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节电气安全跟静电防护技术资料

合集下载

电气及静电安全技术课件

电气及静电安全技术课件

触电事故
• (2)事故成因分布
– 1) 季节性明显,6~9月份最集中; – 2) 低压设备触电事故多; – 3) 便携式和移动式设备触电事故多; – 4) 电气连接部位触电事故多; – 5) 农村触电事故多; – 6) 冶金、矿业、建筑、机械行业触电事故多; – 7) 青、中年人,以及非电工事故多; – 8) 误操作事故多;
380 1000
0.38A
380mA 50mA
触电后果更为严重
Ib
两相触电
2) 接触正常不带电的金属体 当电气设备内部绝缘损坏而与外壳接触,将使其外壳带电。
当人触及带电设备的外壳时,相当于单相触电。大多数 触电事故属于这一种。
为救他, 立即断开电源!
图 双极触电
零线 火线
这样是安 全的!
超过脉搏周期 心脏停止跳动,昏迷,可能致命的电灼伤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 (3)持续时间
– t↑ → 吸收电能↑ → 伤害↑ – t↑ → 电流重合心脏易损(激)期,危险↑ – t↑ → 人体电阻↓→ 人体电流↑ → 伤害↑ – t↑ → 中枢神经反射↑ → 危险↑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 (4)个体~3000 ,潮湿:500~800 。
接触电压
(V) 皮肤干燥
10
7000
25
5000
50
4000
100
3000
250
1500
人体电阻(Ω)
皮肤润 皮肤湿
3500 2500 2000 1500 1000
第六章 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
第一节 电气安全 第二节 静电防护 第三节 防雷电
电气安全
• 案例解析:
– 1999年7月30日,西宁铁二中小学部夏令营的60名师生 到青岛一家著名企业的工业园参观。

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1)

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1)

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1)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电气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电气不仅是我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的因素。

本文将从电气安全和静电防护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电气安全1、电气安全的重要性电气安全是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必须要关注和遵守的规范,因为电气事故不仅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还会损毁财产,甚至引发火灾等严重后果。

2、电气安全的防护措施(1)规范用电:在家中、工厂中使用电器设备之前,应对其功率、质量等性能进行了解,并按照规定进行用电操作。

(2)加装漏电保护开关:在使用家庭电器时,应该加装漏电保护开关,这样即使出现漏电,也能保证人身安全。

(3)注意电器线路故障:如线路短路、断路等,这些问题应及时处理,否则很容易引起火灾事故。

(4)合理选择电器设备:在企业生产中,应该根据实际的电力设备能力选择合理的设备,这样可以避免过载、短路、过电压等问题的出现。

二、静电防护技术静电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

静电产生的原理是电荷不平衡,当摩擦、摆动、感应等行为产生时,就会引起静电。

1、静电产生的危害静电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危害:静电产生后,会增加空气中的尘埃或小颗粒,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对设备可能产生危害:静电的积聚可能引起放电现象,会对设备造成损坏。

2、静电防护的措施针对静电产生的危害,可采取以下措施:(1)通风换气:静电的产生与空气中的湿度有关,应尽量保证通风,使空气中的湿度达到一定的程度。

(2)使用导电材料:对于静电敏感的设备,应使用导电材料,使设备中的电荷能够顺利流动,减小静电危害。

(3)减少摩擦、振动、移动等行为:这些行为对于静电非常敏感,应尽量减少这些行为。

综上所述,电气安全和静电防护都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介绍,使读者增加对电气安全和静电防护的认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

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
01
静电吸附:可能导 致粉尘、颗粒物吸 附在设备表面,影 响设备正常运行
02
静电干扰:可能导 致电子设备、控制 系统等出现故障
03
04
静电积累:可能导 致设备内部积累静 电,影响设备性能 和寿命
05
静电电击:可能导 致人员触电、灼伤 等伤害
静电防护原理
01
静电产生:物体间的摩擦、接触和分离等
过程会产生静电
01
防止静电放电: 静电防护可以防 止静电放电对电 气设备的损害, 保障电气设备的 正常运行。
02
降低电气火灾风 险:静电防护可 以降低电气火灾 的风险,保障人 身和财产安全。
03
提高电气设备的 可靠性:静电防 护可以提高电气 设备的可靠性, 延长设备的使用 寿命。
04
保障电气设备的 安全性:静电防 护可以保障电气 设备的安全性, 防止设备因静电 放电而损坏。
电气安全对静电防护的要求
01
静电防护设备 必须满足电气
安全标准
02
静电防护设备 必须具备良好
的绝缘性能
03
静电防护设备 必须具备足够
的耐压能力
04
静电防护设备 必须具备良好
的接地性能
05
静电防护设备 必须具备良好
的防雷性能
06
静电防护设备 必须具备良好 的电磁兼容性

