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

合集下载

研究中国兵学的人认为孙子兵法的全胜智慧

研究中国兵学的人认为孙子兵法的全胜智慧

研究中国兵学的人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也是一个字:"全"!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什么是"全"?顾名思义,就是全部、完全、全体,表现在战争领域,就是指一次作战行动总体,如战争的总体、战役的总体、战斗的总体。

全,对应的是"破",即部分、局部、侧面。

战争里的破,就是一次战争的侧面或局部、一次战役的侧面或局部、一次战术的侧面或局部) 然而,孙子军事思想的核心"全",不能从字面上认识。

孙子传下来的就是一本《兵法》13篇,从数量上,谈不上什么理论体系。

但是,用现代时髦一点的话,孙子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句话:用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胜利。

这就是"全利"目标!如果用经济学家的理念解释: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最近,有一些人根据冷战结束后几场局部战争,认为战争会越来越被"慈化",非暴力化或低强度暴力将成为未来战争的趋势。

这种观点的理由就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技术被用作战争手段的改造,出现了可以提高作战效能并降低附带损伤的精确制导武器,可以"毁物却不伤人"。

有不死人的战争?这是瞎说!有人说了,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美军就没有死人。

是!但是,如果美国地面部队进入塞尔维亚,不可能一个人也不死。

美军的作战计划就有地面部队进入的部分。

要不然,他在塞尔维亚部署那么多地面部队干什么?其实,美国人在这场局部战争中采取的是"斩首行动",即用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导弹对敌方进行军事打击,通过精准打击,首先消灭对方的首脑和首脑机关,彻底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在尽力减少作战成本而已。

美国人这是让战争逼出来的。

. 西方人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在战争文化中,西方人讲求的是"先兵后礼",即打了再说,把你打服软了,他再和你谈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美军没有参战。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的实用性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的实用性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的实用性说起《孙子兵法》,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宝藏。

咱们今天就来唠唠其中的“全胜”思想,看看这玩意儿在咱们现实生活里到底有多实用!前阵子我去看我小侄子踢足球比赛,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小侄子他们队一开始就猛冲猛打,想靠着一股猛劲儿把对方拿下。

可结果呢,不仅没进球,还累得气喘吁吁,被对方抓住机会反攻,丢了好几个球。

这时候,教练在场边急得直跳脚,大声喊着:“别光想着猛冲,要讲究策略,要全胜!”我当时心里就嘀咕,这“全胜”是啥意思?后来回家仔细一琢磨,这“全胜”思想在这场小小的足球比赛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你看啊,小侄子他们一开始只想着进攻,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进球上,却忽略了防守,这就好比《孙子兵法》里说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他们光想着靠武力取胜,却没考虑到整体的布局和策略。

“全胜”思想可不是让你一味地去争、去抢,而是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比如说在商业场上,两家公司竞争,如果一家公司只是盲目地压低价格,跟对手死磕,最后就算赢了,可能自己也没赚到什么钱,还把市场搞得乌烟瘴气。

但如果能从产品创新、服务提升这些方面入手,吸引更多的客户,让对手心甘情愿地佩服,这才是真正的“全胜”。

再比如说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朋友闹了矛盾。

要是非得争个你对我错,吵得面红耳赤,最后可能朋友都没得做。

但要是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沟通,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这矛盾不就化解了,关系还能更铁,这也是“全胜”。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小区要选业主委员会成员。

几个人为了争这个位置,到处拉票,互相诋毁。

结果弄得整个小区鸡飞狗跳,大家都怨声载道。

其实他们要是能多为小区居民着想,提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改进方案,用自己的真诚和能力去赢得大家的认可,而不是只想着怎么把对手挤下去,这不就达到“全胜”的效果了嘛。

