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比较1999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李国正公共管理学广师大出版社 2016年版本专业依托北京大学的学科优势与政府管理学院的师资优势,面向 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实际需要,实行厚基础、宽口径、有专长与高素质的培养战略,培养掌握中外行政管 理理论与现代管理方法技术的一流人才。
从1985年开始,已经有18届学生毕业。该专业的课程包括: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微 观经济学、公共财政与税收、组织与管理、公共政策与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宪法与行政法学、行政领导 学、区域经济学、地方政府管理、新公共管理、比较公共管理、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社会调 查的理论与方法等。
学院拥有自己独立的廖凯原大楼,楼内提供科研、教学、图书、会议、视频和同声传译等一流的设施。
在科研方面,学院倡导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并举,院附属的各个研究中心/所的研究课题涉及国际、国家、社 会/企业等多层面上的学术和政策问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 -主要由学 院教师组成。学院的科研经费充实,在北京大学人文社科领域中领先。北京大学-美国林肯土地研究院联合研究中 心也落户在学院大楼里。这些中心/所是学院师资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学院介绍
创建环境
学院概况
2001年中国成功地加入WTO,中国同世界的距离在不断地拉近,中国同国际接轨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经济 全球化的浪潮奔涌,给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这就要求 教育领域应按照国际水准和规范,并立足于中国现实,把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优化教育资 源的配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成立,正是对这些要求的实际回应。在新世纪的今天,政府与市场、政府与 企业等诸多关系调整,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及其价值目标的实现,国家管理模式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的调适,是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事业面临的迫切课题。面对这些课题,就迫切需要汇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 管理学等多学科优势,深入研究,为实现我国政府与公共管理现代化贡献力量。作为历经百年沧桑的世界名校, 北京大学与中国前行的每一步都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今天,北京大学更是承担着艰巨的历 史使命,任重而道远。
北京大学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政党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报录比

北京大学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政党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报录比北大政府管理学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考博下设四个方向: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党以及政治学的经验分析与量化分析。
每年报考人数大约18人。
录取人数大约6人,报录比大约是1:3。
其中比较政党方向每年的报考人数大约是6人,录取人数根据报考人数和过线人数而定。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既研究比较政治的基本理论、比较政治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问题,又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具体包括政府理论、政府机构、党政关系、政府运作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
内容:主要对世界范围内的政党和政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尤其是对西方政党政治与中国政党政治差异进行研究,在普遍性中寻找特殊性,在特殊性中寻找普遍性。
特色:该专业方向的比较研究是在掌握大量世界其他政党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的政党政治实际,在比较研究中总结中国政党政治发展规律,将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经验总结升华为特色政党理论,为世界政党理论的研究作出贡献。
意义:对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与中国政党政治的差异和运行方式的异同进行比较,有利于中国清醒和科学地看待自己的政治发展,完善中国的政党制度和民主政治。
参考书:考试科目五:比较政治的理论与方法。
1.[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主编:《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朱曾汶、林铮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2.[美]奇尔科特(Ronald H.Chilcote)著:《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迈耶(Lawrence C.Mayer)等著:《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4.威亚尔达(Howard J.Wiarda)著:《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9.阿尔蒙德:《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23.[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27.布莱克(Cyril E.Black)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31.帕特南(Robert D.Putnam)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36.古丁(Robert E.Goodin)等编:《政治科学新手册,上、下》,三联书店,2006年版40.沃勒斯坦(Immanuel M.Wallerstein)著;《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4.薛晓源等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48.陈尧著:《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1.[美]艾尔巴比,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55.[美]尼尔·丁·斯梅尔塞:《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王宏周、张平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59.格林、夏皮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症》,徐湘林、袁瑞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2.袁方等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5.风笑天著:《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68.卢淑华编著:《社会统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72.[美]Leslie Kish,倪加勋主译:《抽样调查》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74.郭志刚等编:《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5.Fowler,Floyd J.Jr.,Survey Research Methods,2nd ed.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 Inc.199376.Groves,Robert M.et al.,Survey Methodology.Hoboken,NJ:John Wiley&Sons.200477.Carmines,Edward G.,Richard A.Zeller,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sment.Beverl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s.1979考试科目六:中外政府与政治。
