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文化与个人修养

合集下载

中国茶道精神与人生修养

中国茶道精神与人生修养

中国茶道精神与人生修养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茶道精神作为茶文化的核心,不仅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人们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和修养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精神与人生修养之间的关系。

一、茶的原产地与历史茶树最早发源于中国的西南部,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茶逐渐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丰富的历史背景为中国茶道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茶道精神的内涵中国茶道精神强调“敬茶、品茶、法茶、传茶”,其中,“敬茶”是指对茶的敬重之情,“品茶”是指品味茶的过程,“法茶”是指冲泡茶的过程,“传茶”是指通过分享茶的文化与知识来传承茶文化。

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茶道精神的内涵。

(一)敬茶敬茶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之一,它强调对茶的敬重和对茶文化的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仪式。

人们在品茶前会先向茶具、茶叶等表示敬意,体现了一种谦虚和敬畏之情。

(二)品茶品茶是中国茶道精神的重要环节,它注重对茶的细细品味。

品茶需要用心去感受茶的香气和口感,通过品茶过程中的沉静与专注,使人们可以从繁杂的外界事物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三)法茶法茶是中国茶道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强调茶的冲泡过程。

冲泡茶需要一定的技巧和专注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茶叶与开水混合,更是通过冲泡的技法和仪式感来提升茶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四)传茶传茶是中国茶道精神传承的关键环节,它强调通过分享茶的知识和文化来传播茶文化。

人们在茶道交流中,不仅将茶叶作为交流的媒介,更传递了一种深厚的文化情感和生活智慧。

三、中国茶道精神与人生修养中国茶道精神体现了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修养的追求,与人生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提升人的修身养性中国茶道精神追求内在的平和与宁静,通过品茶的过程,人们可以摆脱外界的喧嚣和压力,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中国茶道修身之道

中国茶道修身之道

中国茶道修身之道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饮茶的过程,可以修身养性,培养心境,促进身心健康。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茶道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修身方式。

本文将从茶道的历史渊源、茶艺表演、茶道礼仪以及茶道修身的益处等方面,详细探讨中国茶道修身之道。

茶道的历史渊源茶道起源于中国,源远流长。

传说在古代,神农氏尝百草,在尝到了茶叶的滋味后,认为它具有药用价值,于是开始研究并传承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道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茶艺表演茶艺表演是茶道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表演中,茶艺师会展示他们娴熟的技巧和优雅的动作。

通过手法熟练地沏茶、倒茶、品茗等,使观众体验到了茶道的美妙之处。

茶艺表演不仅使人们感受到了茶道的艺术性,同时也传承了茶道的精髓。

茶道礼仪茶道礼仪是茶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正式的茶道活动中,茶道师会以一定的仪式性态度,热情地端茶给来宾,来宾也要以相应的礼仪接受。

这种互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谊。

同时,茶道礼仪也包括了对茶具的细致呵护和使用,传递了对物品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注重。

茶道修身的益处茶道修身在精神和身体上都有着益处。

首先,茶道可以提供一个平静的环境,使人们远离喧嚣和压力,沉淀心灵。

在品茗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聆听到茶水的潺潺声,感受到茶香的弥漫,舒缓压力,提升情绪。

其次,饮茶有助于促进消化和新陈代谢,改善肠胃功能。

茶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的过程。

此外,久饮茶还可以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增强思维能力,对于修身养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结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其独特的历史渊源、茶艺表演、茶道礼仪和修身的益处,成为了一种备受推崇的修身方式。

茶道不仅是一种喝茶的方式,更是风雅的一种艺术和一种生活态度。

通过茶道修身,人们可以获得精神和身体的愉悦,以及更高的修养。

(以下是参考素材,可酌情使用,文章总字数已达到要求。

)参考素材:1.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道在世界范围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茶道修身养性

中国茶道修身养性

中国茶道修身养性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同时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中国,茶道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它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

茶道的修身养性对于人们在当代社会中追求内心平静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茶道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道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甚至可以说与古代的茶叶饮用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的进步,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而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则在宋朝(960-1279年)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

茶道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许多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参与,他们将茶道与自身的修身养性相结合,将茶作为一种思考人生和感悟自然的媒介。

茶道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追求自然与真实的境界。

二、茶道与修身养性的关系1. 内心平静:茶道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茶道的仪式中,人们以专注的态度煮茶、品茗,通过与茶叶、水、茶具的互动,进入一种深思熟虑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放下外在的喧嚣和杂念,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平静。

2. 自然与真实:茶道注重的是自然与真实的体验。

茶叶的采摘、制作和冲泡过程体现了茶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在品茶过程中,人们感受到茶叶的自然香气、口感与茶汤的颜色、温度,从而体验到生活的真实与自然。

3. 心境调整:茶道对于调整人们的心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茶道仪式中,品茗的过程常常需要耐心、安静和专注。

