结者,旁支偏结也)。
经病多而腑病少,故微呕不甚。
此皆少阳之病,而微见恶寒,则大阳之外证未去也,宜柴胡合桂枝,双解太少之经邪也。
小柴胡加减:外有微热者,加桂枝,此微恶寒,即外有微热之互文。
少阳以相火化气,寒往则纯是发热,若但热无寒,则发热更剧,无发热而兼恶寒者。
微有恶寒,或外热轻微,便是太阳外证未去,故与桂枝汤合用。
伤寒而不用麻黄者,以其恶寒之微也。
刘世祯:自此以下二条,皆演太阳少阳并病之例。
明证由体变.而病机各异浅深;示法随证 转,而制方当权轻重。
教学者触类旁通,反复以求一贯之旨。
曰伤寒六七日者,见病气留连,非传经计日之义。
发热微恶寒者,太阳之外证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133】展开全文【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方一。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陈修园:今试言结胸之因,并详其状而及其治。
病发于太阳,太阳主外,宜从汗解,而反下之,则热邪乘虚而入,结语胸膈有形之间,因作结胸;病发于少阴,少阴主里,当救其里,而反下之,邪若结于下,则为脏结矣。
今不结于脏,而结于心下,因而作痞。
痞证发于阴,原无法下,不以下之迟早论也,其证治另详于后。
而阳证之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试再由其因而更详其状。
太阳之脉上循头项。
今结胸者,气结于内,遂不外行于经脉,以致经输不利,其项亦拘紧而强,犹如柔痓反张之状。
下之,令内之结气一通,则外之经输自和,宜大陷胸丸方。
张钱塘云:此言结胸、结脏之所因,而欲脏结之中,复又推言痞结,以见痞之同发于阴,而不与脏结同者,脏结结于下,而痞结结于上也。
结于下者,感下焦阴寒之气;结于上者,感上焦君火化也。
黄元御:承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来。
(在太阳首篇)。
病发于阳,风伤卫也。
风伤卫气,遏逼营血,而生内热,藏阴衰者,先作,以阳盛于上也。
热未入腑,下之若早,中气受伤,升降倒置。
胃土上逆,胆木不得下行,君相合邪,刑克肺金,肺热愈隆。
而皮毛不泄,经络之热,遂内入胸膈。
经腑之气,两相拒格,硬满作痛,是为结胸。
病发于阴,寒伤营也。
寒伤营血,束闭卫气,而生外寒,腑阳弱者,多传于太阴。
误下则脾阳下陷,阴邪上填,堵塞心下,是谓痞证。
未下之前,经热非盛,故下后原无热入,但痞满不消,久而郁甚,则生热耳。
内伤脾虚之证,往往心下痞满,误投寒凉,其痞愈甚,即此病也。
结胸上热下寒,而下寒不甚,故用陷胸汤泻上焦之湿热。
痞证亦上热下寒,而下寒较重,故用泻心汤清上而温下,结胸证惟阳明、少阳有之,以阳旺而生上热也,阳明上逆,则少阳不降,二气郁升,膈热壅逼,皮毛不泄,故经热内入。
痞证惟太阴有之,以阴旺而生下寒也。
结胸因于下早,痞证因于误下,大不同也。
结胸、痞证,总因胃气不舒,甲木上逆,但有阴阳之分。
胸膈痞塞,湿热熏冲,俯则病甚,故项常反折,状如柔痉。
大陷胸丸,硝、黄荡其结热,杏仁破其滞气,葶苈苗泻其水饮。
变汤为丸,病连项颈,恐汤之速下也。
刘世祯:藏结证治之例,条举已详,自此更分演结胸、痞证之变,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太早故也”。
所谓发阳、发阴之义,盖指三阳三阴之经。
经气之外合,虽有浅深之殊,形层之位列,皆在肌肉之分,惟三阳以气为用,三阴以血为宗,故在阳在邪在脉外,在阴者邪在脉内。
