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课件【精品】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课件【精品】

危害的 严重性
中广网贵州2010年3月3日消息 贵州省降雨量 持续减少,至2月28日,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 627.1万亩,因旱有610万人、261万头大牲畜 饮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以黔西南州、六盘 水市、毕节地区等地旱情最为严重,部分县 (市)发生100年一遇特大干旱。3月2日,贵 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贵州省水旱灾害 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将贵州省抗旱Ⅳ级 应急响应提升为Ⅲ级。
区域性
2、一次台风登陆可引起近海区域的风暴潮灾 害,深入内陆可转化为暴雨。暴雨早平原地 区可引起洪涝,在山区可能引发山洪爆发, 诱发滑坡、泥石流而成灾。
地震
地震
地震
风暴潮
风暴潮
洪水
2009年9月 土耳其西北部洪水泛滥
台风
火山
水稻虫害
冰冻
干旱
什么是自然灾害?
山西河津滑坡事 印尼的森林 非洲的干 件 大火 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发生在 自然环 旱
境中,并且都是一些异常的变化,对人类社会 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 的自然灾害。
不可避免性 和可减轻性


1、广泛性与区域性 2、频繁性与不确定性 3、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4、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5、危害的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它们各自 所具有的自然灾害的特征。
1、世界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位于环太平洋带 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这个地区的自然灾 害占全球自然灾害的60%-70%。
特 点
雨涝灾害的时间分布:根据统计资料,近半个世纪以来雨涝灾害的峰值 期为1949年、1954年、1964年、1980年、1985年、1989年、1991年,次 为1975年。 台风风暴潮较严重的年份是1956,1959,1960,1962,1964,1969,1971, 1974,1985,1986,1989,1990年。

2024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

2024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

2024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2024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其中包括地震、洪涝、旱灾、台风、暴雨等多种灾害。

为了有效震慑和减少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人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

首先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是地壳内部因构造运动而释放的能量所造成的。

发生地震时,人们应尽量保持冷静,并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点,如疏散通道、护墙角等。

在地震中,要尽量远离有可能倒塌的建筑物、高大物体和电线杆等。

此外,地震发生后,人们还应注意地震后可能带来的余震,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其次是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由于降雨过多、地面积水、河道决堤等原因造成的水灾。

防治洪涝灾害的关键在于防洪工程的建设和日常防洪的常识。

人们应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洪水等级,及早采取措施,做好应急准备。

在洪水来临时,人们要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并避免使用电器设备以及远离电线杆和高压线路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加强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不乱倒垃圾和建筑垃圾,以减少洪水发生的可能性。

再次是旱灾。

旱灾是由于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缺水灾害。

为了防治旱灾,人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如合理安排用水时间、节约用水、修复漏水等。

农民还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渗灌等,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建设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是台风和暴雨灾害。

在台风来临时,人们应及早关好门窗,尽量不要外出,切勿靠近河流、海岸和高大建筑物等容易受损的地方。

如果紧急情况下必须外出,应选择避风的路线,并戴好口罩以避免吸入尘土和异物。

在暴雨天气中,人们应减少户外活动,确保居民区排水系统的畅通,避免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最后是自然灾害的避险基本知识。

人们应了解自己所在地的灾害风险情况,并及时了解相关灾害预警信息。

在灾害发生前,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如准备食物、水、应急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制定家庭灾害逃生和应急救援计划。

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条例(2024)

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条例(2024)

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条例(2024)引言: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条例制定。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我国境内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六章监督与评估第二十六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本条例实施情况的监督执法,并对灾害防治与减灾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

第二十七条监督管理部门在发现违反本条例或灾害防治与减灾工作失职的行为时,应当及时进行查处,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布有关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的数据和信息,并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咨询。

第二十九条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工作的开展,并及时交流和共享经验和教训。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采取必要的防灾减灾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故意隐瞒、虚报或者不报告自然灾害情况,导致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第三十二条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的具体实施细则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应急管理部门、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三条本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结语:通过制定《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条例(2024)》,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对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在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这将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抵抗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失,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条例的实施还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管理制度,促进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增强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共同治理能力。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国将能够建设出更加安全、稳定、繁荣的社会。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灾害事件。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

