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安全教材-第七章雷电和静电防护
电气防火及防雷电课件

接地是防雷措施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将设 备与大地连接,能够有效地将电流引入地 下,避免设备受到雷击。
设备保护
安全警示
对于一些重要的电气设备,应采取额外的 保护措施,如安装防雷器、加装电涌保护 器等,以增强设备的防雷能力。
在雷电天气中,应加强安全警示工作,提 醒人员注意安全,避免在户外活动或接触 金属物体。
,引起火灾。
接触不良
电线接头松动或开关触点氧化 ,导致接触电阻过大,产生高
温和电火花。
漏电
电线绝缘层损坏,导致电流外 泄,与地面接触可燃物形成电
弧或电火花。
电气火灾的预防措施
01
定期检查电气线路和设 备,确保无破损、老化 现象。
02
使用合格、安全的电器 产品,不使用假冒伪劣 产品。
03
严格按照用电安全规范 进行安装和使用电线、 插座等。
电气火灾及雷电灾害的案例分析
01
某市一住宅楼因电气线路老化引 发火灾,造成多人伤亡和财产损 失。
02
某山区一基站遭雷击,导致通信 设备损坏,影响当地通信服务。
02
电气防火安全知识
电气火灾的成因
01
02
03
04
短路
电流未经正常路径而直接形成 回路,造成瞬间产生高温,使
电线绝缘层燃烧或爆炸。
过载
电气设备或导线的功率超过额 定值,电流过大产生大量热量
正确使用家用电器,遵循安全使用规范,避免发生电气火灾。
家用电器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但如果不正确使用,很容易引发电气火灾。在使用家用电器时,应遵循安全使用规 范,如不超负荷使用插座、不乱拉乱接电线、不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等。此外,使用完电器后应及时关闭电源,避免长时 间通电引发火灾。
az7电气安全与防雷、防静电_pdf

7 电气安全与防雷、防静电7.1 电气安全工程7.2 静电安全工程7.3 防雷7.1 电气安全工程在化工生产中发生的电气事故,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由于电气设备或电气线路的故障及损坏造成停电而导致的停产事故;②人身触电的伤亡事故;③由于电气原因,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
7.1.1 电气安全工程基础1. 触电事故原因触电事故是电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伤害。
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缺乏电气安全知识。
违反操作规程。
电气设备不合格。
维修不善。
偶然因素。
2.触电事故的规律触电事故的季节性明显。
低压触电事故多于高压触电事故。
发生在线路部位触电事故较普遍。
误操作触电事故较多。
3. 触电事故的分类分为电击和电伤。
电击。
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人体吸收局外能量受到的伤害。
主要伤害部位是心脏、中枢神经系统和肺部。
人体遭受数十毫安工频电流电击时,时间稍长即会致命。
电击是全身伤害,但一般不在人身表面留下大面积明显的伤痕。
电伤。
电伤是电流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造成的人体伤害,包括电能转化成热能造成的电弧烧伤、灼伤和电能转化成化学能或机械能造成的电印记、皮肤金属化及机械损伤、电光眼等。
电伤多数是局部性伤害,在人身表面留有明显的伤痕。
4. 触电急救要点触电急救的要点是动作迅速,救护得法。
人触电以后,会出现神经麻痹、呼吸中断、心脏停止跳动等征象,外表上呈现昏迷不醒的状态,但不应该认为是死亡,而应该看作是“假死”,并且迅速而持久地进行抢救。
有触电者经4h甚至更长时间的紧急抢救而得救的事例。
据统计,从触电后1min开始救治者,90%有良好效果;从触电后6min开始救治者,10%有良好效果;而从触电后12min开始救治者,救活的可能性很小。
5.迅速脱离电源触电急救的首要措施。
(1)低压触电时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的方法①如果电源开关或电源插头在触电地点附近,可立即拉开开关或拔出插头,切断电源。
②如果电源开关或电源插头不在触电地点附近,可用有绝缘柄的电工钳或有干燥木柄的斧头切断电源线,断开电源;或用干木板等绝缘物插入触电者身下,隔断电源。
第七章 电气安全知识

第一节 电气事故概述
人体的触电事故最为常见,是重点工作之一。 一、电气事故的特点 (一)电气事故危害性大 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触电死亡人数占10%。 (二)电气事故隐患不易识别 除测量外,不具备使人们直观识别的特征。 (三)电 气事故涉及面广 哪里在用电,哪里就有可能发生电气事故, 并不仅仅局限于用电范围,在一些非用电场所,如静电、 雷电和电磁场等也会造成危害。
(三)雷电事故 雷电事故是大气放电引起的事故。电压高、电流大, 它包括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性质等破坏三类,极 易造成人员、设备、建筑物的损毁。 (四)射频电磁场事故 电磁场事故是由电磁场的能量造成的事故, 尤其以 高频电磁场的危害性最大。其中感应放电对具有爆 炸、火灾危险场所,是一个危险因素。 (五)电气系统事故 电气系统事故是由于电能在输送、分配、转换过程中 失去控制而产生的。电气线路或设备故障,能引起 火灾、爆炸、触电、停电、等电气事故。
