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全胜思想

合集下载

研究中国兵学的人认为孙子兵法的全胜智慧

研究中国兵学的人认为孙子兵法的全胜智慧

研究中国兵学的人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也是一个字:"全"!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什么是"全"?顾名思义,就是全部、完全、全体,表现在战争领域,就是指一次作战行动总体,如战争的总体、战役的总体、战斗的总体。

全,对应的是"破",即部分、局部、侧面。

战争里的破,就是一次战争的侧面或局部、一次战役的侧面或局部、一次战术的侧面或局部) 然而,孙子军事思想的核心"全",不能从字面上认识。

孙子传下来的就是一本《兵法》13篇,从数量上,谈不上什么理论体系。

但是,用现代时髦一点的话,孙子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句话:用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胜利。

这就是"全利"目标!如果用经济学家的理念解释: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最近,有一些人根据冷战结束后几场局部战争,认为战争会越来越被"慈化",非暴力化或低强度暴力将成为未来战争的趋势。

这种观点的理由就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技术被用作战争手段的改造,出现了可以提高作战效能并降低附带损伤的精确制导武器,可以"毁物却不伤人"。

有不死人的战争?这是瞎说!有人说了,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美军就没有死人。

是!但是,如果美国地面部队进入塞尔维亚,不可能一个人也不死。

美军的作战计划就有地面部队进入的部分。

要不然,他在塞尔维亚部署那么多地面部队干什么?其实,美国人在这场局部战争中采取的是"斩首行动",即用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导弹对敌方进行军事打击,通过精准打击,首先消灭对方的首脑和首脑机关,彻底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在尽力减少作战成本而已。

美国人这是让战争逼出来的。

. 西方人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在战争文化中,西方人讲求的是"先兵后礼",即打了再说,把你打服软了,他再和你谈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美军没有参战。

孙子兵法9:稳中求胜,大获全胜

孙子兵法9:稳中求胜,大获全胜

孙子兵法9:稳中求胜,大获全胜开始学习孙子兵法《军形》篇第1、2节。

01—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先为不可胜,可作两解。

其一,稳中求胜。

战事变化因素非常多,常人是没有超能力去提前预知的。

故而,首要之务,是将己方立于不败之地,切不可轻易置军队于险境。

其后静观其变,等待对手露出破绽,抓住战机一举取胜。

公元前229年,秦国以王翦和杨端和为将,南北夹击赵国。

李牧筑垒固守,避免与秦军决战。

两军相持一年,秦军不能取胜。

其二,兵不厌诈。

道德经云:“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善战者,隐藏实力示弱,骄兵以待战机。

伪装出不可胜的样子,诱敌深入。

孙膑减灶,便是一例。

两种解法的本质都是先自保,再找伺机攻击。

下军旗也是一样的道理,两人对局,看谁先沉不住气,露出破绽就给对手可乘之机。

其中的心理战、情报战、排兵布阵等,便是具体的细节了。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确保自己不被敌人击败,加筑工事、训练士卒、团结人心等等。

这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

至于敌人能不能被打败,则要看是否有合适的战机。

故而善战者,可以做到让自己不被敌人战胜,但是没法做到一定能够打败敌人。

毕竟,知道怎么取胜是一回事,能不能取胜,就不仅仅是事在人为了。

三国演义“武侯斗阵辱仲达”也是类似情节。

司马懿坚守,诸葛亮为了激其决战,派人给司马懿送妇人衣服,并写一封信给他:今遣人送巾帼索衣,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

倘有丈夫之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

司马懿乐呵呵的把衣服收下,偏偏不上当。

诸葛亮知道如何打败魏军,使用了激将法想创造机会,但是司马懿也是高手,见招拆招,棋逢对手,大概就是所谓“胜可知,不可为”吧!02—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之所以守,是因为自己没有绝对碾压对手的实力。

之所以攻,是因为敌方有破绽,出现战机。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周强060210043孙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

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

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

孙子认为:"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将敌人击败。

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不行,就破敌一军,使敌人一国投降;次之,破敌一旅,使敌人一军投降;再次,破敌一卒,使敌一旅投降;乃至破敌一伍,使敌一卒投降。

这就是孙子的"全胜"思想。

可见,孙子"全胜"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

他已认识到了"全"与"破"相反相成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则主张"全""破"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敌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这就在全破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孙子虽然提出了全胜思想,但对如何实现全胜,讲得不够具体,后人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攻心战、经济战、联盟战等。

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

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兵书《军志》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话;《孙子兵法》中也讲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的实用性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的实用性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的实用性说起《孙子兵法》,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宝藏。