北京大学博士生(教育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2010年博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教育学与教育史1.《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教育原理》(第二版),陈桂生,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3.《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现代教育学基础》(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6.《教育哲学通论》,黄济,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7.《当代教育哲学》,陈友松,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8.《高等教育系统》,[美] 伯顿•克拉克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9.《高等教育哲学》,[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0.《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1.《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曲士培,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12.《外国教育通史》,滕大春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13.《比较教育学史》,王承绪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4.《外国高等教育史》,黄福涛。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比较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系统》,[美] 伯顿·克拉克,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3.《学术权力》,[加]范德格拉夫,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荷兰]范富格特,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 《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美) 菲利普•G. 阿特巴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20016.《比较教育导论》,顾明远、薛理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阿特巴赫,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8.《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日]天野郁夫,陈武元译,教育科学出版社9.《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于富增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教育政策基础1.《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教育政策学》,袁振国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课程教学与教师发展1.康纳利、克兰迪宁著《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经验叙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刘燕文诉北京大学行政判决书

刘燕文诉北京大学行政判决书(1999)海行初字第104号原告刘燕文,男,35岁,汉族,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住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1条9号。
委托代理人何海波,男,北京大学法学院98级行政法专业博士研究生,住北京大学30楼210室。
委托代理人何兵,男,北京大学法学院98级行政法专业博士研究生,住北京大学30楼210室。
被告北京大学,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法定代表人许智宏,校长。
委托代理人周其凤,男,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委托代理人湛中乐,男,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原告刘燕文诉被告北京大学拒绝颁发博士毕业证书一案,原告刘燕文于1999年9月24日向本院起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1999年11月19日和1999年12月17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并于1999年12月17日当庭宣判。
原告刘燕文与其委托代理人何海波、何兵;被告北京大学的委托代理人周其凤、湛中乐到庭参加了诉讼。
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北京大学于1995年1月不予颁发刘燕文博士毕业证书,向其颁发了研究生结业证书。
原告刘燕文诉称,其原是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92级博士研究生。
1996年初,其博士论文《超短脉冲激光驱动的大电流密度的光电阴极的研究》全票通过了论文答辩,并通过了系学位委员会的审查,但不知何故没有通过学校学位委员会的审查,学校向其颁发了结业证。
同时,原告认为,其在博士生学习期间,已在国际最权威的科学文献索引(SCI)收录的重要刊物Nucl.Instr.and Meth.(现已被SCI和EI同时收录)上发表一篇论文,并已得到国外学者重视。
在一级学报——《中国激光》(此文已被国际工程索引EI收录)、《北京大学学报》(此文已被国际电子工程文摘EEA 收录)、《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上发表三篇论文。
以上四篇论文全部是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且各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决无重复。
北京大学现在的新规定里才刚刚注明博士生必须在一级学报上发表或接受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包括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1999年高考语文试题评价报告_3265

(1)减少“识记”类题目数量,是非常合理的举措。“识记”,是各科学习所必备的能力,它是形成高层次 学习能力的基础,在高考试卷中设置检查识记能力的题目是必要的,但应适量。往年对这类题目的设置,“量 ”稍嫌大,增加了学生考前备考的压力,在考试中耗时过多,影响考生对高层次能级题目的思考。今年未再出 现“诗词名句填写”和“古代文化常识填空”类的题目,考生感到满意。
这些,瑕不掩瑜,都是可以再研究,再改进的。
(2)减少题目总量,使考生作答时间比较充裕,有利于水平的稳定发挥。我们体会,有些测试点今年没有出 现,不意味今后不上卷,如“字音辨析”、“标点使用正误辨析”等。另外,对某一知识点不重复设题,这于 优化试卷整体结构是有益的(去年在“病句辨析”和“语句衔接”这两个测试点上都有重复设题的情况)。
第二,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难度是恰当的、合理的,受到语文界乃至社会的认定。今年试卷的整体难度 与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比较接近,体现了高考试题必要的稳定性,这是命题成功的重要标志。
第三,考查内容的部分调整和改变,特别是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检测力度,有利于优等生水平的充分发 挥,试题的区分度更趋近选拔性考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带有方向性的改革尝试。它将使语文学科 的选拔性考试与语文教学目的渐近统一,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顺利发展。
这份试卷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简列于下,供有关部门参考:
(1)一卷第2题。本题考查学生在现代汉语中对虚词使用的正误辨析能力。但正确选项的语句,于今来看是 不够规范的——
“‘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 族’”。
(4)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检测,意义重大。今年第五大题,设置了三道语言表达题,从改变语句结构、增强 表达效果、确认整合新闻背景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和修辞运用等不同方面检查考先语言表达的优劣状况。完成这 些题目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极具实用价值,命题者在高考试卷中设置这样一组题目,不仅是为了完成自身的任 务,也是为了警示教师和学生毋忘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这类题目看来平实亲切,命题材料俯拾皆是,做起来 没有真本领是不行的。它能够检查考生多年来知识积累和能力形成的状况,是测量语文学习效果不可或缺的手 段;过去用得太谨慎,现在有所放开,甚为可喜。
比较文学学习、研究参考书目

比较文学学习、研究参考书目一、比较文学原理、专题研究论著比较文学史(法)洛里哀著商务印书馆1931比较文学论(法)梵·第根著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乌·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比较文学导论(美)弗·约斯特著廖鸿钧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什么是比较文学(法)布吕奈尔等著葛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比较文学引论(罗)亚历山大·迪马著谢天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比较文学原理(日)大眆幸男著陈秋峰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比较文学导论卢康华孙景尧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比较文学原理乐黛云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简明比较文学孙景尧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比较文学概论陈忄享刘象愚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乐黛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比较文学探索孟昭毅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比较文学史曹顺庆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比较文学方法论刘介民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比较文学陈忄享孙景尧谢天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比较文学原理新编乐黛云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曹顺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比较诗学(美)厄尔·迈纳著王宇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比较神话学蔡茂松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