二、电气事故的类型 电气事故是由于电能非正常地作用于人体或系统, 直接或间接(二次电气事故)造成的事故。 (一)触电事故 触电事故是由电流产生的能量(含热能、化学能转 换成其他形式能量等)直接作用于人体时的伤害。 (二)静电事故 静电事故是由静电荷积累或静电场能量引起的事故。 产生的能量不大,不会直接使人致命,但其电压 可达数十千伏以上,很容易发生放电、产生火花, 从而导致直接或间接事故。如爆炸、火灾、电击 引起的坠落或轧伤及妨害生产等事故。
三、触电事故发生原因及规律
(一)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 1.缺乏安全用电知识等,是内因。 2.安装、检修及电工器材选用时,不符合电气安 全技术和标准要求,如 3.日常缺乏检修 如移动电具的引线和插头明知 已破损还不更换,漏电保护器早已失效等。 4.无视安全法规 如指挥非电工从事电工作业, 无证带电作业,带负荷拉高压隔离开关,等。 5.意外自然灾害 因风、雨、雷电,等。 除自然灾害的偶然因素外,一般都能够避免.
防雷以及防静电知识ppt

接地线
接地电阻
连接带电体与接地极的导线,通常采用多股 绞合导线,其截面积不得小于4平方毫米。
接地极对大地电阻之和,应小于等于国家标 准规定的数值。
防静电材料与使用
导电材料
能够将带电体上的静电荷传导出去的材料称为导 电材料,如金属、碳纤维等。
环境湿度
环境湿度越高,材料的表面电阻率越小,导电性 能越好。因此,在潮湿的环境中,可以使用较少 量的导电材料就能达到相同的防静电效果。
防雷装置与防雷措施
防雷装置
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等接闪器,以及电涌保护器、等电位连接、共用接 地等设备。
防雷措施
合理选择建筑物和设备的安装位置,采取适当的屏蔽、隔离、接地等措施, 以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防雷等级与标准
防雷等级
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将建筑物划分 为不同的防雷等级。
3
使用防静电手环
工作人员工作时需佩戴防静电手环,避免人体 静电对电子设备造成影响。
电子设备防雷防静电的检测与维护
检查避雷装置
定期检查避雷针、避雷网等避雷装置的 完好性,及时进行维修保养。
检查接地装置
定期检查电子设备的接地装置,确保其 完好性及可靠性。
检查防静电措施
定期检查电子设备的防静电措施,如防 静电手环、接地等是否完好有效。
雷防静电设施的质量和使用效果达到标准要求。
05
防雷防静电日常安全知识
公众防雷防静电常识
不在雷电交加时用手机通话
避免在高大建筑物、广告牌、 大树下停留
避免在空旷的高地或水田行走
雷雨天尽量不使用太阳能热水 器、电视机等电器设备
操作电子设备时的防雷防静电注意事项
防雷接地及电气安全培训课程

防雷接地及电气安全培训课程防雷接地及电气安全培训课程一、引言雷电和电气安全是现代社会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在防范雷电和保护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方面,加强防雷接地和电气安全意识的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将介绍防雷接地和电气安全知识,提高学员的防雷意识和电气安全意识,从而达到预防雷电和电气故障的目的。
二、雷电的危害和防范1. 雷电的危害雷电是一种极其强大的自然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在雷电发生时,会产生巨大的电流和电压,对人体、建筑物、设备等造成巨大危害,甚至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
2. 雷电的防范措施(1)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合理布置避雷针、接闪器、导线等,确保建筑物能够安全地引接雷电,并将其导入地下。
(2)设备的防雷保护措施:安装过流保护器、避雷器等设备,提供对设备和系统的保护,减少雷电对设备的危害。
(3)个人的防雷措施:避免在雷电天气下外出,避免在露天场所、水里、高处等危险区域停留。
在室内时,不要使用带有金属材质的电器设备。
三、电气安全知识1. 电气事故的成因和危害(1)电气事故的成因:电气设备的故障、人为操作不当、线路短路、漏电等原因都可能引发电气事故。
(2)电气事故的危害:电击、火灾、爆炸等危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电气安全措施(1)设备维护保养:定期检查设备是否存在损坏、老化等问题,及时修复和更换。
(2)正确使用电气设备: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使用设备,不随意拆卸和改动。
(3)正确操作:不在潮湿环境下操作电气设备,避免漏电。
(4)电气保护装置的安装:安装漏电保护器、过载保护器等装置,及时切断电流,防止事故发生。
四、电气事故应急处理1. 电击事故应急处理(1)紧急切断电源:迅速切断电源,避免电流继续通过人体,造成更大伤害。
(2)进行急救处理:对被电击者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抢救措施。
(3)及时报警求助: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2. 火灾事故应急处理(1)迅速报警:发现火灾时,立即拨打火警电话,通知相关部门。
第七章施工现场危险环境因素与雷电防护

7.2.2 防雷措施
