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_思考与建议
火山岩油气储层形成机理及有效储层分布规律分析

摘要 : 三塘湖盆地 火 山岩储层研 究表 明: 火 山岩储 层具有分 布范 围广 、 时代跨度 大、 厚度变化大 、 岩性岩相类型 多、 储 集空
间复杂 、 有 效储 层物性较好等特征 。其 形成受构造作用 、 岩性岩相展布 、 成岩作用 、 流体性质 、 火 山机构 、 风 化淋滤等 因素 控制; 其形成机理可概括为上硅 下碱 、 “ 碱 性+ 酸 性” 叠加溶蚀 、 风化淋滤 、 不整合 、 断裂改造 等5 种类型。火 山岩储层 的形成 可受其 中一种或几 种机 理共 同作用 , 得 出5 种模 式。从 总结出的该 区火 山岩油 气藏 6 种 成藏模 式 中得 出火 山岩有效储层
中 图分 类 号 : T E l 2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 一 ~ 一 一 一 ~ 一 一 ~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
Fo r ma t i o n me c h a ni s m o f v o l c a n i c r e s e r v o i r a nd e fe c t i v e r e s e r v o i r d i s t r i b ut i o n a n a l y s i s
第3 卷
动广泛 , 其独特 的溶解 、 交代营力使大量岩石组分发 生迁移 , 在热液 向上运移 的过程 中随着含碱量 降低 、 温度 降低 , 沉 淀析 出的组分往 往在垂 向上呈带状 分 布 I 。其 中 , 硅迁移使硅质结层覆盖在碱交代形成 的 浊沸 石胶结层 位之上 , 浊沸 石胶结层 段往往 发育较 多 的溶蚀孔缝 而成 为很好 的储 层 , 硅 质胶结 层段形
( N o . 8 O i l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 D a q l n g O i l f i e l d , P e t r o C h i n a , D a q i n g , He i l o n g l T a n g 1 6 3 5 1 4 , c h i n a )
《火山岩气藏复杂渗流机理研究》范文

《火山岩气藏复杂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火山岩气藏是天然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储层特征和渗流机理的复杂性给开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火山岩气藏的复杂渗流机理,为优化开发策略和高效利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回顾了前人对火山岩气藏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二、火山岩气藏概述火山岩气藏是指由火山岩体或火山岩系构成的天然气储层。
其储层特征复杂,包括多孔介质、裂缝、溶洞等多种储集空间,且储层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严重。
火山岩气藏的储量丰富,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但开发难度大,主要原因是其复杂的渗流机理。
三、火山岩气藏渗流机理研究现状目前,关于火山岩气藏渗流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孔介质渗流、裂缝渗流、溶洞渗流以及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渗流。
多孔介质渗流主要研究气体在岩石孔隙中的流动规律;裂缝渗流则关注裂缝网络对气体流动的影响;溶洞渗流则涉及气体在溶洞中的流动及与周围介质的相互作用;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渗流则考虑了地质因素、工程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四、复杂渗流机理分析(一)多孔介质渗流火山岩气藏的多孔介质主要由火山岩碎屑、矿物颗粒等组成,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
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受到孔隙大小、形状、连通性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渗流特征。
此外,多孔介质的物性参数(如渗透率、孔隙度等)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变化,导致渗流过程的复杂性。
(二)裂缝渗流火山岩中的裂缝是气体运移的重要通道,对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裂缝的分布、形态、宽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气体的流动。
裂缝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气体在裂缝系统中的流动呈现出复杂的流动模式。
此外,裂缝的开启和闭合状态也会受到压力、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渗流的复杂性。
(三)溶洞渗流溶洞是火山岩气藏中另一种重要的储集空间,其内部结构复杂,包括洞穴、通道、暗河等。
气体在溶洞中的流动受到洞穴大小、形态、连通性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与多孔介质和裂缝不同的渗流特征。
构造对火山岩储层物性的制约

构造对火山岩储层物性的制约火山岩储层作为一种特殊的油气储层,其物性受到构造因素的制约。
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强度会对火山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孔隙结构等物性参数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构造对火山岩储层物性的制约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造运动对火山岩储层的变形影响构造运动主要包括挤压、伸展、剪切等,不同类型的构造运动对火山岩储层的变形模式有所差异。
挤压作用下,火山岩储层中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会受到压实作用的影响而下降,储层物性变差。
伸展作用下,火山岩储层中孔隙度和渗透率有望增加,储层物性变好。
剪切作用对火山岩储层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孔隙度和连通性的改变上,可能造成部分孔隙的封闭,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
