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新解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孙子兵法全解

孙子兵法全解

孙子兵法全解《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军事战争的经典著作。

该书共13篇,全面论述了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原则、战争的策略和战争中的各种情况。

以下是《孙子兵法》全解:第一篇:始计篇此篇讲述了战争的本质,引导人们从小处着眼,从而理解大局思维的战略之重要性。

第二篇:作战篇此篇详细说明了战争的原则,强调了决策的正确性以及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应对措施的重要性。

第三篇:谋攻篇此篇教授了战争策略,涉及了攻守、兵法、人心等方面。

第四篇:形节篇此篇主要讲述战争中诸如兵士士气、战场形势、兵器装备等因素的影响。

第五篇:兵势篇此篇强调了不断适应战争(兵形)的形势,情况的变化以及草根分子(民间)观察事物的智慧与能力。

第六篇:虚实篇此篇主要论述如何通过在虚实之间转换,以克敌制胜的策略。

第七篇:军争篇此篇阐述军队在战争中的行动方针与决策流程,广泛涉及了军事作战的方方面面。

第八篇:九变篇此篇探讨了九个方面的变化,如气候、地形、人民、军队等因素,对于战争的影响。

第九篇:行军篇此篇论述了行军路线、粮食和饮水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军队快速行动的重要性。

第十篇:地形篇此篇讲述了地形对于战争的影响,警醒人们在战争中注重地形杀伤。

第十一篇:九地篇此篇论述了九种地形的特点与用处,展示出其对战争决策的重要价值。

第十二篇:火攻篇此篇强调了火攻的重要性,以及在利用火的同时必须考虑各种因素。

第十三篇:用间篇此篇涉及间谍及间谍活动的角色与重要性,以及对于对手之间的腐蚀和演练的影响。

总之,《孙子兵法》是一部不可缺少的军事著作,其中的许多原则和策略在当今社会和商业世界同样适用。

《孙子兵法》新解(最终章)

《孙子兵法》新解(最终章)

《孙子兵法》新解(最终章)原文: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

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

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自译:孙子说:一场十万人的战争,国家需要聚集十万甚至二十万之众。

而这些兵士来自十万个以上的农民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他们奔波千里去打仗,家里的农事就会荒废,百姓的生计就没有着落,妻儿老小就要挨饿受冻。

国家为此也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准备战争,可谓劳民伤财。

而战争最终比拼的是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而国家的经济和军事都来源于人民出钱、出人、出力。

所以,战争一旦不能速胜,进入相持阶段,一年、两年……人民如何能够承受?国家如何能够负担?到时就会内外交困,民不聊生。

情报是战争的关键,没有情报就不能知彼,不能知彼就不能获胜,不能获胜就会祸害国家和百姓。

《孙子兵法》“五利”新解

《孙子兵法》“五利”新解

article, first of all, listed the related interpretations put forward by the

representative editions and famous scholars. At the same time, by using the
十一家中,仅曹、贾、梅、王、张五家在“治 钮先生虽然与赵本学的看法趋同,但他本着治
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学态度应严谨的精神,借用了赵本学之口表达
之下加注,梅尧臣虽有注,但未谈及“五利”。 了自己的观点。同样,在本篇中,钮先生还引
由上文所注可知 :
用了刘寅在《孙武子直解》 的提法 :“途有所
衢地交合, 绝地无留, 围地则谋, 死地则战。 地之利,不通其变,如胶柱鼓瑟耳。”王晳认为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 “五利”即为“五地之利”。关于“五地”,王皙
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 与曹操的观点相同,因其在“圮地无舍,衢地
者,知用兵矣 ;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 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句下注 :
收稿日期:2016-3-9 作者简介:张志刚,中共中央党校战略哲学专业博士在读, 高级工程师。

·49·
2016 年第 3 期
关 于《孙 子 兵 法· 九 变 篇》“孙 子 曰 :凡 之取地,可命之用军。简而言之,“五利”即为
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 “途”“军”“城”“地”“军”。王晳曰 :“虽知五
利,不通其变,如胶柱鼓瑟耳。○张预曰 :凡 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地)利,不能得人之用
兵有利有变,知利而不识变,岂能得人之用? 矣”④, 然后在这句话下面解释 :赵本学认为