这种过程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调整紧张的情绪,使内心得到疏导和安抚。

4. 人际沟通:茶道也是一种人际沟通的方式。

在茶道仪式中,人们可以与他人分享一杯茶,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

通过共同品茶、品味茶的过程,人们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增进理解与友谊。

三、茶道修身养性的实践方法1. 培养品味:茶道修身养性需要培养品味的能力。

品味不仅仅是对茶叶口感的感受,更是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学习茶道的相关知识,了解茶叶的品种、产地和制作工艺等,培养对茶的品鉴能力和欣赏力。

茶文化中蕴含的做人道理

茶文化中蕴含的做人道理

茶文化中蕴含的做人道理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在茶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和谐共处
茶文化中强调的是和谐共处,这也是我们做人的重要道理之一。

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分享茶香,这就是和谐共处的体现。

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礼仪之道
茶文化中还强调的是礼仪之道。

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如先倒茶给长辈或客人,先喝一口以示尊重等。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也体现了人们的尊重和关爱。

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学会尊重他人,遵循社会公德,讲究礼仪,才能在社会中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三、博学多闻
茶文化中还强调的是博学多闻。

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了解茶的品种、产地、制作工艺等知识,才能更好地品味茶香。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四、自我修养
茶文化中还强调的是自我修养。

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沉静内敛,静心品味茶香,这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注重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内心素质,提高自我修养,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总之,茶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品茶的过程中,更是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只有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实践这些道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学习中国茶道的意义

学习中国茶道的意义

学习中国茶道的意义茶道,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哲学内涵吸引了众多学习者。

学习中国茶道,不仅仅是品味美味的茶汤,更是感悟传统文化的真谛。

本文将探讨学习中国茶道的意义,并阐述其对个人、文化、心灵和社交方面的影响。

一、个人意义学习中国茶道对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提升修养。

中国茶道追求和谐、自然、宁静的心境,通过泡茶过程中的精细动作和专注体验,使人的内心得到洗涤与安抚,从而提升个人修养。

第二,培养礼仪。

中国茶道注重礼仪,如正确的倒茶姿势、礼貌待客等,学习茶道可以让人学会尊重他人、注重细节,培养出优雅的举止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增强思考能力。

泡茶的过程需要细心观察茶叶的变化,并准确掌握水温、冲泡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培养人的观察能力和思考逻辑,提高人的决策能力。

二、文化意义学习中国茶道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茶道源远流长,代表着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

通过学习中国茶道,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承古人智慧。

中国茶道强调“道”,即茶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引导人们如何从日常琐事中找到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内涵。

通过学习中国茶道,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可以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心灵意义学习中国茶道对心灵有着深远的影响。

茶道注重对自然的敬畏与体悟,通过泡茶的过程来沉淀心灵、平衡身心。

在茶道的仪式中,专注于每一个动作,使人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有助于缓解压力、焕发活力。

此外,中国茶道也注重与他人的交流与分享,通过品茶、聊天等方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心灵的愉悦与满足。

四、社交意义学习中国茶道对社交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茶道是一种社交的媒介和方式,茶友们可以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热爱茶道的心情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在茶道的交流中,人们可以分享自己对茶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加深彼此的了解与交流。

体会茶文化的高级内涵和茶人修养

体会茶文化的高级内涵和茶人修养

体会茶文化的高级内涵和茶人修养茶,源于中国,发于神农,闻名于鲁周公,兴起于唐朝,繁盛于宋代。

中国茶文化精神包括了佛,儒,道多派思想,将其融入一天,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系。

学习了这门《工艺茗茶品评于鉴赏》,我更加了解到中国茶文化精神的高深,其中包括了太多知识与文化。

下面我谈下自己从中体会到一些东西。

茶文化是生活在华夏大地的中国人,3000年以来在发现,种植和利用茶作为食品,饮品,礼品,贡品和祭品的过程中,以茶作为载体,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情感,爱憎等思想观念的各种文化形态的统称。

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都提过茶,由此可见,茶与精神文化的紧密联系。

茶作为物质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让人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到文化的精髓。

《茶文化学》茶文化中重要的必须提一下的就是茶艺了。

也就是大家冲茶,泡茶的一些方法。

现在的茶艺已经演变成一种表演。

茶艺表演也包括多样化,每种茶叶的冲泡方法也不同。

茶艺表演通过人专心以及高超的冲泡技巧,给人美的享受。

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

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冲泡茶的过程中也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冲泡的过程,泡茶的人心境必须保持平和,宁静。

这可以使人远离现实社会的纷争,超脱世俗。

以茶养心,陶冶个人的情操。

茶道中讲究“清,寂,美,静,廉,洁”等等。

通过茶艺活动来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和文化的修养,达到修身养性。

以茶敬客,可以协调人际关系。

茶道中“廉”让人廉洁。

现在社会,个人竞争,社会利益,很容易让人迷失其中。

让人心境改变,很容易为了利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现在许多官员,为了贪污一点点利益,就将人们大众的利益抛在恼火,等到东窗事发,后悔都来不及了。