咱们今天就来唠唠其中的“全胜”思想,看看这玩意儿在咱们现实生活里到底有多实用!前阵子我去看我小侄子踢足球比赛,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小侄子他们队一开始就猛冲猛打,想靠着一股猛劲儿把对方拿下。

可结果呢,不仅没进球,还累得气喘吁吁,被对方抓住机会反攻,丢了好几个球。

这时候,教练在场边急得直跳脚,大声喊着:“别光想着猛冲,要讲究策略,要全胜!”我当时心里就嘀咕,这“全胜”是啥意思?后来回家仔细一琢磨,这“全胜”思想在这场小小的足球比赛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你看啊,小侄子他们一开始只想着进攻,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进球上,却忽略了防守,这就好比《孙子兵法》里说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他们光想着靠武力取胜,却没考虑到整体的布局和策略。

“全胜”思想可不是让你一味地去争、去抢,而是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比如说在商业场上,两家公司竞争,如果一家公司只是盲目地压低价格,跟对手死磕,最后就算赢了,可能自己也没赚到什么钱,还把市场搞得乌烟瘴气。

但如果能从产品创新、服务提升这些方面入手,吸引更多的客户,让对手心甘情愿地佩服,这才是真正的“全胜”。

再比如说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朋友闹了矛盾。

要是非得争个你对我错,吵得面红耳赤,最后可能朋友都没得做。

但要是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沟通,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这矛盾不就化解了,关系还能更铁,这也是“全胜”。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小区要选业主委员会成员。

几个人为了争这个位置,到处拉票,互相诋毁。

结果弄得整个小区鸡飞狗跳,大家都怨声载道。

其实他们要是能多为小区居民着想,提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改进方案,用自己的真诚和能力去赢得大家的认可,而不是只想着怎么把对手挤下去,这不就达到“全胜”的效果了嘛。

还有啊,咱们在学习上也能用到“全胜”思想。

有些同学天天埋头苦学,熬夜刷题,成绩是提高了一些,但把身体搞垮了。

孙子兵法与全胜思想

孙子兵法与全胜思想

孙子兵法与全胜思想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通过四周《孙子兵法》选修课的认真学习,我认识了《孙子兵法》这部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之作,《孙子兵法》的一些论述思想,在经济、军事、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现实意义及应用,其中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核心的“全胜”战略思想,对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也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我翻阅了此方面的一些文献,加以思考,并就此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全胜”思想是孙子战略思想的核心。

孙子针对春秋时期列国纷争、战乱频仍的局面,继承和发展前人的“谋攻”经验,提出了崭新的“全胜”思想。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伐谋”、“伐交”等“非战”、“非攻”手段使敌“全国”降服、“全军”降服,不到万不得已不直接动用武力去“破人之国”、“拔人之城”。

其思想核心是:尽量避免战争,力求通过不直接交战的手段使敌方完整地屈服,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战争目标,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自保而全胜”、“安国全军”的目的;即使战争最终难以避免,也要尽量减少攻城拔寨等艰难激烈的战斗,最大限度降低战争成本。

孙子将政治范畴的“伐谋”、“伐交”与军事范畴的“伐兵”、“攻城”结合起来,强调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使其“全胜”思想理智、灵活,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一战到二战,战争的暴烈性显然没有改变,人民也开始审视战争带来的后果。

在当代,局部战争虽然存在,但是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大主题,这也说明,真正用武力来解决争端显然已经不是各个国家想要的,也正是全胜思想的提醒,如何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当下应该对孙子兵法着重考虑的思想。

孙子在《谋攻篇》中,依次提出了实现“全胜”的基本途径,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孙子的这一思想,充满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为我们思考如何以“伐交”、“伐谋”等“非战”方式,以最佳途径、最小代价解决两岸争端、甚至是解决钓鱼岛、南海争端等诸多问题提供了诸多启示。

试论《孙子兵法》的“全”思维

试论《孙子兵法》的“全”思维

试论《孙子兵法》的“全”思维《孙子兵法》是现存最古老的战争与战略理论著作,是东方战略思想的奠基之作。

《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其中高超的思维艺术也不可忽视。

其中辩证理性“全”思维,对现代国家宏观战略目标与战争的影响、对战争力量对比与战场手段运用上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标签:《孙子兵法》;“全”思维;不战而屈人之兵;任势《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圣典,内容博大精深,境界宏阔,思想深邃,是中国传统兵法思想和政治智慧的结晶。

《孙子兵法》不论在思考国家宏观战略目标与战争后果影响上,还是在战争力量对比与战场手段运用上,都贯穿着辩证理性“全”思维。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国家战略“全胜”思维《孙子兵法》反对使用战争手段达到目的,主张从国家利益全局出发“不战而屈人之兵”,尽量使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实现政治目标,战争是最后和不得已的选择,体现了孙武对战争的“全”战略系统思想。