本文将从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四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震1.地震的原因: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多个板块,当板块发生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2.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并可能引发火灾和次生灾害。

3.地震预防措施:建筑物应按照地震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定期进行地震演练,提高对地震的认知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洪水1.洪水的原因:降雨过多、河流水位上涨或者水库突发性泄洪等原因都可能引发洪水。

2.洪水的危害:洪水会淹没低洼地区、毁坏农田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也会引发疾病传播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3.洪水防治措施:加强水库管理和水文预报,提高排水系统的能力,合理开展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河道清理和护岸建设。

三、台风1.台风的原因:台风是海洋中潮湿的空气经过水温较高的地区上升形成的,具有较强风力和降雨。

2.台风的危害: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农田被淹、海上交通中断,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台风防治措施: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撤离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强建筑物和房屋的抗台风能力,确保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的顺利进行。

四、干旱1.干旱的原因:气候变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干旱。

2.干旱的危害:干旱会导致土地退化、作物减产和水资源短缺,同时也会引发粮食危机、荒漠化问题和环境退化。

3.干旱防治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加大抗旱科技研究和技术支持。

总结:自然灾害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和紧急应对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每个人都应该加强自身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学习,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自然灾害防治与应对

自然灾害防治与应对

自然灾害防治与应对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异常变化过程。

这些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龙卷风、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了解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应对措施,对于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然灾害的防治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是防治自然灾害的关键。

预警系统应该包括气象、地质、水文等部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体系。

通过这些系统的建立,可以及时发现灾害的征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

2.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防灾意识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普及自然灾害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制定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救援的组织、人员、物资、技术等方面的需求,并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自然灾害的应对1.及时撤离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公众应该根据预警信息及时撤离危险区域,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在灾害发生时积极组织人员疏散和救援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2.寻求援助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公众应该根据情况积极寻求援助,如拨打紧急救援电话等。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在灾后积极开展救援工作,提供物资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3.减少损失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公众应该根据灾害情况和当地政府的指导,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损失。

如加固房屋、加固桥梁等重要设施,做好防火、防涝等工作。

同时,公众也应该注意安全,避免盲目冒险出行等危险行为。

三、总结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加强预警系统和宣传教育、制定应急预案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公众应该根据预警信息及时撤离、寻求援助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损失。

生活知识_如何防范自然灾害

生活知识_如何防范自然灾害

如何防范自然灾害常见自然灾害防范(一)雷电天气(1)留在室内,关好门窗;在野外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要将手表、眼镜等金属物品摘掉,千万不要在离电源、大树和电线杆较近的地方避雨;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以减少直接雷击的危险;双脚要尽量靠近,与地面接触越小愈好,以减少“跨步电压”;野外最好的防护场所是洞穴、沟渠、峡谷或高大树丛下面的林间空地。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要靠近打开的门窗、金属管道,要拔掉电器插头,关上电器和天然气开关。

切忌使用电吹风、电动剃须刀等。

不宜使用水龙头。

(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等带电设备或其它类似金属装置,不要收晒衣绳或铁丝上的衣服。

不要从事电话或电线、管道或建筑钢材等安装工作。

切勿处理开口容器承载的易燃物品。

(4)不要或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不宜停留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以及铁轨附近,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不宜进入和靠近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车库、车棚、临时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它水上运动或活动,不宜停留在游泳池、湖泊、海滨、水田等地和小船上。

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锄头、铁锹、羽毛球拍、钓鱼杆、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

(6)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等雷电过后,呼叫别人救护。

(7)不宜骑马、骑自行车、驾驶摩托车和敞篷拖拉机,汽车往往是极好的避雷设施,因有屏蔽作用,即使被闪电击中汽车,也不会伤人。

(8)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双脚并拢,跳离现场。

(9)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常见自然灾害与防治汇总

常见自然灾害与防治汇总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自然灾害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生理、心理方面;(2)、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2、财产损失:(1)、文物古迹(2)、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2、台风的形成: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B.存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3、台风的结构:可分为台风眼、涡旋区和大风区三部分。