07
静电防护设备 必须具备良好 的抗干扰性能
电气安全标准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1
国家标准:GB
2
标准:IEC 60364-1、
16895
IEC 60364-4、IEC
60364-7等
行业标准:电力行业标
3
准DL/T 5190、建筑行

安全管理---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

安全管理---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

室外防雷常识
雷雨天气时,不要在大树和高墙下避雨,在亭子里避 雨时应远离亭子的柱子,要离开高的构筑物(如电线杆、 铁塔、金属烟囱、煤气罐等);应尽快离开山脊、河流、 湖泊及岸边,不要在水源边停留。切记不要触摸或靠近建 筑物的防雷引下线、自来水管等裸露的金属物体和金属管 道、管线。
人工呼吸法
操作步骤
(1)使触电者仰卧解开衣领,松开紧身衣着,放松裤带,以免影响 呼吸时胸廓的自然扩张及腹壁上下的运动。 (2)使触电者头偏向一侧,使其嘴张开,用手指清除口腔中的假牙、 血块、呕吐物,使呼吸道通畅。 (3)使触电者的头部尽量后抑,鼻也朝天,下腭尖与前胸部大致保 持在一条水平线上。 (4)救护者蹲跪在触电者头部的左侧或右侧,一手捏紧触电者的鼻 孔,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掰开嘴巴。 (5)救护者自己先做深吸气,然后,紧贴病人的口或鼻吹气约2秒, 使其胸部扩张,接着放松口鼻,使其胸部自然地缩回,呼气约3秒, 这样吹气、放松,要连续不间断地进行。
(一)雷电的成因
(二)雷电的危害
(三)防雷常识
一、电气安全技术 (一)电气事故种类 1、电流伤害事故 2、电磁场伤害 3、雷击事故
(即触电事故,是人体触及带电体所发生的事故) (如头痛、头晕、乏力、睡眠失调等)
4、静电事故
5、电路故障
(二)触电事故的规律 1、季节性 2、低压设备触电多 3、行业特点 4、农村触电事故多 5、中、青年人以及非电工触电多 6、单相设备、电气连接部位触电多 7、误操作事故多 8、手持电动工具和移动设备触电多
注意事项
(1)抢救一开始,应向伤员先吹气两口,每次吹入气约800~ 1200ml。 (2)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大于1200ml会造成胃扩张;小于800ml会影 响复苏效果;大于2000ml,明显造成胃扩张,甚至造肺泡撕裂。 (3)儿童伤员需视年龄不同而异,其吹气量约为800ml左右,以胸 廓能上抬时为宜。 (4)抢救一开始吹气两次,每次时间约为1~1.5秒。 (5)有脉搏无呼吸的伤员,则每5秒吹一次,每分钟吹气12次。 (6)口对鼻的人工呼吸,适用于有严重的下颌及嘴唇外伤,牙关 紧闭,下颌骨骨折等情况的伤员,难以采用口对口吹气法。

静电防护技术

静电防护技术

静电防护技术
内容摘要所谓静电,并非肯定静止的电,而是在宏观范围内临时失去平衡的相对静止的正电荷和负电荷。

静电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电现象。

人们活动中,特殊是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可能引起爆炸及其他危急和危害。

一、静电的产生
摩擦能够产生静电是人们早就知道的,但为什么摩擦能够产生静电呢?试验证明,不仅仅是摩擦时,而是只要两种物质紧密接触而后再分别时,就可能产生静电。

静电的产生是同接触电位差和接触面上的双电层直接相关的。

1.静电的起电方式
(1)接触分别起电。

两种物体接触,其间距离小于2510-8cm时,由于不同原子得失电子的力量不同,不同原子(包括原子团和分子)外层电子的能级不同,其间即发生电子的转移。

因此,两种物质紧密接触,界面两侧会消失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两层电荷。

这两层电荷称为双电层,其间的电位差称为接触电位差。

- 1 -。

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V1

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V1

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V1
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是现代电工技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项技术主要是为了保证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电气设备时的安全性以及减少静电对于电气设备工作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对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进行重新整理,具体如下:
一、电气安全技术
1.接地保护技术
接地保护是电气安全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电气设备和房屋的接地线连接到地面,可以将电气设备的电流导向地面,从而避免电击等事故的发生。