还有啊,咱们在学习上也能用到“全胜”思想。

有些同学天天埋头苦学,熬夜刷题,成绩是提高了一些,但把身体搞垮了。

浅谈《孙子兵法》“全胜”思想在公安边防战斗中的运用

浅谈《孙子兵法》“全胜”思想在公安边防战斗中的运用
抗 过 程 中 实 现 目的 的 “ 效 益观 ” 。公 安边 防战斗 是公 安边 防部 队依据 国家法 律法规 ,以武力 的形 式打击 边 境 地 区各 类 违 法 犯 罪 活 动 的 作 战 行 动 。 战 斗 的 目 的不在 于 大量杀 伤敌人 、 消灭 有生 力量 . 而 在 于 发 现
而 获 利 最 大 的 方 式 克 敌 制 胜 。 因此 《 孙 子兵法 》 又 提
出“ 故 上兵伐 谋 , 其 次伐 交 , 其 次伐 兵 。 其 下攻城 ” 。 只 有把“ 伐谋” 、 “ 伐交” 、 “ 伐兵 ” 、 “ 攻城” 等 各种 手 段结
或 捕 获 违 法 犯 罪 嫌 疑 人 ,使 人 民群 众 生 命 财 产 免 遭 损害 。 战斗中, 要 求 参 战 部 队 既 要 严 格 遵 守 相 关 的 法
领 会 “ 全 胜 ”思 想 的 内 涵 , 灵 活运 用 “ 全 胜 ” 思 想 指 导
战 中争 取 “ 全 胜” , 《 孙子兵 法》 并 没有 展开论 述 , 但 纵
观全书 内容 , 实现 “ 全胜 ” 的基本 前提 是“ 知 彼知 己” .
并 主张 在“ 五 事 ”、 “ 七计” 等方 面进行 “ 庙算 ” 。 将 双 方
《 孙 子兵 法》 的“ 全胜” 思想 包 含 两层 内容 : 一是
通 过 不 战 的 方 式 达 到 目的 , 这 是 《 孙子 兵 法 》 追 求 的 理 想 目标 。 二 是 在 不 战 不 能 达 到 目的 时 . 力 争 以 最 小
的 代 价 求 得 目的 实 现 。 《 孙子兵 法》 倡 导 的“ 全胜” 思 想 , 不 仅 是 一 种 高 超 的谋 略 艺 术 , 同时也体 现 了在对
的 优 劣 进 行 全 面 的 分 析 比较 . 确立 “ 先 为 不 可胜 ” 的 “ 胜势 ” 。具体 实施 上 , 要 以强 大 的军事实力 为后盾 ,

何谓全胜之道

何谓全胜之道

何谓全胜一讲到战争,大家都会相到胜利,但什么才是完全的胜利,什么才是真正的“全胜之道”。

所谓全胜,即完全的胜利。

完全的胜利不是一场战争战役的胜利,而是在整个综合实力的对抗过程中取得最大的利益,这才是全局性的胜利。

最早提出“全胜”思想的是孙子,孙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

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

孙子认为:"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将敌人击败。

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这就是孙子的"全胜"思想。

可见,孙子"全胜"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在实践中,则主张"全""破"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敌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全胜,就是要全人之国,全己之力,服人之心,夺人之志。

春秋末期,楚平王贪恋女色,重用佞臣,宠信佞臣费无极,夺子之妻,杀害忠良,频频筑城扰民,“使民不安其土,民必忧,忧将及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楚国政局动荡不安。

楚平王死后,其子楚昭王年幼,军政大权掌握在令尹子常手里,宠臣费无极怂恿楚昭王终日饮酒作乐,美女相伴,不理朝政,楚国上下,一片黑暗。

吴王阖闾联合蔡昭侯与唐成公联军攻楚,大举攻楚入郢,吴军兵临城下,楚昭王仓皇逃亡,吴军顺利攻入楚都郢。

本来楚君无道,吴举正义之兵伐楚,胜券在握。

但在吴军进入楚都后,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毁楚宗庙,吴军入郢后军纪涣散,祸害百姓,吴王阖闾更是淫其国母,弄得楚国上下,怨声载道;吴军不顾在战争中损失惨重,不及时撤军回吴而久驻楚都,更加分兵对付越国。