茶道的传播,也推动了社会廉洁的道德建设。

人们通过敬茶来赔礼道歉或者祝贺。

这都是茶道中“和”的境界。

“和”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体会茶文化高级内涵与茶人修养

体会茶文化高级内涵与茶人修养

体会茶文化高级内涵与茶人修养茶加工09-2班张淑娟 20092777茶文化是一种不断传承不断进步的文化形式。

它的历史内涵丰富,远溯到唐代陆羽攥写《茶经》,而茶文化学的建立却是在二十世纪末。

茶文化主要研究在人们使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茶道是品茶之道的简称,茶道是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所应遵守之道。

中国茶道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是静,和,雅。

不论是儒、释、道还是人民大众,在其生活生产中都与茶道的精神产生了共鸣。

茶之性——静。

儒家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

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人无欲则心虚自明。

佛学中禅宗讲究通过静虑的方式来追求顿悟。

○1静,体现的是喝茶之人品茶时的心境,也是一种功夫修养。

佛家通过喝茶清净其身,文人雅士通过喝茶感悟天地的宁静。

茶之魂——和。

茶之和不论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现在社会,都以不同形式被社会提倡。

和谐,和气,和蔼,和煦,和美,和顺,等等美好的词汇都少不了“和”。

“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能更突出‘中国茶道’内涵、涵盖中国茶道文化精神的字眼了”。

○2现代社会讲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既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相敬相爱,这与茶道的“和”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或许胡锦涛可以算是新时代的茶人吧。

茶之韵——雅。

雅是一种气质,可以形容房屋雅居,形容人为雅士,形容形态优雅,总之,“雅”是在“静”、“和”之后的一种体现。

茶之雅不仅与茶叶冲泡过程中的上下沉浮的韵律有关,更与茶人有联系,茶人的内在气质影响着茶叶的雅韵,好的茶人方能体会茶所具有的神韵。

无论茶具或是茶道,其最终的传承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茶叶更好地发展与其广大群众基础有着密切关系,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茶的影响。

家里来了客人,要上茶。

不同的茶,不同的礼节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不同态度。

但是以茶敬客是中国人民最普遍的习俗,家里的茶杯或许不经常泡茶,但如果来客人了没有一杯茶招待那便是礼数不周。

我国成熟的茶文化中茶艺处于中心地位。

茶文化的人生哲理

茶文化的人生哲理

茶文化的人生哲理
茶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
1. 和谐与平衡:茶叶中的各种成分能够相互平衡,使得茶水味道浓淡适中。

茶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提醒人们在生活中寻求平衡,避免过于极端和偏颇。

2. 安静与宁静:喝茶需要一定的专注和静心,茶文化倡导人们远离繁忙的生活,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从茶艺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专注与沉淀,享受当下的片刻安宁。

3. 知足与淡泊:茶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知足常乐,茶本身并不奢华,却能给人带来满足和喜悦。

茶人追求的是心灵的满足和内在的丰盈,而不是追逐物质和外在的虚荣。

4. 敬重与尊重:茶文化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敬重,茶道礼仪中的种种细致动作都是出于尊重对方的心态。

人们在享受茶的同时也应该学习尊重与包容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 清新与洗涤:喝茶有助于清除口腔的异味,茶文化中也倡导清新的品味和洗涤的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喝茶来洗涤心灵、消除压力与疲劳,保持内心的清新和明亮。

总的来说,茶文化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己、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提醒我们追求简单、真实、平衡和内心的满足。

茶道的品茶过程也具有一种禅修的意味,通过品味茶汤,人们可以达到心灵与身体的平衡与协调,提升个人修养。

因此,茶文化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心灵的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茶文化与个人修养赵胜选内容提要:在中国,从古至今,有许多人钟爱茶,与茶有着不解之情缘。

茶文化与个人 修养默然相融,反映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以及精神追求。

关键词:茶文化 茶道 重德、尚和、崇俭、融真 修养作者简介: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2002级 赵胜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关于人的问题。

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

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因而茶文化在不同的时期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饮用、品尝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以及中国历史各时期的思想,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

从而使饮茶从人们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展现了人们的人生价值观。

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

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

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性,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社会诸方面的关系。

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茶文化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

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

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

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流露高洁;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展示幽雅。

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

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茶德是茶道的灵魂。

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提炼,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

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

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

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

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

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和”在茶道中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

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的行为的价值尺度。

“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

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虽然三教对“和”的解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

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

”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

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

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

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儒、释、道三家“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

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

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

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

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

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

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

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

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

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

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们的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

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

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讲到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

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

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

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而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

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另外,风炉的铸造时间,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

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

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

融真,讲的是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

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

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茶的自然本性之真。

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

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

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

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

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品茶的环境之真。

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

徐文长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①。

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

许次纾说品茶的适宜时候是:“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

歌罢曲终,杜门避事。

鼓琴看画,夜深共话。

明窗净几,佳客小姬。

访友初归,风日晴和。

轻阴微雨,小桥画舫。

茂林修竹,酒阑人散。

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②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汇时,对美的感悟。

茶人的性情之真。

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

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