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_张应平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思考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思考发布时间:2021-10-17T13:02:57.199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月上作者:应雪芬[导读] 在“大语文”背景与新课改要求下,注重学生的能力与学习兴趣的提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作为语文领域的重要组成,不断完善、更新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方法是迫在眉睫的,本文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多角度探究新形势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策略与实践方法。
浙江省龙港市第十三中学应雪芬 325802摘要:在“大语文”背景与新课改要求下,注重学生的能力与学习兴趣的提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作为语文领域的重要组成,不断完善、更新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方法是迫在眉睫的,本文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多角度探究新形势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策略与实践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标准引言: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分析初中各个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却不那么令人满意,没有正确的语文学习习惯、传统语文课堂的“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学习模式等等都是语文改革教学过程中的“绊脚石”,如何科学开展阅读教师,要从学生兴趣培养、学习主体性、阅读习惯养成、阅读能力提升等多个角度进行实践探究。
一、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现阶段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归其症结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因为多种原因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烦,学生从内心抵触语文学习,如果不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与提升,那么再优质教学方式、方法都无济于事,特别是现在学生正处在一个“网络化”的时代,手机、电脑、平板充斥着学生们的生活,网络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提升人们的生活维度,另一方面,就学生阅读而言,纸面上的阅读越发显得“枯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
阅读兴趣的培养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开展的,例如在进行《背影》一节的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疑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设置几个问题,题目中的背影是谁的背影?背影这一画面都出现在文章中的什么场景?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以提高教师阅读教学的质量。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外阅读初探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外阅读初探作者:田花芳张雷平来源:《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年第09期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阅读的本质是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对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有重要作用。
封闭性的以课堂为中心的阅读形式已不能适应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需求,于是课外阅读也就越来越引起许多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是对课内阅读的强化和促进。
学生在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就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去阅读,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阅读。
新课标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初中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80余篇。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一、要有目的地推荐读物要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的读物。
读物的种类尽可能广泛多样,使学生广采博收。
新课标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
而市面上出现的一些另类读物,歪曲事实,丑化了许多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极坏的影响。
也会使学生对教材中学到的英雄人物形象产生怀疑,不利于课堂教学。
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课外读物大量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无从下手,漫无目的地阅读又无法对课内阅读起到促进和强化作用。
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就课内某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与之相关的作品或内容相近的读物。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对生命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讲这一单元时就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等,以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教学生多思考,多动笔,做到不动笔不阅读,训练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摘要、制卡片、点评等。
其次,让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刍议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刍议
张一平
【期刊名称】《俪人:教师》
【年(卷),期】2014(000)021
【摘要】最新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总页数】1页(P55-55)
【作者】张一平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杨坪九年一贯制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浅析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2.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
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创新探讨
4.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5.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作者:鲁姗姗单位:乌鲁木齐市第十五中学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摘要】:正新课标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达到对课文的真切理解和感悟,就必须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作为立足点,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阅读教学不竭的源泉。
同时,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更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灵活的阅读指导。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标情感体验创设情景新课标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达到对课文的真切理解和感悟,就必须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作为立足点,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阅读教学不竭的源泉。
同时,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更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灵活的阅读指导。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界普遍认识到:阅读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阅读对于积累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这就要求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
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映,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探析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探析
张银芳
【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1(000)031