比较故事学刘守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译介学谢天振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乐黛云王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比较文学研究类型赵毅衡周发祥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乐黛云勒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乐黛云张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美)史景迁著廖世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王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管锥编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79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七缀集钱钟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诗与真·诗与真二集梁宗岱著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译余偶拾杨宪益著三联书店1983攻玉集杨周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论契合——比较文学论集王佐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周英雄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二、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译文集张隆溪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比较文学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印1982比较文学论文集张隆溪温儒敏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比较文学论文集朱维之方平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比较文学译文选刘介民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干永昌等编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当代西方比较文学论文选漓江出版社1987 比较文学讲演录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陕西师范大学1987东方文学比较论文集卢蔚秋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白之比较文学论文集(美)西利尔·白之著微周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中外比较文学译文集周发祥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选黄维木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面对世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比较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乐黛云张铁夫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迈向比较文学新阶段——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曹顺庆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三、中外文学类型比较研究论著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李万钧著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中西比较诗学曹顺庆著北京出版社1988中西比较诗学体系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中西艺术的文化精神张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中西美学比较朱希祥著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8近代中西美学比较卢善庆主编湖南出版社1991中外文论比较史(上古时期) 曹顺庆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余虹著三联书店1999中西比较文艺学饶芃子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周发祥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国外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王晓平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中英比较诗学狄兆俊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拯救与逍遥——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刘小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中西诗鉴赏与翻译辜正坤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中西戏剧比较教程饶芃子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中西戏剧比较论稿蓝凡著学林出版社1992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田本相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文化精神与小说观念——中西小说观念的比较白海珍汪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中西小说比较饶芃子等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小说应锦襄林铁民朱水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四、中外文学交流与比较研究论著中西交通史方豪著岳麓书社1987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中外文学交流史周发祥李岫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中外文学因缘——戈宝权比较文学论文集戈宝权著北京出版社1992沟通——访美讲学论中西比较文学孙景尧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曹顺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捷)马立安·高利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中西文化深层结构和中西文学的思想导向肖锦龙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母语的魔障——从中西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学的差异张卫中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李达三罗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化的选择张荣翼杨从荣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邓晓芒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的爱与美主题叶舒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高旭东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中西文化纵横谈高旭东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庄子》与现代主义张石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徐志啸著学林出版社1995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郭延礼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于语和庾良辰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陈元恺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王锦厚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乐黛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曾小逸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二次大战的中外文化交流史黄俊英著重庆出版社1991鲁迅与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鲁迅研究室编1986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艺思潮赖干坚著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论中西哲学精神(美)成中英著东方出版中心1991中国之欧洲(法)艾田蒲著许钧钱林森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朱谦之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王宁钱林森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卫茂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中德文学研究陈铨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关于“异”的研究(德)顾彬著曹卫东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德国的汉学研究张国刚著中华书局1994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范存忠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伏尔泰与孔子孟华著新华出版社1993法国作家