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合集下载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及译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作者:张仲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称)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 大枣十二枚(掰) 半夏半斤(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黄芩二两(味苦寒) 黄连三两(味苦寒)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问曰。

病有结胸。

有脏结。

其状何如。

答曰。

按之痛。

寸脉浮。

关脉沉。

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

答曰。

如结胸状。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寸脉浮。

关脉小细沉紧。

名曰脏结。

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玉函。

作其脉寸口浮。

关上自沉。

时时下利云云。

作时小便不利。

阳脉浮。

关上细沉而紧。

张锡驹本。

胎。

作苔。

)〔汪〕此言结胸病状与脏结。

虽相似而各别。

夫结胸脏结。

何以云太阳病。

以二者皆太阳病误下所致也。

查看更多内容盖结胸病。

始因误下。

而伤其上焦之阳。

阳气既伤。

则风寒之邪。

乘虚而入。

上结于胸。

按之则痛者。

胸中实也。

寸浮关沉者。

邪气相结。

而为实之诊也。

若脏结病。

则不然。

其始亦因误下。

而伤其中焦之阴。

阴血既伤。

则风寒之邪。

亦乘虚而入。

内结于脏。

状如结胸者。

以脏气不平。

逆于心下故也。

饮食如故者。

胸无邪阻。

而胃中空也。

时时下利者。

脏虚邪结。

不能运化。

胃中之水谷。

不泌别不厘清。

因偏渗于大肠。

而作利也。

寸浮关沉者。

结胸脉也。

今诊关脉。

兼得小细紧者。

则是脏虚。

而风寒之邪内结可知。

舌上白苔者。

经云。

丹田有热。

胸中有寒。

今者苔滑。

则是舌湿润而冷也。

此系误下太过。

而变成脏寒之证。

故难治也。

按结胸证。

其人本胃中挟食。

下之太早。

则食不能去。

外邪反入。

结于胸中。

以故按之则痛。

不能饮食。

脏结证。

其人胃中本无食。

下之太过。

则脏虚邪入。

冷积于肠。

所以状如结胸。

按之不痛。

能饮食。

时下利。

舌上苔滑。

此非真寒证。

乃过下之误也。

〔魏〕人知仲景辨结胸非脏结为论。

不知仲景正谓脏结与痞有相类。

而与结胸实不同耳。

盖结胸者。

阳邪也。

痞与脏结。

阴邪也。

痞则尚有阳浮于上。

脏结则上下俱无阳独阴矣。

阴气内满。

四逆汤证之对也。

金鉴曰。

案此条舌上白苔滑者难治句。

前人旧注。

皆单指脏结而言。

未见明晰。

误人不少。

盖舌苔白滑。

即结胸证具。

亦是假实。

舌苔干黄。

虽脏结证具。

每伏真热。

脏结阴邪。

白滑为顺。

尚可温散。

结胸阳邪。

见此为逆。

不堪攻下。

故为难治。

由此可知。

着书立论。

必须躬亲体验。

真知灼见。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1)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1)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

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

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

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

张仲景的观念: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弱,本身就很虚弱的人。

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

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

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

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

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的。

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

但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

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

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

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

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

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张仲景的脉诊只是辅助,望闻问切中,有些中医若单用切法只是巧匠、下工。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一】1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一】1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一】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的典型特征,是脉象浮、头项部位疼痛转动不柔和并且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怕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不管是否已经发热,出现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

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称为温病。

7、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如果在使用发汗法以后,热势更高,就称为风温。

风温的证候,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常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言语困难。

此时假如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则大小便失禁;假如误用火法,轻则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症状,时而手足抽掣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这就一误再误了。

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8、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果病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太阳病概论1、太阳经的概念(先例六经名称)要掌握太阳病的辨证要点,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太阳,什么是太阳病。

伤寒论之太阳,是指足太阳膀胱,太阳膀胱,其位居下焦,内在津液。

由肾阳蒸化膀胱津液,形成一种雾露之气,达于体表,叫做“太阳之气”。

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具有温煦肌表,管理汗孔开阖,防御外邪,保卫肌体的作用。

故又称“卫气”,卫气有保卫之意。

太阳之气,也就是卫气行于全身,古人认为卫气一日一夜在全身运行50周,昼夜各行五十周,每天早晨当阴气尽时,太阳外出,人体阳气出于目(睛明穴)目张则卫阳之气上行于头,然后从循颈项而下行太阳经脉。