1.“先為不可胜”的“胜可知”全局判断《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指出战争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未经深入考虑就随意决断,要慎重考察定夺。

面对战争要“先为不可胜”,保存自己不被对手打败是第一关键,《军形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把保证自己不被打败作为全部考虑的根本出发点。

提出“修道而保法”,在内修明政治,保持法度,提高自身实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1]。

在“先为不可胜”的前提下,《孙子兵法》提出了震撼性的“胜可知”论断,《军形篇》说:“胜可知,而不可为”,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天时地利人和、将帅素质等多个方面可以预先判断是否能取胜。

之后,“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孙子兵法》高度重视战争,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做出“全”局判断,先立于不败之地,再分析能否取胜,使战争变得可以先知,是一种整体“全”思维。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概念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概念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概念是什么在咱们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宝库中,《孙子兵法》那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其中的“全胜”概念,这可是相当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要说“全胜”,咱得先弄明白它可不是简单地打一场胜仗。

它的内涵丰富着呢!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古代的将军,站在城楼上看着自己的军队和敌人对峙。

这时候,你心里想的可不只是怎么冲出去杀敌,而是怎么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最完美的胜利。

这就是“全胜”的精髓所在。

比如说,有两个国家 A 和 B 要打仗。

A 国实力强大,B 国相对弱小。

按照一般的想法,A 国直接出兵攻打 B 国,把 B 国打得落花流水,这就算赢了。

但在“全胜”的理念里,这还不够好。

如果 A 国能通过外交手段,或者展示自己强大的实力让 B 国主动投降,不费一兵一卒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才叫“全胜”。

记得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看到了一幅古代战争的壁画。

那画面上,一边是严阵以待的军队,另一边却是在谈判桌上握手言和的双方将领。

这场景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全胜”的概念。

战场上的厮杀固然激烈,但在幕后的谋略和智慧,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全胜”还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就像是在学校里,两个同学闹矛盾了。

一个同学不是直接冲上去和另一个打架,而是通过讲道理,或者展示自己的优势,让对方心服口服,主动认错,这也是一种“全胜”。

再比如说,一个企业要和另一个企业竞争。

如果只是一味地压低价格、互相攻击,这可能会两败俱伤。

但如果能通过创新产品、提升服务,让对手自愧不如,主动退出市场,这就是在商业领域的“全胜”。

“全胜”的实现需要智慧和谋略。

就像下象棋一样,你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一步,要能想到后面好几步。

要了解对手的心思,抓住对手的弱点,然后巧妙布局,才能达到“全胜”的目标。

在生活中,“全胜”的理念也无处不在。

比如说,你想要得到一份好工作。

不是光靠拼命投简历、参加面试,还得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让公司主动来邀请你,这也是一种“全胜”。

孙子兵法全胜观

孙子兵法全胜观

《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期末考试企业的全胜管理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全胜”,其中的内容,包括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两部分,在政治战略上,他主张全国为上—使敌国完整地降服为上策,在军事战略上,他主张使敌人完整的屈服。

“全胜”其根本法则就是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

企业文化谋势的法则,其实也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

企业文化的全胜境界,就是让全体员工全心全意地付出全智全力。

而企业文化谋势有五种手段——以理服人,以利诱人,以礼待人,以例示人,以力制人。

其中,以理服人是投入最少效益最好的手段,而以力制人则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与孙子兵法中“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两者之间是何其相似。

所谓以理服人,就是与员工达成利益共识,明确什么是好歹利害是非善恶。

要让员工从内心认同企业和理念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企业付出。

这就是企业文化追求的全胜境界。

相比之下,其他手段都换不来全心全意四个字。

但是,员工的思想境界和品德素质是有差别的,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一种手段。

因此必须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战略抗战点的上移,问题本身问题所在。

这样,企业文化就能尽量使全体员工都能全心全意,而不是只有部分人才能做到。

企业文化就是要综合各种手段,以追求这种“必以全争于天下”的理想效果。

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一般规模的企业;绝大多数老板,都是一般水平的老板;绝大多数员工,都是一般素质的员工。

指望企业建立非常完善的规章制度,提供优越的薪酬福利;指望老板领导能力卓越,指望老板特别重视人才;指望员工素质非常高,自觉性非常强,都是不太现实的。

企业要善于用企业文化谋势,通过建立良好的机制,让老板和员工都能在合理有效地机制下,发挥自己正常的能力和素质。

总是相信员工干部自觉自愿是不可能的,总是依靠严刑峻法管理是不能长久的,总是运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伎俩也是靠不住的。