病在三阳之外,治之宜汗(太阳)宜和(少阳)宜清(阳明),法皆禁下(入府始可议下),以病邪未结肠胃而反下之,必令经气内陷,外邪入里。
所谓热入因作结胸者,以热邪内入,始成结胸,非表寒内陷之变。
所以成热入者,非热邪外中,乃素秉阳盛,更伤于寒,寒热相激,将作传经之候,医不待其过经,一见多热,遽攻其里,于时表邪外实,里气内盛,下剂峻攻,强令气抑,内热则蒸水化气以外行,外寒迫气郁化水而内陷,譬之炎暑郁蒸,滂沱下注,使邪正寒热相搏,外不得泄于皮毛,内不得入于肠胃,遂致水热互结;邪陷于胸腹膈膜之间,因作结胸之变,其证当寒入化热,表邪自解,故曰热入因作结胸(若表寒仍在,法当先解其表,下有专条)。
所以成结胸者,病由体变,以其人宿有水饮,阳盛故也(若内无水邪,且非阳盛,虽误下亦不必成结胸也)。
若病发于阴,邪在脉内,不关胃实之候,即[“即”疑作“既”]阳多化热,亦非下证,而反下之,经邪内陷,荣气不通,血涩气阻,其变为痞。
痞者,结而不痛之谓。
但云病发于阴,下令成痞,不别热入或寒入者,缘痞证之成,亦由外内相拒,以上热下寒者为常(如下诸泻心汤证治),或阳多化热(热痞如大黄、黄连主治之证),或阴盛化寒(寒痞如下“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条),皆下后病由体异。
若纯寒之证,误下斯吐利四逆,岂止痞结之变(旧释以发阴为伤寒,发阳为中风者,非也)。
曰“所以成结胸者,以下太早故也”,明结胸之由于下早(若化热传经,稍迟即胃气内实,转入阳明,便成当下之证),则知痞证之由于误下,盖发阴者始终不可下也。
夫阳明下证,燥矢留于胃中(胃中赅肠言之);大小结胸,水饮结于膈膜(痞证则由隧荣气之阻),因邪由外陷,虽在经合之间,而内不关于府藏,故系论《太阳下篇》,不属二阳(少阳、阳明)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之证。
凡水病多蓄膈膜脂膏之中,但结胸十枣之例,则邪由暴至(即西学所谓急性病是也);杂病水肿诸证,乃病以渐成(即西学所谓慢性病是也),其所舍则一也(经曰: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本论不举水鼓大腹诸证,以治法即在陷胸、十枣之中。
至若邪由体变,虚实寒热,本无定方,举一必有漏万之弊,此本论一贯之微旨也)。
下演结胸热入之例,教学者平辨制方之法。
曰“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者,如柔痓状,即示热入表寒自解之象。
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
结胸由表实下早,里气内盛,寒入化热,热胜寒消,必续自时时汗出,身虽在,不复恶寒,故曰热入。
以身热、汗出、不恶寒、颈项强急,故曰如柔痓状。
盖结胸证具,当胸腹硬满而痛,卧之必头仰,起之必头俯,俯仰维艰,故令项强,甚则项拘急,身体强直,以外无头痛,与太阳表邪之项强有别,故曰项亦强。
此由邪结胸腹膈膜之间,津凝气阻,病在经筋,法当通其里而身形外和,破其结则荣卫内畅,虽误下之后,仍当再下,故曰下之则和。
但攻水热互结之邪,与荡阳明燥矢之法,自当有辨,宜大陷胸丸,以大黄、芒硝、杏仁、葶苈为丸(大如弹丸,则药剂甚轻),别捣甘遂末,合白蜜煮水顿服。
大黄、芒硝荡热攻坚,葶苈、杏仁排浊下气(葶苈入肺经,破寒热错杂、痰饮结阻酿成痈脓诸证),甘遂逐痰泻水,白蜜缓急补中(凡蜜生用滑肠润燥,熟用缓急补中)。