2.绝缘保护技术
绝缘保护技术是通过在电气设备表面覆盖一层绝缘材料,使电气设备的外部表面对外部世界隔绝,从而达到保护人身安全以及保护设备不受外部干扰的目的。

3.过电压保护技术
过电压保护技术是指在电气设备内部设置过电压保护装置,一旦设备内部出现过电压现象,就能够自动切断电路,保护人身安全以及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静电防护技术
1.增强接地技术
与电气安全技术中的接地保护类似,静电防护技术中的增强接地技术也是通过将电气设备和房屋的接地线连接到地面,将静电导向地
面,避免静电对设备的干扰。

2.静电消除技术
静电消除技术是指在设备内部或者设备表面上增加一些静电消除装置或材料,使静电能够及时被消除,避免其对设备产生不良影响。

3.静电屏蔽技术
静电屏蔽技术是通过在电气设备内部或者外部增加一层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屏蔽层,避免静电对设备造成的干扰。

总的来说,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是电工技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技术,采取正确的安全防护措施,保护人身安全以及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六章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化工安全技术课件

第六章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化工安全技术课件

§第一节 电气安全技术
• B、电烙印。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后,在接触部位留下的斑 痕。斑痕处皮肤变硬,失去原有弹性和色泽,表层坏死, 失去知觉。
• C、皮肤金属化。是指由于电流或电弧作用产生的金属微 粒渗入了人体皮肤造成的,受伤部位变得粗糙坚硬并呈特 殊颜色(多为青黑色或褐红色)。需要说明的是,皮肤金 属化多在弧光放电时发生,而且一般都伤在人体裸露部位, 与电弧烧伤相比,皮肤金属化并不是主要伤害。
对于高压设备,不论是否有绝缘,均应采取屏护措施 或其他防止人体接近的措施。
在带电体附近作业时,可采取能移动的遮拦作为防止 触电的重要措施。检修遮拦可用干燥的木材或其他绝缘材 料制成,使用时置于过道、入口或工作人员与带电体之间, 可保证检修工作的安全。
§第一节 电气安全技术
(3)间距
间距是将可能触及的带电体置于可能触及的 范围之外。为了防止人体及其他物品接触或过 分接近带电体、防止火灾、防止过电压放电和 各种短路事故及操作方便,在带电体与地面之 间、带电体与其他设备设施之间、带电体与带 电体之间均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架空线 路与地面、水面的距离,架空线路与有火灾爆 炸危险厂房的距离等。安全距离的大小决定于 电压的高低、设备的类型、安装的方式等因素。
我国规定工频有效值42、36、24、12、6V为安全电 压的额定值。凡手提照明灯、特别危险环境的携带式电动 工具,如无特殊安全结构或安全措施,应采用42V或36V 安全电压;金属容器内、隧道内等工作地点狭窄、行动不 便以及周围有大面积接地体的环境,应采用24V或12V安 全电压。
§第一节 电气安全技术
将大为降低。
§第一节 电气安全技术
• (2)人体允许电流 由实验得知,在摆脱 电流范围内,人若被电击后一般多能自主 地摆脱带电体,从而摆脱触电危险。因此, 通常便把摆脱电流看作是人体允许电流。 如前所述,成年男性的允许电流约为16mA; 成年女性的允许电流约为10mA。在线路及 设备装有防止触电的电流速断保护装置时, 人允许电流可按30mA考虑;在空中、水面 等可能因电击导致坠落、溺水的场合,则 应按不引起痉挛的5mA考虑。

