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合集下载

全国经典等级考试大纲与样题0512

全国经典等级考试大纲与样题0512

----全等国级中联医考经大典纲理与论样题目录大纲1.《伤寒论》等级考试大纲 (1)2.《内经》等级考试大纲 (34)3.《金匮要略》等级考试大纲 (50)4.《温病学》等级考试大纲 (62)样题1.《伤寒论》等级考试一级样题 (66)2.《内经》等级考试一级样题 (72)3.《金匮要略》等级考试一级样题 (77)4.《温病学》等级考试一级样题 (80)全国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联考《伤寒论》考试大纲制定原则为使全国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联考的顺利进行,题库建设至关重要,而试题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与考试大纲密不可分,而大纲的确定更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一、大纲确定原则1.本大纲的制定参考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学大纲,按照明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条文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取中间十卷,计 398 条原文。

2. 结合原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按掌握、熟悉、了解程度分为一类条文60条,二类条文 60 条,三类条文 278 条。

3.一类条文为纲领性的条文或临床常用有方证的条文,二类条文为需要理解的条文或临床较为常用方证的条文,剩余的条文为三类条文。

二、考试与条文关系一级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一类经典条文的掌握程度与理解程度;二级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一类、二类经典条文所涉及的经典理论的临床应用;三级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课程全部经典条文所涉及的经典理论的理解与综合应用。

三、考试类型的说明(各课程可依据课程特点有适当题型调整)一级考试题型分为以下五种:一为原文默写题,每题 4 分,计 5 题,出题内容如一级考试;二为改错题,每题 1 分,计 10 题,共 10 分;三为填空题,每题2 分,计 10 题,共 20 分;四为选择题,每题 1 分,计 20 题,共 20 分;五为原文理解题,要求先默写原文,然后对原文进行解释,每题 6 分,计 5 题,共 30分。

总计 100 分;二级考试题型分为三种,一为原文填空题,每题2分,计 10 题,共 20 分;二为原文理解题,只对原文划线部分进行解释,每题5分,计 4 题,共 20 分;三为病例分析题,每题15 分,计 4 题,共 60,总计 100 分;三级考试题型分为六种:一为选择题40 题,每题 1 分,共 40 分;二为填空题10 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三为名词解释 5 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四为简答题 4 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五为论述题 1 题,共 10 分;六为病例分析题1 题,共 10 分。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假设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假设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假设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假设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假设被火者微发黄色,剧那么如惊痫,时瘈疭;假设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假设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那么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假设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假设吐假设下假设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假设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假设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那么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假设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资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资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概说●太阳病为外感热病的初始阶段,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故以营卫功能失调为主要特点。

病性属阳属实,病位在表。

●太阳的生理功能特点:●1️⃣阳气较多,正气旺盛●2️⃣职司卫外,统摄营卫足太阳的经络由头经背至足,且与督脉同行背后,故为阳经之长,为诸阳主气,太阳统摄体表营卫二气,具有阻止外邪入侵的重要作用。

●3️⃣六经藩篱,受邪首当太阳居六经之首,主一身之表。

●4️⃣藏蓄津液,主司气化手足太阳经外布于体表,内属小肠膀胱之腑。

小肠分清别浊,膀胱主持人体水液代谢重要器官。

肾阳气助膀胱蒸化津液,达于体表,行于其经,称为太阳之气。

●5️⃣内应少阴,表里互通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主表有赖于少阴实,少阴主里有赖于太阳固。

太阳失固,邪传少阴;少阴里虚,太阳虚馁,易受外邪。

●太阳病的转归●痊愈:一般情况,太阳表证,汗之得法,多表解而愈。

●传经:太阳表邪不解,可入阳明、少阳和三阴(少阴多见)●变证:失治误治、体质盛衰,又称坏病。

●第二节太阳病辨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太阳风寒表实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而有力,外邪入侵,卫气浮盛于表,向外抗邪在脉象上的反应。

●太阳经脉上额交颠,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气运行受阻,故见头项强痛。

●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温分肉”,所以恶寒。

●不一定发热●外感温病初起,卫阳被遏,尚未伸展,可见不发热而恶寒(太阳伤寒证多见)。

当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则可见发热。

●二、太阳病分类●(一)太阳中风证●(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寒之邪袭表而风邪偏盛,卫阳浮盛与邪相争故发热。