1、防雷部位的确定 施工现场需要考虑防直击雷的部位主要 有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和物料提升机 等高大起重机械设备及钢脚手架、在建工 程金属结构等高架设施,防感应雷的部位 则是施工现场专用变电所或配电室的进线 处。
2、防雷装置的设置 1)防直击雷装置的设置 常用的避雷装置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 避雷带和避雷器等。 一套完整的防雷装置应由接闪器(避雷针、避 雷线、避雷带、避雷网)、引下线、接地装置 三 部分组成。 2)防感应雷装置的设置 阀型避雷器氧化锌避雷器
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 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 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 0.05次/a 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 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 3)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 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 0.25次/a 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 性工业建筑物。 4)在平均雷暴日大于 15d/a的地区,高度在 15 m及 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 日小于或等于 15 d/a的地区,高度在 20 m及以上的 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外电防护: 1、安全操作距离 2、安全防护设施 3、外电防护的几种方法
7.1.2 易燃易爆物与腐蚀介质防护
1、易燃易爆物防护 2、污源和腐蚀介质防护
7.1.3 机械损伤防护
7.1.4 电磁感应防护与静电防护
7.2 防雷
雷电产生的强电流、高电压、高温热具 有很大的破坏力和多方面的破坏作用,给 电力系统、给人类造成严重灾害。
7.2 防雷
7.2.1 雷电现象及其危害 1、雷电现象 雷鸣与闪电是大气层中强烈的放电现象。 雷云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摩擦、冻结等原因, 积累起大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产生很高的电 位。当带有异性电荷的雷云接近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击穿空气而发生强烈的放电。 雷电活动规律:南方比北方多,山区比 平原多,陆地比海洋多,热而潮湿的地方比冷 而干燥的地方多,夏季比其它季节多。
电力安全规范目录新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 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4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5角向磨光机6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 78电动葫芦安全操作规程.9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10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11电力工业标准汇编.12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13电气安全工作规程.14电气安全教材-_第二章_直接接触电击防护. 15电气安全教材-_第七章_雷电和静电防护. 16电气安全教材-_第三章_间接接触电击防护.17电气安全教材-_第四章_双重绝缘、加强绝缘、安全电压和漏电保护.18电气安全教材-_第一章_电气安全基础知识. 19电气安全设计规范20电气技术标准.21电气施工标准.22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23高、低压电气设备操作、维护、安全规程. 24工厂电气系统设计大全.25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26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27机械电气安全设计标准.28安全生产基本标准化标准电气部分29手持电动工具通用要求.3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31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6、10KV级.3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33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_第二部分:电钻和冲击电钻的专用要求GB_50057-2010GB50169-2006GB50257-96GB 50150-2006GBT7442-2007JB9009-1999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部SDJ 280-90GB 50034-92HGJ 28—90GB3883.1-2008GB3883.6-2007。