6第六章 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

6第六章 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

触 电 事 故 的 规 律 性
二、电气安全技术措施
化工生产场所绝大多数是易燃、易爆、易导 电和极具腐蚀性的工作环境,安全用电的危险性 非常大,要务必给予高毒重视。同时要采取有效 的技术保护措施,以防事故发生。按照目前工业 中预防触电事故的常规技术措施有六个方面:
1 .隔离带电体措施
气体——空气、N2、CO2。 液体——变压器油、开关油、电 容器油、电缆油、12烷基苯、硅油、 聚二丁烯等。 固体——绝缘漆胶、漆布、漆管、 绝缘云母制品、聚四氟乙烯、陶瓷、 玻璃等。 装置尺寸要合乎要求; 确保安装距离; 屏护装置要接地; 标志要明显; 高压电气要安装信号和联锁装置
(8)验电笔
分高压和低压两种类型。是用来检测设备是否带
电的检验工具。当设备断开电源、接入携带型接地线 前,均应用试电笔验明设备是否有电。
试电笔使用注意事项:
试 电 笔
电笔应该配置与额定电压等级一致的试电笔,使用前 现在带电设备上验电,证明笔是良好的; 使用中应在设备进出线两侧分别验电,验后还需将电 笔在带电设备上符合其性能是否良好(验电3步骤); 在无高压电笔的情况下,可用合格的绝缘杆代替电笔 验电,但只能靠近,不得基础,用有无火花断定设备 是否带电; 使用中必须戴绝缘手套, 半年电笔要测试是否良好;
①电流强度影响
电流的大小:电流越大→感知越强列→心室颤 动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致命性越强。(具体见 表6-1)一般视电流强度分成三级: 感知电流——有发麻刺痛感,成年男性1.1mA; 成年女性0.7mA。没有伤害; 摆脱电流——会造成肌肉收缩,发生痉挛,不 能自行摆脱。成年男性16mA;成年女性10mA。 没有伤害;一旦超限,神经中枢麻醉,导致停 止呼吸,摆脱及时可恢复呼吸; 致命电流——引发心室颤动→心力衰竭→血液 循环中止→大脑缺氧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隔离带电体措施
气体——空气、N2、CO2。 液体——变压器油、开关油、电
容器油、电缆油、12烷基苯、硅油、
绝缘107
聚二丁烯等。
欧姆/m
固体——绝缘漆胶、漆布、漆管、