●风性疏泄,且伤卫阳,卫阳不固,营不内守,营阴外泄,故见汗出。

●卫外不固,且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故见恶风。

●汗出,营阴外泄,脉搏松弛宽缓而呈缓象。

●(二)太阳伤寒证●(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太阳病的证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2.【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必定厌恶寒冷,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脉象尺寸都呈紧张状态的,就叫做伤寒。

4.【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至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译文】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

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其他经传变的趋势。

5.【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证,而只见太阳病证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

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

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

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

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证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

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

伤寒论直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汇总

伤寒论直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汇总

伤寒论直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汇总讲者:孙洁编辑:东旭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本条为太阳病的题纲。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还是从经络的六经来的。

太阳经,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但是足经长而手经短,所以六经辨证都是以足经为主,兼及手经。

太阳病重在膀胱经,阳明病重在胃经,少阳病重在胆经,太阴病重在脾经,少阴病重在肾经,厥阴病重在肝经。

同时,六经内连脏腑,所以六经辨证,除了有经病,还有腑病和脏病。

三阳经病有腑病,三阴经病有脏病。

比较典型的,例如太阳腑病的蓄水证和蓄血证,还有阳明腑实证。

太阳为病,主要表现在膀胱经的病变上。

《黄帝内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

”风寒外受,初伤太阳,病在表,故脉浮。

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过巅顶,下循经项背而下臀腨。

膀胱经气为寒邪收束而不利,故见头项强痛;太阳膀胱经气起而抗寒,则温煦卫表之力不足,故而恶寒。

头项强痛是膀胱经气不利的典型症状;恶寒是卫气抗邪的必然反应。

所谓题纲,是指本条所述,为太阳病所共见之症。

下文所言太阳病者,除非特别说明,否则都应该有此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三症。

其余六经病的题纲亦是如此。

但诸经题纲症罗列最全者,唯此太阳病题纲一条。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的病因,主要是伤于风寒。

以阴阳而言,风为阳,寒为阴;以致病能力来说,风邪力弱而寒邪力强。

本条即是描述风伤太阳的表现。

太阳经气较盛,有比较强的卫外能力,通常情况下,不会轻易为风邪所伤。

但如果太阳经气不足,或是各种原因损伤正气,卫外不足,风邪就可能伤人为病,直入肌腠。

虽然都是表分,但卫气布于皮表,位置较浅;营气荣于肌腠,位置较深。

正气不足,所以邪气伤人较深,能直入肌腠,所以称为“中风”。

大凡病名有“中”字,多半病位相对较深。

风为阳邪,风邪入于太阳肌表,是两阳相合,故见发热。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就是指太阳中风而言。

风性开泄,故见汗出;风邪所伤,所以恶风。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血管里头充血了, 血里头水份多了,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出汗并不太多,恶风,脉缓者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名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体痛,呕逆一点也不出汗,这个人的气息不得旁达,,脉阴阳俱紧者上下脉全紧,名曰伤寒。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内传少阳病,若躁烦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6条当了太阳病,若发汗已误发其汗,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浮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热由里往外蒸,身重身体有湿, 里面不实,多眠睡,鼻息必鼾热往上涌,语言难出热往上涌,白虎汤证。

若被下者阳明病下而不伤人,但里头不实,下后脏气虚了,小便不利更伤津液,直视下药伤脏气,眼睛失去血液的融养,就发直,失溲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

若被火者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微发黄色一点血色都没有,剧则如惊痫发惊恐时瘛疭时常的抽。

若火熏之黄褐色,一逆误下尚引日但是已经是很重了,再逆指火攻,促其命期。

温病只能用白虎汤,根据他这个条文,决不能发汗,泻药也不行,他没有实,实可以。

那么后世,你像陈修园他们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我实验过,非常好使,但是得实。

什么实啊?人说胡话,大便干了,那么这种温病你也说不能下吗?那得该下就下,但是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就是麦冬、生地这类药,相当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用人参温补行嘛。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于太阳病;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少阴病。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使经不传则愈。

第10条风家太阳中风者,表解而不了了者有些余证,十二日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

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十:「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十三: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①而恶寒。

【原文】(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为中风②。

【原文】(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名为伤寒②。

【原文】(4)伤寒①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②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原文】(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①。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②。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③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④。