第七章 雷电放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在先导放电阶段,虽然有束缚电荷的存在,但是由于负电荷 移动较慢,故线路上产生的的电流较小,相应的电压也较小, 可忽略。主放电阶段,负电荷迅速被中和,束缚的正电荷产 生的电场使导线对地形成一定电压,而雷电流产生的磁通在 导线也感应出一定电压。这两者之和就是感应雷击过电压, 分别称为雷击过电压的静电分量和电磁分量。 高电压技术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电气教研室
' 雷击点电压 U A = I 2 ⋅
Z0Z Z =I⋅ 2 2Z 0 + Z
若取 Z 0 = 300Ω, Z = 400Ω U A ≈ 120 I 若取 Z0 ≈ Z 2
U A ≈ 100 I
(三)感应雷击过电压 雷击于线路附近大地或接地的线路杆塔顶部 等,在绝缘的导线上引起感应过电压。
高电压技术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电气教研室
高电压技术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电气教研室
第二节 防雷保护装置
避雷针和避雷线 保护间隙和避雷器 防雷接地
高电压技术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电气教研室
现代电力系统中实际采用的防雷保护装置主要有: 避雷针、避雷线、保护间隙、各种避雷器、防雷接 地、电抗线圈、电容器组、消弧线圈、自动重合闸 等等。
高电压技术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电气教研室
高电压技术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电气教研室
保护范围:表示避雷装置的保护效能,保护范围 是相对的,每一个保护范围都有规定的绕击 (概)率,绕击指的是雷电绕过避雷装置而击 中被保护物体的现象。我国有关规程所推荐的 保护范围对应于0.1%的绕击率。
高电压技术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电气教研室
(一)单支避雷针
rx = ( h − hx ) P h ( hx ≥ ) 2 h (hx < )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雷电和静电防护雷电和静电有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雷电和静电都是相对于观察者静止的电荷聚积的结果;雷电放电与静电放电都有一些相同之处;雷电和静电的主要危害都是引起火灾和爆炸等。
但雷电与静电电荷产生和聚积的方式不同、存在的空间不同、放电能量相差甚远,其防护措施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章将分别介绍雷电和静电的特点及防护技术。
第一节雷电安全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雷击是一种自然灾害。
雷击房屋、电力线路、电力设备等设施时,会产生极高的过电压和极大的过电流,在所波及的范围内,可能造成设施或设备的毁坏,可能造成大规模停电,可能造成火灾或爆炸,还可能直接伤及人畜。
一、雷电的种类带电积云是构成雷电的基本条件。
当带不同电荷的积云互相接近到一定程度,或带电积云与大地凸出物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发生强烈的放电,发出耀眼的闪光。
由于放电时温度高达20000 C,空气受热急剧膨胀,发出爆炸的轰鸣声。
这就是闪电和雷鸣。
1. 直击雷带电积云与地面目标之间的强烈放电称为直击雷。
带电积云接近地面时,在地面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异性电荷,当积云与地面凸出物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25~30kV/cm 时,即发生由带电积云向大地发展的跳跃式先导放电,持续时间约5~10ms,平均速度为100~1000km/s,每次跳跃前进约50m,并停顿30~50卩s。
当先导放电达到地面凸出物时,即发生从地面凸出物向积云发展的极明亮的主放电,其放电时间仅50~100卩s, 放电速度约为光速的1/5~1/3,即约为60000~100000km/s。
主放电向上发展,至云端即告结束。
主放电结束后继续有微弱的余光,持续时间约为30~150ms。
大约50%的直击雷有重复放电的性质。
平均每次雷击有三四个冲击,最多能出现几十个冲击。
第一个冲击的先导放电是跳跃式先导放电,第二个以后的先导放电是箭形先导放电,其放电时间仅为10ms 。
一次雷击的全部放电时间一般不超过500ms。
2. 感应雷感应雷也称为雷电感应或感应过电压。
它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
静电感应雷是由于带电积云接近地面,在架空线路导线或其他导电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量电荷引起的。
在带电积云与其他客体放电后,架空线路导线或导电凸出物顶部的电荷失去束缚,以大电流、高电压冲击波的形式,沿线路导线或导电凸出物极快地传播。
近20年来人们的研究表明,放电流柱也会产生强烈的静电感应。