试论《孙子兵法》的“全”思维

试论《孙子兵法》的“全”思维

试论《孙子兵法》的“全”思维《孙子兵法》是现存最古老的战争与战略理论著作,是东方战略思想的奠基之作。

《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其中高超的思维艺术也不可忽视。

其中辩证理性“全”思维,对现代国家宏观战略目标与战争的影响、对战争力量对比与战场手段运用上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标签:《孙子兵法》;“全”思维;不战而屈人之兵;任势《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圣典,内容博大精深,境界宏阔,思想深邃,是中国传统兵法思想和政治智慧的结晶。

《孙子兵法》不论在思考国家宏观战略目标与战争后果影响上,还是在战争力量对比与战场手段运用上,都贯穿着辩证理性“全”思维。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国家战略“全胜”思维《孙子兵法》反对使用战争手段达到目的,主张从国家利益全局出发“不战而屈人之兵”,尽量使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实现政治目标,战争是最后和不得已的选择,体现了孙武对战争的“全”战略系统思想。

1.“先為不可胜”的“胜可知”全局判断《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指出战争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未经深入考虑就随意决断,要慎重考察定夺。

面对战争要“先为不可胜”,保存自己不被对手打败是第一关键,《军形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把保证自己不被打败作为全部考虑的根本出发点。

提出“修道而保法”,在内修明政治,保持法度,提高自身实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1]。

在“先为不可胜”的前提下,《孙子兵法》提出了震撼性的“胜可知”论断,《军形篇》说:“胜可知,而不可为”,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天时地利人和、将帅素质等多个方面可以预先判断是否能取胜。

之后,“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孙子兵法》高度重视战争,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做出“全”局判断,先立于不败之地,再分析能否取胜,使战争变得可以先知,是一种整体“全”思维。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概念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概念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概念是什么在咱们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宝库中,《孙子兵法》那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其中的“全胜”概念,这可是相当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要说“全胜”,咱得先弄明白它可不是简单地打一场胜仗。

它的内涵丰富着呢!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古代的将军,站在城楼上看着自己的军队和敌人对峙。

这时候,你心里想的可不只是怎么冲出去杀敌,而是怎么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最完美的胜利。

这就是“全胜”的精髓所在。

比如说,有两个国家 A 和 B 要打仗。

A 国实力强大,B 国相对弱小。

按照一般的想法,A 国直接出兵攻打 B 国,把 B 国打得落花流水,这就算赢了。

但在“全胜”的理念里,这还不够好。

如果 A 国能通过外交手段,或者展示自己强大的实力让 B 国主动投降,不费一兵一卒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才叫“全胜”。

记得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看到了一幅古代战争的壁画。

那画面上,一边是严阵以待的军队,另一边却是在谈判桌上握手言和的双方将领。

这场景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全胜”的概念。

战场上的厮杀固然激烈,但在幕后的谋略和智慧,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全胜”还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就像是在学校里,两个同学闹矛盾了。

一个同学不是直接冲上去和另一个打架,而是通过讲道理,或者展示自己的优势,让对方心服口服,主动认错,这也是一种“全胜”。

再比如说,一个企业要和另一个企业竞争。

如果只是一味地压低价格、互相攻击,这可能会两败俱伤。

但如果能通过创新产品、提升服务,让对手自愧不如,主动退出市场,这就是在商业领域的“全胜”。

“全胜”的实现需要智慧和谋略。

就像下象棋一样,你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一步,要能想到后面好几步。

要了解对手的心思,抓住对手的弱点,然后巧妙布局,才能达到“全胜”的目标。

在生活中,“全胜”的理念也无处不在。

比如说,你想要得到一份好工作。

不是光靠拼命投简历、参加面试,还得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让公司主动来邀请你,这也是一种“全胜”。