若被火⑤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⑥,时瘛疭⑦,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原文】(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原文】(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①故也。

若欲作再经②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原文】(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①上。

【原文】(10)风家①,表解而不了了②者,十二日愈。

【原文】(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原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①,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②恶寒,淅淅③恶风,翕翕④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⑤上五味,㕮咀⑥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⑦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⑧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⑨,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⑩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①,头项强痛②而恶寒③。

【注释】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头项强痛:头痛项强。

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③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本条是太阳病的辨证提纲。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脉受病。

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

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

头为诸阳之会,少阳病、阳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

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阳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

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

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 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

恶寒是太阳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阳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的说法。

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

太阳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阳被郁,尚未伸展, 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阳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为中风②。

【注释】①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

”就是和缓的意思。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本条讲太阳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 名为伤寒②。

注释】①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

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是浮紧,那么,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

参考麻黄汤禁例有尺中脉迟、尺中脉微禁用,也可资佐证。

“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②伤寒:太阳病无汗脉紧,象征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

此属狭乂伤寒, 不是泛指外感热病的广义伤寒。

【译文】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紧的,即为伤寒。

【评析】本条讲太阳伤寒症的主症、主脉。

本条在太阳病提纲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伤寒症的主要脉症。

不论已发热,或尚未发热,因风寒等外邪袭表,卫阳被郁,病初起就必然发生恶寒。

未发热不等于始终无热,只是因卫阳郁闭较甚,未能及时向外抗邪,而暂未发热,当卫阳郁闭到一定程度,发热自会表现出来。

发热的迟速,固然与感邪的性质有关,而体质因素尤为重要,不应专责之于邪气。

卫阳郁闭则营阴亦必郁滞,经气运行不畅,则身体疼痛;胃气被外寒所束,不能顺其下降之性,则上逆作呕;皮毛闭塞,肌肤敛束,则脉象浮紧。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症, 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评析】 本条说明太阳病已否内传,应以当时的脉证为据,不要拘泥于日数。

按照《素问•热论》的计日传经说,两日应传阳明,三日应传少阳。

可是 两日并未见到不恶寒,但恶热、口渴引饮等阳明症,三日并未见到口苦咽 干目眩、往来寒热等症,则可断定病邪仍在太阳,而没有传变。

于此,充 分说明了病情已否传变,应以症候为据,决不可以日数印定眼目,这正是 仲景师古而不拘泥于古,理论善 于结合实践的范例,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仲景学说是在《内经》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①。

若发汗已,身灼热②者,名曰 风温③。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④, 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⑤;若被火⑥者,微发黄色,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⑦;若火熏之⑧,一逆⑨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注释】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变症,与后世的外感风温病不同。

④鼾(hm ):呼吸时鼻中发出的响声。

⑤ 失溲(S ①):《仓公传》:“使人不得前后溲。

”又“难于大小溲。

”这里的失溲,含有大小便自遗的意思。

⑥ 被火:误用火法治疗。

火法包括烧针、艾灸、熏、熨等。

⑦瘛疭(ch 1 zcng)手足抽搐痉挛。

⑧若火熏之:形容肤色发黄而晦暗,如烟火熏灼的一般。

⑨逆:治疗上的错误。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

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 后,①温病: 广义伤寒之一。

②灼热: 形容身热很高,如同烧灼。

③风温: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

风温的症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

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

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症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

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

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评析】本条讲太阳温病的审症要点,与误用汗、下、火法的变症。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译文】患外感病,若有发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阳经的表现;若有无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阴经的表现。

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

这是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评析】本条根据恶寒发热的不同情况,来判断外感病的阴阳属性和愈期预测。

阴阳是两种不同属性相对的机动代名词,任何疾病或者仅是一个症状都有相对的两种情况,把疾病区分为阴阳两种类型,是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最科学的方法,因而也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纲领。

例如表与里相对,则表为阳,里为阴,动与静相对,则动为阳,静为阴,强与弱相对,则强为阳,弱为阴,热与寒相对,则热为阳,寒为阴,, 这是从大体上区分,如进一步分析,表里虚实之中,又各有阴阳;所谓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因此对阴阳的理解,决不应孤立、机械、固定。