二、构造运动对火山岩储层的断裂发育影响构造运动会引起火山岩储层中的断裂发育,而断裂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又取决于断裂的类型、密度和连通性等因素。
正断裂对火山岩储层物性一般有利,因为它提供了更多的物质通道和储集空间。
而逆断裂则会对储层物性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会将原本连通的储层切断,导致渗透率下降。
此外,断裂的密度和连通性也会影响火山岩储层的物性,高密度断裂会破碎储层,使其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降。
三、构造运动对火山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的影响火山岩储层的孔隙结构是其物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构造运动会对储层的孔隙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构造运动引起的应力作用会导致火山岩储层中孔隙的形态发生变化,例如原本球状的孔隙可能会变形成沟槽状。
此外,构造运动还可能使原本连通的孔隙变得不连通,从而降低储层的渗透性。
这种孔隙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火山岩储层的渗透率和有效储集空间。
综上所述,构造运动对火山岩储层的物性产生着重要影响。
研究构造对火山岩储层物性的制约可以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在实际勘探开发中,需要综合考虑构造运动特征、断裂发育情况以及孔隙结构等因素,以确定和优化火山岩储层发育区和储层质量,提高勘探效果和油气开采效率。
《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

《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篇一一、引言火山岩气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天然气储藏类型,具有独特的储层特征和开采特点。
对于火山岩气藏的研究,涉及储层的地质特征、岩石物理性质、储层参数的获取以及数值模拟等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火山岩气藏的储层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二、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1. 岩石类型与结构火山岩气藏主要分布于各种类型的火山岩中,如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
这些岩石具有多孔、多裂隙的特点,为天然气的储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火山岩的内部结构复杂,常常具有斑状、玻璃质、隐晶质等多种结构。
2. 储集空间类型火山岩气藏的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隙。
原生孔隙主要受岩石类型和内部结构影响,次生孔隙和裂隙则主要受后期地质作用影响,如溶蚀、断裂等。
这些储集空间为天然气的储集和运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 储层物性参数火山岩气藏的储层物性参数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
这些参数对于评价储层的储集能力和开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数值模拟研究1. 数值模拟方法针对火山岩气藏的数值模拟研究,主要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渗流力学方法、数值模拟软件等方法。
其中,数值模拟软件如Eclipse、Petrel等被广泛应用于火山岩气藏的数值模拟研究中。
2. 模型建立与参数优化在数值模拟过程中,需要建立合理的地质模型和工程模型。
地质模型主要描述储层的岩石类型、结构、储集空间等特征;工程模型则主要描述开采过程中的井网布置、开采方式等。
通过优化模型参数,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气藏的开采潜力和生产过程。
3. 模拟结果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可以获得气藏的压力分布、产量预测、采收率等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开采方案、优化生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火山岩气藏的开采特点和规律,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对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火山岩气藏具有独特的储层特征和开采特点,涉及岩石类型、结构、储集空间、物性参数等多个方面。
《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

《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其开采和利用日益受到重视。
火山岩气藏作为天然气的重要储集层之一,其储层特征及开发利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火山岩气藏的储层特征,以及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火山岩气藏的开发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火山岩气藏的开采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火山岩气藏的储层特征主要包括岩性特征、孔隙特征、渗流特征和地质构造特征等方面。
1. 岩性特征火山岩气藏主要由火山岩组成,包括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
这些岩石具有孔隙度高、渗透率好、非均质性强等特点。
不同类型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差异较大,对气藏的储集和渗流特性产生重要影响。
2. 孔隙特征火山岩气藏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原生孔隙主要由岩石自身的结构特点决定,而次生孔隙则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孔隙的大小、形状和连通性对气藏的储集和渗流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3. 渗流特征火山岩气藏的渗流特征主要表现为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