台风中心就是台风眼。

4、台风主要的危害有: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摧毁力。

5、台风发生地时间:多发于夏秋季节。

6、台风的分布: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西北太平洋是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

《二》、干旱1、干旱: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旱灾的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渐发性的特点。

3、旱灾的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

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三》、寒潮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末暴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晚秋作物和春播作物倒伏和受冻;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破坏作用。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含分类试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含分类试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考纲点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构建知识体系】自然灾害与防治命题分析思路命题一般从灾害的分布(时间和空间分布)、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几个方面考察。

分析思路:(1)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点的分析思路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时要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如我国的季风气候特点造成夏季多暴雨、洪涝,冬季多寒潮等;分析地震、火山等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世界板块分布特点;分析滑坡、泥石流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地质地形分布特点和气候的季节变化。

时间分布答题模板:主要发生在…季节;…季节多发,…季节较少(主要集中在…月份)空间分布答题: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沿主要地理事物(河流、山脉、断裂带等)呈条带状分布,呈XX-XX走向。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多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地质、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滥伐植被、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围湖造田、占用河道、开矿、修路、大型工程建设等)两方面综合分析。

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3)自然灾害影响或危害的分析思路灾害的影响或危害(包括有利和不利)一般可分为生产、生活两个方面,包括生命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财产损失、农业(农作物、牲畜、养殖等及基础设施)、工业、交通运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引发的次生灾害等方面的影响或危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考点 诠释
2015新课标I卷文综地理试题信息载体
图10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10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 水量。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气温/℃ 降水量/mm
100°E 20° 首都 河流 M 国界
40 35 30 25 15 10 5 0 -5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0 0
二轮专题复习
知识整合,构建体系,提升思维 重点突破, 规范术语,掌握模板
自然灾害的考点: 类型、分布、原因和防治措施
一考情展示
二知识整合 三典型解析
四模型构建
K考点 诠释 考点

研究高考
核心知识点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世界主要灾害带的分布
明确考况
三年真题全览
2014课标全国2-43 2014广东文综-2 2015课标全国1-43 2015课标全国2-43 2014课标全国1-43 2013课标全国2-43
典例分析:
[2015· 课标全国卷Ⅰ]图 a 示意某地区地形及 M 城位置,图 b 示意 M 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水量。2011 年,该地区 9、10 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 城被水淹 80 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 M 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解题流程 第一步 审题,解码,明考向。 1.题干。获取题干材料信息。显性信息:①泰国曼谷地理位置。②M 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水量。③2011 年洪灾严重。 2.图像、设问、选项。获取显性信息:①图像信息:M 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区域内河流、海洋 分布信息。②回答该问题注意理解指令词“分析”、限定词“自然”。从气候、地形、水系特征、风暴潮 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复习策略】

