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 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007)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 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 008)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009)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010)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 髓也。(011)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2)
8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 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 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 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 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
5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 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 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029)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①,头项强痛②而恶寒③。
【注释】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头项强痛:头痛项强。
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③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本条是太阳病的辨证提纲。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脉受病。
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
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
头为诸阳之会,少阳病、阳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
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阳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
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
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 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
恶寒是太阳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阳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的说法。
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
太阳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阳被郁,尚未伸展, 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阳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为中风②。
【注释】①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
”就是和缓的意思。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本条讲太阳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 名为伤寒②。
注释】①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
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是浮紧,那么,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悪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悪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悪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倶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七)病有发热悪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悪寒者,发于阴也。
发於阳,七日愈,发於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八)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九)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一〇)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一一)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髄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髄也。
(一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悪寒,淅淅悪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一三)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悪风,桂枝汤主之。
(一四)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悪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一五)太阳病,下之后,其気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一六)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壊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観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一七)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一八)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一九)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二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悪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指的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有中风、伤寒、温病、湿病、热病等。
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方药。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日久不愈,或误治失治,或因虚致实,邪气内陷阳明,形成阳明病。
阳明病有胃家实和胃阴虚之别。
胃家实需攻下,胃阴虚需养阴益胃。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太阳病不解,内传少阳,或少阳病邪热偏盛,形成少阳病。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特征。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是外感病的极期阶段,邪气亢盛,正气耗伤,易出现实证、热证。
治疗阳明病宜清泄阳明,荡涤肠胃。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感病的中期阶段,邪气已去大半,正气亦显不足。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的疾病。
治疗太阴病宜温中健脾,化湿和胃。
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是心肾阳虚,虚寒内生的疾病。
治疗少阴病宜温补肾阳,散寒通脉。
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病是外感病的后期阶段,正气衰弱,阴阳失调。
治疗厥阴病宜调理阴阳,扶正驱邪。
九、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病是一种急性吐泻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剧烈吐泻,腹痛胀满,迅速脱水等。
治疗霍乱病宜理气和中,止呕止泻。
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是指在伤寒病愈后,因劳累过度而复发或产生其他并发症的疾病。
治疗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宜益气养阴,调补脾胃。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20200304

名称:伤寒论条文398条作者:张仲景朝代:东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太阳病概论1、太阳经的概念(先例六经名称)要掌握太阳病的辨证要点,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太阳,什么是太阳病。
伤寒论之太阳,是指足太阳膀胱,太阳膀胱,其位居下焦,内在津液。
由肾阳蒸化膀胱津液,形成一种雾露之气,达于体表,叫做“太阳之气”。
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具有温煦肌表,管理汗孔开阖,防御外邪,保卫肌体的作用。
故又称“卫气”,卫气有保卫之意。
太阳之气,也就是卫气行于全身,古人认为卫气一日一夜在全身运行50周,昼夜各行五十周,每天早晨当阴气尽时,太阳外出,人体阳气出于目(睛明穴)目张则卫阳之气上行于头,然后从循颈项而下行太阳经脉。
由于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在六经的最外层,又具有保护卫外的功能,所以就有“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首,总统营卫,而为一身之外藩”的说法。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也是指它的部位及功能而言。