由于岩石类型的差异和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导致气藏在空间上的渗透性能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火山岩的裂隙发育和方向性也使得气藏在不同方向上的渗透性能存在差异。
4. 地质构造特征火山岩气藏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火山活动过程中的岩浆流动、喷发和冷凝等作用,以及后期的构造运动,都会对气藏的分布和储集性能产生影响。
因此,了解地质构造特征对于认识火山岩气藏的分布规律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是研究火山岩气藏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气藏在不同开发条件下的渗流过程,可以深入了解气藏的储集和渗流特性,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 数学模型建立根据火山岩气藏的储层特征和渗流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模型包括描述气藏渗流过程的偏微分方程、描述岩石物理性质的参数以及描述边界条件的方程等。
通过求解这些方程,可以获得气藏在不同开发条件下的渗流规律。
《2024年英台复杂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范文

《英台复杂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篇一摘要随着世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英台地区火山岩气藏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储层特征和渗流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英台地区的火山岩气藏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质分析、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以及渗流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引言英台地区火山岩气藏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资源之一,其储层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需要对其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综合分析,揭示英台火山岩气藏的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为该地区的天然气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储层岩石学特征1. 岩石类型与结构英台地区火山岩储层主要由安山岩、玄武岩等火山岩组成,岩石结构复杂,包括斑状、似斑状、隐晶质等结构类型。
岩石中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云母等为主,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暗色矿物。
2. 岩石物性特征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性测试,发现该地区火山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与岩石类型、结构及成岩作用等因素有关。
总体上,孔隙度较低,渗透率变化较大。
三、储层物性特征1. 孔隙结构特征通过对岩心样品的孔隙结构分析,发现该地区火山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包括溶孔、裂缝孔、基质孔等。
不同类型孔隙的分布和连通性对气藏的渗流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2. 渗透性特征渗透性是储层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
通过对渗透率的测试和分析,发现该地区火山岩储层的渗透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岩石类型、孔隙结构、裂缝发育程度等。
不同区域的渗透率差异较大,需要进行详细评价。
四、渗流规律研究1. 实验测试方法为了研究该地区火山岩气藏的渗流规律,本文采用了高压物性测试、微观渗流实验等方法。
通过实验测试,可以了解不同条件下气藏的渗流特性及影响因素。
2. 渗流规律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及数值模拟分析,发现该地区火山岩气藏的渗流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岩石类型、孔隙结构、裂缝发育程度及地应力等。
《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范文

《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对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变得日益重要。
火山岩气藏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的特点,因此对其储层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火山岩气藏的储层特征,并对其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1. 地质背景火山岩气藏主要分布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其形成与火山喷发、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火山岩类型多样,包括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
这些岩石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2. 储层物性火山岩气藏储层具有多孔、多裂隙的特点,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
储层中含气量丰富,且气体成分以甲烷为主。
