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研究的学术史与学科性

合集下载

比较政治学第二讲 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比较政治学第二讲 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3,合法性的终极基础:同意
二、比较政治学的概念及解释
问题??? 1,合法性与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构建关系
国家认同性危机、政府合法性危机(实体性) 政策渗透性危机、政治参与性危机、 资源分配性危机(过程性)
2,合法性与合法化的关系
合法性:社会、公众对国家、政府的价值判断和 态度
合法化:国家、政府向社会、公众为寻求合法性 的过程
二、比较政治学的概念及解释
• 九、宪政样式(constitutional format):
即由宪法规定的政治决策结构以及结构 之间互相作用的模式。
政治制度、政治体制 问题?
“宪政(constitutional polity)”与“宪法政治 ( constitutional politics)”的关系
• 八、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 与社会结构
(一)社会分层:指一个社会中哪些人 结社或分离。也就是确定个人的社会身份 和政治身份。
划分标准:经济、宗教、语言和文化、 种族、地域等
二、比较政治学的概念及解释
问题?? 以“阶级”作为划分标准的评论:
1,“阶级”的经济内涵及使用意义 2,“阶级”身份的明确性与易变性 3,非经济性标准的模糊性与持久性 4,“阶级”群体行动的非实在性 结论:阶级分析方法的特殊性与解释力
二、比较政治学的概念及解释
(二)社会结构的类型:
1、垂直性分层(累积式分化)
(cumulative or mutually reinforcing): 单一标准所形成的社会结构
特点:个人身份单一、成员关注本群体、群体 间相互隔离、跨群体互动低,内部很可能是金字 塔式的结构。
后果:高强度、不妥协的政治冲突和社会竞争, 党派间相互敌对与升级,政治动荡与暴力。

《学术与政治》读书报告

《学术与政治》读书报告

《学术与政治》读书报告初入政治学科,初读政治典籍,对于我来说的确是对思想思维转变的考验。

而对于《学术与政治》一书,也恰巧让我略微认识到政治,体会到了研究政治的学术价值。

《学术与政治》其实是德国社会学思想大师马克思·韦伯应慕尼黑一个青年学生组织之邀而发表的两篇即兴演说,其包括“以学术伟为业的意义”与“以政治为业的意义”。

这两篇演讲在结构上都大致相同,每一篇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两篇演讲都从客观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了学术与政治的环境,分析了将学术与政治作为志业的可能性,并且讨论了作为一名学者或者政治家所需要的能力与品格,即他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

然后,两篇演讲又从主观的角度告诉读者如何成为一名以学术为业或以政治为业的人,探讨了对这两种的要求与期望。

一、以学术为业的意义以学术为业,就是以进行学术研究作为职业的人。

首先,作者通过比较德国学者与美国学者外部环境的区别向我们介绍了的以学术为业人的大致情况,并在这篇演讲的第一节里就提出了对于年轻学者的希望,每一位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应该将自己定位为一名对未来负责的人,他不仅要作为一名学生认真努力地读书,而且要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人民教师,用自己的平日所学去影响身边的人从而影响这个社会使学术之风刮起来。

其次,作者对于从事学术研究又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必须是满怀兴趣、满怀热情的去研究学术。

兴趣对于学生研究极其重要,如果一位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范围不感兴趣,又如何可以投入热情去研究呢?又如何让获得研究中的灵感与机遇呢?当讲明了何为以学术为业以及对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后,作者便向我们系统介绍了学术研究是一个理智化的过程,是需要方法与工具的,通过这些方法告诉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意义,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学术终要面对日常生活的现实,进行学术研究就是要获得更精深的知识从而获得生活中的技术,对事物或对人进行控制,同时也让我们获得头脑的清明,做事要有思维逻辑要保持公平客观的态度。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作者:葛荃《文史哲》2006年第5期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叶,迄今已近百年。

本文考察了这一学科的起始情况,然后从三个方面对百年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做一概括。

首先,划分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阶段;其二,梳理了学术流派,认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新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现代政治学”三个流派;其三,分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理特点及其研究价值。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政治性,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既有文化价值,又有历史价值。