《孙子兵法》新解(十三)

《孙子兵法》新解(十三)

《孙⼦兵法》新解(⼗三)原⽂:孙⼦⽈:⽤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战其地者,为散地;⼊⼈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得天下众者,为衢地;⼊⼈之地深,背城⾢多者,为重地;⼭林、险阻、沮泽,凡难⾏之道者,为圮地;所由⼊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是故散地则⽆战,轻地则⽆⽌,争地则⽆攻,交地则⽆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古之善⽤兵者,能使敌⼈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不集,兵合⽽不齐。

合于利⽽动,不合于利⽽⽌。

敢问:敌众整⽽将来,待之若何?⽈: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

主⼈不克,掠于饶野,三军⾜⾷。

谨养⽽勿劳,并⽓积⼒,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尽⼒。

兵⼠甚陷则不惧,⽆所往则固,深⼊则拘,不得已则⽃。

是故其兵不修⽽戒,不求⽽得,不约⽽亲,不令⽽信,禁祥去疑,⾄死⽆所之。

吾⼠⽆余财,⾮恶货也;⽆余命,⾮恶寿也。

令发之⽇,⼠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所往,诸、刿之勇也。

故善⽤兵者,譬如率然。

率然者,常⼭之蛇也。

击其⾸则尾⾄,击其尾则⾸⾄,击其中则⾸尾俱⾄。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可。

夫吴⼈与越⼈相恶也,当其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

是故⽅马埋轮,未⾜恃也;齐勇如⼀,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故善⽤兵者,携⼿若使⼀⼈,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卒之⽿⽬,使之⽆知;易其事,⾰其谋,使⼈⽆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不得虑。

帅与之期,如登⾼⽽去其梯;帅与之深⼊诸侯之地,⽽发其机。

若驱群⽺,驱⽽往,驱⽽来,莫知所之。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孙子兵法-翻译、解释(完整版)

孙子兵法-翻译、解释(完整版)

孙子兵法-翻译、解释(完整版)孫子兵法—翻譯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細心研究和慎重考慮的。

二、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譯:所以要從五方面來比較、核算,探求其事實。

第一是主義,第二是時間,第三是空間,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紀律。

三、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譯:道的含義,就是使全國人民,意志統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協力,同生死,共患難而不怕犧牲。

四、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譯:為將者,必須具有才智、威信、仁愛、英勇、嚴肅等精神與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熟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自問:誰的主帥,能使全體軍民意志統一與精神集中?誰的將領具有才能?誰得天時地利?誰的法令能貫徹執行?誰的軍隊強大?誰的士兵有訓練?誰得賞罰,公正嚴明?根據這些事實判斷,便能預先知道誰勝誰敗。

六、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分析情況,計算利害,然後部署打擊敵人之形勢;並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與權宜之處置,掌握變化,進行機動。

七、兵者,詭道也。

譯:兵法,是詭詐多端,千變萬化的行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譯:有能力,故意顯示沒有能力,要用兵,故意顯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譯:欲攻近處,故示欲攻遠處;欲攻遠處,故示欲攻近處。

十、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這就是軍事家戰勝的道理,但戰爭乃千變萬化,必須靈活運用,決不可能事先傳之其秘訣的。

十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譯:戰爭未發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詳的國防計劃,得到勝利的,是因為計劃精詳。

十二、其用戰也貴勝。

譯:大軍出爭作戰,以爭取勝利為第一要務。

十三、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後矣!譯:如果軍隊疲憊,挫失銳氣,經濟枯竭,則鄰近敵國,便會乘機入侵;雖有智謀的主帥,也將無法結束戰爭,確保勝利了。

《孙子兵法》新解(七)

《孙子兵法》新解(七)

《孙子兵法》新解(七)原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自译:孙子说:那些管理人数众多军队如同管理人数极少团队一样轻松自如的将领,必定是依靠一套完整可行、行之有效、效果显著的组织编制及组织管理制度;那些指挥大部队作战如同指挥小团队作战一样井然有序的将领,必定是依靠一套科学先进、简单易用的指挥工具和通讯工具;那些与敌军对阵而战无不胜的将领,必定是善于运用高超的奇正战术;那些指挥兵士进攻敌军犹如以石头去碰鸡蛋一般的将领,必定是善于运用巧妙的虚实战术。