【摘要】新课改推行至今已有多年,众多语文教师们都在新课程精神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改革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本文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如何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以期与各位同行
探讨。
一、更新观念,重视阅读教学的地位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到:"半亩方
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总页数】1页(P54-54)
【作者】张银芳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21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2
【相关文献】
1.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探析
2.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性教学探析
3.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性教学探析
4.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性教学探析
5.浅谈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_张应平

2009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l.,2009第38卷专辑Journal of Shaanx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Vol.38Sup.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张应平(宝鸡市高家村中学,陕西宝鸡721008)摘 要: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高耗低能的现状,其根源于教师阅读教学观念的陈旧、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轻视以及应试教育下阅读教学的偏失和对学生要求的课外阅读量少造成的。
正确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是多一点个性,少一点强加。
应不惟“考试”是尊,惟“形式”是崇,而应真正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至上。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9)Sup.-0222-02收稿日期:2008-06-07作者简介:张应平,男,陕西宝鸡市人,陕西省宝鸡市高家村中学中教一级教师。
阅读是人们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中学语文课中阅读总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然而纵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却不容乐观。
表现在:师生投入的精力与时间甚多,但收效甚微,应试阅读训练堆积如山,但阅读题的得分率普遍偏低。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这种高耗低效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
具体而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如下几个问题: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走向了“穿新鞋走老路”的误区。
新课标倡导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在阅读课上有些教师就摆起花架子,课堂形式是新了,但课堂上只满足于给问题找答案的热烈讨论,往往顾此而失彼。
有些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师让学生表演、合作探讨,只是在一些不重要的环节上下功夫,一节课看似热闹了,貌似创新了,但学生真正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否,教师却不在意,还美其名曰:我的课堂很创新。
新课标视野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视野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思考与实践作者:黄金塔来源:《新课程》2023年第19期作者简介:黄金塔(1975—),男,福建南安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作文指导、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
新课标有关语文阅读的这一要求启示义务教育学段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工作,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及其能力。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深知整本书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积极探索与实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及其方法,有效推动了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一、整本书阅读的定义整本书阅读是指将一本完整的书籍从头到尾地读完,全面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容、结构和意义的阅读过程。
由定义来看,整本书阅读不仅是对书籍进行快速浏览或片段阅读,而且还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持续的阅读过程,逐渐融入书中,体验作者所创作的故事、思想和情感,以便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细节,进而实现把握整个故事的线索和主题,理解文学技巧和艺术表达。
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有效教学策略以下,我仅以《简·爱》这一经典名著为例,详细论述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奠定整本书阅读教学基调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是指在教授一本完整的书籍时,教师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和期望学生获得的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仔细阅读所选书籍,了解其内容、主题和结构,分析其艺术特点和学习价值,以此判断教学重点和关键知识点;还要考虑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了解他们的整本书阅读学习需求,以此确定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框架,结合《简·爱》整本书的实际内容,将其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制订如下。
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之我见(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之我见(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之我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张泽平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课时的限制,加上其知识量大等特点,大多数语文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将教学侧重倾向了对文言知识的传授,从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对文言文本文学性的欣赏和解读。
这样一来,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进而对文言阅读产生恐惧心理,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阅读文本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如何将文言知识与课文结构分析有机整合,达成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如何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都成为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文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敏锐地、清醒地认识到,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那么探索新的文言教学方式就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选角突破,问题展开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方式多采用“明确人物→交代事件→揭示人物的性情、品格”的过程入手,分条陈述,逐层分析。
这种教学方式在经过千万次的实践后几乎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固定模式。
但随着各类学习资料的广泛应用,使得许多学生放弃了思考,将对文言文的理解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记忆,抹杀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思维和创造性。
要想使文言阅读课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论坛,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从适当的角度入手解剖文本,将文本中所提供的材料打乱,再用新的联系将其重组,以独特的角度展现出来。
要选取一个能够统摄全篇的问题,将课文中所有人物形象分析及事件影响全部涵盖其中,每一个具体问题作为一个小点出现,每个小点又因大问题的统摄而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样,使得文章中的问题更加集中,强化了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例如:《荆轲刺秦王》一课中,可以不按照出场顺序依次介绍人物及分析性格特点,而是从题目入手,荆轲刺秦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其成败关系到燕国的前途与命运,那么荆轲为了刺秦做了那些准备呢?这些准备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信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 l.,2009第38卷专辑J o u r n a l o f S h a a n x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V o l.38S u p.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张应平