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比较,思想与观念的发展的相对滞后。

例如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对于政治权力的崇拜等等。

这些思想层面的东西显然不是20世纪民族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传统。

这种历史的表象与其文化传承的不同步,恰恰说明了思想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影响力的久远。

因而,进一步深化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新学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现代政治学流派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学科,出现于20世纪初叶,就现有的文献来看,首倡其功的是梁启超和谢无量。

1922年,梁启超在其所著《先秦政治思想史》的“自序”中写道:“启超治中国政治思想,盖在二十年前,于所为《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常作断片的发表。

虽大致无以甚异于今日之所怀,然粗疏偏宕,恒所弗免。

”[1] 是知在1900年之后,梁启超已经开始把中国政治思想作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研究。

不过在这一时期,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章尚属凤毛麟角,似乎还没有学者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进行专题性研究或总体的思考,梁启超本人亦仅作“断片的发表”。

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认定,在20世纪初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科建设则属于草创而未就。

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来看,晚清经学家孙诒让(1848—1908)曾著有《周礼政要》一书。

《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

比较政治学是对不同国家(区域)、不同政治体制的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进行对比研究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学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议题领域等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知识,从而为学生开拓学术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为其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打好基础。

Comparative Politics is a basic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 Comparative politics is the concept, theory and method of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phenomena and political proble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regions) and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such as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research methods and topic fields, so as to broaden their academic horizon, further improve their pol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bilit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independent academic research.2.设计思路- 6 -本课程引导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同学全面了解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知识内容,掌握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知识体系。

比较政治学——精选推荐

比较政治学——精选推荐

⽐较政治学⽐较政治学第⼀章绪论第⼀节⽐较政治学的性质⼀、什么是⽐较和⽐较研究1.什么是⽐较⽐较是⼀种科学研究的⽅法。

具体指:(1)从对⽐和鉴别中认识事物;(2)从经验事实中概括和提炼理论命题;(3)从反复发⽣的现象中作出规律性总结并据以预测未来。

⽐较是确定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法。

这⼀⽅法就是根据⼀定标准对存在某种联系的诸多事物分类,并对不同类型事物进⾏⽐照研究,把握事物特征,实现对所研究事物的理解与解释的过程与⽅法。

2.什么叫⽐较研究将⽐较⽅法系统地运⽤于科学研究⽽形成的⼀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式。

(教材第3页)⽐较——研究⽅法⽐较研究——研究活动、研究⽅式特定性:研究领域、研究主题、交叉学科⼆、政治与政治学1.什么是政治⼈是政治动物。

政治就是共同体⽣活。

共同体⽣活是最符合⼈的本性的优良的⽣活。

——(古希腊)亚⾥⼠多德,《政治学》政就是众⼈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之事,便是政治。

——孙中⼭,《三民主义》政治就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伊斯顿,《政治⽣活的系统分析》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列宁,《论⼯会、⽬前局势及托洛茨基的错误》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本课教材关于政治的解释:所谓政治,在⽐较宽泛的意义上,是指主要与权⼒、统治和权威有关的⼈类关系样式。

这是⼀个关于政治的⽐较政治学的解释。

政治即社会实践主体围绕公共权⼒⽽展开的活动。

——商红⽇,《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研究》(1991)政治有⾼度政治与低度政治之分。

⾼度政治是以国家权⼒为中⼼⽽展开的活动;低度政治是围绕公民权、公民社会等⽽展开的活动。

——商红⽇,《⾼度政治与低度政治》(2009)2.什么是政治学政治学即研究政治的学问。

(教材,第4页)学问:其⼀,指⼴博的学识,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指按照⼀定学科规范开展学术研究前者通常指称博学的⼈,称为“有学问”;后者通常指称研究活动,称“做学问”。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现状与学科建设的探讨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现状与学科建设的探讨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现状与学科建设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它通过研究和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成为高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初创期,当时中国正处于革命与建设的关键时期,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建设需要新的思想教育理论和方法。