此外,储层还具有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气藏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3. 储层类型根据火山岩的成因和结构特点,可将火山岩气藏储层分为火山喷发相、火山沉积相和潜火山相三种类型。
不同类型储层的物性、含气量和开采难度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三、数值模拟研究1. 数值模拟方法本文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和流体动力学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地质统计学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储层的空间分布和物性参数,流体动力学方法则用于模拟气藏的流动和开采过程。
2.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定根据火山岩气藏的地质背景和储层特征,建立合适的数值模型。
模型中需要设定的参数包括岩石物性参数、流体物性参数、边界条件等。
这些参数的准确性对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3. 模拟结果与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可以获得火山岩气藏的的压力分布、流场分布、开采动态等信息。
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气藏的开发潜力和开采难点,为制定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四、结论通过对火山岩气藏储层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火山岩气藏具有多孔、多裂隙、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气藏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火山岩对油气储集性质的影响研究

火山岩对油气储集性质的影响研究火山岩是指在火山爆发过程中,喷发出来的岩石。
由于其特殊的形成过程和成分特点,火山岩在地质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其中,火山岩在油气开发中的作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围绕火山岩对油气储集性质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火山岩的特点及分类火山岩是指在火山爆发中喷发出来的岩石,成分和结构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岩石学中,火山岩根据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浆岩两类。
火山碎屑岩是指喷发物中含有粉砂级别的颗粒,例如火山灰、火山角砾等;而火山岩浆岩则是指火山爆发时通过喷出物质形成的熔岩堆积而成,例如玄武岩、安山岩等。
二、火山岩对油气储集性质的影响火山岩作为一种特殊的岩石类型,其对油气储集性质的影响也具有特殊的作用。
1、火山岩的孔隙度和渗透性孔隙度和渗透性是决定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而火山岩的孔隙度和渗透性则受到其成因和结构特点的制约。
一般来说,火山碎屑岩的孔隙度和渗透性较高,而火山岩浆岩的孔隙度和渗透性较低。
火山岩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成因形成的岩石,其孔隙度和渗透性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火山岩进行细致的地质解释。
2、火山岩的酸性和岩石储层的改造火山岩在形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酸性,这使得其嵌入到其他储集岩石中后对其进行了改造。
例如,火山岩在与砂岩或页岩等类型储集岩石共存时,会对这些岩石进行酸性侵蚀,从而形成酸侵蚀岩洞等岩石储藏空间。
火山岩的这种酸性作用在油气勘探中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3、火山岩的热成因作用火山岩具有较高的热能,因此在油气勘探开发中也可用于热成因作用的开发。
火山岩的加热可以提高储层孔隙度和渗透性,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因此,在火山岩发育地区可以通过热制作增产技术,提高在不良质储层的油、气产出。
三、火山岩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应用火山岩作为一种特殊的岩石类型,其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同其他储集岩石一样,火山岩的储集性质需要正确评价和判断,才能准确把握油气勘探的方向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2期2010年6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ol.22No.2Jun.2010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思考与建议朱如凯,毛治国,郭宏莉,王君(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摘要:中国含油气盆地火山岩中剩余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
火山岩油气储层研究的核心是火山岩岩性、岩相分类和命名的规范化,以及火山岩储层形成演化机理、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等,其中,火山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是关键。
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是研究火山岩储层发育的构造环境、成因类型、特性、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储层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
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的提出有助于推动火山岩油气储层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推动火山岩油气储层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可指导勘探开发成功率的进一步提高。