电磁感应雷是由于雷电放电时,巨大的冲击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磁场引起的。
这种迅速变化的磁场能在邻近的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
如系开口环状导体,开口处可能由此引起火花放电;如系闭合导体环路,环路内将产生很大的冲击电流。
3. 球雷球雷是雷电放电时形成的发红光、橙光、自光或其他颜色光的火球。
球雷出现的概率约为雷电放电次数的2%,其直径多为20cm左右,运动速度约为2m/s或更高一些,存在时间为数秒钟到数分钟。
球雷是一团处在特殊状态下的带电气体。
有人认为,球雷是包有异物的水滴在极高的电场强度作用下形成的。
在雷雨季节,球雷可能从门、窗、烟囱等通道侵入室内。
此外,直击雷和感应雷都能在架空线路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沿线路或管道的两个方向迅速传播的雷电侵入波。
雷电侵入波的传播速度在架空线路中约为300m/卩s,在电缆中约为150m/卩s。
二、雷电参数雷电参数是防雷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
雷电参数系指雷暴日、雷电流幅值、雷电流陡度、冲击过电压等电气参数。
1. 雷暴日为了统计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经常采用年雷暴日数来衡量。
只要一天之内能听到雷声的就算一个雷暴日。
通常说的雷暴日都是指一年内的平均雷暴日数,即年平均雷暴日,单位d/a。
雷暴日数愈大,说明雷电活动愈频繁。
山地雷电活动较平原频繁,山地雷暴日约为平原的3倍。
我国广东省的雷州半岛(琼州半岛)和海南岛一带雷暴日在80d/a以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雷暴日约为40~80d/a,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雷暴日约为20~40d/a,西北地区雷暴日多在20d/a以下。
西藏地区因印度洋暧流沿雅鲁藏布江上溯,很多地方雷暴日高达到50~80d/a。
就几个大城市来说,广州、昆明、南宁约为70~80d/a,重庆、长沙、贵阳、福州约为50 d/a,北京、上海、武汉、南京、成都、呼和浩特约为40d/a,天津、郑州、沈阳、太原、济南约为30d/a等。
我国把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d/a的地区划为少雷区,超过40d/a划为多雷区。
在防雷设计时,应考虑当地雷暴日条件。
我国各地雷雨季节相差也很大,南方一般从二月开始,长江流域一般从三月开始,华北和东北延迟至四月开始,西北延迟至五月开始。
防雷准备工作均应在雷雨季节前做好。
2. 雷电流幅值雷电流幅值是指主放电时冲击电流的最大值。
雷电流幅值可达数十至数百千安。
根据实测,可绘制雷电流概率曲线。
我国年平均雷暴日为20d/a以上地区的雷电流幅值的概率可用下式表达:lgP=-l sJ108 (7.1)式中:P --------- 雷电流幅值的概率,%;I SM —例如,对于100kA的雷电流幅,按式(7.1)可求得其概率为11.9%,即每100次雷击中,大约有12次雷击的雷电流幅值达到100kA。
做防雷设计时,雷电流幅值可按100kA考虑。
年平均雷暴日为20d/a以下的地区,雷电流幅值的概率可用下式表达:lgP=-I sM54 (7.2)雷电放电时,先导放电电流不超过400A,余光电流为100~1000A。
图7-1雷电流波形图3. 雷电流陡度雷电流陡度是指雷电流随时间上升的速度。
雷电流冲击波波头陡度可达到50kA/卩s,平均陡度约为30kA/卩s。
雷电流陡度与雷电流幅值和雷电流波头时间的长短有关,雷电流波头时间仅数微秒。
做防雷设计时,一般取波头形状为斜角波,时间按2.6卩s考虑。
雷电流陡度越大,对电气设备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因此,在防雷要求较高的场合,波头形状宜取为半余弦波(见图7-1)。
这时,i 鸟1 si nt @1 cos」(7.3)2 2 t式中:T t――雷电流波头时间,T t= n / 3。
不难证明,半余弦波波头的最大陡度为斜角波陡度的n /2倍。
按余弦波波头考虑的防雷设计显然是偏于安全的。
4. 雷击冲击过电压雷击时的冲击过电压很高,直击雷冲击过电压可用下式表达:d iU D iR IE L」(7.4 )d t式中U D直击雷冲击过电压,i ――雷电流,kV ;R IE――防雷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Q ;d.—――雷电流陡度,kV /卩s;d tL ――雷电流通路的电感,卩H。
如通路长度以m为单位,贝U L =1.3显然,直击雷冲击过电压由两部分组成(如图7-2所示)。
前一部分决定于雷流的大小和雷电流通道的电阻;后一部分决定于雷电流通道的电感。
直击雷冲击电压可高达数千千伏。
雷电感应过电压决定于被感应导体的空间位置及其与带电积云之间的几何关系。
雷电感应过电压可达数百千伏。
三、雷电的危害由于雷电具有电流很大、电压很高、冲击性很强等特点,有多方面的破坏作用,且破坏力很大。
雷电可造成设备和设施的损坏,可造成大规模停电,造成人员生命财产的损失。
就其破坏因素来看,雷电具有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性质等三方面的破坏作用。