绝缘云母制品、聚四氟乙烯、陶瓷、

玻璃等。
带 电 体
意屏 事护 项(
装置尺寸要合乎要求; 确保安装距离; 屏护装置要接地;
措 施
第六章 电气安全与静电 防护技术
第六章 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
第一节 电气安全技术 第二节 静电防护技术 第三节 防雷技术
第一节、电气安全技术 一、电气安全基本知识
1.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体电 的流 伤对 害人
( 内电 在击 )
电流通过人体,造成人的心脏、呼吸、神经系 统失常,导致痉挛、窒息、心颤甚至心脏骤停 等症状。
一般人员低压设备触电事故多,对专业电气操作 人 员高压触电事故多;
便携式和移动电气设备触电事故多; 电气连接部位触电事故多,多发生在支线、接户
线、地爬线、接线端、压线头、电缆头、插座、控制 器、开关、熔断器等部位;
单相触电事故多。约占总触电事故的70%左右; 通常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缺乏电气知识;违规
保护装置的条件下,规定为30mA。特殊环境5mA。
5.电压对人体的影响
电压是电流产生的根本。一般在生产场合,电压多 数情况下是稳定的。电压升高→电阻降低→电流增大 →危险增大。
在工业上规定的人体允许电压见表6-3。
按照触电危险性的标准将不同环境分为三个级别: 无高度触电危险建筑物(公共场所,电压
操作;设备不合格;维护不善。往往还可能是多种因
素的协同效应所致。
中青年和非电工人员事故较多。
二、电气安全技术措施
化工生产场所绝大多数是易燃、易爆、易导电 和极具腐蚀性的工作环境,安全用电的危险性非 常大,要务必给予高毒重视。同时要采取有效的 技术保护措施,以防事故发生。按照目前工业中 预防触电事故的常规技术措施有六个方面:
单相触电图
两相触电图
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和雷击)触电图
3.影响用电伤害程度的因素
触电所造成的各种伤害,都是由于电流对人体的 作用而引起的。它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内部时,对人体 造成的种种有害作用。如电流通过人体时,会引起针 刺感、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血压升高、心 律不齐、昏迷,甚至心室颤动等症状。
≤220V)、 有高度触电危险建筑物金工车间、锻工车间、拉
丝车间、电炉车间、泵房、压缩机房、变电间、铸工车间、酸 洗车间、锅炉房、染料车间、漂洗车间、电镀车间。 电压≤12V)。
6.触电事故的规律性
2、3季度尤其是6~9月为触电事故多发季节;
触 电 事 故 的 规 律 性
循环中止→大脑缺氧死亡。
②伤害程度与通电时间的关系
通电时间:通电时间越长→越易引发心室颤动
→血液循环中止→大脑缺氧死亡。 具体伤害关系见图6-7
备注
图中a以左的Ⅰ区是没有感觉的区域,a是人体
有感觉的起点;
a与b之间的Ⅱ区是开始有感觉但一般没有病理
伤害的区域;
b和c之间的Ⅲ区是有感觉但一般不引起心室颤
④伤害程度与电流频率高低的关系
电 流 频 率 因 素 影 响
电频率危险区:实验证明30~300赫兹的交流 电最易引发人的心室颤动。工业用电的频率 一般为50赫兹。
由实验得知,频率为30~300Hz的交流 电最易引起人体心室颤动。工频交流电正处 于这一频率范围,故触电时也最危险。在此 范围之外,频率越高或越低,对人体的危害 程度反而会相对小一些,但并不是说就没有 危险性。
电击后的特征:有电标、电纹和电流斑。
( 外电 在伤 )
电弧烧伤:由电流的热效应引起的灼伤。皮
肤发红气泡、甚至烧焦。
电烙印:电流通过人体,在接触部位会留下
瘢痕。一般造成该处皮肤坏死;
皮肤金属化:电流或电弧作用产生的金属
微粒渗入皮肤造成该处皮肤坚硬并出现特殊颜 色(青黑或褐红色)。
电光眼:由电弧引发的角膜炎褐结膜炎。
电 流 强 度 影
表6-1)一般视电流强度分成三级: 感知电流——有发麻刺痛感,成年男性1.1mA; 成年女性0.7mA。没有伤害; 摆脱电流——会造成肌肉收缩,发生痉挛,不 能自行摆脱。成年男性16mA;成年女性10mA。

没有伤害;一旦超限,神经中枢麻醉,导致停 止呼吸,摆脱及时可恢复呼吸;
致命电流——引发心室颤动→心力衰竭→血液
动的区域;
c与d之间的Ⅳ区是有心室颤动危险的区域; d 以右的Ⅴ区是心室颤动危险很大的区域。
③伤害程度与电流途径的关系
电 流 途
通电途径:一般有通过心脏、肺部和中枢神 经。最多的现象是经过心脏引发心颤致死。 具体途径见表6-2。
径 影 响
电流纵向通过人体危害要大于横向通过人体。 电流通过脊髓可以使人截瘫; 通过中枢神经,造成窒息死亡。
)注
标志要明显; 高压电气要安装信号和联锁装置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亦即影响触电后果的因 素主要包括: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电流通过人体的 持续时间与具体途径、电流的种类与频率高低、人体 的健康状况等。其中,以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和触电 时间的长短最主要。
①电流强度影响
电流的大小:电流越大→感知越强列→心室颤
动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致命性越强。(具体见
2.引起触电的三种情形
单相触电——包括中性接地电网单相触电和中性不 接地电网单相触电。一相电流经人体接地形成触电 触 (具体见P103图6-1、6-2)。 电 两相触电——一相电流从人体到另一相电流形成闭 的 合回路引发触电。此种触电最危险。(具体见图6- 类 3) 型 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和雷击)触电——高压电线断 分 落触地后再地表形成一个同心圆电位区,离断线触 析 地点越远电位也越低(见图6-4),人进入该区域后, 会再两脚之间形成跨步电压,进而形成回流造成触 电。(见图6-5、6-6)
4.人体电阻和人体允许电流
电流通过人体一的途径为:皮肤→血液→皮肤,
人体的电阻由皮肤电阻+体内电阻。由欧姆定律我们 知道,电阻越小→通过电流越大→触电死亡危险越大。 人体皮肤电阻经实验得知为1000~1500欧姆,体内 电阻≥500欧姆。为了保险期间一般定义为800~ 1000欧姆。
人体允许电流——摆脱电流。一般再有熔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