与中国钱林森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法国当代中国学(法)戴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法)维·毕诺著耿升译商务印书馆2000俄国文学与中国智量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陈建华著学林出版社1998中国文学在俄苏李明滨著花城出版社1990普希金与中国张铁夫主编岳麓书社2000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法)克·苏尔梦编颜保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中国文学在东南亚饶芃子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中印文学关系源流郁龙余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季羡林著三联书店1982比较文化论集金克木著三联书店1983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严绍璗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王晓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于长敏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中日比较文学论集赵乐生生等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水边的婚恋—《万叶集》与中国文学(日)中西进著王晓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智水仁山——中日诗歌自然意象对谈录(日)中西进王晓平著中华书局1995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日)丸山清子著申非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王向远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中日启蒙文学论何德功著东方出版社1995觉醒与挣扎——20世纪初中日“人”的文学比较秦弓著东方出版社1995中日战争与文学——中日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日)山田敬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刘立善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日)伊藤虎丸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古代中朝文学关系史略陈蒲清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韩)闵宽东著学林出版社1998五、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与资料集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范伯群朱栋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中国比较文学简史徐志啸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中国比较文学源流徐扬尚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中西比较文学手册廖鸿钧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 杨周翰乐黛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1919—1949)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北京大学简介及毕业生就业状况

北京大学简介及毕业生就业状况北京大学的前身为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当时的京师大学堂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著名教育学家严复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京大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百多年来,北京大学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先锋的作用,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学术传统。
她曾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
这里成长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者和毕业生,孕育着庄严无畏的科学思想和富于创造力的科学成果,不断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近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北京大学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人才济济、硕果累累、改革进取的崭新形象立于世人面前。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北大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已成为这块圣地不朽的魂灵。
今天的北京大学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同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继续加强和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着力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使学校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语言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等多种学科,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大学。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从专业情况来看,现有92个学士专业、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98个硕士专业、174个博士专业、53个国家重点学科、30个博士后流动站。
从教学科研机构看,共有18个学院、13个系、98个研究所、126个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及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3个。
北京大学1999年社会学专业考研试题

北京大学1999年社会学专业考研试题社会学理论一、解释名词《群学肄言》;《地位相悖》;“社会人”假设;芝加哥学派;情景定义;社会结构(彼得.布劳)二、简答题1、试述默顿“手段-目标”论的内容,并举例说明之;2、试述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组织运行的影响;3、试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意义三、论述题1、什么是社会现代化?试述现代化的社会趋同论的内容。
并联系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实际对该理论进行评论。
2、试比较韦伯和迪尔凯姆关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理论。
综合考试一、试分析本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并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二、当前,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策略(如大中小城市的优先顺序)有哪些观点,理由何在?三、试述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变迁导致的农村家庭变迁的基本趋势四、什么是人口转变理论?试述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特点;五、目前我国存在大量下岗人员,试分析其原因,并探讨下岗现象的发展趋势。
六、怎样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态度改变中的“以少致多现象”(less-leads-to-more effect)社会学方法一、名词解释1、个案调查2、证伪理论3、(不好意思,试卷不清楚,看不出来)4、客观陈述法5、语义差异量表6、幅度检查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学的三种研究范式;2、简述社会计量法的特点和分析方法;3、试距离说明对“外在变量”和“抑制变量”的检验;三、设计题试设计一份调查问卷(8-12项问题),并说明你的研究目的,研究假设和问卷设计的框图(变量关系图)四、统计题1、设某企业职工收入都在1000元以下,下面是收入分析直方图:(图略)试问收入在500-800元之间的直方图高度应是多少?2、设某单位共有10名员工,根据上级指示,年终奖金可供选择发放的标准有三档:100,200和300元。
问:(1)如果平均奖金为200元,标准差为0,那么该单位选择的奖金是哪几档?每档奖金含有几人?(2)——————————,标准差为100元,—————————————————————?(3)——————————,能否设计标准差超过100元的奖金方案,每档奖金各有几人?3、设根据职业(A)与地区(B)来分析收入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比较文学
一,术语解释
1,文类(genre)
2,母题(motive)
3,他者(the other)
4,双向阐发
5,Eurocentrism
二,简答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的条件和标志?
2,何谓异质文化的互识,互证和互补?
3,影响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4,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三,论述
1,从比较文学的角度,阐释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句:
“啊!我多么希望神明能赐我们一种才能,可使我们能以别人的眼光来审查自我。
”
2,试举一位曾受过中国文化影响的外国作家,并对其创作中的外来影响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