想读懂《孙子兵法》?必须先弄懂这“五胜”|兵哥讲兵法

想读懂《孙子兵法》?必须先弄懂这“五胜”|兵哥讲兵法

想读懂《孙子兵法》?必须先弄懂这“五胜”|兵哥讲兵法《孙子兵法》十三篇有个贯彻始终的诉求点,那就是“全胜”。

想要充分理解全胜的概念,需要理解这五胜:先胜、易胜、善胜、速胜、修胜。

什么是真正的胜利?孙子的胜利观打仗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最终的胜利。

胜利,看似最常见的两个字,但在孙子的逻辑里却是大不同的。

孙子的胜利,是“胜而获利”,“胜敌益强”,打败了敌人不是判断胜利的标准,打败了敌人而自己还从中获得利益,实现综合实力的提高,才是真的胜利。

像那种杀了敌人一千个,自己损失八百个的胜利,不是真胜,是假胜。

为了实现真胜,孙子提出了“全胜”这个概念。

“全胜”,可以从两个方向去理解:第一,作战中,最大限度的“保全敌人”“保全自己”,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和牺牲。

第二,在战争的全过程中,都要全力贯彻“全胜”的原则。

保全敌人就是保全自己,只要敌人不奋力抵抗,我们的牺牲就会减少,这就是孙子为什么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

五胜是什么?如何理解五胜先看第一个,先胜。

孙子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又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先胜,一个是讲准备工作做足,另一个是讲准备到有胜算的把握了。

做到这两点,就是先胜。

再看第二个,易胜。

敌人的部署有强有弱,有虚有实,你挑强的打,还是弱的打?答案是,挑“易胜”的打,挑选你觉得自己最有胜算的对象去打。

一战可胜,士气顿增,为以后的战役打下基础。

看第三个,善胜。

孙子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善胜,就是要你不要逞能,不要逞英雄,不要弄险招,找到那个最容易打败的对象,狠狠的打,一击必胜。

不要去追求智慧的名声,勇敢的功劳,一切要以打败敌人为出发点去思考。

第四个,速胜。

这个是从作战时间上考虑的。

不论是攻守,作战时间越短,对双方的损失都越少。

特别是作为攻方,要充分把握住时机,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结束战斗,千万不能贪恋作战本身的刺激。

孙子兵法全胜观

孙子兵法全胜观

《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期末考试企业的全胜管理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全胜”,其中的内容,包括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两部分,在政治战略上,他主张全国为上—使敌国完整地降服为上策,在军事战略上,他主张使敌人完整的屈服。

“全胜”其根本法则就是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

企业文化谋势的法则,其实也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

企业文化的全胜境界,就是让全体员工全心全意地付出全智全力。

而企业文化谋势有五种手段——以理服人,以利诱人,以礼待人,以例示人,以力制人。

其中,以理服人是投入最少效益最好的手段,而以力制人则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与孙子兵法中“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两者之间是何其相似。

所谓以理服人,就是与员工达成利益共识,明确什么是好歹利害是非善恶。

要让员工从内心认同企业和理念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企业付出。

这就是企业文化追求的全胜境界。

相比之下,其他手段都换不来全心全意四个字。

但是,员工的思想境界和品德素质是有差别的,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一种手段。

因此必须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战略抗战点的上移,问题本身问题所在。

这样,企业文化就能尽量使全体员工都能全心全意,而不是只有部分人才能做到。

企业文化就是要综合各种手段,以追求这种“必以全争于天下”的理想效果。

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一般规模的企业;绝大多数老板,都是一般水平的老板;绝大多数员工,都是一般素质的员工。

指望企业建立非常完善的规章制度,提供优越的薪酬福利;指望老板领导能力卓越,指望老板特别重视人才;指望员工素质非常高,自觉性非常强,都是不太现实的。

企业要善于用企业文化谋势,通过建立良好的机制,让老板和员工都能在合理有效地机制下,发挥自己正常的能力和素质。

总是相信员工干部自觉自愿是不可能的,总是依靠严刑峻法管理是不能长久的,总是运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伎俩也是靠不住的。