由于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在六经的最外层,又具有保护卫外的功能,所以就有“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经之首,总统营卫,而为一身之外藩”的说法。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也是指它的部位及功能而言。

我们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肺是主表的,这里又提出太阳主表,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肺主表,是因为肺主宣发的功能,能把人体内的卫气布散到体表,以行使温煦、卫外的机能。

而太阳主表,则指太阳经脉之气行于体表。

此处尤为重要和特性,也就是说,太阳之气就是卫气,它出于下焦,由肾阳蒸化膀胱津液所产生,(这一现象有如太阳与地气所以称太阳经)再受胃的水谷营养精微的赡养,(先后天之关系),然后又通过上焦(肺)的宣发以熏肤、充身、泽毛。

《灵枢·本藏篇》指出:“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就说明了脏腑相连,在内之脏与在外之皮毛相应的表里关系,皮毛属于人体表位,太阳之气行于表,是由少阴肾气所在,经肺气的宣发敷布外达皮毛,所以说肺气合于表而太阳之气则主表。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一条经脉,循行路线最长,与督脉并行于人身的背部。

背为阳之府,是人体阳气最集中的一个部位,太阳经从这里通过,所以说它是“阳经之长”。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内脏时,属于膀胱腑而络于肾脏。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学〗《伤寒论选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医学〗《伤寒论选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一、桂枝汤证的兼证
原文: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 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
•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 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 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一、桂枝汤证的兼证
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舒证治 • 主症:恶风(寒),发热,汗出——太阳中风证;
项背强几几——显著的项背部拘挛不适 •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兼太阳经气不舒 • 治法:解肌祛风,升津舒经 •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即桂枝汤加葛根 葛根(甘、辛、凉):
身大寒,反不欲得衣——寒在皮肤(表象),热 在骨髓(本质)——真热假寒
难点:当结合临床实际见症,(需要补充见P13)
第二节 桂枝汤证
主讲人:英洪友
桂枝汤证
原文: •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
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 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 之。 •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
提要:桂枝汤证证治
• 主症:恶寒(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 可见症:头痛,鼻鸣,干呕,脉数、弱、虚、
洪大等
• 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阳浮而阴 弱”)
• 治法:调和营卫,祛风解肌 • 方药:桂枝汤 • 注意:桂枝汤证的可见脉象有哪些?
脉浮缓,脉数,脉弱,脉虚,脉洪大。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外感病初起辨证候的阴阳
存疑: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来源于《周易》。 七:阳数,属火;六:阴数,属水。

伤寒论讲义绪论

伤寒论讲义绪论

病证 病 位
病性 病 势
太阳病 膀胱经 腑 体表 阳证 阳证初起
阳明病 胃肠 胃经
阳证 阳证极期
少阳病 胆经 胆腑 三焦 阳证 阳证
太阴病 脾经 脾脏 四肢 阴证 阴证初起
少阴病 心 肾 肾经
阴证 阴证危重
厥阴病 肝 肝经 心包 阴证 阴证终末期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伤寒论》的注家与著作
唐宋八大家:
晋·王叔和(《脉经》),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宋·韩祗和(《伤寒微旨》)、 朱肱(《南阳活人书》)、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 郭雍(《伤寒补亡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二伤寒论的内容二伤寒论的篇章结构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中十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398条112方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辨发汗後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辨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三内容
二.《伤寒论》的作者生平
《伤寒论》原是《伤寒杂病论》组成部分 作者: 张机,字仲景(150~219)
曹操155~220;刘备161~223;华佗?~208 宋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云: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 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 精微,过其师。 籍贯:南阳郡涅阳人(古涅阳在今河南南阳地 区邓县稂东镇西北1.5公里的张寨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 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 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 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 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 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 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 浆不下,其人心烦。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 痞耳。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 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 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30、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 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 (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 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 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取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 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 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 姜汤主之。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 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 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 心汤。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 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 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 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 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 陷胸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 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 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 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 目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 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 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 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 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 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 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 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 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 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 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 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 此作协热利也。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 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 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 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 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 亦可服。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 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 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 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 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 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 必发黄,大陷胸汤。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 肝俞,慎勿下之。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 夏生姜汤主之。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 之。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 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 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75、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 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 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 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