(宝鸡市高家村中学,陕西宝鸡721008)
摘 要: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高耗低能的现状,其根源于教师阅读教学观念的陈旧、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轻视以及应试教育下阅读教学的偏失和对学生要求的课外阅读量少造成的。
正确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是多一点个性,少一点强加。
应不惟“考试”是尊,惟“形式”是崇,而应真正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至上。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9)S u p.-0222-02
收稿日期:2008-06-07
作者简介:张应平,男,陕西宝鸡市人,陕西省宝鸡市高家村中学中教一级教师。
阅读是人们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中学语文课中阅读总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然而纵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却不容乐观。
表现在:师生投入的精力与时间甚多,但收效甚微,应试阅读训练堆积如山,但阅读题的得分率普遍偏低。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这种高耗低效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
具体而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如下几个问题:
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走向了“穿新鞋走老路”的误区。
新课标倡导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在阅读课上有些教师就摆起花架子,课堂形式是新了,但课堂上只满足于给问题找答案的热烈讨论,往往顾此而失彼。
有些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师让学生表演、合作探讨,只是在一些不重要的环节上下功夫,一节课看似热闹了,貌似创新了,但学生真正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否,教师却不在意,还美其名曰:我的课堂很创新。
2.轻视阅读主体的存在,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标下的新型教学方式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往往唱的是主角,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进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之中,轻视了阅读主体———学生的地位,一切由教师越俎代庖。
对于一篇阅读材料,教师用自己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理解,从分析写作思路推敲词句,到谋篇布局,都由教师“喂”给学生,语文阅读课堂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烦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所占据。
3.为应试教育下的考试而进行的考点式阅读教学。
许多语文阅读课堂为了迎合考试只得将所教学的篇目,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完全置原文的情、意、理而不顾。
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归纳应对考题的方法与技巧,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思考,长期以来会让学生思维方式机械化,还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
4.教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量太少。
相当一部分学生除了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阅读。
中学生课外书的来源也很少,加上教师不再去指导学生该读哪些书,该怎么样去读,所以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必
222
要的指导与条件,课外阅读即使有,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一些盗版的小说、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小说,就会走进他们的生活。
如此诸类阅读材料,对课堂阅读教学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还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二、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教给学生一些基本读书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
”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尽情的欣赏语文世界中的瑰宝。
新课标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阅读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指导学生视其需要而选择,对于重要的名篇可以精读,读的过程重在个性感悟与体验。
略读时以摄其要点为主。
浏览主要是快速涉猎自己需要的或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
另外还有读书时凝神不分心的关注、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等,都是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这些方法经过我们教师的指导后,学生拿到一篇阅读材料就知道如何下手。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读书习惯,比如,边读边圈点,充分利用闲暇多读书,摘抄笔记,使用工具书查阅,温故而知新等一些好的习惯。
2.阅读教学应重视个体思考,让阅读富有个性化、创造性。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各异。
他们的阅读感受也不尽相同。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此时,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标准答案去评价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增强。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是多元化的,事物的答案不是惟一的,学生是有个性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破除框架,让其在自由的环境中感悟语文的魅力。
去张扬个体的个性,去探求人格的真和美,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另外,在提倡个性阅读的同时,让学生大胆质疑,因为质疑是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去探求,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能将课内的知识很好迁移至课外,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
3.课内外结合,不断增加阅读积累,从而达到厚积而薄发。
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过程,语文阅读素养与文化积淀的形成更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教师只有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能真正做到“厚积而薄发”。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
语文教师还应当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长期不断地收集课内外语文知识,这样不但会拓展学生知识面,而且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4.让学生的阅读走进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阅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随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
”语文教师更要与时俱进,让阅读教学走进生活,扩大学生阅读的空间,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各种生活信息进入学生生活,让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去充实学生大脑。
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到阅读教学之中,从而加深对语文阅读材料的理解。
比如:《背影》一课教学时,让学生可以列举生活中父亲送自己外出旅游时远去的背影;母亲拖着疲惫身子为我们洗衣服时的背影,如此等等都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背影》一文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父母之爱有了深切的体验,会更加爱护父母。
5.语文阅读教学要贯穿“读”这条主线。
中学语文阅读课中“读”还应该成为学生学、教师教的主要手段。
引导学生为体现真情实感而读,为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而读,为能力提高、思维启迪、情感陶冶而读。
要针对具体的文本内容,读时要有目标,读时要有指导,保证学生真读、活读、广读,而不是假读、呆读、滥读。
三、结 语
要让语文阅读课堂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新课改的理念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实践中要能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阅读教学的指向,能真正把学生个体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展示出来,那才是我们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责任编辑 许正文]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