(1)结合课标要注重对自然灾害基础知识 如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和分布的复习和 掌握,把握世界和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类 型和形成原因;(2)复习本专题时一定要注 意知识的关联性,按照灾害因子→发生区 域→人类社会→危害→防灾与减灾的思维 过程进行系统复习,避免死记硬背。
二“自然灾害” 专题知识整合
第二步 审图,思考,联信息。
我的解答 ①M 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 ②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 M 城附近入海。 ③降水量大且集中。 ④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总结:主要的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海洋灾害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
课标 考纲
2.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 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 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 过程 过程
等高线/m 20
10°
a
1
4
7
10 月
b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K考点 诠释
2015浙江卷文综地理试题信息载体
浙江卷)农田水分盈亏量指年降水量与农田作物用水量之差, 气象灾害 (2015· 农田作物用水量受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土地性质等影响。图1为我国 部分地区农田水分盈亏量分布图,图2为图1中甲城市的气候资料。完成 (1)~(3)题。
考查角度
考查自然灾害问题 考查台风风险 城市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城市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 原因 考查水土流失的预防措施 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 影响
主要灾害 的类型与 分布
我国的主 要自然灾 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 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 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 成原因
自然灾害 与环境
总结:选三个有代表性的区域分,灾 害的成因以及灾害多发区得环境特点 (1)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方法归纳 “掌握共性,区分个性”,对常见几种自然灾害成因的综合分析方法 (1)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
1.自然灾害的分布答题方法
分析角度
答题方法
空间分布
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时间分布
主要发生在……季节,……季节多发,……季节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一般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地质、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及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地震、 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滑坡、泥石流多考查小区域,需在解读试题 情境的基础上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生物灾害多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 合理的生产活动等方面回答。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既要砸实基础 知识,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
考情分析预测
【考向分析和预测】 自然灾害与防治作为选修模块,10分的分值以及综合题的命 题形式相对固定,从过去五年高考统计资料来看,各类自然灾 害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两个考点考查频率较高,自然灾害多 种多样,各地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因此从题干资料中提取信 息非常关键,备考过程中除了注重模板性的共性外,将自然灾 害分类,总结归纳其成因,危害和防御措施,具体应考时与具 体材料相结合 (1)以当年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为背景,综合考查自然 灾害的成因、分布规律、危害、防御措施等;(2)近年来的高 考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考查较多,命题较全面;(3)从呈现 形式上看,多以图表、材料呈现灾害的有关信息为主,结合具 有生活化、时代性特征的热点材料,考查考生区域定位、提取 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4山东文综-44 2013课标全国1-43 2013福建文综-40B
K考点 诠释

一考情展示(图表)
图12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2013新课标乙文综地理试题信息载体
K考点 诠释
2014新课标1卷文综地理试题信息载体
图9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 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 的次生地质灾害。
3.防灾措施答题方法
分析角度
答题方法
非工程措施
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 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等
工程措施
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建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防灾减灾
课标
防灾减灾 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 灾害预测、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以一二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 适当的应对方法与应急措施。 3.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成 就。
防灾与减 灾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 程度的地域差异;我国 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 环境特点
主要的自然灾害的适当 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 就
2013浙江自选-12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 成因,灾害的关联性以及 应对措施
考查冰雹成灾频率分析 洪涝灾害的形成与危害 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 响高发的原因及措施
(3)长江流域洪涝等灾害多发、灾情严重的原因
高考试题命题角度多样,题目往往以某区域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为切入点,从某一角度考查学生的 思维及表达能力。如上“考题调研”考查到泰国曼谷的洪灾,对“水患严重”的原因只涉及“自然原因”, 并未涉及人为原因。 对于世界或我国不同区域,复习“自然灾害”要“抓住重点,深入分析”,同时“兼顾全面.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考纲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要特点。 3.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害带的分布。 的分布。
【突破归纳】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归纳如下: 1.台风: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 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④增 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 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①加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延缓全球变 暖趋势;②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③ 形成黄土高原;④给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3.寒潮:冻死越冬害虫,净化空气。 4.雪灾:①冻死越冬害虫;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 水源,缓解春旱;③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 5.火山喷发:①火山灰是天然肥料;②提供热能(如中 美洲的萨尔瓦多利用10座间歇性的火山热能建造发电站); ③带来金刚石、硫磺等大量矿藏;④形成独特火山地貌, 以及喷发不很剧烈的火山,均是优质旅游资源(如五大连 池、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
2015新课标II全国文综地理试题信息载体
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洪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120° 122°
M 30°
20 0
200
1000
1017
200
城市 河流
1017 山峰、山峰高程/m 等高线/m 200 图7
读图7,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2015全国文综地理试题信息载体 • • • • • 新课标卷二:气象灾害 新课标卷一:气象灾害 山东卷:地质灾害 浙江卷:气象灾害 福建卷:海洋灾害
2.自然灾害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两个角度)答题方法
分析角度
答题方法
自然原因
地形复杂,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
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的分析思路。 灾害的形成或危害(包括有利和不利)一般可分为生产、生活两个方面,包括生 命安全、财产损失、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或危害等。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K考点 诠释
2014新课标2卷文综地理试题信息载体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9 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