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储层研究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火山岩岩性特征与分布、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与成岩演化序列、风化壳型与内幕型及裂缝型火山岩储层成因机理、火山岩储层评价预测技术、火山岩储层地质建模与开发储层评价等。
关键词:火山岩;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成因机理;评价预测技术;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中图分类号:TE12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26(2010)02-0007-07据估计,全球大的沉积盆地约624个,产油气盆地约160个,油气储层主要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少量变质岩及花岗岩等)三大类。
从近年油气发现特点看,碳酸盐岩和碎屑岩(陆相、海相)仍然是全球发现大型、特大型油气田及油气增储上产的最主要领域,而沉积盆地中火山岩储层油气勘探已成为部分地区的重要领域(如中国、澳大利亚等),且潜力较大。
火山岩储层油气勘探已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和兴趣[1],将于2010年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也将“Volcano-sedimento -logy ”作为一个主专题进行交流。
沉积盆地中火山岩本身不能生成有机烃类,其作为一类重要而复杂、特殊的储集层类型,必须与烃源岩有效匹配才能成藏,且成藏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更为复杂。
火山岩储层与沉积岩储层有很大不同(表1),其具有分布范围广、地质时代长、受埋深收稿日期:2010-01-26;修回日期:2010-03-05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编号:2009CB219304)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08ZX05001)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朱如凯,1968年生,男,高级工程师,博士,现主要从事沉积学及储集层地质学研究。
地址:(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实验研究中心。
E -mail :zrk@形成环境火成岩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碎屑岩碳酸盐岩温压高温、高压常温、常压深度约3km 深至地表地壳深部地表或近地表方式高温熔融,喷出作用高温熔融,侵入作用机械搬运,重力分异生物化学作用,原地生产成分石英、长石、暗色矿物石英、长石、岩屑方解石、白云石构造气孔、枕状节理层理构造生物成因构造产状层状、块状块状层状层状、块状压实对火山碎屑岩有影响不影响明显明显分布不连续连续表1火成岩与沉积岩形成条件对比Table 1Comparison of the forming conditions between igneous rock and sedimentary rock岩性油气藏第22卷第2期压实作用影响小、后期改造作用强、不具岩石类型专属性的特点。
研究火山岩储层较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层难度大。
含火山岩盆地的构造背景分析是火山岩相带分布预测及火山岩储层预测的基础,而火山岩储层表征是火山岩储集性能评价和火山岩油藏评价的前提。
笔者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火山岩油气储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分布、储层形成与油气藏勘探的特点,通过对火山岩储层岩性、岩相分布规律,以及成岩演化与储层发育主控因素、有利储层分布预测的研究,初步建立了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以期推动我国火山岩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1(油气)储层地质学发展历程与现状储层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目的层,储层性质严格控制油气的储集、产量及产能,因而储层研究是贯穿于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油田勘探与开发的不断进行,寻找良好的优质储层和提高采收率已成为石油生产中两个极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石油工业、石油地质学以及该领域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1971年,Mac-Kenzie首次明确提出了“储层地质学”的概念,并着重从储层的沉积特征、油层的对比以及连通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20世纪60年代,随着沉积学理论的基本成熟及不断深化,沉积相的概念被引入到储层的研究之中,随之诞生了储层沉积学,1987年Tillman[2]编写出版了第一部《储层沉积学》著作。
1990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储层地质学进展”会议上,J.Marshall[3]作了“20世纪90年代储层地质学”的报告,提出发展油气储层地质学,其强调用更完整的常规岩心数据、电缆测井数据、三维地震和储层数据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更好地描述储层特征。
目前,国外油气储层研究的特点是微观化、数值化和模型化。
在国内,随着20世纪50年代大庆油田的发现,我国学者主要在开发地质研究中较多地涉及储层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
罗蛰潭[4]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笔谈会上,明确提到储层地质学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
该学科涉及油气生成后如何经过初次运移、二次运移进入油气储层并保存于圈闭中,油气储层的物理性质及研究方法,油气储层的沉积环境及成岩后生变化,地质构造对油气储层的影响及控制作用,以及油气储层地质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等。