我们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肺是主表的,这里又提出太阳主表,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肺主表,是因为肺主宣发的功能,能把人体内的卫气布散到体表,以行使温煦、卫外的机能。
而太阳主表,则指太阳经脉之气行于体表。
此处尤为重要和特性,也就是说,太阳之气就是卫气,它出于下焦,由肾阳蒸化膀胱津液所产生,(这一现象有如太阳与地气所以称太阳经)再受胃的水谷营养精微的赡养,(先后天之关系),然后又通过上焦(肺)的宣发以熏肤、充身、泽毛。
《灵枢·本藏篇》指出:“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就说明了脏腑相连,在内之脏与在外之皮毛相应的表里关系,皮毛属于人体表位,太阳之气行于表,是由少阴肾气所在,经肺气的宣发敷布外达皮毛,所以说肺气合于表而太阳之气则主表。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一条经脉,循行路线最长,与督脉并行于人身的背部。
背为阳之府,是人体阳气最集中的一个部位,太阳经从这里通过,所以说它是“阳经之长”。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内脏时,属于膀胱腑而络于肾脏。
倪海厦讲伤寒论

倪海厦讲伤寒论本文转载自高山予鹰《倪海厦讲伤寒论(1)》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1)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
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
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
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
张仲景的观念: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弱,本身就很虚弱的人。
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
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
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
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
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的。
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
但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
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
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
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
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
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0
思考:温病的概念和范围
2021/3/10
太阳病是否传变的见症
原文: •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
2021/3/10
太阳病分类 ——中风、伤寒、温病
提要: • 1)太阳中风证 • 主症:恶风寒,发热,汗出,脉浮缓
(头痛等) • 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
2021/3/10
太阳病分类 ——中风、伤寒、温病
提要: • 2)太阳伤寒证 • 主症:恶风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体
痛,呕逆等) • 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郁
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 传也。 •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 为不传也。
2021/3/10
太阳病是否传变的见症
提要:传变与否的判断 • 不传——脉静,不出现入里化热的症状 • 传变——颇欲吐,躁烦,脉数急 • 机理:邪胜则传变,正胜则不传 • 传变与否取决于:
1)病邪的轻重 2)正气的强弱 3)治疗的当否
2021/3/10
第二节 桂枝汤证
主讲人:英洪友
桂枝汤证
2021/3/10
原文:
•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 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 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 之。
•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
2021/3/10
提要:桂枝汤证证治
2021/3/10
外感病初起辨证候的阴阳
存疑: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来源于《周易》。 七:阳数,属火;六:阴数,属水。
2021/3/10
辨恶寒与发热的真假
原文: 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
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 热在骨髓也。 提要:辨恶寒与发热的真假 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表象),寒在 骨髓(本质)——真寒假热 身大寒,反不欲得衣——寒在皮肤(表象),热 在骨髓(本质)——真热假寒 难点:当结合临床实际见症,(需要补充见P13)
2021/3/10
太阳病的病程
原文: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 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提要:太阳病的病程:6—12天左右 防止传变:针足阳明经穴位(足三里)
2021/3/10
太阳病欲解时
原文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病愈不可再服;不效可连续服药。 • 3)喝热粥,温覆,以助药力。 • 4)发汗要适度。“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 5)药后忌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
酒酪、臭恶等物”。忌刺激性和不易消化的食 物。
2021/3/10附:源自伤寒论》(汉代)中的药物剂量重量: • 1斤=16两=250克 • 1两=15.625克 • 1两=4分=24铢
2021/3/10
太阳病分类
原文: •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
风。 •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
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
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 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一逆 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容量: • 1升=10合=200毫升 • 1合=20毫升
长度: • 1尺≈23厘米(约)
2021/3/10
思考:
桂枝汤是不是只能用于治疗 感冒?
2021/3/10
一、桂枝汤证的兼证
原文: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 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 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 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2021/3/10
一、桂枝汤证的兼证
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舒证治 • 主症:恶风(寒),发热,汗出——太阳中风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2021/3/10
第一节 太阳病概论
2021/3/10
太阳病提纲
原文: •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提要: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的主症——头项强痛,恶寒 太阳病的主脉——脉浮 病机:病变部位——体表营卫
病邪——狭义:风寒之邪 广义:包括温、暑、湿等
思考:为什么原文没有提到“发热”?
注意: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 “汗出与否”
2021/3/10
太阳病分类 ——中风、伤寒、温病
• 提要: • 3)太阳温病 • 主症:发热,不恶寒,口渴,脉浮数 • 病机:温邪袭表,伤津耗液 • 治法:辛凉解表
2021/3/10
提要:4)误治后的变证 • 误汗:身灼热,自汗出,身重,多眠睡,
提要:太阳病易好转之时 ——巳至未时,9~15点
理论依据:阴阳学说与天人合一论 研究新领域:时间医学
2021/3/10
外感病初起辨证候的阴阳
原文: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提要:外感病初起辨证候的阴阳 发热恶寒——正气能够抗邪——阳证 无热恶寒——正气无力抗邪——阴证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方解:桂枝+甘草——辛甘通阳
生姜助桂枝发散风寒,以通卫阳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
大枣助芍药益阴和中,以滋营阴
桂枝+芍药——一调营卫(气血,阴阳)
生姜+大枣——二调营卫(气血,阴阳)
2021/3/10
桂枝汤的煎服法及药后护理
• 1)只煎头煎,加水多,药量较大。 • 2)根据实际情况服药。先服三分之一,汗出
• 主症:恶寒(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 可见症:头痛,鼻鸣,干呕,脉数、弱、虚、
洪大等 • 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阳浮而阴
弱”) • 治法:调和营卫,祛风解肌 • 方药:桂枝汤 • 注意:桂枝汤证的可见脉象有哪些?
脉浮缓,脉数,脉弱,脉虚,脉洪大。
2021/3/10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