战争都是以常规兵正面迎战,以奇兵突袭获胜。

那些善于运用奇兵的将领,其战术变化如天地般无穷无尽,如江海般不枯不竭。

日出日落,月升月沉,终而复始;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死而复生。

这便是大自然最神奇的力量——轮回之力。

声音不过宫、商、角、徽、羽五个音阶,但这五个音阶的搭配变化却能创造出无穷的音乐;颜色不过青、赤、黄、白、黑五种色调,但这五种色调的调配变化却能创造出无尽的色彩;味道不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觉,但这五种味觉的调和变化却能创造出无边的美味。

《孙子兵法》新解(二)

《孙子兵法》新解(二)

《孙子兵法》新解(二)原文: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扰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自译:制定出合适的战略后,接下来就要以适当的战术部署营造有利的态势来实现我方的战略意图。

战术并非一成不变,其是要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部署变化,从而使我方始终处于有利之境地。

军事,是诡诈之艺术。

所以我方实力强却要佯装实力弱,进攻要佯装不攻,距离近要佯装距离远,距离远要佯装距离近。

对方贪利,就用小利做诱饵让其陷入不利境地;对方陷入混乱,就立即“趁火打劫”;对方实力强大,我方就要加强防备;对方精锐尽出,我方就要避其锋芒;对方将领急躁易怒,就要故意激怒之,让其失去理智;对方将领胆小谨慎,就要设法让其骄傲之;对方休养充足,就要设法消磨其体力,让其疲惫;对方上下团结,就要设法离间之,让其内外交困;进攻时,要攻击对方防备空虚之地或是其意想不到之地。

这些都是战术部署之法,要随机应变,无法事先预设。

开战前,在宗庙进行庙算时,如果分析得出我方优势多,那么我方胜算就大,反之胜算就小。

如果不进行庙算就冒然开战,则毫无胜算。

所以,双方战前的庙算推演很重要,可以此来制定合适的战略,取长补短,增加胜算。

感悟:对企业而言,要懂得驾驭之道。

其一,懂得驾驭时间,即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工作,要提高效率;其二,懂得驾驭员工,即让员工真心实意的为公司去奋斗,要懂得分享;其三,懂得驾驭品牌,即让品牌成为公司引以为荣的脸面,要注入文化;其四,懂得驾驭产品,即让产品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唯一,要建立口碑;其五,懂得驾驭市场,即让公司在市场的变化中屹立不倒,要与时俱进;其六,懂得驾驭媒体,即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服务社会大众,要心诚则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總 論一 孫子是中國現存的最古兵書,列於七書中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的唯一最古兵書,為春秋時代吳王闔閭之臣孫武所著。

在中國向稱黃帝軒轅為兵法的始祖,於事物紀原一書中,也有這樣的記載;相傳黃帝得其相風后氏授與握奇經,用以征伐而統一天下,孫子在本書的行軍篇說:『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似乎洩露了祖述黃帝兵法的口吻;但黃帝的兵法是怎樣呢?因為失傳,不得而知。

在漢書藝文志道家之部,也記載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註為呂望撰),其中含有兵法八十五篇,由此足見周初的功臣太公望,呂尚也有兵書的著述,惜亦夫傳;至於現存的太公六韜,迭經學者證為後人所假託,已無可疑。

其他,於孫子中所引證:或『兵法曰』或『軍政曰』,由此亦可想見當時流傳有不少古兵書,但那是怎樣一類的東西呢?亦因失傳,不得而知。

原來文武是經國的兩翼,中國以四書五經為文經,故把有力的兵書,稱為兵經或武經,以匹配之。

就中,為唯一傑作而最被重視的是孫子。

漢唐以來,把兵書當作武學生的教科書。

我們看後漢書所記:『立秋之日,兵官皆習孫吳兵法,六十四陣。

』以及宋史所載:『習七書兵法,騎射』等語,便可瞭然。

且兵經之稱,早見於戰國策,即隋書經籍志,也有孫子兵經二卷的記載。

至稱武經,則以註釋孫子的唐代杜牧為最早,其詩說:『周孔傳文教,蕭曹授武經。

』又從宋史所記:『聖朝稽古,崇茲武經。

』以及宋曾公亮等撰武經總要諸書而看,可知唐宋以後稱為武經。

再據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所載:宋元豐中頒佈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為武學,號稱七書,此乃七書名稱的起源。