随着油田勘探与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多学科的渗入,储层地质学更趋于量化,且储层地质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在此期间我国出版了多部以储层地质学为主题的教科书,如《油气储层地质学》[5]《油气储层地质》[6]《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7]《定量储层地质学》[8]《油气储层地质学》[9]《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10]《油气储层地质学原理与方法》[11]等。
近年来,中国火山岩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而且陈建文[12]已经提出了“火山岩储层地质学”的概念,所以说有必要系统地研究火山岩油气储层的形成机理、分布特征与评价方法。
2火山岩油气储层研究概况188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华金盆地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山岩油气藏,国内于1957年首次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现了火山岩油气藏,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火山岩油气藏也陆续被发现。
自火山岩油气藏被发现以来,火山岩储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储层,其形成与分布规律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国外对于火山岩储层形成机制研究相对较早和较深入的是日本,但是以描述性研究较多。
日本火山岩储层主要分布在深海底,由喷发在前古近纪基岩上的中新世流纹岩组成。
流纹岩分为熔岩、枕状角砾岩和玻璃质碎屑岩,具原生和次生孔隙空间。
火山岩储层中孔隙类型主要为多孔型、晶间型、似浮石结构型、珍珠结构型、晶内型、微晶间型。
储层的原生孔隙空间来源于岩浆喷发时在海底的急剧冷却、破碎剥落、角砾岩化和结晶作用;次生孔隙由热液作用伴随着后来的火山活动和构造运动而产生。
大裂缝发育在熔岩或枕状角砾岩中;大洞穴常出现在玻璃碎屑岩相、熔岩相和枕状角砾岩相之中;微裂缝对渗透率起着重要作用[13],如对南长岗气田150m深处380块岩心样品的分析表明,其孔隙度为10%~20%,各种岩相没有明显差异,但渗透率相差较大,枕状角砾岩为5~100mD,熔岩为1~20mD,玻璃质碎屑岩普遍小于1mD。
近年来,随着火山岩储层油气田的不断发现,国外开始重视火山岩储层发育机理方面的研究[14~20]。
Patricia Sruoga[15]通过对阿根廷“Austral and Neuquén”盆地火山岩储层的系统研究,认为火山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取决于其原生岩石特征及后期成岩改82010年图1近年来中国期刊发表火山岩储层论文的频率Fig.1The frequency of the papers about volcanic reservoir issued in Chinese journal in recent years造过程,将火山岩储层的形成分为原生过程和次生过程2部分(表2)。
原生过程包括熔结作用、岩浆期后晶体溶蚀作用、气体逸散作用、碎裂作用,次生过程包括热液蚀变作用、淋滤作用、裂缝作用等。
原生过程可能形成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次生过程主要是减孔作用,但溶蚀作用、液压破碎作用等也趋向于增加孔隙度和渗透率。
中国研究火山岩储层较早的是刘明高[21]的论文,其认为克拉玛依油田一区古65井附近可能存在一火山口。
火山岩可分为溢流-熔岩相和爆发-火山碎屑岩相2个相带,次生矿物形成顺序为:早期绿泥石、方解石;中期沸石,晚期方解石。
火山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可分8种,以晶间溶孔和溶孔最好;孔隙组合类型可分为4种,以砾缘缝-晶间孔-砾间溶孔-晶间溶孔型组合最好。
火山岩储层孔隙与溶蚀作用有关,构造活动产生的裂隙是形成孔隙的基础,次生变化是形成大量次生孔隙的前提。
近年来,随着松辽盆地深层和新疆北部地区晚古生代火山岩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针对火山岩储层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在CNKI 文献检索库中,输入“火山岩储层”关键词,从1979年至2008年共检索出发表文献268篇,2006年后相关论文的发表出现高峰期(图1),论文主要涉及火山岩储层的岩性及岩相特征、储集性、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储层评价预测技术等方面。
目前就火山岩油气储层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基本认识:(1)储集空间类型及成因:尽管对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分类方案有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将火山岩储集空间分为原生储集空间和次生储集空间2类,进一步可分为原生孔隙、原生裂缝、次生孔隙、次生裂缝四大类。
(2)储层成岩演化:火山岩储层形成与演化具有阶段性,尽管不同研究者划分方案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包括火山作用和后期成岩改造2个主要阶段。
火山作用阶段包括火山喷发期火山作用及岩浆期后热液蚀变作用阶段,主要是火山物质喷溢至地表形成气孔、冷凝收缩缝和火山角砾间孔等;后期成岩改造阶段包括火山喷发间歇期风化淋滤改造、埋藏成岩期改造、抬升剥蚀期改造、构造断裂改造等阶段,主要是由于受到埋藏压实、溶蚀、淋滤、充填、断裂等作用影响,形成溶蚀孔、洞、缝及方解石、白云石、沸石等矿物的充填破坏。
(3)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火山岩储集空间的形成、发展、堵塞、再形成等受岩性、喷发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破裂作用等因素的影响[22~24]。
综合来看,火山岩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火山岩喷发方式与喷发类型,火山机构特点,各种类型火山岩相、岩性、火山机构中孔隙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火山岩储层的类型和含油性,火山岩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条件等方面均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