只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机制,才能确保企业长治久安。

机制就相当于孙子兵法中的“形”,是企业立于“不可胜”地位的条件,也是企业追求“胜于易胜者也”的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与全胜思想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通过四周《孙子兵法》选修课的认真学习,我认识了《孙子兵法》这部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之作,《孙子兵法》的一些论述思想,在经济、军事、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现实意义及应用,其中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核心的“全胜”战略思想,对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也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我翻阅了此方面的一些文献,加以思考,并就此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全胜”思想是孙子战略思想的核心。

孙子针对春秋时期列国纷争、战乱频仍的局面,继承和发展前人的“谋攻”经验,提出了崭新的“全胜”思想。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伐谋”、“伐交”等“非战”、“非攻”手段使敌“全国”降服、“全军”降服,不到万不得已不直接动用武力去“破人之国”、“拔人之城”。

其思想核心是:尽量避免战争,力求通过不直接交战的手段使敌方完整地屈服,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战争目标,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自保而全胜”、“安国全军”的目的;即使战争最终难以避免,也要尽量减少攻城拔寨等艰难激烈的战斗,最大限度降低战争成本。

孙子将政治范畴的“伐谋”、“伐交”与军事范畴的“伐兵”、“攻城”结合起来,强调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使其“全胜”思想理智、灵活,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一战到二战,战争的暴烈性显然没有改变,人民也开始审视战争带来的后果。

在当代,局部战争虽然存在,但是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大主题,这也说明,真正用武力来解决争端显然已经不是各个国家想要的,
也正是全胜思想的提醒,如何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当下应该对孙子兵法着重考虑的思想。

孙子在《谋攻篇》中,依次提出了实现“全胜”的基本途径,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孙子的这一思想,充满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为我们思考如何以“伐交”、“伐谋”等“非战”方式,以最佳途径、最小代价解决两岸争端、甚至是解决钓鱼岛、南海争端等诸多问题提供了诸多启示。

首先提到台湾问题,结合孙子兵法诸多“全胜”思想,我们应该考虑到的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考虑到两岸人民的生活福祉,能够以大局为重,双方正义力量能够积极推动两岸友好交流与合作,谋求通过和平协商的途径来解决彼此的争端问题,搁置武力,以最具和平的方式来思考两岸问题,依照孙子的“全胜”思想,目前,大陆与台湾在指向“双赢”这一目标,并就此作出了很多计划并逐步实施。

从两岸文化、经济、甚至是军事方面,都有更好的协商和往来。

不得不说,如果两岸都能处理好“伐谋”、“伐交”、“伐兵”层次的协商与合作,都选择最佳战略路线,就有可能避免出现“怒而兴师”、生灵涂炭的局面,达成互利双赢,促成和平统一。

而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民想要看到的,也是孙子提出的“全胜”。

除了两岸问题,其他如南海争端、钓鱼岛问题等等,“全胜思想”都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总之,能够付出最少的代价解决如是问题,这就是我们希望做到的。

除了国家利益之外,在商业竞争、企业经营方面,“全胜”思想也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市场竞争是一种重要手段。


场竞争也有过度竞争与适度竞争之分。

在这两种竞争中,适度竞争为上策,过度竞争则为下策。

从宏观上看,适度竞争不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社会资源更多地流向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企业,有利于促进企业努力降低成本和价格,提高服务质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经营之道的创新。

但是,过度竞争则会由于重复设置而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使各竞争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

从微观上看,适度竞争可以使企业赶走原竞争者,防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和较高的利润率。

但是过度竞争也可能使企业为了占领市场而放弃自己的原有市场优势和优势产品,使企业分散资金,忽略基础研究,甚至有可能走上两败俱伤的道路,而达不到双赢的局面。

总之,企业的战略目标必须是“不战而全胜”——占领但不毁坏市场。

你必须要确定所要追求的市场,并致力于在这些市场中取得相对的市场优势地位。

通过这样做,企业将能够确保生存和繁荣。

但是在达成胜利的同时,天下还能保持“完整”,从商业的意义上说,就意味着你在市场的争夺战中不应该败坏行业利润。

当然,孙子兵法中“全胜”思想只不过是其中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其他的也很有借鉴意义。

比如我印象很深的还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这一思想中我了解到的是,无论在政治协商,商业竞争,认识自己同时也要熟悉对手,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还有“赏小罚大”的赏罚机制,对于当今的企业管理等都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
以上的见解从文献中有所借鉴,但也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简单的看法,很感谢老师这几周的教导,收获很多,我也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多多思考,并能够将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观点,学以致用,让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踏实。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化1106
潘恩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