後來,國子司業朱服曾改其次序為 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李衛公問對、黃石公三略。

又宋王應麟的小學紺珠曾把三略、六韜置於尉繚子之後,李衛公問對之前,是則七書次序的編排,因人而異,並無一定的標準。

在七書中,六韜是假託的,已述於前。

且三略、司馬法、尉繚子亦為杜撰、即吳子、李衛公問對也沒有孫子那樣的真確性。

實實在在只有孫子才是東方唯一最古而最可信的兵書。

二 孫子及其著書的真確性與世系孫子的傳記,見於史記卷六十五,名武,齊人;吳越春秋書為吳人,其世系等則沒有說明。

至宋之碩儒鄧名世的古今姓氏書辨證載:『齊田完字敬仲,四世孫無宇,無宇子書,字子占,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生馮,字起宗齊卿,馮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作亂,奔吳為將軍。

』校訂孫子十家註之清乾隆進士孫星衍亦言此:『孫子蓋陳書之後,陳書見春秋傳,稱孫書,姓氏書以為景公賜姓,言非無本。

又泰山新出孫夫人碑亦云與齊同姓,史遷未及深考,吾家出六安,真孫子之後。

』即孫子是從唐代之樂安郡,即清代之山東省武定府,今之惠民附近,奔吳為將,是可為信的。

史記孫子傳載:『闔閭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疆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而與此書對立的左傳,於吳破楚時,僅言伍員(字子胥)之事,不記孫武之名,弄得葉適與陳振孫發生懷疑,即前者說:孫子之書為春秋末,戰國初的山林處士所作;後者則說,尚未知其果為何代人。

甚至亦有說孫子或是古書,根本不信是孫武所著。

更有現代學者梁啟超氏於所著的中國歷史研究法亦涉及孫子說:『現存十三篇之孫子,舊題春秋時吳之孫武撰,吾儕據其書之文體及內容,確不能信其為春秋時書。

雖然,若謂出之秦漢以後,則其文體及其內容亦都不類。

漢書藝文志兵家本有吳孫子,齊孫子兩種,『吳孫子』則春秋時之孫武,『齊孫子』則戰國時之孫臏也。

此書若指為孫武作,則可決其偽,若指為孫臏作,則可謂之真。

此外,如管子、商君書等,性質亦略同,若指為管仲、商鞅所著作則必偽,然其書中大部分要皆出戰國人之手。

』這是現代學者一種的流行傾向,然一般亦不過僅憑文體思想的漠然論據,而斷定不是春秋時代的產物而已。

但依我的考察:如藝文志所載:孫子著述兵書八十二篇,而我則認為除現存的孫子以外,一定尚有許多冠以孫子之名——這著者是何時何人呢?特別可以想起的是戰國齊孫臏,而將他的著作,一括地稱為孫子而傳下。