盖水热互结之邪,非峻剂不达病所,乃以甘遂、白蜜作汤,硝、黄、葶、杏为丸,于一方之中,分缓急之效,俾决渎先行,痰热后化,垢秽刮涤,水道通调,阻结既除,真气自复,此又法中法也(凡攻水之品,如甘遂、大戟、芜花之类,皆作散服力峻,作汤服力薄。
故本方欲其缓下,甘遂入煎;下大陷胸汤,甘遂为末)。
禁如药法者,谓五味偏胜,各有宜忌,凡伤寒诸证,皆禁生冷、粘滑、臭恶、面食;中满水胀之候,尤当禁甘、禁咸。
以甘令气缓,咸令血泣,故皆忌之。
病水者宜淡食也(甘令中满,脾气得甘而缓,脾寒者必气滞湿凝。
咸性凝血,心气得咸而抑,血寒者则荣行阻滞。
血淡者化赤力薄,其汁愈淡,伤荣气渗吸之用,必令浊气流经,由经散络,甚则肝为胀满,故水入血分者,尤禁食咸)。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陈修园:然亦有不可下者,当以脉为断。
结胸证,寸脉当浮,关脉当沉。
今诊其脉竟浮而大者,浮为在外,大为正虚,邪结于中,而正气反虚浮于外,定不可下;若误下之,里气一泄,正气无所依归,外离内脱,则涣散而死。
此言结胸证乃太阳之正气合邪气而结于内。
若脉见浮大,是邪实固结于内,正虚反格于外也。
张钱塘云:正者主也,客者邪也,正邪并结者,客留而主人仍在,故可下之;邪结于中,而正反格于外者,主人去而客留,故不可下也。
黄元御:结胸之脉,寸浮关沉,寸浮则上热,关沉则中寒。
上热甚而中寒不甚,则浮多而沉少,是以可下。
若其脉浮大,绝无沉意,是非无中寒也,乃中寒之极。
阳气全格于上,是以但见浮大,而不见其沉。
下之中气败竭,必死无疑也。
结胸可以下愈者,下焦之阳,未至绝根,故推陷其上郁之阳,使之通达于下,以接下焦之根,是以愈也。
其脉浮大,则阳已绝根于下,是中虚外寒之诊,下之所以速其死也。
刘世祯:此补示证成结胸,表邪未解,法当禁下之例。
明结胸变由下早,必寒入化热(所谓热入是也),续自汗出如柔痓状者,始可更下,通里而使外自和。
若下后因作结胸,其脉仍浮大者,乃浮为在表,虽下而邪未入里,当先治其外而后可攻。
若一误再误,复下之,必心气绝,脉转数散死矣。
此示先后表里之治,法有定衡。
但结胸脉浮之治,宜和少阳,以柴胡桂枝法进退者为多,因邪结膜膈,不可用麻黄法径发其汗。
凡当下之证,脉象必沉实而坚,结胸为水热内结,脉当沉实或沉伏而滑者,方可用陷胸之剂。
亦有痰饮内结,证象结胸,脉沉伏,吐绿水痰涎,但腹不硬满,或下利胶粘臭秽,此胆阳不降,证属痰实(亦可名痰实结胸),证急者,可用十枣汤治之。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陈修园:然又有不因误下而定其危者。
结胸证,外则项强如柔痓状,内则按之痛,诸症悉俱,而且病发于太阳,竟动少阴之气化而为烦躁者,阳病入阴,虽未误下,亦死。
黄元御:迁延日久,结胸证无一不具,若见烦躁,则热极矣。
上热极者,下寒必极,如是者,虽不下,而亦死。
非死于上热,非死于下寒,乃死于中气之败也。
刘世祯:此示阳邪陷阴,精消气散之变。
凡阳证迁延失治,必致水竭火炎,阴阳离绝。
病由误下而成结胸,原属重病;证悉具者,病证谛也,毫无疑似之谓,即项强、短气、日晡潮热、汗出、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其人当卧不能起。
若烦躁异常,则君火已动,不能自止,脉象当变散数,心气绝也,邪胜正夺,攻补两难,法在不治,故曰亦死。
若证未悉具,脉未数散者,当随证消息,以权救逆之治。
若脉沉实而躁烦短气、心中懊恼者,此正阳邪内陷之象,非本条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