只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机制,才能确保企业长治久安。

机制就相当于孙子兵法中的“形”,是企业立于“不可胜”地位的条件,也是企业追求“胜于易胜者也”的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
周强
060210043
孙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

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

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

孙子认为:"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将敌人击败。

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不行,就破敌一军,使敌人一国投降;次之,破敌一旅,使敌人一军投降;再次,破敌一卒,使敌一旅投降;乃至破敌一伍,使敌一卒投降。

这就是孙子的"全胜"思想。

可见,孙子"全胜"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

他已认识到了"全"与"破"相反相成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则主张"全""破"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敌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这就在全破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孙子虽然提出了全胜思想,但对如何实现全胜,讲得不够具体,后人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攻心战、经济战、联盟战等。

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

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兵书《军志》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话;《孙子兵法》中也讲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

据唐代人杜佑撰写的《通典》中记载,孙膑曾对齐王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

"古人所用的攻心谋略中有两个最主要的手段,一是软攻心,古人称之为"文伐";一是硬攻心,古人称之为"威慑"。

什么叫文伐呢?文伐是《六韬》里的话,意思是用柔性手段消弱敌人,为对之进行军事打击创造条件。

其基本特点是"因其所喜,以顺其志"。

比如,敌人骄傲自大,就吹捧他,使他忘乎所以;敌人利欲熏心,就用金钱收买他,让他为我所用;敌人喜欢美色,就用美女去诱惑他,叫他心昏神迷,颠倒是非。

如春秋末年越王勾践送西施给吴王夫差;战国时,秦将王翦用离间手段使赵王杀死李牧;明末皇太极用反间计使明朝的崇祯皇帝杀死袁崇焕等,都属文伐。

威慑的含义是显示威力和使用这种威力的决心,以使敌人畏服。

用孙子的话说,叫"威加于敌"。

威慑仍是现代人们对敌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美国国防大学教官哈伦·厄尔曼等人说,他们提出的"震慑"理论就源之于孙子吴宫教战斩美姬。

美军将这一战略思想贯穿于伊拉克战争的始终,为瓦解伊军士气产生了巨大作
用。

全胜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谋略叫"经济战",即用经济手段达成不战屈敌,或为军事上战胜敌人创造条件的目的。

这个思想在我国古代托名管仲作的《管子》一书中就有记载。

现在美国经常使用这一手段,叫做"经济制裁",用以对付它的对手,以此达到不战而屈敌或削弱对方、达成"胜于易胜"的目的。

中国古代的联盟战略思想也很丰富,如战国时代的连横、合纵;三国时代的多极斗争谋略等。

它是多极斗争的产物,使用者利用盟友借力打力或宣示自己的强大以使敌畏服。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阿富汗战争前100天内,美国总统布什为了取得盟友的支持,至少会晤了51个国家的领导人,争取到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40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从而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构成了巨大压力,并因势借力打击主要敌人,将己方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出现核武器后,孙子"全胜"思想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受到世人重视,成为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

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80年5月出版的《真正的战争》一书中,讲到了他施行的"以正合,以奇胜"的对苏新战略。

所谓"以正合"就是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加强西方的联合与苏联正面对峙;所谓"以奇胜"就是依靠西方的经济实力、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念分化瓦解苏联等国家,用表面的"缓合"达成"退一步,进两步"的目的。

战胜思想是关于通过战争手段夺取战争胜利的理论,是《孙子兵法》中最精彩的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它总的要求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即掌握战争主动权。

为此,要识常变,讲仁诡,知虚实,用奇正,懂专分,辨久速,晓迂直,兼攻守等。

由于《孙子兵法》整个理论体系都是以"胜"字为核心构筑的,所以也有其难免的局限性。

比如,为了胜利,它主张可以掳掠,可以愚化士兵,可以把德政当作夺取胜利的手段("令民与上同意")等。

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孙子兵法》关于先胜、全胜、战胜的思想对现代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古人说:"难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古今中外的战争样式、具体战法会有很大不同,但关于战争指导的一些原理却是相通的。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一般规律,对于今天的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