孫武的子孫——孫臏祖述祖先的兵法,那是應當,把這一括地稱為孫子而傳下,並沒有什麼奇怪。

史紀載:『孫臏以此顯名天下,世傳其兵法』。

即孫臏的兵法,換言之,齊孫子是不是能懷疑其存在了。

因此,我以為漢書藝文志所謂吳孫子,齊孫子俱是真確的,而梁啟超氏指為孫臏所作則不對。

倘若說孫子十三篇的語句,間有為後人加入,非全屬原著,那還可以說的過去。

但以一小部份的懷疑,而把全部斷為戰國時代產物,實沒理由。

總之,在前漢著作史記的司馬遷憑當時所傳的有力材料而言明孫武所撰,此外確再沒有足以推翻它的有力證據了,所以輕易地斷為偽撰,那是不對的。

至我:第一、憑越絕書載:『巫門外大冢,吳王客齊孫武冢也,去縣十里。

』第二、憑左傳的不紀名,便有人說孫子為吳客卿,贊襄推薦自己的伍子胥,而每戰運籌於帷 幄中。

第三、又憑史紀載:『……孫子與有力焉。

』等記述,便可相信史記所載:孫子為求吳王闔閭之用而著是書。

要之,孫子的世系出齊之陳氏,因齊亂而奔吳,獻此書於吳王,得其信用,任為客卿而建偉功無疑。

東方兵學之祖孫子,其帷幕獻策的事跡,實與戰爭論的著者,西方兵學的創始人又為迭以幕僚長而立功的德國的克勞塞維慈(按克氏曾充沙綸和斯特將軍,布留爾歇將軍的幕僚,及第三軍團參謀長等職),成為趣味的對照。

三 孫子的傳記孫子的傳記,均見於史記與吳越春秋;吳越春秋所記載孫子見用於吳王闔閭的話,雖與史記的大同小異,卻近於小說家之言。

史記把孫武孫臏與吳起三人合為一傳,名曰『孫子吳起列傳』,其關於孫武的記述如下:孫子武者,齊人也。

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閭曰:『可試以婦人乎?』 曰:『可』。

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 『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

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

』婦人曰:『諾』。

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

是於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過也。

』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

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之。

』孫子曰:『臣既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

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

』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

』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

』 於是闔閭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疆楚,人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且孫臏亦成為本書的著者之問題中人,及因其兵法祖述孫武,特錄其傳記於下,以供參考。

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子,乃陰使召孫臏至,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鯨之,欲隱勿見。

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

齊田忌善而客侍之,忌數與諸公子馳逐重射,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於是孫子謂田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勝。

』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

』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

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

』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捲,救鬥者不摶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圍,而收弊於魏也。

』田忌從之。

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

後十五年,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

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軍,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

』遂使齊將軍入魏地為十萬竈。

明日為五萬竈。

又明日為三萬竈。

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於是令齊軍能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

』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這是史記關於孫臏的記述,其中,既載孫臏引本書的軍爭篇之句:『百里而趣利者……』更在最末說:『世傳其兵法』。

依此觀察,我們可以判斷本書與孫臏的著述是有區別的了。

四 孫子是完書,且為自撰現存的孫子為十三篇,於史記孫子傳所錄吳王闔閭之言,亦顯然稱為十三篇。

但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則載『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

』所以唐張守節於注史記正義,則引梁阮孝緒的七錄之說『孫子兵法三卷,十三篇為上卷,又有中下卷,』而解決藝文志所記的篇數。

又,唐杜牧說:『孫武書數十萬言,魏武削其繁剩,筆其精切,凡十三篇,成為一篇。

』——主張刪約說。

實際,除十三篇外,稱為孫子的各種遺文是有流傳著的,即:鄭玄的周禮注有:『孫子八陳,有苹車之陳。

』及隋書經籍志載有:孫子八陣圖一卷,吳孫子牝八變陣圖二卷,孫子兵法雜占四卷,孫子戰鬥六甲兵法一卷,及唐書經籍志載有:吳孫子三十二壘經一卷等。

(還有孫子算經三卷,謂孫武撰,實後人假託,舊有李淳風,甄鸞註,今佚)又,於吳越春秋,通典,孫子之何氏註,太平御覽,潛夫論,文選注,周禮注,隋志等書,均錄有孫子與吳王的問答,或單獨孫子的話。

其在日本,於讀日本紀淳仁天皇紀天平寶字四年十一月之條,曾有關於命令大宰大貳(官名)吉備真備學習孫子之九地及結營向背的記載,按九地見於十三篇,但可當為結營向背之篇則無,故可相信當時傳往日本的孫子比現存的為多,即史記所說的十三篇為孫子手著,以之求用於吳王,已可明白。

其餘諸篇,或為彼自撰,或為侍從者所筆記,或為後人所假託,則不得而知。

但依於前述,我想:戰國時代孫臏等的著述是統括地稱為孫子的。

總之,不論如何,除東漢以前的西漢司馬遷所記:『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外,縱有其他遺文,現存的孫子,我卻始終認為是一卷獨立的完書,從始計至用間——篇次有序,立論有體,孫子的真意盡在是書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