1. 电性质的破坏作用电性质的破坏作用表现为数百万伏乃至更高的冲击电压,可能毁坏发电机、电力变压、断路器、绝缘子等电气设备的绝缘,烧断电线或劈裂电杆,造成大规模停电;绝缘损坏可引起短路,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二次放电的电火花也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二次放电也能造成电击。
绝缘损坏后,可能导致高压窜入低压,在大范围内带来触电的危险。
数十至百千安的雷电流流入地下,会在雷击点及其连接的金属部分产生极高的对地电压,可能直导致接触电压电击和跨步电压的触电事故。
2. 热性质的破坏作用热性质的破坏作用表现在直击雷放电的高温电弧能直接引燃邻近的可燃物,从而造成火灾。
巨大的雷电流通过导体,在极短的时间内转换出大量的热能,可能烧毁导体,并导致燃品的燃烧和金属熔化、飞溅,从而引起火灾或爆炸。
球雷侵入可引起火灾。
3. 机械性质的破坏作用机械性质的破坏作用表现为被击物遭到破坏,甚至爆裂成碎片。
这是由于巨大的雷电通过被击物时,在被击物缝隙中的气体剧烈膨胀,缝隙中的水分也急剧蒸发为大量气体,致使被击物破坏和爆炸。
此外,同性电荷之间的静电斥力、同方向电流或电流转弯处的电磁作用力也有很强的破坏力,雷电时的气浪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图7-2 直击雷冲击过电压(a)斜角波(b)半余弦波四、防雷分类建筑物按其重要性、生产性质、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分为三类:1.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凡制造、使用或储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危险物质的建筑物,遇电火花会引起爆炸,从而造成巨大破坏或人身伤亡的建筑物,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例如,火药制造车间、乙快站、电石库、汽油提炼车间等。
0区、10区及某些1区属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2. 第二类陈雷建筑物下列建筑物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2) 国家级的会堂、办公楼、档案馆、大型展览馆、国际机场、大型火车站、国际港口客运站、国宾馆、大型旅游建筑和大型体育场等。
(3) 国家级计算中心、通信枢纽,以及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4) 制造、使用和储存爆炸危险物质, 但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的建筑物,如油漆制造车间、氧气站、易燃品库等。
2 区、11 区及某些1区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5) 有爆炸危险的露天气罐和油罐。
(6) 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 次的部、省级办公楼及其他重要的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7) 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 次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3.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下列建筑物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1)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和省级档案馆。
(2) 年预计雷击次数等于和大于0.012 次,小于和等于0.06 次的部、省级办公楼及其他重要的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3) 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和等于0.06 次,小于和等于0.3 次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4) 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和等于0.06 次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5) 考虑到雷击后果和周围条件等因素,确定需要放雷的21 区、22 区、23 区火灾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6) 年平均雷暴日15d/a 以上地区,高度为15m 及其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高耸的建筑物。
年平均雷暴日15d/a 及15d/a 以下地区,高度为20m 及20m 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高耸的建筑物。
五、防雷装置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避雷器都是经常采用的防雷装置。
一套完整的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上述的针、线、网、带都只是接闪器,而避雷器是一种专门的防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