原文】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①上。

注释】①从巳至未:巳,上午九时至十一时;未,下午一时至三时。

从巳至未, 即从九时至十五时。

译文】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在上午九时到下午三时。

评析】本条说明太阳病将要解除的大概时间。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六淫之邪可以伤人致病,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又可以对人的机体发生好的影响而有助于抗邪,因此六经病欲解都各有定的时间。

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是从巳至未上,即现在的上午九时以后到下午三时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这是一日中阳气最隆盛的时候,此时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的阳气而充盛于外,有助于驱散表邪,所以太阳病欲解大多在这一时间。

【原文】风家①表解而不了了②者,十二日愈。

【注释】①风家:凡家字皆指宿病而言,此处只作太阳中风症。

②不了了:就是不清楚、不轻快的意思。

【译文】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症解除后,身体仍感不适者,需待一定的时日, 正气恢复,则可痊愈。

【评析】本条讲表解后精神未爽的,待正复自愈。

风家,指患太阳中风症的病人,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解除之后,还有不爽快的感觉,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余邪尚未全清,二是正气尚未全复。

这时不必服药,等待数日自会完全痊愈。

所谓十二日愈,乃约略之词,不能看成定论。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①,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②恶寒,淅淅③恶风,翕翕发热④,鼻鸣⑤干呕⑥者,桂枝汤主之。

【注释】①阳浮而阴弱:有释为病机,有释为脉象,两说俱可通。

主脉者又有浮沉与尺寸两种意见,根据本条及其他有关条文的内容相衡,应以寸浮尺弱的解释理由为优。

②啬啬(se se):悭吝畏怯貌,形容恶寒畏缩的状态。

③淅淅:风声,如冷雨凉风侵入肌肤的感觉。

④翕翕(Xi x i)发热:形容发热的轻浅,病人感觉像羽毛披覆在身上一样。

⑤鼻鸣:鼻中窒塞,气息不利而发出的鸣响。

⑥干呕:呕而无物,叫做干呕。

【译文】太阳中风症,脉象寸浮而尺弱,寸脉浮的,自有发热,尺脉弱的,自会汗出。

病人啬啬然恶寒,淅淅然恶风,发热好像皮毛披覆在身上一样,并伴有鼻息鸣响和干呕等症状,可用桂枝汤主治。

【评析】本条进一步阐述太阳中风症的脉症特点,并提出主治方剂。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①三味,以水七升,微火②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③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④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⑤令一时许,遍身漐漐⑥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⑦,半日许, 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⑧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两、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⑨, 酒酪,臭恶等物。

注释】①咀:古代的制剂法。

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如黄豆大,入水煎煮, 现在多用刀刃切成饮片。

②微火:取和缓不猛的火力,使不沸溢。

③适寒温:使冷热适当。

④歠(chub)方中行曰:“大饮也。

”就是大口喝的意思。

⑥漐漐:《通雅》云:“小雨不辍也。

”形容微汗潮润之状。

⑦小促役其间:略缩短服药间隔时间。

⑧周时: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称为周时。

⑨五辛:《本草纲目》:大蒜、小蒜、韭、胡荽、芸苔。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只要有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症状出现的,桂枝汤则可主治。

【评析】本条为桂枝汤症的主要症状。

太阳主表,统辖营卫,是人身最外的一层。

其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风寒之邪外袭,太阳首当其冲,因之头痛为必有症状。

风寒束于太阳之表, 人体正气与邪相争,所以既恶风寒,又有发热。

但是由于人的体质不同, 腠理的疏松致密不一,因而有自汗、无汗之异。

本症头痛发热,恶风自汗, 为太阳中风的典型见症,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

头痛,三阳病皆有之,其区别已说明于前。

发热,三阳病也皆有之,太阳发热必恶风寒,阳明发热不恶风寒,少阳则寒热往来。

自汗出,太阳病、阳明病皆有之,太阳汗出为邪在表而肌腠疏松,阳明汗出是邪在里而热蒸液泄。

这也是应该区分的。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注释】①几几:俯仰不自如貌。

《刺腰痛论》曰:“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

” 蜈蚣藤【译文】太阳病,项部连背部强直拘急,俯仰不得自如,反而出汗恶风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为太阳中风兼太阳经脉不利的症治。

太阳病兼项背强症,大多是无汗恶风,这是因为太阳经脉循行在脊背之间, 风寒外柬,太阳经脉阻滞,经气不利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