当时,中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和理论成果,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始关注全人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逐渐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转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个阶段是当前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挑战。

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该从纯粹的理论研究向实践教学的转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竞争力。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状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还相对较低,不少学校把它作为一门非主要的课程来教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投入不够。

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跨学科性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

政治学

政治学
20世纪,当代西方政治学大体上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政治理论方向,在17、18、19世纪西方政治理论延 续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案;另一个方向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政 治学家主张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发起了“新政治科学运动”,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一度成为西方政治学的主流。
中世纪时期,欧洲奉行政教合一,政治学尚未成为一独立学科,对于政治问题都倾向由宗教教义来解释,当 时的政治学,隶属于神学。但教会和朝廷间对政治的研究仍相当广泛,以希波的奥古斯丁的教父神学和托马 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为当时的政治研究代表。希波的奥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一书 综合了当时基督教的哲学和政治传统,重新定义了宗教与政治间的领域界线。托马斯·阿奎那将希腊哲学和基督 教神学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论证了信仰、理性、道德和政治界分的可能性。
学术地位
政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 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政治学是以人类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政治活动对于所有人类的其他行为具有最终的组 织效果,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当代人类是以国家作为最高的组织,对内聚合并拘束成员的行为,对外则以国 家的名义相互对待。虽然终结民族国家之说曾经甚嚣尘上,但是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都难以想像其实现。而即 使国家式微,取代其地位的恐怕也将是另一种型式的政治组织,因而也脱不出政治学的研究范畴。政治之所以如 此重要,是因为任何人类活动都必须遵循特定的规律,而规律的制订和维持,最终要倚靠政治上的强制力。任何 经济活动或科技活动都必须在这个脉络之下进行,连学术活动也不例外。政治因而是任何人类活动的制高点,不 论是在国家之内或国家之外都是如此,因此政治学是社会科学当中极为重要的一支。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比较政治学发展述评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比较政治学发展述评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比较政治学发展述评陈剩勇 李力东内容提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比较政治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和进步:从60年代“黄金时期”发展主义范式的衰落,到其后各种替代性研究范式的兴起,比较政治学在分化组合中得到了发展。

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对宏大理论范式的追求逐渐失去了吸引力,而基于特定区域、特定政策议题的中观层次的理论建构成了比较政治学的研究重心。

关键词:西方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式;回顾与展望比较政治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在20世纪的发展过程可谓跌宕起伏:自20世纪60年代,随着发展主义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主流而进入黄金时期;至20世纪70年代,因发展主义饱受批评而陷入低迷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比较政治学又得以重现生机。

西方比较政治学诞生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黄金时代”以来,这一学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哪些特点?对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有什么启示意义?迄今为止,已有国内学者撰文作了一些介绍和评述。

有的学者介绍了比较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和研究方法。

①有的学者从学科史的角度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以及之前的西方比较政治研究的历史演变。

②有的学者把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比较政治研究的发展分为历史主义、制度主义、行为主义和后行为主义四个阶段。

③这些评介对我们了解西方比较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颇有裨益。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高速推进,比较政治学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学科自身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学者们对以前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范式也有了不同的评价。

这就需要对西方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特点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估,以揭示其对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和启示。

一、比较政治学:学科确立及早期研究的不足追根溯源,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是西方比较政治研究的鼻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政治研究的学术史与学科性
汪卫华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文摘》
【年(卷),期】2021()12
【摘要】比较政治是"学"吗?乍看上去,这是常识;但这个"学"字,到底是指"学问""学科"还是"科学"?我们谈论"比较政治学"时,究竟是指关于"比较政治"这一客观对象的"系统知识"(学问)、按照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教学科目"(学科),还是反映某类特定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引进来的"学科自觉"中国有三千余年未曾中断的政治实践经验和深厚思想传统,但"政治学"却无疑是近代西洋舶来品。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汪卫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从跨学科视角续谈历史教育学建设问题——从学术史和比较研究谈起
2.社科学术期刊常用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学科比较的视角
3.不同学科领域自然科学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与比较的可行性研究
4.重新解读代际正义的可能性--基于政治哲学史的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